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祺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北京 100037)
1. 有利于系統(tǒng)講好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故事
回首百年黨史,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積極探索中國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之路,不斷推動中國社會治理從理想走向實踐,經(jīng)歷了從社會改造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的演變過程。(1)宋友文,王煜霏.中國共產(chǎn)黨一百年社會治理發(fā)展歷程與重要經(jīng)驗[J].思想戰(zhàn)線,2021,47(4): 33-41.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著治理什么樣的社會、怎樣治理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領域最為重要的創(chuàng)新性進展與創(chuàng)新性成果。(2)魏禮群.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的新進展[EB/OL].(2017-08-07)[2021-12-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07/c40531-29453930.html.在這些新思想、新觀點的指引下,中國共產(chǎn)黨緊緊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總目標,牢牢把握新時代社會治理的規(guī)律特點,積極探索和實踐符合國情實際、體現(xiàn)時代特征、順應群眾需求的社會治理新路子,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構建中國特色國家治理模式,為世界提供新的國家治理選擇和借鑒,不斷為全球治理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3)王義桅.當代中國正在形成的新話語體系[N].人民日報,2015-01-21(7).這些探索實踐,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推進社會治理的重要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啟示,折射出當下“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鮮明對照的內(nèi)在因素。因此,建構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可以大大提升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故事的吸引力,幫助國際社會進一步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
2. 有利于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4)習近平談社區(qū)治理: 提高社區(qū)效能的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EB/OL].(2020-07-24)[2021-12-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7/24/c_1126279898.htm.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引下,中國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不斷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治理的成績亮眼: 每10萬人中發(fā)生的命案數(shù)處于世界最低水平;全國有人民調(diào)解委員會75萬多個,2018年調(diào)解各類矛盾糾紛953.2萬件,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達到95%以上;建成了包括養(yǎng)老、醫(yī)療、低保在內(nèi)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經(jīng)驗和路徑日漸形成。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當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水平。因此,建構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可以大大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說服力,幫助國際社會進一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好”。
3. 有利于為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
14億人口共同體的社會治理秘訣,歸根到底就是六個字——“共建共治共享”?!笆濉逼陂g,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xié)商、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積極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今天,“共建共治共享”已成為中國社會治理的鮮明特色,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為中國社會治理的顯著成果。(5)“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N].人民日報,2020-11-30(1).中國社會治理思想與實踐創(chuàng)新,既是為實現(xiàn)高水平的社會治理,使之與高質(zhì)量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互相支撐、互相作用,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也契合了國際社會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全球社區(qū)復興運動這樣一個大背景??梢哉f,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極具全球視野性、國際前瞻性、人類關懷性的。(6)魏禮群.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的新進展[EB/OL].(2017-08-07)[2021-12-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07/c40531-29453930.html.“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國社會治理觀,為世界各國社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打開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思路。因此,建構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可以更好地為國際社會貢獻有關社會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大大提升社會治理領域的國際話語權,進一步塑造“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的平安中國形象。
