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奎,褚遠輝
(1.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2.保山學院,云南 保山 678099)
繼承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時至今日諸多文化理念為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了珍貴的思想資源,宋代理學家的道德養(yǎng)成教育思想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存在。宋代理學家在充分認知人性的基礎上而闡發(fā)生成的道德思想體系,為新時代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啟示與實踐借鑒價值。
宋代理學家對道德養(yǎng)成的認知與思考基于對人性論的研究與闡述,他們認為人性是溝通“天”與“人”的樞紐,是倫理學的關鍵。人性論是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核心,諸多宋代理學大家都表達了對人的自覺性、主動性、主體性的關注與重視,他們提出人格覺醒是道德養(yǎng)成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在探討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過程中就必須承認人的重要地位?!暗啦贿h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人的主體精神在道德水平提升中發(fā)揮著能動性的重要作用,人是道德的主體,德之本原在“心”不在天,“心”則涵蓋了人的一切主體與自覺意識,它的存在使人有了無限提升的可能?!捌埓诵闹妫瑒t此理自明,當惻隱時即惻隱,當羞惡時即羞惡,當辭讓時即辭讓,是非至前,自能辨之”[1],“心即理”,“吾心即宇宙”,人對自身的心理活動有著天然的控制能力,因而即可自覺地運用情感、態(tài)度、意志、認知等因素,這些因素“向道而動”,即能促進良好道德之養(yǎng)成。周敦頤認為“人得其秀而最靈,生而發(fā)神知,五性感動,而善惡兮”,人性為其“靈”所在,是明善惡、辨是非之本[2]。
宋代理學家們不僅從人性論出發(fā)闡述了他們對道德養(yǎng)成與踐履的觀點和態(tài)度,還據此描述了他們心中的理想人格(圣賢人格),他們認為仁義禮智信皆在本心,而圣人的本性即“依禮行事,以禮自持”。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有言,“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美”,在他看來,人之本性即“禮”,但只有圣人才能“盡其性”,盡顯仁義禮智的道德光輝,宋代理學家們認為“圣賢”能“明明德”而成就理想之人格,他們重“慎獨”,追求道義而明德克己,張載秉燭夜讀,刻苦求道,而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崇高理想,二程創(chuàng)“圣賢氣象”,提出“學者不學圣人則已,欲學之,須是熟現圣人氣象,不可只于名上理會”,朱熹提出“醇儒”之理想人格典范,認為圣賢人格的實現須“禁欲克己”,勇于自省,遷善改過。宋代理學家們從對人性的解讀入手,充分體現了個人自我道德意識的覺醒,從而實現精神維度的不懈修煉。
“本立”即個人良好道德的養(yǎng)成,“道生”則是一種美好的基于全社會的德治遠景。宋代理學家們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個人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是構建全社會良好道德秩序的前提與基礎,而反之,既善且美的社會環(huán)境又會促進個體品質的完善。由此看來,要想使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與氛圍,社會成員個體的思想道德淬煉是關鍵所在,而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又應以教化為主的方式進行,“成教化,明人倫”,教化能使個體的道德不斷進步,進而實現“明人倫”的道德養(yǎng)成目標,以促進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改善[3]。宋代理學家們總是將個人與社會相結合來探討與思考道德養(yǎng)成教育,他們倡導以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為基礎而實現社會大同的道德塑造。
內圣外王的思想理念最早由先秦道家所提出,后由儒家發(fā)揚光大,并最終成為宋代理學家道德養(yǎng)成思想的基本命題之一??鬃又鲝垺靶藜?內圣)以安人,以安百姓(外王)”,因此內圣是外王的基礎,通過提升個人修為,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而使社會中所有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進而實現天下之大安。宋代理學家們繼承與發(fā)展了前儒的內圣外王思想,他們亦強調內圣為外王的起點,是外王的先決條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內圣為外王統(tǒng)一起來,使二者皆統(tǒng)攝于“天理”之下,二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合內外之道以成人”。程頤有言,“知盡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個體道德的養(yǎng)成、內圣外王境界的實現應來源于內在修為的提升與外在事業(yè)追求的統(tǒng)一,德治的最高境界在于內外兼容、內外兼修,既自省且躬行。
