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湘 閆莉莉
(鄭州大學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侯方域(1618-1654)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文人,同時也是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第三次高潮的重要作家。近年來,學界對于侯方域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對侯方域生平事跡的研究,二是對侯方域詩文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梳理了侯方域的生平事跡,展現了侯方域詩文的內容特點。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侯方域詩文與文學思潮及時代之間的關系,以厘清其文學復古背后的價值和意義。
侯方域文學復古的獨特性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主流的文學思潮及個人的坎坷經歷密切相關,其文學復古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他的文學思想上,表現在他的詩文之中。
首先,對比前兩次文學復古運動,侯方域作為第三次文學復古運動的代表作家,其文學復古特色與第三次文學復古特色具有一致性。明代第三次文學復古運動與前兩次相比,對于社會現實的關注度大大增加,而對于文學藝術形式方面的探索則有所減弱。前后七子面對臺閣體文學的道學氣和唐宋派的質疑,提出文必秦漢、詩必漢魏盛唐的復古主張,期待在追摹古人文章格調法度的過程中,實現個人與社會、情與理的統一和與漢唐精神的結合。第三次復古運動正當明朝亡國前后,鼓動“獨抒性靈”的公安派和追求幽深奇僻的竟陵派都走向末路,為苦難留影、為勇士鼓勁、為民族延命成為文學的使命。與前后七子相比,明代末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明神宗長期不理朝政,明熹宗重用魏忠賢,朝中以其為首的閹黨打擊異己,不斷迫害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正直士大夫,朝野上下籠罩著黑暗恐怖的氣氛。民族矛盾方面,東北的滿族逐漸強大,不斷南下侵犯。崇禎年間,更是幾次深入內地,包圍京師。同時統治階級與百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因為邊關戰(zhàn)事吃緊,朝廷不斷加派賦稅,貪官污吏搜刮盤剝,廣大百姓窮困不堪。加之當時的旱災蝗災,生不如死的難民揭竿而起,朝廷在招撫與鎮(zhèn)壓之間搖擺,農民起義軍逐漸形成李自成、張獻忠兩支大的隊伍,最終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
侯方域關心時政,渴望振衰起弊,這和當時復社、幾社的宗旨是一致的,也是他能成為明代第三次文學復古運動代表作家的重要原因。廖可斌先生言:“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的第三次高潮興起于天啟末、崇禎初,主要表現為復社、幾社等社團的文學活動?!盵1](P363)面對朝政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一些士大夫感到無比失望,轉而關注自我,主張“獨抒性靈”。張溥、陳子龍等人卻主張士大夫應關心國事、以天下為己任。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現實民生的作品,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與文字,拯救社會人心和民族危亡。侯方域與陳子龍、李雯等人探討詩歌創(chuàng)作:“往云間有陳黃門、李舍人,皆起榛蕪,以才情橫絕一世……丁丑,余與黃門論詩燕邸。己卯,與舍人論詩金陵。自以為盡意,無復遺恨,由今思之,嘆有不得起二君于九原者?!盵2](P96)這種交流探討本身就是思想碰撞、相互影響的過程。侯方域追隨陳子龍等人創(chuàng)作了不少反映現實民生的詩歌,故鄧漢儀稱其詩歌“陰襲華亭之聲貌”[3](P799)。
