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決還是傳播
——戈登·柴爾德論歐洲文明的起源

2022-11-23 20:47
關鍵詞:柴爾德新石器歐洲

倪 凱

(聊城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一、歐洲文明起源的兩種爭論

歐洲文明起源是戈登·柴爾德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柴爾德對歐洲文明起源的追問,有其時代背景,也與個人的知識譜系有關。柴爾德生活的年代(1892-1957)是一個激烈的大變動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進步的年代,同時也是災難的年代。威廉·麥克尼爾在《西方的興起》中指出,從公元1850到1950年的100年間,亞洲幾大文明的傳統(tǒng)秩序正在解體,一個動蕩不定、尚未成形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性世界,它作為人類社會的主導力量開始嶄露頭角。科學與技術的結合使一個全新的“現(xiàn)代”國際性文化取代了一個陳舊的地域性文明殘跡。事實上,人類各種不同的文化都包含在一個相互作用的文化整體之中了。①威廉·麥克尼爾:《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下卷,孫岳、陳志堅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第757-761頁。革命符合人們追求進步的需要,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的重突與對立,它創(chuàng)造著秩序,而又不斷的摧毀秩序。柴爾德對歐洲文明起源的探討,建立了一種由落后到先進的相對時序。歐洲文明的起源經歷了三次革命(覺醒),即新石器時代革命、城市革命以及伴隨這兩次革命的知識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使得許多學者開始考慮歐洲的未來,當然也有許多學者開始關注歐洲的過去。他們希望通過一種文化的認同,來消弭歐洲世界的沖突。在文明沖突與交往的趨勢下,許多學者開始意識到民族、國家以及地域都是相對偏狹的歷史研究單位,斯賓格勒、湯因比以及柴爾德此時不約而同地以文明作為單位考察歷史。1859年達爾文發(fā)表《物種起源》后,進化論作為一種思潮迅速進入社會科學領域,這使得上帝造人的夢境破滅,許多學者開始探索人類的起源。施里曼的考古發(fā)掘使人們意識到《荷馬史詩》并不只是傳說,在希臘羅馬之前歐洲文明早就存在,種種跡象表明需要對歐洲文明起源的重新建構。

柴爾德的知識譜系主要來源于語言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考古學三個方面。②Sally Green, Prehistorian : a biography of V.Gordon Childe, Moonraker Press, 1981, pp.8-16.在求學的過程中,柴爾德對歐洲文明的起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追憶》中,柴爾德表述了研究興趣形成的過程:“閱讀我的《荷馬》,閱讀我的《吠陀》,在施拉德與杰文斯以及齊默與威拉莫維茨的指導下,我驚異于埃文斯在前希臘時代的克里特島的發(fā)現(xiàn),我驚異于威斯與湯姆森在史前色薩利的發(fā)現(xiàn)。我確實希望發(fā)現(xiàn)色薩利地區(qū),發(fā)現(xiàn)與巴爾干北部的一些區(qū)域之間的聯(lián)系,從那里,相似的聯(lián)系同樣引領我轉向伊朗和印度。這一調查——自然地——成為我碩士論文的主題。在牛津,論文使得我努力在牛津與倫敦的圖書館里探索我能探索到的關于頗負盛名的烏克蘭的前邁錫尼陶器,由此探索巴爾干、特蘭西瓦尼亞與中歐的類似陶器;因為在此時文化往往通過陶器——但又不僅僅是陶器——分辨。我在牛津的訓練是古典傳統(tǒng),青銅、赤陶器與陶器(至少如果上彩)受到推崇(respectable),然而石制與骨制工具是實用的。”①Thomas C.Patterson, Charles E.Orser Jr, Foundations of Social Archaeology: Selected Writings of V.Gordon Childe, AltaMira Press, 2004, p.191.柴爾德1915年發(fā)表《米諾斯陶器的起源與日期》,繼承了埃文斯對歐洲文明起源的追問。在牛津時期柴爾德研究青銅時代希臘的印歐語民族的元素,并且由此對巴爾干與中歐的史前史產生了興趣。柴爾德的學位論文《印歐語系對史前希臘的影響》研究了印歐語系民族的起源問題,為了尋找他們的家鄉(xiāng),柴爾德研究考古資料,希望發(fā)現(xiàn)色薩利與巴爾干半島北部——這里可能通向伊朗和印度——之間的聯(lián)系。②Sally Green, Prehistorian : a biography of V.Gordon Childe, Moonraker Press, 1981, pp.17-18; Irving Rouse, “Vere Gordon Childe: 1892-1957”, American Antiquity, Vol.24, No.1 (Jul., 1958), pp.82-84.1925年柴爾德出版的《歐洲文明的起源》將歐洲大陸視為一個由多瑙河統(tǒng)一在一起的整體進行研究。③Jim Allen, “Aspects of V.Gordon Childe”, Labour History, No.12 (May, 1967), pp.52-59.隨后出版了《雅利安人》、《遠古東方的新曙光》、《史前時代的多瑙河》等,這些作品都探討了歐洲文明的起源問題。

