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周瑜
(廣東科技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東莞 523330)
“和合”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領域的重要范疇,從詞義上,它是由“和”“合”結合而成,具有和諧、融合等內(nèi)涵。在思想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和合”被廣泛應用在宇宙生成論、社會倫理和境界修養(yǎng)論等領域。在具體的語境中,“和合”往往是作為事物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條件來使用的,具有推動事物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生生意味。進入現(xiàn)代思想領域,安徽大學錢耕森教授創(chuàng)立“大道和生學”,從生成論的角度對“和實生物”對傳統(tǒng)的“和生”思想進行了新的闡發(fā);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更是把“和合”升度為“和合生生道體”創(chuàng)立了“和合學”,他們對“和合”思想中的“生生”之義進行了深刻的闡發(fā)。
和合作為理論范疇,來源于“和”“合”二者的結合?!昂汀弊钤缭诩坠俏暮徒鹞闹芯鸵殉霈F(xiàn),其后便常見于各種經(jīng)典當中。《易經(jīng)·兌·初九爻辭》中說“和兌吉”[1],即是說和諧使人喜悅,因而大吉?!兑捉?jīng)·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保?]《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庇莘忉屨f:“同聲者相應,故其子和之?!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和,相應也, 從口,禾聲。”[3]由此可見,“和”的原意是指事物或聲音的和諧、和調(diào)與相應,而在詞義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在不同的語境運用中引申出協(xié)和、協(xié)調(diào)等其他內(nèi)涵,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的“和”文化,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重視和合的品格。
《尚書》將“和”運用到政治領域,賦予其更深的含義?!稛o逸》篇載:周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4]?!抖喾健菲疲骸白宰鞑缓停瑺栁┖驮?!爾室不睦,爾惟和哉!”[5]即周王朝的統(tǒng)治者告誡下方諸侯要服從周王的統(tǒng)治,與中央保持和諧相處的狀態(tài),即便有家室不和的也應該做到相互和睦。如若有不遵守“和道”、破壞邦國和諧局面者,則天子將有懲戒降臨?!额櫭吩疲骸芭R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6]成王告誡康王要用“和道”和合天下,以弘揚文王、武王的教化。“燮和天下”顯然已經(jīng)成為周王朝的一條重要治國原則,以“和”來處理各方矛盾與沖突,并且將國家社會的和諧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追求。因而在《尚書》中“和”的主要內(nèi)涵為“燮和”“調(diào)和”“和協(xié)”。此外,《尚書》云:“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保?]要做出一碗和羹,需要不同的調(diào)味品加以調(diào)和,表明事物的發(fā)展需要不同要素的融合與調(diào)適,事物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是不同要素取得平衡的結果,具有多元創(chuàng)生思想的萌芽。
“和”不管是在原意上指聲音的諧調(diào)與相應,還是在政治上作為一條重要的治國原則具有了“燮和”“調(diào)和”“和協(xié)”等內(nèi)涵;不管是將其作為一種審美追求或是方法論原則,“和諧”都是“和”的重要內(nèi)涵,這為“和合”的產(chǎn)生提供了契機。
“合”最早見于甲骨文、金文,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說:“合,合口也,從亼,從口?!保?]其原意是指上下嘴唇的合攏,但自有清以來的許多學者認為許慎的解釋是以意說,指出的是“合”的引申義。他們根據(jù)“合”的甲骨文字形指出合字屬于象形構造,其本義應該是指蓋子與器物之間的相合無間。但無論是許慎還是其他學者,他們的解釋都蘊含著“合”字含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相結合的意味。在“合”字的不斷敷衍過程中逐漸演化出了一些不同的含義。如“閉合”之義,《莊子·秋水》篇:“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保?]這指的便是上下唇之間的閉合。再如“符合”,《莊子·刻意》:“虛無恬淡,乃合天德。”[10]莊子以為人果能做到寂寞無為、無所欲求,便是符合天德,在此處“合”即是“符合”之義。此外,《淮南子·要略》載:“《俶真》者,窮逐終始之化,嬴垀有無之精,離別萬物之變,合同死生之形……”“其形骸九竅取象,與天合同”。[11]在這里“合”引申出了“會合”的含義。由此說明“合”字在起使用過程中由原本的“閉合”之義發(fā)展出融合、聚合、符合等新的或更加新的復雜的用法。