其次,侯方域的文學復古也有不同于第三次復古運動甚至前兩次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其古文理念與創(chuàng)作方面。前后七子及陳子龍等人大多注重論詩,其成就主要在詩歌方面。在古文方面,侯方域獨樹一幟,主張學習唐宋八大家。侯方域古文觀念的轉變發(fā)生在清初,這與其當時的處境和抉擇相關。面對明朝滅亡、清軍南下,侯方域既沒有像陳子龍、夏允彝等激進派那樣頑強抵抗,以死殉國。也沒有像錢謙益、吳偉業(yè)那樣入清為官。他有歸隱避世的想法,曾言“戰(zhàn)后江山未可期,深城草木接葳蕤”[2](P823)。但也被迫參加了清廷的科舉,并為此后悔不已。陳寅恪先生曾評論道:“朝宗作《壯悔堂記》時,其年三十五歲,即順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應鄉(xiāng)試,僅中副榜,實出于不得已?!畨鸦谔谩?,蓋取義于此。后來竟有人賦‘兩朝應舉侯公子,地下何顏見李香’之句以譏之。殊不知建州入關,未中鄉(xiāng)試,年方少壯之士子,茍不應科舉,又不逃于方外,則為抗拒新政權之表示,必難免于罪戾也?!盵4](P729)陳先生的評說既道出了侯方域在清初的無奈,也指出了和侯方域一樣的一大批文人的艱難處境,即試圖尋找一條既能保全家人又不違背內心志向的新出路。侯方域雖無意與清廷合作,然其內心關懷社會民生的初心和使命并未泯滅。于是“文以載道”的古文,便成為除詩歌外侯方域抒發(fā)內心真實情志的又一重要途徑,其文學創(chuàng)作便是其心靈救贖的藥方。
侯方域論詩主張以《詩經》為典范,承繼風雅精神,強調詩歌乃至文學作品要具有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道德意識和真誠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他對于公安竟陵或“獨抒性靈”或“幽深奇僻”的詩風頗為不滿。在《陳其年詩序》中,他言道:“子知明詩之所以盛與所以衰乎?當其盛也,北地、信陽為之宗,而瑯琊、歷下之輩相與鼓吹而羽翼之,夫人之所知也。其衰也,則公安、景陵(即竟陵)無所逃罪?!盵2](P95)認為如果按照他們脫離現實生活的詩風,詩歌最終只能流于“輕俗寒瘦”,從而背離中國詩歌的風雅傳統。為此,侯方域以風雅精神為旨要,創(chuàng)作了不少諷喻時政、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侯方域“幼從其父宦京師,習知中朝事”[2](P1186)。他曾在《詠懷詩》其七中以“檜柏”“藤蘿”為喻,對明末政治進行諷喻。他言道:“檜柏高參天,常為藤蘿欺。勁心炤古色,直干無曲枝。柔條善依附,瞬息密葉滋。主人命剪伐,焉知根不離。運斤一以下,去蠹木乃虧?!盵2](P852)檜柏乃是參天大樹,枝干筆直沒有曲枝,卻為藤蘿欺負。藤蘿善于依附檜柏,主人命人剪伐,卻發(fā)現二者的根部不能分離,如果剪伐藤蘿,檜柏也要受損。在侯方域看來,明末的政治局勢是復雜混亂、盤根錯節(jié)的,這與他內心渴望的清明政治形成鮮明的對比。面對這樣的情況,侯方域經常借助詩文批判弊政,揭露政治的黑暗。