宋代理學家們認為個人進德修業(yè)應“從幼時即起”,他們認為童蒙時期是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時期。“人自孩提,圣人之質完”,兒童雖然心智尚不健全,文化能力尚處于蒙昧階段,但他們有良好的記憶力,心思純凈、可塑性強,此時只要方法正確即可使其在教育中受益,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與行為習慣,實現道德品質的塑造與提升。宋代理學家們在兒童教育層面付出了諸多努力,朱熹以“小學教以事”的觀點,通過“格物以致知”的方法培養(yǎng)小兒的道德觀念,他基于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而編纂了多部童蒙教材和讀物,如《訓蒙絕句》《近思錄》等等,在這些書籍中,他提出應讓兒童在實踐中養(yǎng)成道德的觀點,即所謂的“格物論”原則,格物者,接觸并力行某事也。對兒童的道德教育不應以說教為主,而應積極進行榜樣示范與實踐淬煉,在諸多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中,如雞鳴盥洗、灑掃房屋、向父母請安、遇尊長下馬等,兒童的思想道德逐漸養(yǎng)成,明“禮”即明“理”,而這些小禮則是大禮的基礎,“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對于稍大點的兒童則開始教育他們學習一些“窮理的方法和高深的學問”。[4]“小學”重“格物”,“大學”重“窮理”,這種根據兒童年齡階段不同而設置不同的教育原則與內容,實施有區(qū)別化的道德教育符合兒童的身心成長規(guī)律,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
每個人的家庭出身、生活環(huán)境、成長經歷等皆有所不同,所以教育的目標與方法也應有所差異,因材施教的思想在宋代理學家那里得到了關注與重視。諸多理學大家皆認為道德養(yǎng)成教育應建立在對受教育者的充分了解基礎上,知曉其天賦所在、思維特點、行為習慣、性格氣質,承認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其施以最有益于其成長的教育。所謂“學者氣質各有利鈍,工夫各有深淺,要是不可限以一律,正須隨根性,示以蹊徑,亦有必待其憤悱而后啟之者”。道德養(yǎng)成教育不能一概而論,用統(tǒng)一的方法和標準來對待千差萬別的受教育個體,而是要“隨根性”,以其天性稟賦為基礎,進行差異性的施教,才能最大化地激發(fā)其潛能,引領其自覺,實現其成長。“順而治之”是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原則,此外,在強調個性化、差異化教育的同時,宋代理學家們也非常重視道德標準的塑造,制定了諸多學制學規(guī),為學生樹立了道德養(yǎng)成的典范與榜樣,希望以標準化道德的力量來引領學生知悉成長的方向,實現社會化的成長,將個人與社會進行有機統(tǒng)一,使個人道德的養(yǎng)成與社會道德體系的構建達成內在協(xié)同,進而通過個體成長達成全社會的德治遠景,使社會道德風貌與氛圍更加健康有序。
道德養(yǎng)成不僅是思想意識層面的修煉,更是“行為的學問”?!安粚J驴照劊瑧袑嵺`”,知與行相統(tǒng)一、互為助長。周敦頤有言,“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5],在個人道德塑造與養(yǎng)成的過程中,“入乎耳,存乎心”固然重要,但更為要緊的是要在理解、感受、體悟的基礎上,“蘊之為德行”,要在躬行實踐中提升自我的修為,只有在“事上磨煉”“行之為事業(yè)”,才能真正將道德修養(yǎng)理論內化于心?!肮韺嵺`”是宋代理學家道德養(yǎng)成思想的共性特征,同時也是宋代學術之所以能超越前代的重要原因之一。邵雍提出“慎獨”而“尚行”,“雖聞言語處,更看作為時”,“事心”與“行得”兼重才是道德養(yǎng)成的有效方法,空談而無行,妄論而無為的進德修身無異于空中樓閣,很難取得實際成效。張載也指出應在“事中明理”,因此他教童子以灑掃應對。灑掃者,做家務是也,應對者,日常交際是也,二者皆表面看來為不起眼的細末小事,但在其中卻蘊藏著能使心返“誠”的義理,于是實踐性的教育成為兒童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最基本原則?!胺仓耸乱小保吧眢w力行”是道德養(yǎng)成的重要手段,是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高尚的道德品性是在長期的練習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的,即所謂的“道德踐履”,“德自行而進也,不行則德何由而積?”,學以致用、明理躬行是修身養(yǎng)德的必經之路。
宋代理學家們不僅建構起了完備的思想道德體系,指出了進德修身的重要價值與意義,且啟示了人們塑造與養(yǎng)成道德之原則與方法。在諸多方法途徑中,教育為首要之法,宋代理學家們皆認為教育在個體的道德養(yǎng)成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引領與促進作用,因此他們一再強調育人之藝術,提出了及早、及時、長期等教化理念與原則。他們重視兒童教育故而專門針對兒童教育提出良好道德品質塑造與養(yǎng)成的時間論教化原則,并編纂了各種童蒙書籍來傳播兒童教育理論,豐富兒童教育方法,為教育者提供規(guī)范與指導。朱熹在其《童蒙須知》一書中指出“事上磨煉”的力行功夫對于兒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6]。此外,道德之學不可隨性而為,于是先賢們又制定了諸多學規(guī)學則,以規(guī)范兒童的學習行為,助力其不斷精進學問。