4. 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這就決定了中國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古今中外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善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治理道路。當代中國社會治理思想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就是在總結中國悠久的社會治理傳統(tǒng)和歷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治國理政經(jīng)驗教訓,以及借鑒吸收人類社會現(xiàn)代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模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將世界現(xiàn)代文明先進理念、有益做法進行分析鑒別和選擇性吸收而完成的。當代中國社會治理,更加重視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教化功能,更加重視家庭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地位。這種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重視,是對社會治理的文化價值維度的重大發(fā)展,進一步凸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社會治理的精神支撐與凝心聚力的作用。(7)魏禮群.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研究[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4): 4-13.因此,建構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可以有力彰顯中國先進文化和價值觀的深厚底蘊和包容特性,從而助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一個國家的治理話語是“隱形財富”,當該國社會治理話語能夠為國際社會所認可時,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外溢效應。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8)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9-11-05)[2021-1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這些理論、制度和實踐創(chuàng)新彰顯出中國社會治理的鮮明特色和顯著優(yōu)勢,并正在形成和開創(chuàng)具有普遍意義和引領價值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為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壯麗前景。構建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就是要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社會治理奇跡背后的故事,讓國外受眾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發(fā)展,認同中國發(fā)展道路和制度,同時也為人類社會不斷追求良治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而推動全球治理新變革。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而且逐漸建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研究表明,中國社會治理話語在經(jīng)歷了借鑒西方、探索本土、超越西方三個階段后,話語體系已基本形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顯著增強,尤其是中國思想、方案與智慧在國際主流話語體系中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中國社會治理話語不斷發(fā)展完善。(9)周進萍.共建共治共享: 社會治理的中國話語與行動體系[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7): 88-94.例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的“源頭治理、系統(tǒng)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10)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11)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格局”(12)習近平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EB/OL].(2017-10-18)[2021-12-1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18/content_5232656.htm.,等等。近年來,將“自由”“民主”“人權”作為主體概念的西方話語霸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機,以“秩序”“生命”“發(fā)展”為核心理念的中國話語影響力空前提升。(13)王文.全球雄心: 中國推進國際話語體系變革的機遇與挑戰(zhàn)[R].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2021: 1.2020年全國社會心態(tài)調(diào)查綜合分析報告顯示,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對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充滿信心。(14)張勝,靳昊,嚴圣禾,等.良好社會心態(tài),投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N].光明日報,2021-02-03(15).2021年中國人民大學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扶貧、治安、反腐、生態(tài)、秩序、基建、網(wǎng)購、外賣、抗疫等近年來體現(xiàn)中國制度優(yōu)勢、文化優(yōu)勢、社會優(yōu)勢的一系列發(fā)展新成果、新理念、新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社會治理的好感度在提升,直接增強了中國話語的公信力與權威度。(15)王文.全球雄心: 中國推進國際話語體系變革的機遇與挑戰(zhàn)[R].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2021: 7.
但是國際話語體系的變革,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完成。社會治理的理論淵源在西方,西方的思想主張和話語體系還有深遠的影響。當前中國社會治理話語概念和話語體系同中國社會治理實踐仍然存在隔膜。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期待中國以科學系統(tǒng)的話語體系,來解釋、說明和支撐自身在社會治理活動中生動、鮮活的制度實踐和改革成效。為此,建構一套能夠對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實踐作出科學解釋和說明的話語體系是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關于中國社會治理的話語建構,有以下幾方面亟待改進:
1. 中國社會治理話語內(nèi)容競爭乏力
近年來,部分西方國家基于話語設計的先發(fā)優(yōu)勢,利用話語概念固化其意識形態(tài)偏見,為其偏狹的利益進行“美顏”包裝,形成了強大的話語優(yōu)勢,(16)張濤甫.中國的發(fā)展要有中國話語保駕護航[N].光明日報,2012-10-25(2).人為制造了不同話語之間的鴻溝和差異。比如,許多西方學者喜歡以“自由—民主”的話語評判中國的社會治理,并往往會給中國扣上“威權”帽子。這種帶有明顯意識形態(tài)偏見的立場是很多西方學者在價值觀上的一貫偏好。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治理不乏成功經(jīng)驗,但本土的社會治理學術話語體系一直處于建構之中,在固有話語體系中找不到學理支撐,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界、學術界目前還沒有完全擺脫對西方話語的依賴,時常將中國實踐參照于西方模式,并利用西方話語體系解釋中國社會治理實踐,被西方設置的議題“牽著鼻子走”,甚至“不知不覺成了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吹鼓手”。
2. 中外社會治理話語體系缺乏交互
