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淼
(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網絡在當今時代已屢見不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報告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的總規(guī)模就已經達到了9.89億。[1]當代大學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成長,在便捷快速的信息時代中生活,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強,幾乎每一位同學都遨游在虛擬網絡的世界里。而此時網絡道德一詞應運而生,它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產物,是信息時代人們通過網絡發(fā)生的,調節(jié)網絡環(huán)境下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2]但網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必然帶來一些始料未及的問題,網絡道德失范為首要表現。大學生作為國家人才的儲備軍、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完善時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針對網絡道德失范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并將網絡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一定的踐行路徑,具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意義和促進大學生思想朝著更加主流健康方向發(fā)展的現實意義。
所謂網絡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jié)網絡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是時代的產物,與信息網絡相適應,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于是網絡道德應運而生;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是非善惡判斷標準。思政教育是我黨自成立以來,帶領著中國人民不斷前進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優(yōu)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它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務,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呈現出不息的生機活力。高校思政教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德育基石,用進步的思想理念、符合公序良俗的倫理道德、正確堅定的政治規(guī)范,通過一系列有關的教育教學活動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來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以期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專業(yè)技能應用能力、個體競爭能力。我國進入新時代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情況更為復雜: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供需”主體的變化、“00后”進入高校校園、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層出不窮等,這種種事實都告訴我們,網絡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亟須轉型,急需轉變一成不變的套路與模式。
網絡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為其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其中網絡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點,這決定了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迫切性與可行性等時代特征。在網絡世界里,每個人都披著一層“隱形的馬甲”,人們擁有更多自主選擇。面對諸多網絡平臺的涌現,網民有自主選擇注冊使用的權利;面對大數據個性化的完善,網民有自主定制個性化需求的權利。除了被動接受以外,網民還可以自主發(fā)聲,讓更多人看到讀到自己的思想世界。與此同時,與傳統媒介相較,網絡世界則更為豐富多彩且飛速傳播。俗話說“福之禍所倚”,雖然網絡使得當今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加速了人們交流聯系,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網絡道德失范現象。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網絡在帶來一定福祉的同時,也容易將人類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因此網絡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必要的,呈現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之勢,并且是可行的。我們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的自律”,通過教育,使大學生能形成一種無形的約束力。
在“十四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zhàn)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3]在我國發(fā)展的百年關鍵點,網絡思想道德滑坡是要不得的,網絡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就呈現出其必要性。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保?]網絡時代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不可否認,其也產生了一些糟粕。如果大學生每天都在吸收這些毫無營養(yǎng)的信息,其未來發(fā)展可想而知。部分“網紅”明星的奉獻與其收入不對等,也會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人人都想要通過網絡走紅,那基礎設施工作、高新技術工作、教書育人等工作由何人來做?現如今,國家層面對網絡道德失范問題重視起來,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在保護大家的同時對網絡不文明行為重拳出擊。此時,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更應該扛起網絡道德教育的大旗,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當前高校中有關網絡道德的教學內容還較為陳舊,與我們當前現實脫節(jié),未能跟上網絡發(fā)展的腳步。傳統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講解網絡文明公約,從而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使用網絡的習慣,盡可能地克服因迷戀網絡游戲而無節(jié)制上網、空談口號的不良習慣。但這些教學內容過于刻板,且內容長期不變,還僅僅停留在戒網癮、自我保護,以及傳統道德宣傳的層面。殊不知,目前網絡發(fā)展之迅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多種多樣,如網絡暴力、炮制網絡謠言等。但是當前的網絡道德教育并沒有真正地教會大學生如何去辨別網絡信息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僅僅停留在“知”的層面,而沒有提升至“行”的層面,更有甚者,自認為高人一等,隨意點評,殊不知其信口開河會給他人帶來多大的傷害。
