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清社會學與章太炎文論觀的建構(gòu)

2022-12-28 11:36:29
武陵學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章太炎社會學文字

余 莉

(湖南文理學院 文法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晚清民初,由嚴復引領的社會學逐漸形成了一股學術思潮。在這股學術思潮的影響下,正積極尋找革命思想武器的章太炎也將學術視野拓展到社會學領域,他不僅在1898年與曾廣銓合譯了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的部分理論并以《斯賓塞爾文集》在《昌言報》上連載,還在1902年翻譯了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這是中國第一本完整的社會學譯著。章太炎在該書序言中認為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理念“不凝滯于物質(zhì),窮極往逝,而將有所見于方來,誠學理交勝者哉”[1]45,更勝于斯賓塞學說。作為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重要代表,章太炎在闡述西方社會學說時與嚴復等人一樣喜歡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會通,以致社會學的研究視野與學術理念逐漸滲透到章太炎的學術研究體系中。1902年夏,他在給梁啟超的信中就提到社會學對其史學研究的影響:“平日有修《中國通史》之志,至此新舊材料,融合無間,興會勃發(fā)?!┩ㄊ飞舷虑Ч?,不必以褒貶人物、臚敘事狀為貴,所重專在典志,則心理、社會、宗教諸學,一切可以熔鑄入之?!盵2]61其實,章太炎不只是史學思想受到晚清社會學說的激發(fā),其文論思想也同樣被晚清社會學研究視野和學術理念所影響,尤其體現(xiàn)在文學溯源、論體審美以及文學風格論這三方面。

一、社會進化與章太炎的文學溯源

關于文學起源的研究,在中國古代文論著作中一直含混而神秘?!段男牡颀垺分姓f“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又說“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將文學起源與宇宙起源結(jié)合,并引導至征圣宗經(jīng),唯心主義傾向比較明顯,所以魯迅曾批評劉勰的文學起源論“其說汗漫,不可審理”[3]。然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劉勰的文學起源論影響甚廣,后世鮮有別出心裁者。晚清社會學勃興之后,進化論指引文學研究向歷史深處挖掘,翻開了文學起源研究的新篇章。章太炎的文學起源研究以社會學視野下的語言文字進化為基礎,涉及到文學與言語、文學與文字、文學與圖像三個層面的構(gòu)建。

從社會進化的角度,章太炎認為文學最初權輿于言語。1902年4月,章太炎在梁啟超的《新民叢報》第五號(續(xù)第九號、十五號)發(fā)表了《文學說例》一文(此文內(nèi)容與《訄書》重訂本《訂文》篇所附《正名雜義》基本相同),在該文中,章太炎提出了自己的文學起源觀,曰“文學之始,蓋權輿于言語”。這種觀念與其社會學譯著中的觀念如出一轍。1898年,章太炎與曾廣銓合譯的《斯賓塞爾文集》中講到語言變遷與社會進化之關系時說“人之初言,喜怒哀樂,皆作一聲?!皇家源轿沁_意者,亦僅有動靜與名物二語耳。其后支流余裔,日以繁賾,記動靜者,析動靜為二;記名物者,分虛實為二。其氣之緩急,時之先后,事之等級,物之盈歉,又各為標識,則又有以連語譬況者,有定其形勢審其位次者,有助動靜附動靜代名物者。辭氣既備,人始得以言道意”[1]9-10。所以,章太炎認為言語是文學的最初來源。

章太炎還提出文學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文字。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言語的局限越發(fā)明顯,社會交流出現(xiàn)障礙,文字應運而生。于是,文字成為文學的又一來源。在1902年《文學說例》中,章太炎曾從社會進化角度提到這一觀點,在提出“文學之始,蓋權輿于言語”之后接著說“自書契既作,遞有接構(gòu),則二者殊流,尚矣”[4]403。強調(diào)言語與文字分離的觀點也可以在章太炎的社會學譯作中找到相應的學理。如其《論進化之境》譯文中說:“人初有語言也,固不能遍包眾有,其形色志念之相近者,則引申假借,歸之一語。俄而聆其言者,?;笕缟涓惨?。乃不得不為之分其涂畛,而文字以之孳乳。”[1]10人類最初的言語并不能包羅社會萬象,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引申假借成為常態(tài),語義越來越復雜,聽者常有猜謎之惑。當言語已不能完全滿足社會交流的需要,于是文字就派生了,并成為文學的又一重要源頭。1906年9月,章太炎印行了《國學講習會略說》,其中《講文學》一篇以論文學起源開篇,正式提出了文字是文學之源的觀點:“何以謂之文學?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研論文學,當以文字為主?!盵5]32這里所謂的“文”就是普遍意義上的“文學”,而其所謂“文學”,則相當于文論。在這篇文章中,章太炎明確了“著于竹帛”的文字就叫文學。與1902年的《文學說例》相比,此時的章太炎顯然更堅定了以文字為文的文學觀念,而且這種堅信到1910年出版《國故論衡》時也未曾改變,成為了他一生的堅持。

