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管子》的君臣觀與忠德觀

2022-11-24 05:11桑東輝
關(guān)鍵詞:君臣諸子中華書局

桑東輝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在中國政治倫理思想史上,君臣觀與忠德觀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道德觀念。應(yīng)該說,有什么樣的君臣觀就會催生什么樣的忠德觀。圍繞君臣觀和忠德觀的討論,在由姬周分封制向秦漢郡縣制進行社會轉(zhuǎn)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并成為理論熱點。為了迎合這種社會轉(zhuǎn)型和時代變遷需要,諸子百家紛紛就君臣關(guān)系和忠君道德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豆茏印芬粫鴩@君臣觀和忠德觀也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

對于《管子》的君臣觀,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裴傳永、孫希國在《〈管子〉的君臣觀初探》(《管子學刊》1998年第1期)中主要從關(guān)系論、素養(yǎng)論、分工論等三個方面闡析了《管子》的君臣觀。楊玲的《〈管子〉和〈韓非子〉君臣觀比較》(《蘭州學刊》2006年第4期)以君臣觀為基點,從對比的角度對《管子》與《韓非子》的思想進行了異同辨析。王屾的《〈管子〉中的君臣“定位”與政治心理根據(jù)》(《歷史教學問題》2016年第5期)則立足君臣定位,對《管子》的君臣關(guān)系及背后的政治心理因素進行了深入剖析。此外,柴永昌的《〈管子〉“君臣篇”的領(lǐng)導思想探索》(《管子學刊》2015年第2期)、陳星辰的《管子關(guān)于君臣的管理智慧》(《第十一屆全國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二〉)分別從領(lǐng)導科學、管理科學的角度深入挖掘《管子》君臣觀的深刻內(nèi)涵及當代價值。

至于《管子》的忠德觀,在王子今、孔祥安、歐陽輝純等學者出版的忠德研究專著①參見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孔祥安、何雪芹:《中國傳統(tǒng)忠倫理研究》,青島:青島出版社,2018年;歐陽輝純:《傳統(tǒng)儒家忠德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中都很少論及。日本學者佐藤將之在《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中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中,雖然數(shù)次提到《管子》論“忠”,但散見在相關(guān)部分,并沒有專門系統(tǒng)論述《管子》之忠。山東大學的王成教授是研究忠德的學者中對《管子》忠德較為重視的一位學者。在其《中國古代忠文化研究》一書中,專門列有“雜家忠思想”部分,并將《管子》作為雜家學派的代表作而系統(tǒng)梳理了《管子》中的34處“忠”,辨析《管子》“忠”的內(nèi)涵。①王成:《中國古代忠文化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87-92頁。王成教授還在《〈管子〉忠思想研究》一文中,深入分析了《管子》忠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指出正是戰(zhàn)國時期呼喚“大一統(tǒng)”的社會背景和忠德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嬗變的學術(shù)基礎(chǔ),使得《管子》承擔了“將忠思想向著更加有利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方向推進一步”②王成、裴植:《〈管子〉忠思想研究》,《管子學刊》2007年第3期,第16頁。的理論論證任務(wù)。

筆者認為,某種程度上講,忠德觀受制于君臣觀,反過來,君臣觀影響著忠德觀。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管子》君臣觀和忠德觀的內(nèi)涵以及二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從政治倫理的角度加深對《管子》思想的理解。

一、君臣觀及等級秩序的構(gòu)建

在中國歷史上,社會觀念的活躍和學術(shù)思想的爭鳴始于春秋、大躁于戰(zhàn)國,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關(guān)注社會秩序,對君臣、父子、上下、長幼、尊卑等關(guān)系進行深入探討,如衛(wèi)國的石碏提出了“六順說”和“六逆說”,即:“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雹鄱蓬A:《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頁。構(gòu)建什么樣的社會秩序特別是政治秩序,始終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和思想家等社會精英思考和辯論的焦點。以《管子》為代表的齊文化圈也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重視,并極大地深化了關(guān)于君臣關(guān)系和秩序構(gòu)建的理論探討。