文明既是一個時間概念,又是一個空間概念,它代表一種文化的認同。不同的學者對文明作出了不同的解釋,斯賓格勒認為文化是一種有機體,是同一心靈下諸文化事實的總體,是某一類型世界形態(tài)的表征,每一文化皆有其自身的文明。文明是文化的既成狀態(tài)。④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上卷,吳瓊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第1、104頁。湯因比認為文明是指社會的某個階段,或者是社會的某種狀態(tài),且是一種運動的狀態(tài),是航行而不是停泊。社會是人類關系的總網絡,而個人是關系網絡的節(jié)點。⑤湯因比:《文明經受著考驗》,沈輝等譯,顧建光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頁;湯因比:《歷史研究》(插圖本),劉北成、郭小凌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第19頁。布羅代爾指出文明是一個時期或一個群體的集體生活所共有的各種特征。⑥布羅代爾:《文明史綱》,肖昶、馮棠、張文英、王明毅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頁。柴爾德的文明概念是指社會發(fā)展的一種狀態(tài),而且是一種更普遍的狀態(tài),他繼承于摩爾根與恩格斯社會發(fā)展的階段理論。摩爾根認為人類的種群存在蒙昧、野蠻、文明三種狀態(tài),并且這三種狀態(tài)以一種自然而又必然的進步時序連接在一起。人類通過經驗知識的慢慢積累,從蒙昧時代逐步上升到文明時代。⑦Lews Henry Morgan, Ancient Society, Charles H.Kerr & Company, 1985, p.3.柴爾德認為,文明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階段,經歷了由蒙昧野蠻向文明的演進。

基佐認為文明是一種普遍性的事實,存在著一個歐洲文明。在歐洲各國的文明中存在著一種一致性;雖然在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方面千差萬別,但這個文明最初都起源于那些幾乎完全相似的事實中,到處都是根據同樣的原則向前發(fā)展,并幾乎都會產生相似的結果。羅馬帝國滅亡時,歐洲文明的一切因素開始,自治城市制度、封建制度、王權和教會是歐洲文明的基本因素。⑧基佐:《歐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3-5,89頁。基佐所討論的是近代歐洲文明形成的因素,他沒有將古希臘古羅馬甚至更遙遠的克里特邁錫尼時代納入歐洲文明考查的范圍。湯因比認為以歐洲為中心發(fā)生的文明有三個,分別是愛琴文明、希臘文明與西方文明,這里的西方文明就是歐洲近代文明。西方近代文明的源頭有三個:古代日耳曼傳統(tǒng)、古典文明與基督教。⑨Arnold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illustra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72; 侯建新:《交融與創(chuàng)生:西歐文明的三個來源》,《世界歷史》2011年第4期。那么日耳曼人、古典文明以及基督教文化的源頭又在哪里呢?柴爾德所要考察的是近代歐洲文明諸因素的來源,日耳曼人是歐洲中部和北部新石器時代農人的后裔,古典文明的源頭是愛琴海文化圈。史前社會,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以及青銅時代的文化已經創(chuàng)造了歐洲文明的基本元素。

