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謝 勇
縱觀2022 年高考全國乙卷歷史試題,第26 題可謂別開生面、可圈可點。該題所考知識點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通判”這一知識點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必備知識,陌生在于以“通判”的設置來“規(guī)范地方行政”未曾聽聞,頗有新意。
例.(2022·全國乙卷·26)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jù)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規(guī)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
分析試題,首先要對題干信息進行解構。概讀題干,可知題干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州府通判的設置情況;第二部分,說明州府通判的職能。第一部分詳述通判的設置情況:一是重要州府設兩名,而民戶少的可以不設置。從古至今,國家的地方治理方式與當?shù)厝丝跀?shù)量往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民戶數(shù)量較多的地方,管理難度愈大,相應官僚機構設置的密度也愈大,故而在重要的州府(結合上下文,此處的“重要”的內涵中應當包含“民戶較多”之義)設置兩名通判,用以加強對該地的管理。二是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在武官任知州的州府設置通判的目的是規(guī)范武將的行政,防范武將專權。第二部分,明確了通判的職權包括“與知州知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和專掌“軍旅錢糧之責”等,這意在限制州府長官和武將的權力,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綜合以上對題干中通判設置和通判職能的分析,可得出結論,即宋代通判設置的主要目的應當在于防止地方行政決策的失誤,規(guī)范地方的行政,從而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與控制。故而應當選擇A 選項。根據(jù)題干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可知武人在部分州府仍有權力,所以B 選項“防止武人干政”這一說法是有誤的。另外,“干政”和“專權”的含義決然不同,可以理解為“防止武人專權”,但是理解為“防止武人干政”是不恰當?shù)摹牟牧闲畔砜?,并沒有“提升軍事能力”的意圖,因此C 選項不正確。此題對于學生而言最難排除的是D 選項。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上看,分散州府的權力目的有二,一是防止州府長官專權,專權則地方權力的過大威脅中央,二是防止地方州府長官行政決策的失誤,因而設置通判這一監(jiān)察機構來監(jiān)督地方的行政,達到“規(guī)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而D 選項不正確。
但是,學生根據(jù)教材知識已經(jīng)形成了固有的認知,即通判設置的目的就是分散地方州府長官的權力,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材料中的信息十分契合學生所學相關知識。如“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在州長官之下設置通判,有權向朝廷直接奏報。”那么,該題中的表述與學生已有認知相沖突后,學生應當如何判斷?通判設置的目的是什么?對此,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在《2022 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中寫道,全國乙卷第26 題,圍繞宋代官職“通判”的概念展開,通過對通判的建制員額、職責權限等進行闡述,從規(guī)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設置的目的,學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方能準確作答。如何理解“通判”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筆者認為,要解答這些疑問,必須對宋朝通判設置的來龍去脈做一番探究,才能以此為例講清、講透教材知識,避免學生陷入機械刷題、認知固化的惡性循環(huán)。
要進一步理解該題的A 選項和不選D 選項的原因,應當梳理通判的基本概念,明確以下問題:一是通判是如何規(guī)范地方行政的;二是通判的性質是否為地方官。首先,第一個問題——“通判是如何規(guī)范地方行政的?”又包含著如下問題:通判設置之前,地方行政的問題是什么?通判設置之后,通判在規(guī)范地方行政方面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即通判的職權有哪些?