章太炎認為文學“權輿于言語”,又堅持“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這并不矛盾,恰恰證明他的文學起源觀受到社會進化理念的影響。他在《文學說例》中說:“夫炎、蚩而上,結(jié)繩以治,則吐言為章可也。既有符號,斯淆雜異語,非通古今字知先代絕言者,無能往來,況夫?qū)弰e流變耶?”[4]403章太炎認為,人類社會在“結(jié)繩以治”的年代,社會交往靠口耳相傳,此時文學表現(xiàn)在言語中。有了文字之后,言語與文字分離,文字就成了文學的重要來源。中國古代的文字學被稱為“小學”,因此他說“世有精煉小學拙于文辭者矣,未有不知小學而可言文者也”。[4]403章太炎的這種觀點看似是經(jīng)學家的,其實有很多社會學理念的參與,且《文學說例》一文中對社會學說的引用與論析也不勝枚舉。此外,社會學還擴展了章太炎對“小學”的認知。1906年,他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之演講》中談到中西語言文字觀差異時說:“中國文字,與地球各國絕異,每一個字,有他的本義,又有引申之義……這一種學問,中國稱為小學,與那歐洲比較語言的學,范圍不同,性質(zhì)也有數(shù)分相近。但是更有一事,是從來小學家所未說的……因造字的先后,就可以推見建置事物的先后?!缇郑湃酥蛔饕?,與那父字,都是從手執(zhí)杖,就可見古人造字的時代,專是家族政體,父權君權,并無差別。其余此類,一時不能盡說。發(fā)明這種學問,也是社會學的一部?!盵5]8-9這些社會學研究思路的加持,使章太炎的文學起源研究更具近代科學精神。

除言語與文字之外,章太炎的文學起源研究還注意到了圖像與文學的關系。在其所譯《論進化之境》中就有關于文學與圖像方面的論述:“有語言,然后有文字。文字與繪畫,故非有二也,皆昉乎營造宮室而有斯制。”[1]10因為注意到了圖像與文學的關系,所以在文學分類上,章太炎的標準也不同于常規(guī)分類。在《講文學》中,章太炎將“圖書”“表譜”“簿錄”“算草”歸類為無句讀文,與詩詞歌賦、學說、歷史、公牘、典章、雜文、小說等有句讀文一起收入文學囊中。這種分類意識也受到其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學起源研究的影響,是其文學起源研究的一種延伸。我們可以從其列表分類前的一段論述找到印證:“文字初興,本以代言為職,而其功用,有勝于言者。蓋言語之用,僅可成線,喻若空中鳥跡,甫見而形已逝。故一事一義,得相聯(lián)貫者,言語司之。及夫萬類坌集,棼不可理,言語之用,有所不周,于是委之文字。文字之用,可以成面,故表譜圖畫之術興焉。凡排比鋪張,不可口說者,文字司之。及夫立體建形,向背同現(xiàn),文字之用,又有不周,于是委之儀象。儀象之用,可以成體,故鑄銅雕木之術興焉,凡望高測深,不可圖表者,儀象司之。然則文字,本以代言,其用則有獨至,凡無句讀文,皆文字所專屬者也?!盵5]39將這一段話與《論進境之理》《訂文》及《文學說例》中的觀念相比,可知章太炎的文學分類以及其對圖像的重視,也與其社會學研究一脈相承。