(一)君臣名分的順逆與等級秩序的構(gòu)建

在對社會秩序的界定上,《管子》深受春秋時期石碏“六順”、“六逆”說的影響,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八經(jīng)”說?!八^八經(jīng)者何?曰: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凡此八者,禮之經(jīng)也?!雹艽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8頁,第48頁,第48頁,第48-49頁,第258頁,第258頁,第177頁。進而,對“八經(jīng)”這種社會秩序的成敗利弊進行了辯證分析,所謂“上下無義則亂,貴賤無分則爭,長幼無等則倍,貧富無度則失。上下亂,貴賤爭,長幼倍,貧富失,而國不亂者,未之嘗聞也?!雹荽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8頁,第48頁,第48頁,第48-49頁,第258頁,第258頁,第177頁。在《管子》的語境中,所謂“經(jīng)”就是靠“禮”來維系的一種秩序,因此要實現(xiàn)“八經(jīng)”就得整飭“八禮”。“是故圣王飭此八禮,以導其民”,以使“八者各得其義”,即:“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為人父者,慈惠以教。為人子者,孝悌以肅。為人兄者,寬裕以誨。為人弟者,比順以敬。為人夫者,敦懞以固。為人妻者,勸勉以貞。”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8頁,第48頁,第48頁,第48-49頁,第258頁,第258頁,第177頁。這樣才能構(gòu)建起一個“下不倍上,臣不殺君,賤不踰貴,少不陵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的穩(wěn)固社會秩序。概言之,“凡此八者,禮之經(jīng)也。夫人必知禮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讓,尊讓然后少長貴賤不相踰越,少長貴賤不相踰越,故亂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禮不可不謹也?!雹叽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8頁,第48頁,第48頁,第48-49頁,第258頁,第258頁,第177頁。

如果說“八經(jīng)”是涵蓋君、臣、民的整個社會秩序和具有普遍性的禮制約束,那么,“七臣七主”則勾勒出君臣關(guān)系中的不同樣態(tài),并以“貶六揚一”的形式,⑧在《管子·七臣七主》中,高揚的是申主,貶抑的是惠主、侵主、芒主、勞主、振主、亡主。于臣,則高揚的是法臣,貶抑的是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奸臣、亂臣。其核心是告誡君王如何“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致力于君臣關(guān)系的名分之界定和秩序之構(gòu)建。在《管子》看來,“君臣者,天地之位也”⑨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8頁,第48頁,第48頁,第48-49頁,第258頁,第258頁,第177頁。。所謂“治道”就是“上令而下應(yīng),主行而臣從”⑩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8頁,第48頁,第48頁,第48-49頁,第258頁,第258頁,第177頁。。君臣之道強調(diào)的是彼此和合,所謂“君臣道合”。這種“合”表現(xiàn)為“君以利和,臣以節(jié)信”,這樣才能“上下無邪”。?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8頁,第48頁,第48頁,第48-49頁,第258頁,第258頁,第177頁。反之,如果違背了君臣道合,就會造成政治秩序的大亂,導致國家的覆敗。即:“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為人臣者,變故易常,而巧官以諂上,謂之騰。亂至則虐,騰至則北,四者有一至敗,敵人謀之。”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

(二)食祿利益的交換與君臣關(guān)系的本質(zhì)

對于君臣之間關(guān)系的本質(zhì),《管子》也進行了冷靜客觀的理性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美化。某種程度上而言,《管子》繼承了春秋時期普遍流行的君臣委質(zhì)的食祿與服務(wù)關(guān)系?!蹲髠鳌贰ⅰ秶Z》多有關(guān)于“委質(zhì)策名,有死無貳”的君臣關(guān)系表述,這種“委質(zhì)策名”的君臣關(guān)系就是君賜予臣以食祿,臣報答君以忠勤的利益交換關(guān)系。這種思想觀念在《管子》一書中也隨處可見,如在《法法篇》中,提出“明君不以祿爵私所愛,忠臣不誣能以干爵祿”的主張;在《小匡篇》中,更是借鮑叔之口說出了“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凍饑,則是君之賜也”,做臣子的唯有以忠來回報君主的恩養(yǎng)。也就是說,君與臣之間實際上是一種賜予與被賜予、恩養(yǎng)與回報的關(guān)系,所謂“為人君者,廕德于人者也。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也。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為人臣者,受任而處之以教?!雹诖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雹鄞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這種關(guān)系在本質(zhì)上而言,實際是一種利益計較關(guān)系,亦是一種契約交換關(guān)系。委質(zhì)之質(zhì)就是一種具體的契約形式。