眾所周知,在高校思政課教育中人的存在分為兩大類,即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在網絡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上,兩者均存在某些認知與行為脫節(jié)現象。首先,部分教師的認知與行為脫節(jié)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上。教師在進行關于網絡道德教育的教學設計時,有心創(chuàng)造一些新穎模式,例如情景演繹或緊跟時代熱點,但最后會因為授課時間有限、課程內容過多等原因而取消這些較為“浪費時間”的方式,仍然采取灌輸方法。其次,大學生知行不一的現象層出不窮,在接受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部分同學每天把網絡道德掛在嘴邊,但是對于網絡道德的認知也只停留在學校會舉辦一些知識競賽、寫作比賽等活動。甚至部分大學生對于這些簡單的實踐活動,若無學分加成,也并不想參與其中。當代大學生心智成熟較早,崇尚特立獨行,在產生一些違背網絡道德的行為后,有時候會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錯覺,不以為恥,甚至反以為榮。這種種緣由就導致了部分大學生關于網絡道德認知與行為脫節(jié)。最后,部分高校思政課堂是大班授課,一班有一二百名學生,對于學生,教育主體無法真正掌握每個人的真實情況,流水化形式化教學最終導致認知與行為脫節(jié)也實屬無奈。
隨著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加速度,高校大學生對于碎片高效速度的需求提高了。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當前的大學生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改變,態(tài)度更為進取。對于高校來說,本來設想營造一種大家相互學習,學有所長的教育環(huán)境,每個人積極進取,在網絡道德方面有所助益,而現實卻慢慢變成“內耗”,甚至有些同學產生自殺或猝死等問題,再次引發(fā)網絡道德失范問題,這就是對教育環(huán)境設想與實際脫節(jié),過于理想化,忽略了生理心理因素。其次,就是大學生對于休閑生活的追求與社會競爭強度加大之間的矛盾性與沖突性也導致了教育環(huán)境的設想與實際脫節(jié)。大學生群體一方面想要過向往的生活,享受獨處的快樂;另一方面需要別人的贊同、精神上的慰藉,被迫合群融入,具有較為強烈的人際交往訴求,如何利用好思政課堂去引領大學生前進,緩和網絡道德矛盾沖突,是需要思考回答的問題。
學生個體間存在不同,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就業(yè)方向、疑問困惑有所差別,有具體的需求。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不僅是高校的責任,也是高校發(fā)展的動力。高校思政課堂重視大學生關于網絡道德教育層面的需求,給予大學生充足的人文關懷,避免大學生因壓力過大而產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傳統高校思政課堂以灌輸的手段開展教育,其課堂氛圍比較枯燥乏味、專業(yè)知識較為晦澀難懂。隨著“00后”進入高校校園并逐步成為大學生主體組成部分,其個性化需求即興趣愛好切合需求呈現在大眾面前,思政課堂需要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年齡特點,滿足高校學生對課堂的趣味性、綜合性、前沿性需求。課堂應從原始灌輸型課堂向趣味性課堂、主體性課堂轉變。老師把課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成生活中活靈活現的例子,妙語連珠,金句不斷,使學生在學習進步的過程中又可以笑聲不停。除此之外,各高校要強化頂層設計,著眼于立德樹人,堅持“真學、真信、真教、真做”,教師須敬畏講臺、珍惜講臺、熱愛講臺,做好時代新人的青春引路人。從學生主體關于網絡道德教育的“需”出發(fā),進行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提升新時代高校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學生”一詞就點明了需求主體的任務與責任,先學而后生,不僅要充分領會老師的知識和智慧,還要在此基礎上有所升華,有所提高。在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促使學生主體向網絡道德教育的“供”轉變的有“翻轉課堂”“第二課堂”等模式。其中,“翻轉課堂”是目前中國教育教學過程中嘗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課堂教學實踐模式的一種新型嘗試。翻轉課堂重點在“轉”,而不是“翻”,更多強調轉變。但“翻轉課堂”在引入我國后,呈現出“水土不服”的態(tài)勢,在我國教育界引起了波動。本想讓教育“開花結果”“枝繁葉茂”,沒有想到直接搬用或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造成了“拔苗助長”“偃旗息鼓”的狀態(tài)?!暗诙n堂”也是把學生作為主角,學生自主選擇,可以極大地滿足自身的興趣愛好,真正地去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情。第二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展示,但部分同學又覺得自己沒有受到系統知識的武裝,“無入怎可出”的狀態(tài),或者羞于展示、不敢展示。這種思想與行為上的矛盾與沖突,就要求老師要把握好轉向的度,既不要做一言堂,也不要本末倒置,而是要以知識為主體,把被動與主動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這是網絡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課堂需要去斟酌的問題。
現如今,面對外來西方文化滲透的新形勢,網絡道德思政課教育要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傳播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高校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己任,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其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以及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各方面,轉化為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高校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氣氛,大學校園的精神文化、校風教風、行為準則等,會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觀念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打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的健康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要善于運用鮮活生動的、平易近人的語言表達出我國的大政方針政策,通過環(huán)境氛圍的輕松性、吸引性和感染性,對大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影響。使得大學生愿意聽、愿意看“正能量”的網絡道德文化,筑牢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基礎。除了所提到的現實環(huán)境以外,網絡道德教育還強調多使用網絡技術平臺,增強高校網絡環(huán)境建設,設立官方的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以及特色網站等,給全校師生提供一個暢所欲言、平等互動的平臺,并及時發(fā)現不當言論,加以引導改正,使其往網絡道德的方向前進,共同抵制網絡道德失范現象。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堅持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保?]把網絡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當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和引導大學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價值道德觀。道長且艱,我們要隨著時代發(fā)展、大學生性格特點變化而不斷調整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營造良好的授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