社會學視野使章太炎的文學起源觀跳出了傳統(tǒng)文論的神秘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會科學精神,但傳統(tǒng)學術依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以文字訓詁為基礎的小學給章太炎的文論起源研究作了詳細注腳??梢哉f,章太炎的文學起源觀是晚清社會學與傳統(tǒng)小學相會通的結(jié)果。值得一提的是,章太炎的文學起源研究雖然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然而當時文壇正在向純文學轉(zhuǎn)向,所以這種雜文學理論就顯得脫離了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故被視為保守或復古。章太炎文論以社會進程立論,又被社會進程碾壓。這大概是他沒想到的。

二、社會意識與章太炎的論體審美

晚清社會學不僅影響了章太炎的文學起源研究,還影響到他的文章審美觀,其中論體審美研究更是章太炎對文章學史的一大貢獻。在章太炎的《國故論衡》文學七篇中,有《論式》篇專門討論論體文的審美問題。在章太炎看來,論體文要以周秦諸子為正宗,以漢魏六朝論體文為表率。這種審美觀的形成與晚清社會學熱潮挾帶而來的社會革新意識有密切關系,章太炎發(fā)現(xiàn)了周秦諸子和漢魏論體文在革新社會意識方面的價值,故而將之推舉為論體文的典范。

晚清社會學的傳播與發(fā)展激發(fā)了求新求變的社會意識,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將文學變革作為社會變革的一部分,認為在社會革命之前,有必要先通過文學變革來開啟民智,于是發(fā)起“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中以“小說界革命”影響最大。1898年,梁啟超在橫濱創(chuàng)辦《清議報》,在《清議報》第1冊發(fā)表文學評論——《〈佳人奇遇〉序》,該文將小說的社會功用提高到六經(jīng)、正史、律例均不及的高度。梁啟超又在1902年撰寫了著名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進一步強調(diào)小說的社會功用:“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袢沼牧既褐?,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盵6]246-249此后,小說成為“改良群治”的有效武器,而改造民族文化心理、開啟民智也成了當時文壇的時髦話題。在開啟民智、塑造國民精神等社會意識層面,章太炎與梁啟超目標一致,所不同的是,梁啟超傾向于用西方文學的成功經(jīng)驗,用俗語文學(即新小說)去宣揚新思想、塑造新國民,而章太炎則主張文學復古,在傳統(tǒng)學術中尋找合適的資源。章太炎的思路是以諸子為途徑,試圖用諸子學理(如名實關系探討)來撥亂反正。他早年從俞樾學,對諸子學用力頗深,接觸社會學后發(fā)現(xiàn)諸子學說與社會學有會通之處,故而對諸子學越發(fā)看重。1902年,章太炎在《致吳君遂書》中說:“管、莊、韓三子,皆深識進化之理,是乃所謂良史者也。因是求之,則達于廓氏、斯氏、葛氏之說,庶幾不遠矣。”[2]118這份進化之理正是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視周秦諸子為論體文之正宗的重要基礎。

以周秦諸子為參照,章太炎發(fā)掘了過去一直不為文壇看重的漢魏六朝論體文。在《國故論衡·論式》中,章太炎將魏晉之文與周秦諸子對比,將魏晉論體文提到周秦諸子的高度:“魏晉之文,大抵皆埤于漢,獨持論仿佛晚周。氣體雖異,要其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達,可以為百世師矣?!盵7]453這是章太炎文論的一個重要觀點,并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為何章太炎會對漢魏六朝論體文有如此高的評價呢?細究其中緣故,其實與章太炎1902年前后的社會學研究有密切關系。在文章寫作上,章太炎一開始追從韓愈,后又在譚獻的引導下推重汪中,并未太重視漢魏六朝論體文。對漢魏六朝論體文的重視是1902年前后的事,標志性事件是《訄書》的修訂。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其《自述學術次第》和《自定年譜》中找到印證。章氏在《自述學術次第》中說:“余少已好文辭,本治小學,故慕退之造詞之則。為文奧衍不馴,非為慕古,亦欲使雅言故訓,復用于常文耳。……三十四歲以后,欲以清和流美自化,讀三國兩晉文辭,以為至美,由是體裁初變?!盵8]500又其《自定年譜》“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中說:“余始著‘訄書’,意多不稱。自日本歸,里居多暇,復為刪革傳于世。初為文辭,刻意追躡秦漢,然正得唐文意度。雖精治‘通典’,以所錄儀禮之文為至,然未能學也。及是,知東京文學不可薄,而崔實、仲長統(tǒng)尤善。既復綜核名理,乃悟三國兩晉間文誠有秦漢所未逮者,于是文章漸變。”[9]在《訄書》修訂本的《學變》篇中,也可以找到章太炎看重“東京之文”的痕跡:“王符之為《潛夫論》也,仲長統(tǒng)之造《昌言》也,崔寰之述《政論》也,皆辨章功實,而深嫉淫靡靡,比于‘五蠹’;又惡夫以寬緩之政,治衰敝之俗?!恫浴纷罨謴V。上視揚雄諸家,牽制儒術,奢闊無旋,而三子閎達矣?!盵10]147可見,章太炎在1902年突然看重漢魏六朝論體文,與其社會學研究有密切關系,是其社會意識和學術思維發(fā)生變化后在文章審美上的一種反映。