柴爾德將歐洲文明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將近代文明起源的源頭延伸到史前時期,探尋作為人類文明的特殊以及個性展現(xiàn)的歐洲文明的創(chuàng)建。①V.Gore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xiii.柴爾德從歐洲大陸的考古資料出發(fā),探討最早的歐洲居民以及他們的延續(xù)情況,探討歐洲早期居民的生產與交往活動。柴爾德對各種考古文化進行比較研究,試圖發(fā)現(xiàn)哪些文化最終演進為文明,成為歐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終其一生,他都被他視為近代歐洲社會進步的本質屬性的東西所吸引,認為這一進程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以來的一個長時段的歷史進程。尤其是他重視精力、獨立與創(chuàng)造的品質,在他的眼中,這些品質使歐洲與它的東方副本區(qū)別開來。②Barbara McNairn, 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V.Gordon Childe :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prehistor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6.歐洲大陸處于35到60緯度之間的優(yōu)越位置,由于其凹凸不齊的海岸線——賦予整個大陸更舒適溫和的氣候——使得歐洲比任何可比較的陸塊更受人喜歡,由于豐富的礦產資源,歐洲文明與歐洲社會無疑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品質。③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15.地中海以及歐洲大陸適行的河流,使得歐洲大陸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文化共同體。柴爾德認為歐洲文明的傳播有兩條通道,一條為地中海通道,一條為多瑙河峽谷通道。湯因比認為在古代海洋是最具傳導性的交通媒介,再者是干旱草原。在古代,水路交通要比陸路交通更有效率。④倪凱:《湯因比的城市觀》,《史林》2018年第3期。

地中海是一個閉合的,相對狹窄鑲嵌島嶼的海,同波羅的海與愛爾蘭海一樣,對于航海者來說是一個理想的學校,并且很快發(fā)揮了貨物與人口移動,思想擴散的連接作用,而不是阻礙作用。一個由不斷流的河流與溪流組成的可航運的綜合性網絡,由小船頻繁地運輸,確保了貫穿溫帶區(qū)域的森林的聯(lián)系。比利牛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與巴爾干山脈確實阻斷了地中海地區(qū)與溫帶地區(qū)的聯(lián)系。它的阻礙可以延伸到邊沿,但是在臨近中部的地區(qū)一個狹窄的運輸通道穿過低矮的勃倫納山口,引導多瑙河系統(tǒng)進入阿迪杰與地中海流域。最后燧石與礦鹽、金與銅,尤其是錫的廣泛供應——必須加入日德蘭半島和桑比亞半島的魔力琥珀——即使在史前時代也產生了部落間交往的強大刺激因素。⑤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15.廣泛地交往使歐洲形成了具有統(tǒng)一精神氣質的文化系統(tǒng),歐洲文明的產生從史前時代就已經開始,在歐洲文明產生的過程中,時間與空間的特殊性,使其借助了來自東方的古老傳統(tǒng),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色。

19世紀以來,關于希臘文明起源的爭論存在已久,最開始普遍流行的是文明來源于東方的古代模式,后來隨著東方衰落,歐洲的崛起,種族主義興起,古代模式逐漸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具有種族色彩的雅利安模式,這在德國表現(xiàn)最為明顯。沃爾夫、洪堡、尼布爾強調種族純潔,強調希臘文明起源的雅利安因素。從拉德爾到繆勒逐步推翻了古代模式,尼布爾、繆勒與印歐語言學者,提供了雅利安模式的必要因素??娎瞻压糯J介_除出希臘,語言學家把希臘語與印歐語聯(lián)系起來,并明確希臘語是印歐語的一種。在種族主義的影響下,學術界對雅利安模式的強調,一直延續(x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⑥馬丁·貝爾納:《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亞非之根》第1卷,郝田虎、程英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253-365頁。希臘文明是近代歐洲文明起源的源頭之一,柴爾德在《曙光》中寫道“如果回到我們紀元之前的第三個千年,大陸開始出現(xiàn)光亮之時,可以發(fā)現(xiàn)歐洲文明的高級元素起源于東南部的正當理由?!雹遃.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22.歐洲文明的起源存在著兩種爭論,一種為東方論者,東方論者堅持史前歐洲的文化發(fā)展依賴于東方文明的傳播,一種為西方論者,西方論者認為歐洲史前社會的演進,本質上是一個自決的過程。盡管,在當時進化論和傳播論被認為是互斥的,但是這兩個學派并沒有陷入一個簡單的二元對立。事實上,兩個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堅定的傳播論者。東方學派的領袖艾略特·史密斯認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進步和后退都有可辨認的位置,人類種群可能的發(fā)源地在喜馬拉雅山脈與非洲之心之間,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埃及是文明的源頭,從這里文明傳播到全世界,甚至美洲。西方學派的倡導者古斯塔夫·科西納和他的同事從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fā)解釋早期歷史與中歐的史前考古,科西那認為每個民族都有資格擁有自己的考古學,符合他們自身的天賦與命運。科西那認為統(tǒng)一民族內部的文化是多元的,人類文化的高級因素都是印歐語系人群或者雅利安人擴散的。①Barbara McNairn, 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V.Gordon Childe :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prehistor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p.6-7; Charles M.Gill: “Human History.by G.Elliot Smith”,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Vol.5, No.2 (Oct., 1931), p.123; J.L.M., “Nationalities in Central Europe”,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42, No.6 (Dec.,1913), pp.556-557.