“宋太祖于乾德元年(公元963 年)統(tǒng)一湖南后,始于諸州、府設置通判,大州二人,余州一人,州不滿萬戶者不置,知州若為武臣,雖小州亦置?!蓖ㄅ衅鹪从谔拼翁鏁r成為正式的地方官制建置。為什么宋太祖要設置通判呢?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林立,武人掌權,對中央集權構成極大的威脅。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將其概括為“宋太祖懲五代之弊,乾德初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節(jié)度使的割據(jù),在唐末五代極為嚴重。五代十國中梁的建立者朱溫曾為唐朝宣武節(jié)度使,后晉的建立者石敬瑭為后唐河東節(jié)度使,后漢的建立者為后晉的河東節(jié)度使,后周的建立者郭威為后漢的鄴都留守。此類現(xiàn)象的頻繁出現(xiàn),引起了宋期統(tǒng)治者的重視,因此在立國之初,就開始思考如何避免此類現(xiàn)象重演,以上可謂是宋朝設置通判的歷史原因。二是隨著北宋統(tǒng)一進程的不斷推進,統(tǒng)治的疆域逐漸擴大,需要采取有效舉措強化統(tǒng)治。宋太祖建隆四年下湖南,即命刑部郎中賈玭等任湖南諸州通判。次年,又詔翰林學士陶谷及殿中侍御史黃師頌等四十三人,于現(xiàn)任、前任京官、幕職州縣官中各舉才能可任藩郡通判者一名。四十三個州府,幾乎包括了五代保留下來的藩鎮(zhèn)州府的全部。此后,宋朝政府又逐漸在其他州府設置通判。可見,通判這一官制在宋初已經(jīng)普遍地建立了起來,而且主要是在五代時期原藩鎮(zhèn)州府所在地區(qū),并逐漸由藩鎮(zhèn)州府擴展到其他地區(qū),這主要是因為北宋統(tǒng)治者需要強化對新兼并地區(qū)的統(tǒng)治。對新兼并地區(qū)的管理存在一個問題,即只能委派朝臣分管要郡,其余地方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任命新的官吏,因而只能暫時留用原來的官吏。如平定荊湖以后,詔荊南、潭、朗諸州“管內文武官吏并依舊”。對歸附地區(qū)的官吏,宋朝統(tǒng)治者既要任用,又不放心,于是便設置通判以專其政,并監(jiān)視其行動。以上可謂是宋朝通判設置的現(xiàn)實原因。
這里須厘清通判的職權是什么。對此,俞鹿年編著的《中國官制大辭典·上卷》解釋為“凡民政、財政、戶口、賦役、司法等事務文書,知州或知府須由通判連署方能生效,并有監(jiān)察所在州、府官員之權,號稱監(jiān)州?!辟R旭志、賀世慶編著的《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中界定通判的職權為“與知府、知州共理政事,知府公事,并須長史、通判簽議連書,方許下行。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等事,可否定裁決,與守通簽,所屬官吏有善否修廢,得刺舉以聞?!笨梢?,為了規(guī)范地方的行政,加強對新兼并地區(qū)的治理,北宋統(tǒng)治者主要賦予了通判以下職權:
1.行政方面
佐理行政,與知州(府)共署文書。首先是佐理行政?!渡褡谡仿毠僦尽份d:“知州掌郡國之政令,通判為之貳”。知州外出或有闕,通判可代理政務。如“段思恭知揚州……出則委通判以州務?!闭臀迥?,陜西轉運使席貢“乞沿邊知州缺,令本州通判兼權。從之?!庇纱丝梢姡ㄅ械穆殭嘀?,便是輔佐知州,在知州不在權位時,代替知州行使地方職權。其中,通判有一項權力值得注意,即是在財政方面的專責。苗書梅認為,宋代知州與通判共理州政,職權范圍大體相當,但為了更有效地監(jiān)督和限制知州,收地方錢谷于中央,宋代知州一般不簽署錢谷之事,特別是武臣知州之處,而通判在財政方面則具有特殊職能。其中包括以下具體執(zhí)掌:一為掌管部分版帳稅籍,二是主管常平義倉及部分農田水利,三是協(xié)助籌辦軍需,四是負責征收經(jīng)總制錢及其他雜稅,五是提舉軍資庫,六是掌管應在司,七是溝通地方與中央財政。這樣一來,北宋地方知州(府)最重要的戶口稅籍、農田水利、軍需籌辦、溝通財政、錢糧軍資等地方事項全都掌握在通判手中,地方知州難以肆意行政。除此之外,通判的關鍵職權還在于與知州(府)共署文書,從而形成權力制約,規(guī)范知州之權。通判一職可以對知州形成一種監(jiān)督與掣肘,使知州在進行決策與行政的時候有所顧忌。
2.監(jiān)察方面
監(jiān)督州府官員。通判最初設于新收復之地,由朝廷差遣,權力很大,通判每每自稱“我監(jiān)州也,朝廷使我來監(jiān)汝”“長吏所動必為所制”。盡管宋太祖詔令抑制通判權力,但歷兩宋,通判的監(jiān)察職能始終得以保留。宋仁宗說:“郡設通判,本與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舉奏之”。真宗時,有人上奏“武臣知州軍處,或缺通判,望令轉運司飛奏以聞,付有司速差。所差官未到,仍于京朝官知州、通判有全員處權差。從之?!庇纱丝梢娡ㄅ行枰O(jiān)督地方知州(府),尤其是對武人擔任的知州(府),更是嚴加防范,須臾不敢懈怠。正因為通判具有監(jiān)督州郡的職能,所以有許多州的通判官位高于知州,而且有些州的通判按規(guī)定還需由曾任過知州的人擔任。