盡管改革開放以后,中外溝通一直很頻繁,但在很多對話場合,雙方仍然處于兩個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層面,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互連互通,在很多方面都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一方面,對于習慣了西方話語體系的國外受眾來說,中國社會治理話語不具體,不生動,不夠接地氣,缺乏令其產(chǎn)生親近感的興奮點。在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道路、理論、制度和價值觀念等提出質(zhì)疑和批評時,學術界又往往拿不出有效的輿論應對和準確解釋,這就很難使中國社會治理話語與國外受眾審美習慣、接受心理合拍對路,更加無法達到知識同構、情感共振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國對外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制度、社會治理概念的說教、宣傳色彩總體仍較為濃厚,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社會治理話語的國際話語權。相關調(diào)研顯示,即便是與中國關系密切的外國留學生群體,對于“共商共建共享”等新時代中國核心政治話語,仍有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表示沒有理解或接受。
3. 中國社會治理話語建構“產(chǎn)能”不足
話語要有影響力,需要以高質(zhì)量的內(nèi)容作為支撐。如前文所述,今天世界各國所使用的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概念大多始于西方。當下中國社會發(fā)展迅速,實踐中并沒有照搬西方發(fā)展模式,而是基于中國自己的國情,這使得社會治理話語產(chǎn)能一定程度上滯后于國家發(fā)展速度,因此難以滿足國家外宣實踐的現(xiàn)實需要,無法在學理上對西方形成有效批判。有學者指出,新時代中國的社會治理話語,至少需要滿足以下三點: 一是能夠有效解釋、提煉和總結中國社會治理的實踐經(jīng)驗;二是能夠有效發(fā)現(xiàn)、回答和解決社會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溢出效應;三是能夠有效預測、判斷和把握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的新趨勢與新動態(tài)。
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表達形成,它包括概念、范疇、詞匯及表述方式、表達風格等。特定的話語體系承載著特定的思想價值觀念,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確定話語權的前提和基礎。發(fā)揮語言在社會治理中的獨特作用,必須著力建構與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相適應的話語體系。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是一個由內(nèi)容到形式的邏輯進程。筆者認為,建構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要從政治立場、價值支撐、文化傳承、學理創(chuàng)新、辯證統(tǒng)一、話語轉換、對外傳播七個核心要素入手。
1.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體”
任何話語體系都是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都有其政治立場,多元話語體系碰撞的實質(zhì)是多元社會思潮的交鋒,是政治立場的對沖。當前,美西方各種敵對勢力,總是企圖將西方話語植入中國,用西方話語體系講述中國故事、解讀中國實踐。所謂“普世價值”隱含的政治立場,就是詆毀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17)韓慶祥.話語體系建構的核心要義與內(nèi)在邏輯[N].學習時報,2016-10-31(4).企圖讓我們丟掉馬克思主義這本“真經(jīng)”。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18)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21-11-12(1).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應以核心政治話語為主要形式,要充分體現(xiàn)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和話語表述是最堅定的、最穩(wěn)定的,也是最完善的話語體系,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具有普遍的共性;既來源于實踐,又可以指導實踐。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時常提到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19)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J].求是,2020(1): 4-1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清晰勾勒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目標與路徑,(20)中國共產(chǎn)黨十九屆四中全會新聞發(fā)布會[EB/OL].(2019-11-01)[2021-12-18].www.gov.cn/xinwen/2019-11/01/content_5447495.htm.再如“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平安中國”等,(2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9-11-05)[2021-1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這些都是建構新時代中國之治的對外話語體系,讓世界了解中國社會治理思想與實踐的重要基點。在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話語體系建構中,首先應確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習近平總書記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以及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等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舉措,作為最有依據(jù)和影響力的話語框架。
2.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
價值是話語的靈魂和內(nèi)核,任何話語體系都有其核心價值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zhì)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2)習近平: 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J].黨史縱橫,2014(3):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深刻回答了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23)李嘉美,賈飛霞.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治理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4(4): 14-17.它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中華文明蘊涵的獨特價值體系,既與“崇正義、尚和合”“重民本、守誠信”“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等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一脈相承,又與“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高度契合,(24)習近平談全人類共同價值[EB/OL].(2021-08-23)[2021-12-19].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8/23/c_1127786124.htm.對國家社會治理有著價值導向、凝聚共識的重要作用。建構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話語背后之“道”,在對外傳播中充分體現(xiàn)中國的價值觀念和立場主張。拿民主來說,在中國,人民全過程地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管理,既可以通過人大代表把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轉化為各種意見與提案,又可以通過人大代表工作室、立法聯(lián)系點、聽證等多種制度形式,將意見和建議直接提交到國家與地方?jīng)Q策機關,這一點有別于現(xiàn)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些國家民主往往只是表現(xiàn)為公民每隔四到五年參與一次大選投票的政治行為,普通群眾并無對于國家重大法律、重大決策、重大議題、重大項目等的真正表達權和實際管理權。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要充分彰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一直在堅守這些共同價值,同時也要表明,這些價值觀念在不同國情、不同文化條件下表現(xiàn)形式是不一樣的。