對于民眾的道德養(yǎng)成與發(fā)展,宋代理學家們指出道德標準與榜樣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民眾間樹立起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賢,希冀以道德榜樣的引領與感召作用教化萬民,使民眾自覺踐履道德行為。他們提出“明禮法”以維系“尊尊”之秩序,在家國層面強調道德養(yǎng)成的價值與意義,君子應遵禮的準則,“言必主德”,自覺維系基于禮法的君臣、父子、夫婦等倫理關系,營造“知書達理,謹遵孝悌”的家庭氛圍,這些對于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在促進公民的道德養(yǎng)成過程中,應始終重視教育的引領作用,構建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完備的教育場域,使每一個人都能在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下實現道德精進,在學校教育領域應不斷推進教育現代化改革,擯棄落后的教育理念,倡導有益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而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與方法,并在教育的全過程,全環(huán)節(jié)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教育,以培養(yǎng)能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優(yōu)秀人才。
在家庭教育領域則應積極營造知書達理的家庭文化氛圍,形成重學崇禮的家風,以良好的家教、家訓、家風來涵養(yǎng)個體道德,在此基礎上建立有序的家庭倫理關系,以實現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夫妻互敬的家庭人倫道德。
在社會教育領域,應通過藝術、輿論等多種方式涵育良風美俗的社會風氣,建構文明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以和諧之道引領社會的前進與發(fā)展,使每一個社會成員皆能“以德潤身、以善及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此外,宋代理學在兒童教育層面的建樹也對今天的兒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兒童的道德養(yǎng)成應及時、盡早進行,兒童純凈的心思、敏銳的感知力、較強的記憶力使其具備了接受道德化感染的良好先決條件,自兒時而起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道德的塑造將使其受益終身。
道德養(yǎng)成不在哲學思辨,不在理性空談,而是在無所不知的生活場域中,在與他人、與他物、與大自然的溝通互動中逐漸實現。脫離了生活實踐的道德培養(yǎng)是難見成效的,人生活于大自然之中,包羅萬象的大自然即為人們提供了體悟、力行道德的良好場域。宋代理學家們將格物致知看作道德養(yǎng)成的重要原則與方法,即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認知。所謂“格物”即接觸并了解萬物,在萬物自在的規(guī)律中體悟道理,“物”的范圍非常廣闊,自然現象、草木鳥獸等皆可囊括于內,自然世界、人類社會等皆可成為道德教育的場域,皆可為道德養(yǎng)成提供思想資源。此外,行動踐履、躬身力行是道德養(yǎng)成的重要途徑,道德問題的核心不在于認知不足或判斷錯誤,而更多時候是明知故犯、知而不行。因此,道德養(yǎng)成應將“力行”視作重點,突出道德的實踐性,在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設中也是應立足人民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生活場域,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等多個維度出發(fā),教化民眾時刻參省自身思想與行為,自覺遵從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國家倫理,以德潤身、以善及人,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美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任何一種哲學都是時代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宋代理學家的道德養(yǎng)成思想也不外于此,它有著與當時的社會實際相伴相生的諸多特點,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比如它過于保守刻板的“因襲守禮”思想,“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導致人性被過度壓制,過分苛責的禮儀之教則令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它森嚴而無情的等級思想,對權威的絕對服從使家庭都變得冰冷刻板、缺乏柔情,由此而使其被冠以“吃人禮教”的惡名;它的綱常名教、禮教立人、去欲存理等思想禁錮了民族精神,也缺少了關注體悟人性的溫度,其教育著述,即便是童蒙教材,也語言晦澀、滔滔說教、不合今俗。
在今天我們思考與探討宋理道德養(yǎng)成思想的現實價值與意義時,應對其時代局限性有清晰認知,主動擯棄其糟粕所在,在此基礎上發(fā)掘與弘揚其思想精華,譬如它的差異施教觀,事上磨煉的道德養(yǎng)成方法,詩教熏陶、義理漸開的教育理念等等,皆可為“今日之師”,為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提供充沛的思想資源與理論方法的借鑒。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人而無德,行之不遠”,無論對于國家還是個人道德建設都因有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宋代理學家的道德養(yǎng)成思想為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了珍貴的思想資源,它的“窮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在今時今日仍有豐富的參考借鑒價值。我們今天仍應積極發(fā)掘弘揚其思想之精華,堅守道義、進德修身、踐履德行,繼往圣之絕學,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