在外部學術環(huán)境的影響之外,章太炎看重周秦諸子和漢魏六朝論體文的內(nèi)在理路,在于他認為周秦諸子、漢魏六朝論體文所體現(xiàn)出來的革命意識與學術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晚清社會所需要的社會變革意識和個性解放。隨著章太炎對社會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斯賓塞社會學說已經(jīng)不能繼續(xù)滿足他的學術追求。1902年,章太炎翻譯了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在該書的出版序言中,章太炎評價斯賓塞的社會學說雖善于“藏往”,但“匱于知來”。在對斯賓塞社會學說的反思過程中,章太炎后來又陸續(xù)寫作了《俱分進化論》和《四惑論》等文章。在《俱分進化論》中,章太炎引用赫胥黎等人的觀點來反對斯賓塞,認為進化只是自然規(guī)律,而非社會原理;在《四惑論》中,章太炎提出另有不同于自然進化的社會意識和大道規(guī)則,并認為社會意識才是社會發(fā)生和進步的動力。于是,周秦諸子和漢魏六朝論體文在晚清社會學說的激蕩下成為了革新社會意識的傳統(tǒng)資源。在《國故論衡·論式》篇中,這種社會變革意識和獨立個性精神暗含于“侖者,思也”的審美定位中[7]436,章太炎舉莊子《齊物論》、公孫龍《堅白》《白馬》、孫卿《禮》《樂》、呂不韋《開春》為例,說“前世著論在諸子,未有率爾持辯者也”[7]437。從這四個釋例來看,《齊物論》旨在解決諸子學派紛爭,《堅白》討論名實關系問題,荀子以《禮》《樂》論治國之本,《開春》由自然現(xiàn)象思考社會現(xiàn)象,均體現(xiàn)了對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意識的深刻思考,表現(xiàn)出極具個性的學術精神。雖然重視文學與社會政治的關系,是中國文論自古以來的主論調(diào),對學術性的看重,也是清代經(jīng)學家的一貫選擇與堅守,似乎與晚清社會學沒有關系,但從《論式》后續(xù)的相關論述來看,又實與晚清社會學所帶來的社會變革意識緊密相連,比如“后漢諸子漸興,訖魏初幾百種,然其深達理要者,辨事不過《論衡》,議政不過《昌言》,方人不過《人物志》。此三家差可以攀晚周。其余雖嫻雅,悉腐談也”[7]438-439。章太炎所列舉的這三篇論著在當時都極具改革性。以《昌言》為例來說,作者仲長統(tǒng)是東漢末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昌言》中公開挑戰(zhàn)儒家,針對儒家所提出的“君權神授”“三綱五?!保岢觥叭蛔隳?,圣人未可師”的觀點,主張以法家的精神對儒家進行清理。這種批儒的傾向與1902年的《訄書》修訂高度一致??梢?,章太炎對論體文思想性與學術性的看重,實帶有社會變革意識和追求個性精神的傾向。