侯方域在《宦官論》中指出宦官得勢離不開天子的昏庸、大臣的失勢以及宦官的諂媚。作為國家肱股的大臣一年都見不到天子一次,更別提進言的機會。而那些宦官則飲食坐臥都在天子的身側,逐漸成為天子的“傳聲筒”。他們憑借天子的信任作威作福,進而導致“公卿之賢者務為相安無事之說,惟恐激其怒;其不肖者又貪權固位,而陰與相比;偶有小臣言之,則又以為瀆聒而莫之省憂也。廟堂果何自而悟哉!夫是以其勢益盛”[2](P360)。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正直的公卿還是貪戀權位的官員亦或是諫言小官,為了身家性命要么選擇避其鋒芒,要么趨炎附勢。而天子卻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問題,因此宦官的勢力愈發(fā)強大。在侯方域看來,這些宦官只能算是輕如腐鼠的小人,終究不能成為國之棟梁:“彼宦官不過斯役熏刑之余耳,無廉恥以養(yǎng)其性,無妻子以系其心,事之未敗則詡詡然自以為得,而曾不顧惜其后。彼自視其輕如腐鼠,而謂其重人國家之事哉!”[2](P362)
侯方域在《朋黨論上》中揭露了小人讒言陷害忠良、禍殃朝堂的可惡之舉?!氨诵∪苏?,或緩言之,或急言之,或密勿帷幄之地私札陳之,或以草野不經意之人伏闕請之,而左右各有所樹,又陽探而陰諷焉。賢否混淆,利害貿亂,則主上豈暇究朋黨之人為何如人,問黨人之事為何事哉?勢必去之而后止。又必盡去之,而后小人之心安。顧君子無罪也,即或有罪矣,而眾君子無罪也。一自黨人之說出,則首必有主謀者,次必有同志者,又次則亦必有協從者,群陷之而群逐之,此寧有虛實可辨,而眾寡可分哉!故小人害君子者,斷斷乎其出于此也?!盵2](P349)侯方域對這種小人用陰險歹毒的方式陷害君子的手段深惡痛絕,認為要想塑造一個清明政局,就需要徹底消除這種小人之舉。盡管崇禎皇帝及朝臣對此作出了反思與更正,但他們的舉措卻并未真正改變這種風氣,侯方域對此深為不滿。他在《早春見蠅》中將這些人比作蒼蠅:“尚未過春半,如何起蟄蠅。乾坤繁種類,歲月歷升恒。有嗜從人逐,尋膻與物矜。自然多變態(tài),所愧結玄冰?!盵2](P647)新帝即位,掃除閹黨,整肅朝綱,天地本該是春光明媚,充滿美好和光明,可是居然還有潛伏越冬的蒼蠅,這些圍繞正人君子打轉、嚶嚶嗡嗡令人生厭的蒼蠅,不正是小人的象征嗎?而在《惡木》中,侯方域則把這些人比作盤根錯節(jié)的惡木,想要把他們鏟除干凈。他言道:“惡木相與澗邊生,歲久無人更崢嶸。下有良苗懷抑郁,蔭蔽乃復不滋榮。其上枝葉互綢繆,老根入地如蟠鯨。一本動搖連眾株,斧斤尋之不能爭。圃公徘徊三太息,力竭汗流徒目瞠。我命百人人一殳,一殳一株無留行。低頭大呼芟除盡,平疇瞬息天廓清。君不見南山之松插天出,中封云氣掣練疋。折規(guī)中矩棟梁姿,在《易》‘大壯’營宮室。爾木終非出群材,久妨當路何為哉?吁嗟乎,久妨當路何為哉?”[2](P648)這些互相勾連遮蔽陽光的惡木,正是當時互相勾結妒賢害能的權臣的象征,侯方域想要把他們都芟除干凈,使得天地清明。
侯方域借歷史典故痛批當世奸臣。以《馬伶?zhèn)鳌窞槔f道:“去后且三年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請于新安賈曰:‘今日幸為開宴,招前日賓客,愿與華林部更奏《鳴鳳》,奉一日歡?!茸?,已而論河套,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匍匐稱弟子。興化部是日遂凌出華林部遠甚。其夜,華林部過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馬伶曰:‘固然,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聞今相國昆山顧秉謙者,嚴相國儔也。我走京師,求為其門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國于朝房,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為師也。’”[2](P298)《鳴鳳》即《鳴鳳記》傳奇,取材于明嘉靖年間夏言、楊繼盛一派與嚴嵩斗爭的故事。伶人馬伶為了成功扮演《鳴鳳記》中的嚴嵩,竟親自去昆山侍奉與嚴嵩一類的權臣顧秉謙,觀察模仿其言行舉止。此外,侯方域還以時政案例直抨奸臣。其《早朝應司徒公教》言:“御城佳氣曉來新,九陌傳鐘近紫宸。曙漢全明鹓鷺影,仙韶不動舞儀塵。垂衣一拜勞元相,深殿微聞頌圣人。何苦懸鞀更多事,翠華散仗誤行春?!盵2](P668)崇禎八年正月,農民起義軍攻破鳳陽,毀明皇陵。諫官何楷彈劾當地巡撫守護不力,并指責輔臣溫體仁,崇禎帝反以“忤旨”治罪何楷。侯方域從其父處得此消息,憤怒而為此詩?!霸唷奔词纵o溫體仁,他迎合帝意,排斥忠良。詩歌描寫了群臣早朝的景象,感嘆直言敢諫反而惹出禍事。