但是通判的執(zhí)掌并非一成不變的,其職權也在隨著北宋“祖宗之法”的確立而發(fā)生改變。但是,總體而言,通判通過這兩項重要的權力,有效地約束了地方知州(府)的權力,規(guī)范了地方的行政,從而保障了北宋地方的穩(wěn)定。
該主題下包含著如下問題:通判是中央臨時的派出機構,還是常駐地方的長官?通判和地方知州(府)的關系是什么?大多學者認為宋代通判具有雙重身份:一為監(jiān)察官,二為行政長官。但是對于這兩種身份的具體屬性與權重仍然存在比較大的爭議。有的學者偏重于其行政屬性,有的學者偏重于其監(jiān)察屬性,或者兩種屬性兼顧。曾小華先生認為宋代在府州一級設置的通判專門負責對知州的監(jiān)察。周繼中、李玉賦先生也認為宋代通判名為諸州知州的副職,但又非知州的屬官,實際是朝廷派來專察知州的監(jiān)察官。同樣也有部分學者偏重于通判的行政屬性。如高益青認為通判就是地方官,是第二知州或者說是知州的副職,通判的監(jiān)察職責是衍生的、附帶的。王正先生也認為通判是“與知州同掌州務的官員”,通判擁有與知州共同處理本州行政、民政、軍事、財政、戶口、賦役、司法等方面事務的權力,還有權監(jiān)督知州及其所屬官員。還有部分學者兼顧了通判的雙重性質,如王世農先生認為宋代通判既兼行政又司監(jiān)察,具有雙重屬性。江曉敏先生在探究宋代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的任用、管理與監(jiān)察時論及宋代通判,認為通判是兼行政與監(jiān)察權力于一身的新型地方佐吏,是趙宋王朝為分化事權、相互制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綜合以上部分學者對通判性質的分析,可以看到,通判性質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而這復雜性的根源在于前述通判職能的廣泛性。通判雖名為佐理,實則具有相當?shù)臋嗔砑s束知州,規(guī)范行政。另外,在研究通判的性質時,應當注意從不同的階段來進行界定。北宋初期,應以監(jiān)察性質為主,后隨著社會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尤其在歷經(jīng)北宋數(shù)次的官制改革,通判由北宋初期的地方監(jiān)察官向地方行政首長轉化,并在北宋晚期逐漸成為主管地方財經(jīng)事務的官員。
基于以上的分析,再解釋該題的D 選項可知,通判本身就具有地方行政官員的性質,因此“削弱”這一說法在此處是不恰當?shù)摹?/p>
綜合以上分析,在歷史復習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部分學生做這道題之所以選擇D 選項,是因為早已形成固化的認知,即通判的設置就是為了削弱地方權力,而完全沒有結合該題中材料信息進行有效地解讀和分析。李曉風提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學習的方法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其二為處理歷史資料的能力,其三為歷史思維能力,其四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長期的單一的題型訓練所形成的并非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是定勢思維。當遇到復雜的新情景時則會束手無策。因此,學生應在厘清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注重自身歷史思維品質的提升。
就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言,該題的本質是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即根據(jù)材料構建通判與“規(guī)范地方行政”的聯(lián)系。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部分學生在分析試題的過程中,直接按照知識的經(jīng)驗作答,并沒有審慎地根據(jù)題干的信息進行分析,而倉皇地得出了“削弱地方州府權力”的答案。其原因除了包括前述固化的知識結構、固化的思維方式之外,還包括忽視歷史解釋的有效性。有效的歷史解釋應當建立在以史料為依據(jù)的前提下進行的理性分析。那么如何培養(yǎng)這種能力呢?毫無疑問,課堂是最重要的培養(yǎng)場所。學生只有不斷結合歷史解釋的實例進行練習,才能形成有效的模仿和進一步的超越,從而提升應對復雜情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