許慎《說文》解釋“和”為“相應也, 從口,禾聲”[12],釋“合”為“合,合口也,從 亼,從口”[13]。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象形上有著“從口”的天然聯(lián)系,且在字義上二者也有著相同之處?!昂汀弊痔烊惶N含著“和諧”之義,而以“和”或“和諧”訓“合”也是古已有之的慣例,且“合”字所蘊含的“融合”“聚合”“會合”等義,其最終也是要達到一種和諧,從而促進事物的發(fā)展與新事物的產(chǎn)生,因此“和諧”是“和”“合”轉化為“和合”的關鍵,也是“和合”最根本的內(nèi)涵之一?!渡袝虻洹分小鞍傩照衙?,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14],孔安國以“協(xié)”為“合”,孔穎達解釋為“以協(xié)為和,和合義同,故訓協(xié)為合也”[15]。由此可知,“和”“合”互訓是古已有之的通例。“和”“合”二字當中都本然地蘊含著“和諧”的意蘊,“諧”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詥也。從言,皆聲。”“詥”則為:“諧也。從言,合聲?!保?6]這說明“和”“合”“諧”三者在文字學中有著天然的關系,“合”字中蘊含著“和”或“和諧”,“和合”由此而具備了得以成立的基礎。
“和”“合”二字互訓相通為“和合”的產(chǎn)生提供了字義的根源,“和合”范疇誕生之初便本然地蘊含著“和諧”“協(xié)和”“會合”等意蘊,成為傳統(tǒng)“和”“合”思想的新的載體?!昂秃稀币辉~在運用過程中重在對“和”的揭橥,其所內(nèi)涵的創(chuàng)生或生生之義使其成為一個更具有形而上學意義的哲學范疇。
《周易·系辭上傳》曰“生生之謂易”,朱熹注:“陰生陽,陽生陰,其變無窮。理與書皆然也?!保?8]朱子在這里表達了他樸素的陰陽和合而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思想,陰陽互生、陰陽和合而生萬物。陰陽之間的變化無窮無盡,陰陽和合生生的變化也無窮無盡,因而才創(chuàng)生出各不相同、具體的萬事萬物。天地之大,也正因為其能和合萬物而不相悖,使萬事萬物各行其道,充分發(fā)展而互不相擾,實現(xiàn)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與生生不息。誠如《中庸》所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保?9]使萬事萬物的生成發(fā)展達到“并育不害”“并行不?!钡暮椭C狀態(tài),這便是“天地和合”的境界?!吧笔侵袊軐W獨有的氣質,在萬事萬物的運行流轉中居于本體的地位;而和合是事物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必備條件,萬物皆因和合而生、因和合而長。所以我們認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和合思想內(nèi)蘊著“生生”之義,這從它的運用語境中也能夠得以進一步揭示。
“和合”一詞最早運用于倫理領域,見于《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20],即要和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種倫理道德,五常和睦,人民的生活才能穩(wěn)定安康。此后在其他典籍中也出現(xiàn)了“和合”的使用,《墨子·尚同上》云:“是以內(nèi)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薄皟?nèi)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保?1]家庭內(nèi)部相互怨惡、不團結,是無法保持家庭和睦安康的,而家庭的和睦在于能否以德行確立起內(nèi)部秩序?!豆茏印び坠佟罚骸靶笾缘溃B(yǎng)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yǎng)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22]治理國家、蓄養(yǎng)民力需要在上者以德行引導,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讓人民群眾生活和睦、團結一致,養(yǎng)成良好的民俗習慣,由此民力才能增強而不被人削弱。由此可見,“和合”一詞在創(chuàng)立之初多應用于社會倫理領域,“和合”既是事物發(fā)展的目的,也是促進事物發(fā)展的手段,是家庭、社會乃至國家能夠和諧安定、生生不息發(fā)展下去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能夠永葆生機的關鍵。
在宇宙生成論領域,“和合”的生生意蘊得到了明確揭示?!秴问洗呵铩び惺肌罚骸疤斓睾虾?,生之大經(jīng)?!保?3]世界萬物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根本法則在于天地是否實現(xiàn)了和合狀態(tài),將“和合”看作是天地化生萬物的必要條件,并將“和合”從倫理道德領域擴展至更深的領域。繼《呂氏春秋》之后,后來學者對“和合”的生生之義發(fā)揮得更加細致,如《淮南子·本經(jīng)訓》:“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者也?!保?4]《天文訓》:“道曰規(guī),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和合而萬物生。”[25]天地陰陽是截然對立二分的事物,是相互對峙而存在的。但天地萬物的多樣性正是來源于這種陰陽二分的對立沖突而和合,因為“一而不生”,只具有同質的一是無法化生出多姿多彩的天地萬物的,需要化生萬物的要素有所差分,有差分之后還要有和合,有不同元素的和合才有生生。因而可以說和合是生生的關鍵和前提,生生是和合的目的和應有之義,和合而生生,生生又和合,無窮無盡,生生不息,即所謂“生生之謂易”也。