亂世之中的社會現實是悲慘的,無情的旱澇天災與殘酷的戰(zhàn)爭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崇禎年間,侯方域先是往返京師,后在歸德城破后輾轉漂泊,其所見所感及親身經歷使其對民生疾苦有了更加真切的體會。此時,侯方域創(chuàng)作了大量紀實和哀憫民生的作品,展現了當時的亂狀,表達了自己的痛心和無奈。
崇禎七年至十三年,河南大旱,又發(fā)生蝗災,百姓苦不堪言。侯方域《召旱》一詩反映了當時的狀況:“其如天道遠,不雨歷三冬。召旱成今日,憂時尚老農。舊逋余虎吻,新殣亦狼烽。嘆息祈年事,殷勤賴守封?!盵2](P677)天道遠,人道近,天災常與人禍相伴,本已是久旱無雨,旱災嚴重,可是舊賦未完,新餉已催。作者嘆息老農的艱難處境,其《蓬蒿行》言:“君不見蓬蒿因天風,西渡大河來秦中。與我良苗爭位置,須臾谷死成枯叢。野人無計饑欲食,亦采其實盈甌鐘。粒色殷黑味澀苦,三咽始下心怔忡。泣語老婦為緩死:‘此物豈堪持上供?’此物豈堪持上供,天高那知年歲兇!”[2](P697)因為天災,百姓已無所食,卻還要擔心“上供”。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況,內心的悲傷痛苦,通過詩歌更加真實細致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除此之外疫情的慘狀也令人痛心,侯方域在《苦疫行》中描述:“昔者先皇十六年,昊天降割疫始傳。其初中人癭如豆,倏忽變化大連拳。扼吭不語道傍死,天子聞之罷管弦。一朝內使坐官市,有人走馬持金錢。換取寶物方入手,所遺楮幣為飛煙。嗚呼帝京百祥臻,奈何妖孽國門前。舊鬼竊指新鬼笑,爾魂乃不驅烏鳶?;蛟坏溬飧K髂曩\將入幽燕。君不見三皇之世皆上壽,人游帝力稱黃耇。調燮陰陽夭札無,我歌四相思風后。救民死喪須大藥,草根木皮徒剝削?!盵2](P819-820)這首詩乃侯方域回憶崇禎十六年大疫所作:染病的人很快死去,一時間人鬼莫辨,人們在市肆上設水盂,以金錢沉浮區(qū)別人鬼,想要救民死喪卻無良藥。
明末起義軍戰(zhàn)斗不止,邊關外敵侵犯頻繁,而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戰(zhàn)爭帶來的只有背井離鄉(xiāng)、死生無常。在《歸來酬吳大伯裔見贈用原韻兼呈徐四作霖、吳二伯胤》詩中,侯方域說道:“可憐歸舊里,烽燧亦危邦。夜月狐貍舞,霜郊虎豹摐。歡娛頻醉眼,時序一寒缸。廢邑懸秦網,空村避越跫。不工吹短笛,誰使泣新腔?賊帥雄千騎,王師折九瀧?!盵2](P728)故鄉(xiāng)烽火不斷,王軍接連敗退,人煙稀少,屋室空置,野獸奔走,這就是戰(zhàn)后之狀。再如《寒食》所言:“望去郊原花寂寂,東風寒食一相過。睢陽久戍春陰淺,洛汭新收野哭多。暗水荒墳尋石逕,叢林落日憶鶯歌。太平剩有游人跡,閱歲隔年自女蘿。”[2](P687)戰(zhàn)后的原野花草寂寂,暗水荒墳伴著石徑。太平時留下的足跡,隔年便會爬滿女蘿。這兩首詩真實地道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毀滅性災害。崇禎十四年春,李自成攻破洛陽,殺福王常洵,乘勝圍開封,久攻不下離去。是年冬,李自成又破南陽,殺唐王聿锳,連下十四城,乘勝再圍開封。侯方域的《聞亂》(八首)、《禁旅》(十首)便作于此時?!堵剚y》其二云:“舊屬秦川盜,新經洛水回。衣冠諸父老,堞雉一蒿萊。白日荒村哭,黃昏鬼火來。中原根本地,索馭實艱哉?!盵2](P743)戰(zhàn)亂后的洛陽城滿城蓬蒿,昔日的士大夫、父老鄉(xiāng)親早已化作塵土。一個個村莊荒涼破敗,白日哀鳴,黃昏時鬼火相伴。同年,朝廷驚聞豫變,便派劉元斌率羽林兵救豫。劉元斌卻乘機駐守在歸德的南郊,以殺害無辜采樵者為功,縱容手下官兵大肆搶掠,錢財、婦女無所不收?!