3. 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相結合
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是厚植新時代中國軟實力的沃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國情,結合當今時代條件,不斷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2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三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0: 139.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理念,傳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民本思想”的精髓,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出發(fā),努力拿出更多改革創(chuàng)新舉措,把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社保、住房、養(yǎng)老、食品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實現(xiàn)了14億人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建成了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教育體系、最大規(guī)模的社保體系、最大規(guī)模的醫(yī)療體系、最大規(guī)模的基層民主選舉體系。自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權,采取社區(qū)24小時專人值守等一系列“超常措施”,用“特事特辦”的思路,在疫情防控的“緊”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松”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成功戰(zhàn)勝疫情,率先實現(xiàn)經(jīng)濟正增長,開啟了人類抗疫史上生命健康權保護新篇章。
4. 與理論話語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
話語是理論的外化和表達形式,理論是話語的最終依托。成功的話語體系由相對固定的概念、范疇、表述、理論、邏輯等構成,它是社會各個方面良性互動的結果,具有深刻、理性、論理等學理特征。(26)韓慶祥.話語體系建構的核心要義與內(nèi)在邏輯[N].學習時報,2016-10-31(4).中國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是支撐話語體系的核心理論。目前,固有話語體系中找不到學理支撐,僅僅依據(jù)原有的理論范式難以把握新的形勢、解決新的問題和處理新的矛盾。有學者指出,不可否認“西方理論”具有一定的反映人類歷史普遍性的因素,但同樣也具有不可忽視的特殊性,因此完全用“西方理論”來解釋和解決“中國問題”往往會陷入問題叢林,(27)張艷濤.建構面向“中國問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EB/OL].(2017-01-25)[2022-12-15].www.wenming.cn/ll_pd/mgc/201701/t20170125_4030477.shtml.“中國道路”已經(jīng)超出了“西方理論”的解釋范圍。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模式的特色,必須通過“中國理論”來闡釋。當前,一些外部勢力通過理論預設、價值預設等形式進行話語建構與理論建構,旨在解構中國道路和中國制度的科學性、價值性。因此,建構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話語體系絕不是簡單地編造詞語、敘述故事,而是既要建立在人類現(xiàn)有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之上,又要勇于突破原有的理論范式和學術原理進行思想創(chuàng)新和內(nèi)容創(chuàng)新,在不斷改造與創(chuàng)造之中,逐漸建構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價值觀的核心理論。只有講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中國社會治理實踐問題,用理論之“矢”射實踐之“的”,才能從中總結、提煉、升華出具有時代價值和意義,能夠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之路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使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更充實,更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8)韓慶祥.話語體系建構的核心要義與內(nèi)在邏輯[N].學習時報,2016-10-31(4).
5. 處理好中國性和世界性的關系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證明,世界是相互連通的地球村,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29)孫吉勝.從新冠肺炎疫情看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構建與國際傳播[J].對外傳播,2020(4): 4-6.近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西方文化為中心制定標準,以無比傲慢的姿態(tài)對待非西方文化,只認可單方面的文化輸出,認為西方的文明是人類真正的文明,不僅把資本主義現(xiàn)行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理念看成歷史的終極價值,還將其偽裝成人類的“普世價值”來推廣,并不斷對其他文化體系進行壓制和威脅。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曾強調(diào),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3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338.筆者認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要在實質(zhì)上力求體現(xiàn)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要處理好中國性和世界性的關系,至少要體現(xiàn)出話語建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統(tǒng)一。比如,“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國社會治理觀與中國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相貫通,“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中國社會治理目標,與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總體目標相契合,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性,與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設的多元主體性相一致,等等。只有在實現(xiàn)特殊性和普遍性統(tǒng)一的基礎上,才能在中國看到世界,在世界看到中國。(31)鄭永年.為什么“中國敘事”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EB/OL].(2021-06-23)[2021-12-14].http://www.ccg.org.cn/archives/64252.