這種傾向也可以在章太炎當時的一些文章中找到例證。作為近代提倡個性解放的代表人物之一,章太炎早在1894年的《獨居記》一文中就批判“入世則以獨為大郵”的偏見,主張個性解放才是孕育新“大群”的母體。接觸社會學說以后,受社會學理念的影響,章太炎的社會變革意識更加激進,著書立說常常大膽挑戰(zhàn)傳統(tǒng)意識,不斷爆出驚人之語。如其《讀〈管子〉書后》,大膽挑戰(zhàn)“重農(nóng)抑商”傳統(tǒng)觀念,認為《管子·侈靡》中所言“興時化者,莫善于侈靡”觀念,“斯可謂知天地之際會,而為《輕重》諸篇之本,亦泰西商務所自出矣?!?903年,在《蘇報》上發(fā)表了《〈革命軍〉序》,盛贊鄒容此書為“雷霆之聲”“義師先聲”[8]233。又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大罵光緒皇帝“載湉小兒,不辨菽麥”。章太炎自己的文章寫作也充滿了社會革命意識和對個性精神的追求,真正實踐了其論體文審美標準。

這里要同時提出的是,章太炎論體文的思想精神雖然走在革命前列,但文辭形式偏又格外保守,比如《訄書》文辭刻意古奧。章太炎自己的解釋是在“提倡國粹”,或說“文學復古”。后人也據(jù)此視章太炎為保守派代表人物。惟朱維錚在《〈訄書〉發(fā)微》一文中認為,章太炎所謂的“文學復古”并不是大眾所理解的復古,而是“文藝復興”的意思?!拔乙詾榍迥┏霈F(xiàn)的‘文學復古’主義,倒不可與‘復古主義’等量齊觀?!膶W復古’是外來語,后來被通譯為‘文藝復興’。章炳麟何時對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史發(fā)生興趣?尚待考證。但他被清末最熱衷于在中國實現(xiàn)意大利式‘文藝復興’的一派學者,視作精神領袖,則由一九〇五年二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的《國粹學報》,提供了明證。那以后章炳麟一再把他‘提倡國粹’,與意大利的‘文學復古’相比擬,更是直接證明?!盵11]從論體文審美這一視角來看,章太炎對社會變革的希冀,對個性精神的追求,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與文藝復興有相通之處。

要之,隨著章太炎社會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他開始重視社會意識建設,追求個性解放,他對周秦諸子的審美推崇,尤其對漢魏論體文的發(fā)掘,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晚清社會學說的影響。這種論體審美觀,對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而言,亦未免不是一副苦口良藥。

三、環(huán)境、體格與章太炎的文學風格論

晚清社會學還影響了章太炎的文學風格論,他認為自然環(huán)境與人體體格影響了文學風格。關于環(huán)境與文學風格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主要重視的是政治環(huán)境,如《禮記·樂記》中有“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12]。劉勰《文心雕龍》中有《時序》篇全面研究文學與時代的關系;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中有“八音與政通,而文章與時高下”[13]等等。與傳統(tǒng)文論相比,章太炎的立論基礎略有不同,他不僅關注政治環(huán)境對文學的影響(如“國勢論”),而且將自然環(huán)境與人的精神、體格、道德勾連起來,構(gòu)成一個文學風格論系統(tǒng)。