督谩菲渌脑疲骸皬能娏吉毧啵哧涛亢?。鼓角輕村女,容顏借健兒。無寧從亂賊,何苦避王師。不見秦川破,凋殘亦有時?!盵2](P754)戰(zhàn)火四起,戰(zhàn)士們卻依然能夠縱酒歡歌,可憐的村女躲過了“亂賊”,卻沒能逃過王師將士的輕薄。面對如此慘狀,侯方域回憶起了天下太平時的安樂祥和,他在《清明》中寫道:“繁華憶昔清明日,千騎萬人并出游。寒食才過江漢女,灞陵遙思帝王州。金丸落鳥珊瑚濕,珠勒迎風玳瑁柔。自有三城征戰(zhàn)后,斜陽丘壟只多愁?!盵2](P689)清明節(jié)除掃墓外,還有踏春出游的習俗。詩歌回憶了戰(zhàn)亂前清明時節(jié)男女踏青春游的熱鬧景象,與戰(zhàn)亂后的景象和心情形成了鮮明對比。
侯方域《感懷口號十五首》其一曰:“寸絲一粒天王貢,舊賦新徭長吏恩。歲費金錢兵不減,檄符莫怪夜呼門?!盵2](P922)寸絲粒米都要上貢,舊的賦稅新的徭役都是長吏的恩典。即使交了金錢,兵役也不能減免,持檄符夜呼門并不稀罕。詩歌展現了賦稅徭役下百姓們的艱難生活。在《正百姓》一文中,侯方域說道:“王者欲治天下而不求正乎百姓,天下不可得而治也。百姓者,人主所恃以與立者也?!盵2](P589)“夫百姓者,人主得之于天而受之于祖宗,其關于國家至重也?!盵2](P590)在指出百姓之于國家的重要性之后,他進一步論述了明代的百姓“稅加之,兵加之,刑加之,力役加之,水旱災祲加之,官吏之貪漁加之,豪強之吞并加之”[2](P589),民不堪其重,明因此而亂。
侯方域不滿于明末的朝政昏暗、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他希望靠自己的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崇禎五年,侯方域應試,府、縣、道皆第一,作《蒼鷹》以自喻:“斜日催寒樹,蒼鷹獨野征。飛揚愁歲暮,遲頓為毛輕。自具風霜氣,終非燕雀情。去來須任意,湖海尚孤清?!盵2](P623)即使國家形勢一片慘淡,自己也要像蒼鷹一樣力展宏圖,成為那個“佐中興者” [2](P1185)。他在《早發(fā)述懷》中更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四國正風塵,結束將何往?紛紛戰(zhàn)龍蛇,悄悄驕魍魎。安得延津劍,劃然肅清朗。元侯二十四,跡與蕭曹仿。仗策蕩烽煙,名畫麒麟上。我亦閱修途,努力嗣前響。奔走謁天門,所期奏安攘。”[2](P624)由此可見,侯方域直面社會現實、振衰起弊、積極作為的價值取向是對風雅精神的真正繼承。
清初,侯方域回到故鄉(xiāng),心緒復雜,他言道:“發(fā)狂忽痛哭,非不有所思?!盵2](P853)同時他對家鄉(xiāng)的文風,頗為驚訝:“見里人所為文,大異于昔,皆競為新異,絕不知世有所謂大家之文若震川(歸有光)、萊峰(周思兼)者?!盵2](P77)其后在與雪苑社友的探討中,侯方域的古文轉向了唐宋八大家,對此徐作肅記敘道:“庚寅(順治七年)秋,靜子(賈開宗)自南來,朝宗預為書,戲拈生平,欲遠道投之,動其一笑。作成示余,余驚喜甚,細為品注。朝宗覽余注,亦且豁然指歸,易其向作?!盵5](P51)但侯方域宗法唐宋八家,并不僅僅限于文風修正,還在于“以文載道”,抒發(fā)個人志向。
侯方域曾在《樓山堂遺集序》中描述了自己轉向唐宋八家的過程,他說:“吳子(吳應箕)嘗云:‘文章自韓、歐、蘇沒后,幾失其傳,吾之文足起而續(xù)之?!鄷r方汩沒于六朝,不知其善,亦不取視也。今知之,欲與之言而吳子死久矣!”[2](P84)這里,侯方域指出自己經歷了對于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從“不知其善”到“今知之”的過程。顯然,這個“善”是關鍵之處。從直觀的語言風格方面看,唐宋八大家講求自然平易的為文風格,這種語言風格較秦漢古文的古奧深邃更加流暢自然,便于閱讀也便于習得。侯方域追求的亦是“風行水上”氣舒質堅的自然之文,而不是矯揉造作、堆砌詞藻的文章。