在這種利益交換關(guān)系下的君臣關(guān)系必然給君和臣的心理帶來一種利益權(quán)衡和利害計較心理。正如馬克思無情地揭開了籠罩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關(guān)系上的溫情脈脈面紗,揭露了赤裸裸金錢關(guān)系的社會本性一樣,《管子》也無情地剝下了披在君臣關(guān)系上“天經(jīng)地義”、“常道”、“常則”等神秘天道外衣,而暴露出赤裸裸的私心算計之本質(zhì)。這種本質(zhì)使得君主一方面以爵祿來吸引臣民為自己賣命,另一方面,當爵祿不足以使人們效忠的時候,又祭起了刑罰的大棒。用“胡蘿卜+大棒”的賞罰二柄來軟硬兼施,促使臣民乖乖就范,入其彀中。在《明法解》中,《管子》就毫不客氣地指出君王以賞罰二柄來治民御下之術(shù),毫不留情地剝?nèi)チ嗣骶页嫉娜A麗外衣,一針見血地揭示出臣子對君主的忠和順,并非出于愛而是出于畏的真實心理。其曰:“明主之治也,縣爵祿以勸其民;民有利于上,故主有以使之;立刑罰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故主有以牧之;故無爵祿則主無以勸民,無刑罰則主無以威眾;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愛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百官之奉法無奸者,非以愛主也,欲以受爵祿而避罰也?!?/p>

(三)君臣之道的雙向與事君有義的限度

既然君臣關(guān)系的本質(zhì)是一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關(guān)系,那么,臣對君的服從與效忠就必然是一種雙向度的關(guān)系,所謂“為主而惠,……為臣下而忠”④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君德臣忠”⑤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反之,如果主不惠,君無德,則臣子就不必恪守忠君道德而愚忠效忠。這種雙向度的君臣關(guān)系,在管仲的語境中就是“事君有義”。據(jù)《四稱篇》記載,管仲在與齊桓公的對話中提出了“事君有義”的臣道。在管仲看來,所謂“有道之臣,委質(zhì)為臣,不賓事左右,君知則仕,不知則已”。也就是說,“事君有義”不僅要“盡力于君”、“事君無二心”,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而且要知進退榮辱,秉承“君知則仕,不知則已”⑦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的底線。在管仲看來,君要堅守君道,臣也要堅守臣道。所謂“有道之君”就是要“敬其山川宗廟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⑧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而“有道之臣”則要“事君有義,使下有禮。貴賤相親,若兄若弟。忠于國家,上下得體。居處則思義,語言則謀謨。動作則事,居國則富。處軍則克,臨難據(jù)事,雖死不悔。近君為拂,遠君為輔。義以與交,廉以與處。臨官則治,酒食則慈。不謗其君,不毀其辭。君若有過,進諫不疑。君若有憂,則臣服之”。⑨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當然,這個“事君有義”的臣道是服從于“君知則仕,不知則已”這個雙向度前提的。

“事君有義”的“義”既體現(xiàn)等級制下的“禮義”之“宜”,所謂“君臣之際也,禮義者”,也包含了忠和義的意蘊,所謂“國雖強,令必忠以義”。⑩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君臣之間的“義”就是君守君道,臣盡臣職,是一種基于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雙向性基礎(chǔ)上的君臣關(guān)系。如果君主破壞了這種規(guī)則,也就無所謂臣子之道?!盀槿司幻骶贾x以正其臣,則臣不知于為臣之理以事其主矣,故曰:‘君不君,則臣不臣’?!?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75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28頁,第342頁,第102頁,第183頁,第182頁,第183頁,第202頁,第330頁。正是基于君臣之間雙向度的“君惠臣忠”關(guān)系,《管子》極其重視君德,提出君王要善于任官分職,所謂“主畫之,相守之”,要能夠在管理國家時,“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這才是“上之道也”。反之,如果君王破壞了這種君道,哪怕是積極有為,也最終破壞了君臣之道,即“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不任”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也就是說,君守君道,臣守臣道,則天下治。反之,如果君不君,則臣不臣,也必然導致秩序大亂,所謂“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②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總之,《管子》強調(diào)的是“君善用其臣,臣善納其忠也”③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這里的“善”字點明了君臣之道的根本,要求君臣各自謹守本分,不可越俎代庖,破壞君臣之間的規(guī)則。