6. 善于進行話語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32)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1).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能否更好地走向世界、與世界溝通交流,關鍵在于能否融通中外。一是要聽得懂,入耳。高質(zhì)量的翻譯是首要前提,翻譯作為一種話語轉換活動,既要讓外國人看得懂,不犧牲外文的美感,也要保證不背離中文意思。如果生硬翻譯或簡單化翻譯,沒有進行因地制宜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就會陷入自說自話、“雞同鴨講”的困境。二是要聽得進,入腦。筆者在多年外宣工作實踐中體會到,過去一些匯報式說教式的宣傳方式,主要源于對不同國家不同受眾的話語特點和敘事邏輯需求缺乏了解,導致對外表述“一個口徑”“一個面孔”,不僅難以產(chǎn)生預期效果,有些甚至還會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困惑與誤解。長期以來,中西方話語的概念、范疇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與對接。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必須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多反映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話語共同點、利益交匯點,多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使中外社會治理話語體系更好地相融相通。通過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來講好中國社會治理故事,以個人化的話語來表現(xiàn)宏大敘事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積極圍繞基層治理的民主與法治,“遠親近鄰”“守望相助”的共同體,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等大家普遍感興趣的話題設置議程,吸引國際學術界共同參與討論。在充分的交流對話中,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社會治理的質(zhì)疑與困惑,增強中國社會治理話語體系的親和力和公信力,于潛移默化中提升社會治理領域的中國話語定義權和解釋權。三是要聽得信,入心。“中國問題”是中國社會治理話語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基礎。所謂中國問題,是指“中國特有”“歷史形成”“普遍存在”“根深蒂固”和“長期影響中國發(fā)展”的根本性問題。成功的話語需要以豐富的事實和實踐為依托,空泛的概念和宣示不足以打動人,也難以提升話語權。(33)在講好中國故事中提升話語權[N].人民日報,2020-04-02(9).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中國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為中國社會治理話語的總結、推廣和傳播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礎。例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實現(xiàn)復工復產(chǎn)、經(jīng)濟復蘇,建成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教育、醫(yī)療及住房保障體系,等等。外部世界自然想了解中國,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對于中國崛起及其政治敘述的需求越來越大。構建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必須要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切中中國現(xiàn)實,在不斷解答“中國問題”和“世界性問題”的過程中砥礪前行。
7. 注重有效性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34)堅持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1).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以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為載體展示中國思想、提出中國主張,已成為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共識。14億人口共同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實踐與故事、成效和經(jīng)驗,是形塑新時代中國軟實力的源頭。構建社會治理的中國話語體系,同樣要以精彩的中國社會治理故事為載體,借助中國故事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產(chǎn)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一是要善于用數(shù)據(jù)說話。西方受眾高度關注數(shù)據(jù)指標,慣以排名、總量、占比等維度衡量國家發(fā)展情況和民眾幸福程度,未來可巧借第三方國家及主體力量,運用全球知名、普遍認可的數(shù)據(jù)指標來協(xié)助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理性科學依據(jù)。例如,除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和平安中國等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之外,還可以廣泛引用世界各個機構推出的于我有利的國家及行業(yè)排名。2020年11月,哈薩克斯坦《實業(yè)報》官方網(wǎng)站報道,美國蓋洛普咨詢公司推出的“全球最安全國家排行榜”,中國位列第三。該排名以法制和秩序指數(shù)為依據(jù),涵蓋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qū),覆蓋17.5萬名居民。再如,鐘南山院士近日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就感染新冠病毒免于一死的自由而言,中國至少比美國安全605倍,就免于感染新冠病毒的自由而言,中國要比美國安全1677倍。(35)鐘南山: 中國新冠患病率只有美國的1/1678,死亡率是美國的1/606[EB/OL].(2021-11-26)[2021-11-27].http://wsjkw.hebei.gov.cn/html/zwyw/20211126/384221.html.中國社會治理效果如何,一目了然。