侯方域強調文貴乎氣。他稱秦以前的文章是“斂氣于骨”,漢以后的文章是 “運骨于氣”。“骨”即質,是文章的內容、根本。與“骨”相伴的便是“氣”,即文章的氣力、氣勢。他曾言:“今夫雕鏤以章金玉之觀,組練以侈錦繡之華而已。若欲運刀尺于虛無之表,施機杼于縠紋之上,未有不力窮而巧盡者也。故蘇子曰:‘風行水上者,天下之至文也。’風之所以廣微無間者,氣也;水之所以澹宕自足者,質也。風之氣蕭然而疏,然有能御風者否耶?水之質泊然而柔,然有能劃水者否耶?故曰氣莫舒于風,質莫堅于水。然則至文者,雕鏤之所不受,組練之所不及也。”[2](P54-55)侯方域以風和水比喻文章的氣和質,推崇自然暢達之文。他在《答孫生書》中言:“文之所貴者,氣也。然必以神樸而思潔者御之,斯無浮漫鹵莽之失。此非多讀書,未易見也。即讀書而矜且負,亦不能見,倘識者所謂道力者耶!”[2](P134-135)可見,他認為文章的氣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其方法便是多讀書,戒自大自負,保持思想的純凈。
同時,侯方域主張“才與法合”,即為文時不逞才炫技,合乎規(guī)范,不露痕跡。他在《倪涵谷文序》中說:“余少游倪文正公之門,得聞制藝緒論。公教余為文,必先馳騁縱橫,務盡其才,而后軌于法?!盵2](P54)至于如何做到“才與法合”,他指出:“行文之旨,全在裁制,無論細大,皆可驅遣。當其閑漫纖碎處,反宜動色而陳,鑿鑿娓娓,使讀者見其關系,尋繹不倦;至大議論,人人能解者,不過數語發(fā)揮,便須控馭,歸于含蓄。”[2](P137)為文時,有才但不一味縱橫馳騁,既盡其才又合乎法度,須在“閑漫纖碎處”多加留意,在人人能解處進行馭控,有張有弛。文章既要有才也要有法,既不可才多也不可法顯,使之自然暢達方為上乘。
侯方域不僅鐘情于唐宋八大家自然流暢的語言風格,而且還看到了唐宋八大家文章背后的深意,即“文以載道”,寄托自己的情志。在對明末政治的批判反思中,侯方域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其一,剖析政治,提出經世固邦之道。侯方域并非僅僅停留于對弊政的揭露,而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深入分析時政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經世固邦策略。其中,《南省試策》五篇集中體現了他的治國之道。試策一論述君德曰:“偏重者,壅蔽之源也;私昵者,竊弄之漸也。無怪乎執(zhí)事之所問,凜乎有煬灶之懼,而又不敢盡其辭耶。竊意執(zhí)事之所謂偏重者,得非密勿之大臣耶?所謂私昵者,得非左右宦寺之小人耶?果然,則雖折檻叩墀而言之,而皇帝有所不信,何也?彼方有所挾,以取重于人主,而人主又嘗自恃其往日之英斷,以為彼有所不敢肆也?!盵2](P403)意在讓皇帝認識到君德的重要性,親賢臣遠小人。試策二論述用人之道:“夫皇帝之所謂保舉者,求濟世之才也。今天下內訌外侮,誠宜得倜儻非常之人,任而使之,非為其能周規(guī)而折矩,前拱而后揖也。若但如此而已,見在三途之內豈患無其人,而又特設此一途耶。”[2](P408)希望皇帝能在非常時期不拘一格任用非常之人。試策三談論太子的教育問題:“夫教太子者,以書教之,不若以人教之。以人教之,不若以身教之也?!盵2](P414)勸誡皇上以身作則,為太子樹立榜樣。試策四論述當時內憂外患的時局:“今天下之患,殆有不可言者,內之寇、外之邊是也。愚以為寇之患,非寇能為患也,患在任寇事者,武臣養(yǎng)禍以自利,文臣文飾以避害;邊之患,非邊能為患也,患在任邊事者,因循而不知變計,畏縮而不敢奮發(fā)……然則二者之患,將更相表里,而不知所終矣。竊以為邊之患遲而大,寇之患速而烈。請先以剿寇言之。”[2](P419)指出當時的禍患在于內寇外邊,并分析了二者形成的原因,認為它們互為表里。策論五論述文章之體:“俗尚之所繇以醇澆也,人心之所繇以邪正也,是因有體焉,而非可以意為之也?!盵2](P426)認為欲使文體醇正,必先從取士開始。對比《豫省試策》,侯方域開篇便言人主應當“勤于讀書”“親近儒賢”?!熬游宓廴踔唬^五帝三王之道,治五帝三王之民,而欲廢五帝三王之禮,竊有以知皇帝之斷斷乎不然也”[2](P441)。