二、忠德觀及臣子之道的界定

自從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作為道德德目的忠之后,忠德觀就成為中國倫理思想的重點,特別是隨著君主權(quán)力的不斷強化,忠德往往向忠君靠攏,成為政治倫理的核心。當然,在先秦時期,忠德還沒有完全成為狹隘的忠君,仍包含了最高統(tǒng)治集團對社稷和人民的忠,包含了平等主體之間的忠,這些在《管子》一書中也有所體現(xiàn)。但作為戰(zhàn)國中后期出現(xiàn)的思想巨著,無疑要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回答時代對“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的呼喚,因此,其忠德觀也表現(xiàn)為向臣子忠君之臣德的轉(zhuǎn)向。

(一)忠德踐行主體的辨析

在忠德產(chǎn)生的春秋時期,作為“一種積極的對他人、對事業(yè)的態(tài)度”④張錫勤:《中國傳統(tǒng)道德舉要》,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0頁。的忠并非如后世那樣被狹隘地理解為忠君,而是一種無論是踐行主體還是對象都是全含性的道德。也就是說,一切人都可以成為忠德的對象,同樣其踐行主體也是包括在下者、在上者和一切平等主體的。這種具有原初精神的忠德觀在《管子》一書中仍有所體現(xiàn)。簡言之,“《管子》所謂忠,也是竭誠之意。其忠德可用于上下左右一切社會關(guān)系,并非僅僅用于忠君。”⑤張錫勤等:《中國倫理思想通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5頁。

如同《左傳·桓公六年》所謂的“上思利民,忠也”、“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一樣,《管子》也強調(diào)即便是最高統(tǒng)治者也要踐行愛民利民之忠德。比如在《管子》看來,“有道之君”不僅要“敬其山川宗廟社稷”和善用大臣、武臣,更要“收聚以忠而大富之”?!豆茏印愤€將對大臣施行的這種“收聚以忠”且“富之”策略推擴到治理人民的層面,強調(diào)“明王之務(wù),在于強本事,去無用,然后民可使富?!《悢?,毋茍于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君王對民的這種“忠愛”,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所謂的“上思利民”的“忠于民”之忠,集中體現(xiàn)在“愛之利之,益之安之”⑦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上,集中體現(xiàn)在“質(zhì)信極忠,嚴以有禮”上。君王忠愛于民,則民卷而懷之,所謂“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⑧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在《管子》看來,忠、信與仁、義一樣,是王道的根本,是一種君王之德,即《管子·幼官》所謂的“身行仁義,服忠用信,則王”。佐藤將之從中觀察到“作為‘取天下’的君德之‘忠信’與‘仁義’互補的情形”⑨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中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第98頁。。換言之,作為君主必須踐行“上思利民”的忠德。君王不僅要牧民,更要養(yǎng)民、恤民,施行德政和忠義,所謂“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yǎng)其人,以育六畜。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⑩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豆茏印返木鯇θ嗣裰疫€特別體現(xiàn)在君主要有智德上。在《管子》看來,君要有做君主的智慧。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君王智慧不是一種小聰明,而是一種仁善,也就是說,這個為政治國的政治智慧必須是仁善、符合道德要求的,所謂“知善,人君也”?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具體而言,“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蒞民,而不言智能聰明;智能聰明者,下之職也,所以用智能聰明者,上之道也?!?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4頁,第126頁,第167頁,第49頁,第64頁,第275頁,第303頁,第164頁,第164頁。這種將君王智慧定位在仁善上的君德實際就是一種智德。這種將人民作為子民來愛護的“上思利民”的政治智慧,換來的必然是人民的擁戴,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所謂“蒞民如父母,則民親愛之。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雹俅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這也是雙向度君臣關(guān)系之基礎(chǔ),唯有這樣,才能使得臣民與君主同心同德,才能保證國泰民安。《管子》將這種君德歸結(jié)為“先王之道”,即:“先王善與民為一體。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然則民不便為非矣?!雹诖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