“和合”作為傳統(tǒng)“和”思想的范疇載體,繼承了傳統(tǒng)“和”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和精髓,尤其繼承和發(fā)揮了創(chuàng)生萬物和生生不息之義。最早將“和”作為萬物化生的必要條件進行闡述的是史伯,《國語·鄭語》載史伯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保?6]在這里,“和”指的是不同事物或對立物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這種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是不同事物互相反應融合以成新事物的前提,而“雜”即是合、融合的意思,是產(chǎn)生新事物的關鍵。由此可見,“和”即是諸多異質事物的融合生生。史伯的“和實生物”是將“和”看作是宇宙萬物賴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分本規(guī)律的經(jīng)典論述,除史伯外,晏嬰對“和”在新事物創(chuàng)生中所起作用的論述也堪稱經(jīng)典,《左傳》載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和與同異乎”時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27]。強調(diào)不同材料之間的調(diào)和與和諧才能產(chǎn)生美好的事物。除此之外,道家對傳統(tǒng)和合生生的思想也多有闡述和發(fā)展,《老子》提出“沖和”的思想,認為只有“陰陽沖和”萬事萬物才能得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肚f子·田子方》載:“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萬物生焉?!保?8]認為陰陽二氣只有交通為“和”才能進而化生萬物。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和”與“和合”在思想內(nèi)涵的一致性,兩者都指向諸多異質元素、事物的和諧、融合與生生,其多所運用于社會倫理和宇宙生成論領域,指向的對象也或為社會倫理或為天地陰陽,具有相當?shù)囊恢滦?。因而可以認為“和合”作為傳統(tǒng)“和”思想的范疇載體,其完全繼承了“和”之和諧、中和等全部內(nèi)涵,并且由于與“合”相結合其“生生”的內(nèi)涵得到了更廣泛和深刻發(fā)揮,使得“和合”以此成為一個更加嚴謹規(guī)范的哲學范疇。
和合學以“和合”作為其哲學理論和思維形態(tài)的核心范疇,將“和合”度越轉生為和合生生道體。和合生生道體是和合的虛性追求,正是這種對于虛性的追求與把握使得和合生生道體能夠超越有限與無限、顯現(xiàn)與隱蔽等傳統(tǒng)二元對峙的思維模式,使得和合生生道體一直處于“和合起來”的生生之途中。和合生生道體是和合學形而上學層面的理論構建,它不是經(jīng)驗性或實體性質的,不是感官的經(jīng)驗對象,而是一種“意愿澄明”,是“包括和合生存、意義和可能在內(nèi)的世界”“一個容攝所有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自由世界”[29]。
張立文先生認為“和合生生道體是至無至空的本真存在,它圓融洞澈,廓然與‘無極’‘太虛’‘太和’昭明無礙。和合生生道體即超越即流行,是一無窮無限的意境”[30]。這個“自由澄明”“變動不居”的和合生生道體以“和合起來”作為其元性品格,將一切“顯現(xiàn)”的與“隱蔽”的、“在場”的與“不在場”的、有限的與無限的都納入“和合起來”的生生途中。此外,作為即超越即流行的價值創(chuàng)造樞紐,和合生生道體還具有“虛性”“無性”和“空性”三種品格。“虛”即是虛靈不昧,因為“虛”才能包容萬象,“致廣大而盡精微”,才能不著于實相,從而無障礙、無遮蔽和無留滯?!啊秃掀饋怼暮秃仙荔w,虛方可不昧,靈方可不塞,而無障、無蔽、無住、無迷?!保?1]和合生生道體由其虛性,因而具有廓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如此才能融合一切形相與無形相,將形相與無形相和合起來,使得和合創(chuàng)生之途流行不滯、生生不息。它以“無”為大用,將“無性”為“元性”,“無”為根本,沒有起點,因其“無”,所以才能包容萬有。因其“無”,也才能不執(zhí)于“有”,不固于“有為”,生生之體流行于萬有,有為于萬物正因為這“無”的品性?!盁o為無執(zhí),無不為無不執(zhí),‘和合起來’和合生生道體自化、自為,隱而無名無象、無味無色,即是其本真,其元性?!保?2]和合生生道的空性是非無有、非虛空的,其間空靈無物,因而能夠容納萬有。和合生生道體以其空性而離棄實有,不滯于實處,不設立任何價值的中心,呈現(xiàn)出一種自由澄明、無極無限的意境,由此為孕育萬事萬物提供了可能。
“和合”一詞由“和”“合”結合而成,作為傳統(tǒng)“和”思想的傳承載體,繼承了傳統(tǒng)“和”思想的內(nèi)涵,并賦予了其新的意蘊?!昂秃稀弊钕冗\用于倫理道德領域,是家庭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歷史的演化賦予了“和合”更加豐富和深刻的內(nèi)涵,將其上升到宇宙生化的高度,陰陽 缊和合而生萬物,和合成為宇宙生生不息、流行不已的必要條件?!昂秃仙笔侵袊軐W特有的思維模式,凸顯了中國哲學重視生命的人文主義精神,強調(diào)了中國哲學對天地生物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獨特感知模式?!昂秃稀痹趥鹘y(tǒng)哲學中雖作為“生之大經(jīng)”參與宇宙化育的過程,但其仍未超越感性經(jīng)驗的層面,滯于實性追求,受固于二元對峙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和合學以和合為世界周流不已、生生不息的本質所在,將“和合”升度為“和合生生道體”,并作為價值創(chuàng)造的樞紐,賦予它“空性”“虛性”和“無性”的本真特性,以及圓融洞徹、昭明洞澈的形上品質,以“和合起來”作為其元性品格和宇宙生機創(chuàng)生不已的實現(xiàn)方式,超越了傳統(tǒng)二元對峙的思維模式,為實現(xiàn)事物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路徑,進一步揭示了“和合”的價值意蘊,使其擁有了更加深刻的形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