其二,以圣賢忠臣為榜樣,寄托政治理想之道。侯方域通過歌頌圣賢治國、詠唱忠臣志士來寄托心中的理想。首先,表現在他對當世之人的寄托。如《贈張尚書》:“尚書旌節(jié)蒞三吳,鼎建效圻拱帝都。禹跡遙能來橘柚,漢家原自貢珊瑚。春星畫野明牛斗,錦纜沿江盛舳艫。舊是東南根本地,中興莫待后人圖?!盵2](P789)張鳳翔,南京兵部尚書,巡撫江浙等地,拱衛(wèi)京都。漢家本強盛,使得遠國貢獻珍寶。吳地繁盛,乃東南根本之地,應當發(fā)奮中興?!都膿P州賀都督》:“閫外遙傳更總師,新從細柳見威儀。龍吟鼓角迎持節(jié),日轉江皋映大旗。戎馬全歸周《六月》,邊烽不動漢燕支。深宮近說思頗牧,會傍河山勒誓辭?!盵2](P784)賀都督乃賀胤昌總兵,駐扎揚州。侯方域以玁狁比清兵,以尹吉甫比賀胤昌,祝其出師必捷,對其充滿期望。詩歌雖然是以手握大權的朝廷忠臣為對象,但所表達的主旨則是如何救國安邦?!顿浉唛_府》:“圣歷中興會,名藩鼎建初??飼r惟一劍,致主不傳書。虎氣騰秦宿,龍符剖豫墟。漢家云閣上,圖畫欲何如?”[2](P785)高開府即高杰,南明弘光時建江北四鎮(zhèn),高杰駐守其一。侯方域希望高杰能建立功業(yè),輔佐南明王朝中興。其次,表現在他對歷史賢臣的寄托。如《王猛論》《謝安論》《于謙論》等,這些人物的共同特點就是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锻趺驼摗吩唬骸懊吞幪煜路直乐畷r,其志未嘗不在中原,及其不得已而見用于異國,猶惓惓不能忘,猛蓋識大義者也。嗚呼!三代而下,亂世之臣識大義者,諸葛亮、王猛而已。亮始終心乎漢者乎,猛始終心乎晉者也。然亮仕于漢而為漢,人之所知也;猛仕于秦而為晉,人之所不知也,吾故舍亮而論猛。”[2](P383)王猛處于天下四分五裂之時,一直志在中原,不得已在異國任職,卻始終不忘晉國。侯方域贊賞其識大義,可以與諸葛亮并稱。
其三,反思歷史興衰之道。侯方域在《額吏胥》中指出了選拔不公、侵害政治、數額龐大的吏胥之弊,進而論述不額吏胥的危害:“夫以朝廷之尊,立意欲革一事,去一人,易置大將如呼小兒,罷遣卿相朝下而夕出國門,獨于吏胥之至微賤,額而限之,易如舉手,乃若泰山之不可拔,決水之不可御。天下之患,未有壅蔽因循、怠廢不舉至于此極者。此其故何也?不悉其不額之弊,與必額之之法,雖欲額之而不可得也?!盵2](P594-595)他認為額吏胥本是小事,以至于成為天下禍患,是因為沒有及時治理。其《重學?!穭t分析了明代學校的弊端:“自明之中葉,而督學者患在請托;明之末季,患在賄賂;至于賄賂之盛行,而數百金者為之,數十金者為之,甚而至于數金者亦為之?!盵2](P599)這些文章總結了明亡的原因,同時也是對清初統治的一種思考。清初,侯方域雖然選擇了避世,然其對于社會現實的關切之心并未斷絕。他以唐宋八大家為宗,傳承其“文以載道”的觀念,一方面是對古文傳統的堅守,另一方面則沿續(xù)“以文載道”的方式,將自己關切現實的用心通過文字抒發(fā),展露自己的心志。
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倡言復古,聲勢浩大,實乃明代中原文學的高峰。此后數十年“風氣樸遫,人多逡巡不敢為詩”[2](P96),中原文壇頗為寂寥。崇禎初年,復社創(chuàng)立,“中州名彥翕然與應、復兩社相唱酬者,梁園數君子也”[5](P163)。直至崇禎十五年,歸德城破,梁園數君子死難,這期間中原文士與江南文人互動頻繁。侯方域等人南下金陵參與社事,與陳子龍等人探討詩文,同時蔣鳴玉、周立勛等文人游于中原,歸述梁園人物之盛,使得“南方之名士,中原莫不聞;中原之名士,南方莫不識也”[5](P163)。侯方域在家鄉(xiāng)組建雪苑社,以社事之名把家鄉(xiāng)有名望的文人組織起來,評論時事,研究制藝,飲酒賦詩,切磋詩文,使得當地文人集聚起來,形成了一定的文學氛圍和影響力。對此王士禛稱道:“朝宗之文,牧仲(宋犖)之詩,自當抗行中原。梁園風雅,自鄒、枚、莊忌夫子之徒,于今為盛矣?!盵6](P7)徐作肅曾言:“中州之文,前此頗未大振,公(徐作霖)與劉伯愚、侯方域、吳伯裔、伯胤等實起雪苑,一時江左有徐、吳、劉、侯之目。”[5](P122)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和江南地區(qū)文學的發(fā)展,明末清初中原地區(qū)已不再是文學的中心。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第三次高潮盛行在東南沿海一帶,侯方域積極參與其中,成為這次文學復古運動的重要作家。透過侯方域個人,我們亦能看到明末清初中原文壇的景象,雖不再是主流,卻依然與文學中心聯系緊密,并能夠影響文壇風氣。