《管子》一書不僅傳承了春秋時期的“上思利民”之忠,而且還弘揚一種平等主體之間的忠。據(jù)《小匡篇》記載,“桓公知天下小國諸侯之多與己也,于是又大施忠焉??蔀閼n者為之憂,可為謀者為之謀,可為動者為之動,伐譚萊而不有也,諸侯稱仁焉。”這里雖然說的是諸侯霸主齊桓公,但他這種“施忠”行為無疑是一種平等主體之間的忠德。盡管齊桓公是各諸侯盟國的霸主,但他與其他諸侯一樣都是周天子治下的諸侯國君。他以“尊王攘夷”為己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無論是在齊國國內(nèi)治國理政,還是在諸侯爭霸中折沖樽俎,齊桓公都堅持“忠”的原則,對各諸侯國不斷“施忠”。這種“施忠”體現(xiàn)了春秋時期就已經(jīng)提倡的“忠分則均”的公忠精神。即《國語·周語上》所謂的“忠所以分也”、“忠分則均”?!豆茏印防^承了這種公忠精神,提出“王施而無私,則海內(nèi)來賓矣”③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具體而言,就是“可為憂者為之憂,可為謀者為之謀,可為動者為之動”,這也類似于儒家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儒家的忠恕之道就是仁,《管子》的“施忠”之道也是仁。齊桓公不僅打敗戎狄,遷邢、存衛(wèi),幫助被狄人滅亡的諸侯復國,而且還“伐譚萊而不有”,“諸侯稱仁焉”。忠者,近乎仁者也。所謂“仁從中出,義從外作?!雹艽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國語·周語下》曰:“忠自中。”韋昭注有言:“忠自中出?!蓖瑫r,《管子》中的平等主體之忠不僅體現(xiàn)在忠恕之道上,還體現(xiàn)在忠信待人上。所謂“忠信者,交之慶也?!雹荽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人們在日常交往中也應(yīng)把忠信等道德掛在嘴邊,這樣才能與他者建立和諧的關(guān)系?!把远Z道德忠信孝弟者,此言無棄者。”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

作為西周封建制幾于瓦解、君主專制的秦帝國即將創(chuàng)立的前夜,戰(zhàn)國時期是君主不斷集權(quán)、專制不斷強化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忠德也更多地集中在臣子忠君的臣德上。《管子》一書提到忠德的時候,大多都是圍繞臣子如何忠君來談的。圍繞臣子忠君問題的討論,《管子》一書中隨處可見,比比皆是。概言之,《管子》認為忠是臣子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所謂“忠者,臣之高行也”⑦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豆茏印氛J為臣子之忠體現(xiàn)在忠于職守,勤勉盡職;勇于諫諍,建言獻策;盡忠死節(jié),百折不回等方面上。如在盡職方面,《管子》強調(diào)的是“盡力事上”⑧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強調(diào)“臣任力,同其忠而無爭其利,不失其事而無有其名”⑨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诖?,《管子》堅決反對那種不盡職盡責的懶政怠政,并將這種行為視為不忠行徑,主張加以嚴厲制裁。其曰:“解惰簡慢,以之事主則不忠”,進而,“事主而不盡力,則有刑”。⑩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在諫諍方面,肯定“諫者,所以安主也”?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弘揚“正諫死節(jié),臣下之則也”?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犯君顏色,進諫必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的臣德。在死節(jié)方面,《管子》不僅要求臣子要“謹于法令”、“竭能盡力”,而且要在國家危難、君王危急之時,敢于“犯難離患,而不辭死”。?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第167頁,第59頁,第156頁,第156頁,第329頁,第323頁,第324頁,第59頁,第330頁,第329頁,第324頁,第129頁,第81頁。關(guān)于臣子忠君的道德內(nèi)容下面我們還將討論,茲不展開。