晚清進化論興起后,自然環(huán)境對藝術風格的影響逐漸被重視。深受進化論影響的丹納《藝術哲學》中說,“氣候與自然形勢仿佛在各種樹木中做著‘選擇’,只允許某一種樹木生存繁殖,而多多少少排斥其余的。自然界的氣候起著清算與取消的作用,就是所謂‘自然淘汰’。各種生物的起源與結(jié)構(gòu),現(xiàn)在就是用這個重要的規(guī)律解釋的;而且對于精神與物質(zhì),歷史學與動物學植物學,才具與性格,草木與禽獸,這個規(guī)律都能適用”[14]。在《訄書》重訂本的《原學》篇中,章太炎詳細解析了自然環(huán)境對學術的影響,“寒冰之地言齊簫,暑濕之地言舒綽,瀛塢之地言恢詭,感也。故正名隆禮興于趙,并耕自楚,九州五勝怪迂之變在齊稷下。地齊然也”[10]136。雖然文章末尾處章太炎認為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會逐漸減弱,“夫地齊阻于不通之世,一術足以柁量其國民。九隅既達,民得以游觀會同,斯地齊微矣”[10]136,但是,當《原學》后來編入《國故論衡》時,章太炎就刪除了這一觀點??梢姡绿鬃罱K還是認為自然環(huán)境對學術文化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社會學影響下,章太炎認為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精神有重要影響。在1903年《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針對康有為《論印度亡國書》中所述印度“文學工藝遠過中國”的相關論點,章太炎從地理環(huán)境論予以反駁:“不知熱帶之地,不憂凍餓,故人多慵惰,物易壞爛,故薄于所有觀念,是故婆羅、釋迦之教,必見于印度而不見于異地,惟其無所有觀念,而視萬物為無常,不可執(zhí)著故。此社會學家所證明,勢無可遁者也?!蛴詮娖鋰N,不恃文學工藝,而惟視所有之精神。中國之地勢人情,少流散而多執(zhí)著,其賢于印度遠矣?!盵2]52通過運用社會學原理,章太炎認為印度地處熱帶,其地理環(huán)境促使他們精神慵懶,而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與印度不同,民族精神也因此而不同,絕不會像印度那樣。在當時學界,這種社會學原理的運用并非是章太炎一人的偏執(zhí),在其他學者的文章中也可以找到類似觀念的表述。如湯調(diào)鼎《論中國當興地理教育》中引用社會學說中“所處之地,濕氣既多,勇氣亦隨之消失”的理念來論述環(huán)境與文化精神之關系[15]。

如果僅僅注意到了自然環(huán)境對社會文化的影響,那與《漢書·地理志》中的“風俗”論以及《隋書·文學傳論》中的“南北詞人”論也差別不大,晚清社會學給章太炎的文學風格論更大的助力在于,由此內(nèi)轉(zhuǎn)發(fā)掘了體氣體格與文學風格的內(nèi)在關系。在《文學略說》中,章太炎通過比較周秦以來文章之盛衰,提出了文章風格與“體氣”相關的聯(lián)想,并從人類體格進化的視角對這一聯(lián)想進行了闡釋。如在總結(jié)兩漢賦文寫作風格時,章太炎認為西漢之賦與東漢之賦風格差異明顯,“《七發(fā)》氣勢浩汗,無堆垛之跡,擬作者《七啟》《七命》,即大有徑庭。相如、子云之賦,往往用同偏旁數(shù)字堆垛以成一句,然堆垛而不覺其重。何也?有氣行乎其間,自然骨力開張也。降及東漢,氣骨即有不逮。然《兩都》《兩京》,以及《三都》,猶粗具規(guī)模,后此則無能為之者矣”[5]1042。而造成風格差異的原因,章氏以為大抵不在情理,而在體格與體氣?!按祟愇淖植魂P情之深理之邃。以余度之,殆與體氣有關。漢人之強健,恐什佰于今人,故其詞氣之盛,亦非后世所及?!盵5]1042“體氣”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也有相關敘述,如曹丕《典論·論文》中有“孔融體氣高妙”之說,但其所謂“體氣”指向根基在于音律,而章太炎所謂“體氣”的指向根基則明顯在于“體格”之強健。以體格論精神,正是晚清社會學的副產(chǎn)品。在甲午海戰(zhàn)后的集體反思中,受進化論影響,人們對強身健體有了新的認識。1895年,嚴復在《原強》中提出了“形神相資,志氣相動”的觀點,說:“顧今人或謂自火器盛行,懦夫執(zhí)靶,其效如壯士惟均,此真無所識知之論也。不知古今器用雖異,而有待于驍猛堅毅之氣則同。自腦學大明,莫不知形神相資,志氣相動,有最勝之精神而后有最勝之智略。是以君子小人勞心勞力之事,均非體氣強健者不為功。此其理吾古人知之,故庠序校塾不忘武事,壺勺之儀,射御之教,凡所以練民筋骸、鼓民血氣者也。而孔、孟二子皆有魁杰之姿?!盵16]在該文中,嚴復一方面以近代科學為依據(jù),認為形神一體,故勞心者與勞力者一樣,均需要強健的體格,另一方面以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為例,力證射御之教的重要性,并以孔、孟二人體格魁梧為釋例,將體格、精神與智略關聯(lián)起來。這種觀念得到了其他學者的呼應。如梁啟超《新民說》中說:“體魄者,與精神有切密之關系者也。有健康強固之體魄,然后有堅忍不屈之精神。是以古之偉人,其能負荷艱巨、開拓世界者,類皆負絕人之異質(zhì),耐非常之艱苦。”[17]章太炎也是這一理念的認同者,他在論述漢朝文章氣盛與體格的關系后,說明了二層理由:一是考古發(fā)現(xiàn)古人體格壯于今人?!敖袢税l(fā)古墓,往往見古人尸骨大于今人,此一證也。武梁祠畫像,其面貌雖不可細辨,然鼻準隆起,有如猶太、回回人,此又一證也?!盵5]1042二是漢代尚武之風盛行,歌詩不道行軍之苦?!皾h世尚武之風未替,文人為將帥者,往往而有。又漢行征兵制,而其時歌謠,無道行軍之苦者。唐代即不然,杜詩《兵車行》《石壕吏》之屬可征也。由此可見唐人之體氣,已不逮漢人,此又一證也?!盵5]1043故而得出漢人體格與其文章之關系的結(jié)論:“以漢人堅強好勇,故發(fā)為文章,舉重若輕,任意堆垛,而不見堆垛之跡,此真古今人不相及矣?!盵5]1043此外,章太炎還曾牽引“體氣”與道德的關系以佐證其與文學的關系,如“道德非盡出于禮,亦生于情。情即有關于體氣。體氣強,則情重,德行則厚;體氣弱,情亦薄,德行亦衰”[5]1043,并舉《呂氏春秋》和《史記》中關于孔子為勇力之輩的例證。這與嚴復《原強》中所述可謂如出一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晚清社會學說的輻射與延伸。彭春凌在《進化之調(diào)律:斯賓塞與清末的種群競爭論述》一文中認為:“嚴復、章太炎正面譯介赫胥黎、斯賓塞著作之后,趨新學界才逐漸接受由具有哲學性質(zhì)的進化論所綴合的一整套對人體生理以及生物歷史的新認知。”[18]也正是這套從進化論哲學到人體生理、生物歷史的認知,使章太炎將人類的自然環(huán)境、精神、體格與文學風格聯(lián)系在一起。