從明末秦漢文、六朝文、唐宋文、公安文的混雜情形到清初形成以唐宋古文為宗的格局,侯方域在其中不僅承擔著倡導者的角色,其古文也成為了學習的典范。邵長蘅云:“明季古文辭,自嘉隆諸子貌為秦漢,稍不厭眾望,后乃爭矯之。而矯之者變逾下。明文極弊,以訖于亡。朝宗始倡韓、歐之學于舉世不為之日,遂以古文雄視一世?!盵7](卷6)雖然當時倡導唐宋古文的還有錢謙益、吳偉業(yè)等人,但侯方域無疑是他們中學習唐宋古文的標桿。《四庫全書總目》言:“古文一脈,自明代膚濫于七子,纖佻于三袁,至崇禎而極弊。國初風氣還淳,一時學者,始復講唐宋以來之矩鑊。而琬與寧都魏禧、商丘侯方域稱為最工?!盵8](P2343)可見,《四庫全書總目》以為清初風氣還淳,是因為當時學者復講唐宋矩鑊,而其中侯方域、魏禧、汪琬最為突出。侯方域倡導唐宋八家,改變明末以來的文風,不僅得到了清初官方的肯定,文人學士對其也多有褒揚。朱彝尊言:“文章之難,古今不數。仆頻年以來,馳驅道途,幸不后君子之教。然自商丘侯朝宗、南昌王于一二子之外,其合于作者蓋寡。二子又未盡其蘊以死,仆誠痛之?!盵9](P382)當時,侯方域的《壯悔堂集》頗受歡迎,流傳廣泛,其文集成為了好古之士學習的對象,“天下好古之士,既無不慕《壯悔堂集》,而望之若云霄,奉之若蓍蔡者”[2](P1161)??梢姡罘接虿粌H在口頭上倡導,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加以實踐,而其古文成就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被當作時人學習的范本。
侯方域作為世家公子,反對農民起義,稱揭竿而起的百姓為“群盜”,為了家族利益,被迫與清廷妥協,這是其受人詬病處。面對明王朝日趨衰敗的社會現實,他以文學為武器,拯救社會人心,以期重鑄直面困境、心憂天下的民族精神。當時河南巡撫吳景道欲治其罪,因宋權從中調解,才得以脫險。于是,他以文學寄托其情志,體現了其有所堅守的民族精神。相較于抗清而亡的陳子龍、夏允彝,降清的錢謙益、吳偉業(yè),隱居著書的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侯方域身上有很多的復雜性、矛盾性,因此也是當時在現實生活中艱難前行的眾多文人的縮影。侯方域的人生遭際,恰恰切合了士人軟弱和心性驕傲的結構性沖突,心懷強烈的民族情緒,卻要為在異族統治下活下去尋找一條能夠自圓其說的理由。侯方域自身的多元性、復雜性和矛盾性,也為日后孔尚任《桃花扇》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可能。
復古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在唐宋詩文高度發(fā)達之后,明代的詩文該如何創(chuàng)新,這是一個問題。明代文人向傳統學習,希望找到自己的路子,三次文學復古運動,學習的對象與方法都有所調整,但都沒有確立如同唐宋詩文的明人特色,這是頗為遺憾的。同時文學復古,也是明代文人尤其是明末文人表達心志的重要方式,他們希望運用手中的武器,通過自己的呼喊,拯救社會人心,拯救民族危亡。他們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作為時代洪流中的渺小人物,想要永葆初心并非易事,故而應重視他們倡導文學復古背后的時代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