(二)對臣子的分類和界定

《管子》一書關(guān)注于現(xiàn)實政治,關(guān)注于君臣關(guān)系特別是臣德,因此,其對臣子的討論也最多,但由于其成書于多人之手,在對臣子的分類和界定上也是比較復雜,名目繁多的。如在《七臣七主》中,將臣子分為法臣、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奸臣、亂臣等七類,除了肯定“法臣”外,其他都是貶抑之列。而在《重令篇》中,又提出了“經(jīng)臣”的概念,所謂“朝有經(jīng)臣,國有經(jīng)俗,民有經(jīng)產(chǎn)。何謂朝之經(jīng)臣?察身能而受官,不誣于上;謹于法令以治,不阿黨;竭能盡力,而不尚得;犯難離患,而不辭死;受祿不過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實虛受者,朝之經(jīng)臣也。”此外,還提出過“良臣”、“勞臣”、“材臣”、“謀臣”、“諫臣”等概念,如“是故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而處尊位者,則良臣不進;有功力未見于國而有重祿者,則勞臣不勸;有臨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則材臣不用”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謀臣死而諂臣尊”②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諫臣死而諛臣尊”③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等。當然,《管子》對臣德正面弘揚時使用最多的類名詞還是“忠臣”,所謂“凡所謂忠臣者,務(wù)明法術(shù),日夜佐主,明于度數(shù)之理以治天下者也”,指出忠臣作為國家的棟梁和社稷的根基,如果得不到重用,甚至被排擠迫害,則國家的統(tǒng)治、社會的穩(wěn)定必然要受到威脅。所謂“忠正無罪而有罰”、“忠臣無罪而困死”、“忠臣死于非罪”④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等,都是國家昏亂和衰敗的表征。

那么,何謂忠臣?在《管子》看來,“能上盡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義從令者,忠臣也?!雹荽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能據(jù)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過,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行也。”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豆茏印穼Τ甲拥姆诸惐M管紛繁復雜,但卻也涇渭分明。其中,忠臣無疑是“有道之臣”的代表,而與奸臣、邪臣、諂臣、諛臣等“奸邪之臣”、“無道之臣”針鋒相對。從導向上,《管子》弘揚的是“日夜佐主”⑦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犯難離患,而不辭死”的忠臣,抨擊的是“諂讒飾過”⑧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的諂臣、諛臣和“一人兩心”⑨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的奸邪之臣,以及“假寵鬻貴”的“無道之臣”,⑩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揭示了“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則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棄”?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和“忠臣已死,故政可奪”?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的道理,充分肯定了“為臣下而忠”的“高行”,徹底否定了“為臣下而不忠”的“大失”?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

(三)公忠的取向與愚忠的辨析

盡管戰(zhàn)國時期君主專制集權(quán)不斷加強,絕對化忠君傾向日益嚴重,但難能可貴的是,《管子》在君臣關(guān)系和忠德觀方面仍堅守著忠于社稷重于忠于君主個人的理念,而激勵弘揚忠于社稷的公忠,反對狹隘的愚忠。

在《管子》看來,隰朋的“居其家不忘公門,居公門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固然是臣子之忠,但如果面對國君與社稷的沖突時,如何處理忠的這種對象之間的沖突則更是忠臣所應(yīng)該抉擇的。一般來說,諸侯國君是社稷的代表,二者本不存在沖突,但在非常時期則會出現(xiàn)社稷與君主相脫節(jié)的情況,使臣子陷入選擇的困境。如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繼承權(quán)的斗爭中,公子小白取得了勝利,那么,效忠公子糾的管仲、召忽就面臨一個人生重大選擇,即:是選擇為主子死節(jié)還是選擇為社稷而臣事故主之仇讎。在這一問題上,召忽選擇的是死節(jié),其理由是:“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濟,是吾義也”?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而管仲選擇是效忠社稷,加入齊桓公一邊,其理由是:“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對于管仲不殉葬故主而改事新主的忠于社稷之“活忠”,其友鮑叔是了解其內(nèi)心衷曲的。當齊桓公提出管仲是否會投向魯國時,鮑叔回答是否定的,其曰:“夫夷吾之不死糾也,為欲定齊國之社稷也。今受魯之政,是弱齊也。夷吾之事君無二心,雖知死,必不受也?!饼R桓公又追問道:“其于我也,曾若是乎?”鮑叔的回答還是否定的,其曰:“非為君也,為先君也,其于君不如親糾也,糾之不死,而況君乎?君若欲定齊之社稷,則亟迎之?!?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頁,第339頁,第77頁,第347頁,第162頁,第177頁,第347頁,第339頁,第293頁,第183頁,第9頁,第293頁,第327頁,第158頁,第102頁,第102頁,第104頁。由此可見,管仲是以社稷為重,忠的是社稷,是齊國先君的這份基業(yè),而不是某個君主個人。從后來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尊王攘夷”的霸業(yè)來看,管仲的忠不僅超越了狹隘的忠君,而且超越了忠于齊國社稷,上升到忠于華夏命運共同體利益的高度。“在君臣之義方面,管仲的行為或許是對忠君的違背,但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維護了華夏族的利益,這又是對民族的忠?!?朱漢民:《忠孝道德與臣民精神——中國傳統(tǒng)臣民文化論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頁。