所以說,與傳統(tǒng)文論中的相關論述相比,章太炎的文學風格論終究是不一樣了。因為時代的不同和學術體系的差異,現(xiàn)代科學觀念已經(jīng)開始滲透到了文學研究領域。

在晚清民初文學批評的革新過程中,采合中西是一種被廣泛認同的途徑。即使西化程度較高的梁啟超,也在《飲冰室詩話》中說過:“過渡時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芤耘f風格含新意境,斯可以舉革命之實矣?!盵6]46章太炎的文論建構(gòu),誠然是以中國的傳統(tǒng)學術尤其是經(jīng)學、子學為基礎[19],并與揚州學派的文論有一脈相承之處,其文章寫作也多是古奧的舊形式,但晚清社會學熱潮所帶來的學術精神和學術視野還是滲透到了他的文學研究之中,在文學溯源研究、論體文審美研究以及文學風格研究方面引導章太炎在傳統(tǒng)文論基礎上開辟了新方向,這具有一定的現(xiàn)代學術史意義。

猜你喜歡
章太炎社會學文字
章太炎
藝術品鑒(2022年22期)2022-10-10 04:25:30
章太炎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10
文字的前世今生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gòu)之必要性
熱愛與堅持
當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
科學與社會(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章太炎著醫(yī)論 首推《傷寒》
典范 章太炎
詩書畫(2016年2期)2016-06-21 01:14:05
孤獨、無奈與彷徨:“空巢青年”與“獨居青年”的社會學分析
丹棱县| 剑河县| 象山县| 陆河县| 东平县| 高雄县| 东源县| 乌兰察布市| 海伦市| 贡嘎县| 公主岭市| 沅江市| 海淀区| 三门县| 宜章县| 陆河县| 辰溪县| 长顺县| 沾益县| 大悟县| 蒙城县| 响水县| 泗洪县| 陈巴尔虎旗| 涿鹿县| 永寿县| 信阳市| 馆陶县| 楚雄市| 嫩江县| 澄迈县| 阳泉市| 莆田市| 株洲县| 香港 | 望都县| 阿城市| 泸定县| 巩留县| 安图县| 福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