二是要善于用外嘴說話。我們自己說好,不如別人說我們好。西方受眾強調(diào)實證精神,推崇個人體驗,相較于千篇一律的新聞通稿、理念闡述,更關注個人的真實經(jīng)歷和親身感受。外國人熟悉本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環(huán)境,所講述的故事又通常憑借親自體驗和真實記錄構成,往往更容易在國內(nèi)外讀者中產(chǎn)生共鳴。因此,要善于借嘴說話,用他人之口講述中國社會治理故事,探索與國際親華友華網(wǎng)紅開展合作,支持他們在境外社交平臺發(fā)布更多講述中國社會治理的故事產(chǎn)品。同時,要重點加強與國際或地區(qū)性主流媒體、知名智庫、出版機構、影視公司等開展合作,注重海外落地和海外影響,提高對外傳播效果,提振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信心。美國脫口秀演員艾杰西(粉絲數(shù)198萬),疫情期間赴美國波士頓舉辦公益演出,運用短視頻生動介紹中國抗疫情況,全場座無虛席,并募得8萬美元購置50箱防疫物資。俄羅斯網(wǎng)紅主播伏拉夫(粉絲數(shù)626萬)向境內(nèi)外民眾高呼“在中國生活太放心、太安全!”美國網(wǎng)紅主播郭杰瑞(粉絲數(shù)200萬)暗訪美國紐約醫(yī)院,高度贊揚中國抗疫經(jīng)驗。法國網(wǎng)紅主播魏無瑕(粉絲數(shù)157萬)雖身在法國,但稱“想念中國、中國加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這些外國網(wǎng)紅有上百人之多,他們用“安全”“放心”“方便”等民間話語,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同時又用自身經(jīng)歷和中外抗疫情況對比,告訴中國一個真實的世界。西班牙《先鋒報》曾刊發(fā)文章稱,一位阿根廷徒步愛好者告訴記者,在其沿長城從中國西部的嘉峪關走到東部山海關的歷時15個月,共計4 000多公里的漫長旅途中,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郊野,從來沒有遇到過搶劫、盜竊等任何危險。(36)對“美式民主”產(chǎn)生質(zhì)疑 西媒: 歐洲移民后裔正逃離美國[EB/OL].(2021-11-09)[2021-11-07].http://world.chinadaily.com.cn/a/202111/09/WS618a0a66a3107be4979f747c.html.借他人之口生動展示中國人民的熱情友好,旅途的安全順利,比抽象的概念介紹更能增強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是構建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的新興發(fā)力點。
三是要善于用事實說話。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好中國社會治理故事,就是要大方講成就,坦然講不足。要用客觀情況展示故事背后蘊含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談及問題不避重就輕。既要向海外受眾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治理領域深刻變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也要講述我國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給世界帶來的機遇和發(fā)展動力,更要講述未來我國社會治理中還面臨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穩(wěn)定國際社會對中國發(fā)展的預期,減少疑慮和誤判。比如,韓國KBS電視臺推出的紀錄片《超級中國》,里面有10%—20%是關于中國負面的內(nèi)容,但恰恰是這些少量負面的東西襯托了內(nèi)容的真實,帶動了正面內(nèi)容的傳播,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再如,《中國共產(chǎn)黨與你在一起》之所以在網(wǎng)絡走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展示中國的城鄉(xiāng)新貌和高速列車,又不回避工廠濃煙、交通堵塞等問題,在對比中展現(xiàn)了真實的中國,更令人信服。
總之,中國社會治理模式經(jīng)歷了長期實踐的檢驗,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治理方案,具有獨特優(yōu)勢。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社會治理模式不斷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但來自“楓橋經(jīng)驗”的核心不會改變。(37)王叢虎,王曉鵬.“社會綜合治理”: 中國治理的話語體系與經(jīng)驗理論——兼與“多中心治理”理論比較[J].領導科學,2018(6): 21.筆者認為,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背后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我們不僅要加快建構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對外話語體系,更要努力推動中國國家治理走向全球治理,讓世界理解和認同“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