需要注意的是,管仲忠于社稷固然是一種大忠,體現(xiàn)了公忠愛國的價值取向,但并沒有因此而否定召忽為主子殉死的“死忠”價值,也沒有將召忽之為公子糾殉節(jié)歸之于愚忠之列。在《管子》語境中是批判愚忠的,但其愚忠指的不是召忽這樣的死節(jié),而是那種不體察民間疾苦而通過苛捐雜稅、嚴刑苛法來為君主效力的諂上虐下行為,《管子》認為這種行為出發(fā)點是“為上”的一片忠心,但其結(jié)果卻造成“身見憎而主受其謗”的悖謬,是一種目的與效果背道而馳的愚蠢行為,故而斥之為“愚忠”。即所謂的“愚臣深罪厚罰以為行,重賦斂,多兌道以為上,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此之謂也”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相反,《管子》還是高揚那種“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以事其主,終而復始”②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的臣道,反對的是“一人兩心”和“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亂俗敗世,以偷安懷樂”③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的行徑。顯然,召忽既不屬于《管子》所說的“愚忠讒賊”,也不屬于“為臣不忠而邪”,其恰恰代表了一種忠君道德典型。在召忽看來,“殺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子為生臣,忽為死臣,忽也知得萬乘之政而死,公子糾可謂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諸侯,公子糾可謂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兩立,行不虛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睂τ谡俸觥八乐摇焙凸苤佟盎钪摇?,《管子》都是予以肯定的。所謂“召忽之死也,賢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賢其死也?!雹艽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

結(jié)語

《管子》的君臣觀與忠德觀是有機聯(lián)系的,其所謂的“為君之道”與“為臣之道”也是一種相互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在《管子》的政治理想中,“君是明君,臣是忠臣,‘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復合為一體’,分工明確、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這就為我們“繪出了一幅‘象其道于國家’的理想圖景”。⑤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32頁。

由于《管子》非成書于一人、一時,因此,其君臣觀和忠德觀也表現(xiàn)出一種駁雜的特點,其中包含儒、墨、道、法等諸家思想?!豆茏印逢P(guān)于君臣觀和忠德觀的有些思想明顯受到這些學派早期學者思想的影響,而有些思想又反過來影響著這些學派的后輩、后學。這種影響與被影響的關(guān)系主要在于其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成書時間節(jié)點。這就涉及到文獻學的諸多問題,非本文討論重點,茲不展開。在這里,本文僅舉要說明一下《管子》與含儒、墨、道、法諸家在君臣觀和忠德觀方面的一些相似或相近主張。

以儒家為例,《管子》強調(diào)“人主能安其民,則事其主如事其父母”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有孔子博施濟眾愛民思想的影子;其“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⑦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父不父,則子不子”⑧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的觀點又與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何其相似乃爾;其“人主能安其民,則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憂則憂之,有難則死之。主視民如土,則民不為用,主有憂則不憂,有難則不死”⑨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又與孟子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⑩焦循:《孟子正義》,《諸子集成》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2頁。如出一轍?只不過《管子》探討的對象是君民關(guān)系,而《孟子》則為君臣關(guān)系,但從廣義上講,相對于君而言,民也是臣。因此,《管子》與《孟子》在雙向度忠君問題上思想是相通的。;其關(guān)于“犯君顏色,進諫必忠”和“近君為拂,遠君為輔”的諫諍思想又與荀子的諫諍輔拂觀點相類似。

以墨家為例,《管子》的“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以有時與有倦,養(yǎng)無窮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間,則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殺其君,子有殺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思想有《墨子》“尚節(jié)”思想的痕跡;其主張“為主而惠,……為臣下而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8頁,第324頁,第61頁,第104頁,第331頁,第126頁,第330頁,第331頁,第7頁,第328頁。不僅與儒家的君仁臣忠相類,更直通墨子的“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孫詒讓:《墨子間詁》,《諸子集成》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80頁。;其“薄稅斂,毋茍于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的“明王之務(wù)”又有《墨子·節(jié)用中》“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的精神基因。

以道家為例,《管子》的“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6頁,第345頁,第349頁,第164頁,第163頁,第292頁。的思想頗受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②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頁,第16頁。和“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③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頁,第16頁。的守雌謙卑思想影響;《管子·君臣上》中所謂“主畫之,相守之”,反對君王越俎代庖,“下及官中之事”,又頗得老子無為之治的思想精髓。

以法家為例,《管子·七法》所謂“尺寸也,繩墨也,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與《商君書·修權(quán)》“法者,國之權(quán)衡也”、“先王懸權(quán)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在對法的認識上是一脈相通的;其“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勢也。故威勢在下,則主制于臣。威勢在上,則臣制于主”④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6頁,第345頁,第349頁,第164頁,第163頁,第292頁。的觀點與慎子、韓非子所謂“賢人而詘于不肖者,則權(quán)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賢者,則權(quán)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⑤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97頁,第26頁。相互發(fā)明;其“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為爵祿以勸之。立民所惡,以禁其邪,故為刑罰以畏之。故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6頁,第345頁,第349頁,第164頁,第163頁,第292頁。的畜臣御民之術(shù)對韓非子“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⑦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97頁,第26頁。的賞罰二柄思想具有啟發(fā)性。

以上僅就《管子》的君臣觀、忠德觀這“冰山一角”,與儒、墨、道、法等進行了初步比較。如果深入研究,則《管子》與每一學派的比較研究又成一大題目,故此處不予展開。綜上所述,《管子》的政治倫理思想是以君臣觀和忠德觀為主的,不僅吸納、雜糅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墨、道、法等諸家思想,而且對其后的政治倫理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君臣觀和忠德觀問題上,《管子》“強調(diào)用法律來‘尊君’,用法律和道德約束人民,規(guī)范人民,使其安于統(tǒng)治階級所規(guī)定的等級制度。”⑧羅國杰:《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27頁。總的來說,《管子》宣揚的是一種“道德出于君,制令傳于相,事業(yè)程于官,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動者也”⑨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6頁,第345頁,第349頁,第164頁,第163頁,第292頁。的“上明下審,上下同德,代相序也。君不失其威,下不曠其產(chǎn),而莫相德也”⑩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6頁,第345頁,第349頁,第164頁,第163頁,第292頁。的君臣關(guān)系和統(tǒng)治秩序,追求的是“春仁夏忠,秋急冬閉,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6頁,第345頁,第349頁,第164頁,第163頁,第292頁。的理想忠德境界。

猜你喜歡
君臣諸子中華書局
周文疲弊與諸子起源——論牟宗三的諸子起源說
王靜著《激變時代的思考者:郭沫若與其諸子觀》出版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出爾反爾的誓言
潛心磨礪 精益求精
陸費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論
從《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戀
淺談中華書局企業(yè)文化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與諸子湘西游
學渣當自強
股票| 通榆县| 辰溪县| 崇阳县| 元江| 林州市| 民丰县| 枞阳县| 津南区| 龙江县| 腾冲县| 姜堰市| 乐昌市| 类乌齐县| 广河县| 兴安盟| 许昌市| 崇明县| 左云县| 佛教| 山丹县| 嘉义市| 工布江达县| 南木林县| 永登县| 普安县| 合山市| 通河县| 通道| 泸西县| 静安区| 甘肃省| 梅河口市| 兴义市| 本溪市| 东方市| 门源| 饶阳县| 柳林县| 黔南| 武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