在《曙光》的第一卷中柴爾德定義了位于東方和歐洲間的兩條傳播通道,地中海的海路通道和多瑙河的峽谷通道。在當時,他主要強調東地中海和伊比利亞半島的聯(lián)系,這是西方學派和東方學派爭論的焦點所在。然而西方主義者認為伊比利亞文化的發(fā)展完全在一個孤立的時期,東方主義者通過參考東方的影響,尋找到一種重要轉折點的理論。爭論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半島(伊比利亞半島)的巨石建筑的起源。在當時,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僅對于伊比利亞文化內部的發(fā)展,而且對于整個歐洲的史前史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廣泛分布的巨石建筑被普遍地認為是從一個中心傳播開來的。但是兩個學派就巨石建筑的起源地存在分歧,西方學派提出了伊比利亞起源說,東方學派支持埃及起源說。西方學派認為巨石墓是中石器時代西班牙當?shù)鼐用竦陌l(fā)明,受到人工洞穴的影響,然后受到舊石器與中石器時代墓葬實踐的影響。然而東方學派在埃及的馬斯塔巴墓里找到了巨石文化的原型,認為這里有巨石墓的許多特點的理性解釋。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將巨石文化的分布歸功于埃及尋找金礦的探礦者的宗教實踐。多瑙河文化的起源是東方學派和西方學派爭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施利茨將多瑙河文化歸因于克魯馬農人從西部的遷移,科西納歸因于從德國西北部而來的埃泰伯來民族的后裔,瓦西特斯認為來源于特洛伊,柴爾德無法確定來自于特洛伊的直接遷移,他支持地中海起源說。②Barbara McNairn, 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V.Gordon Childe :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prehistor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9, p.11, p.9.柴爾德認為東方論者確實以某種輕蔑的態(tài)度對待歐洲早期人類低下的制品,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賴先驗的理論。③V.Gore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1927, pp.xiii-xiv.柴爾德主張多瑙河農人文化是史前歐洲最進步的一支。用它自己的話說“多瑙河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明,從那里將進步的生命沖動擴散到我們偉大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盡管柴爾德認為航海者的文化影響最終陷入停滯,他認為多瑙河農人已經為歐洲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一理由的指導下,他小心地平衡在歐洲新文化創(chuàng)建過程中東方與西方元素。④Barbara McNairn, 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V.Gordon Childe :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prehistor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9, p.11, p.9.

蒙特柳斯在《東方與歐洲》中提出了五點設想:(1)文明在東方極其古老;(2)文明可以傳播;(3)文明的要素事實上從東方傳到了歐洲;(4)歷史上東方類型的時間日期提供了史前歐洲歷史時序框架的基礎;(5)史前歐洲的文化比同時代的東方更貧乏,也就是文明在歐洲要晚于東方。蒙特柳斯的五種假設隱含在事實上是一種堅定信仰的聲明中,而不是從積累的資料中得出的推論。⑤V.Gordon Childe, “The Orient and Europe”,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43, No.1 (Jan.- Mar., 1939), pp.10-26.由于缺少完整的史前歐洲年代表,東方主義者和西方主義者的爭論,很大程度上將繼續(xù)存在。在當時,估算歐洲文化序列數(shù)據的唯一方法是地層學和類型學的技術,這使得他們與近東歷史時期的數(shù)據系統(tǒng)相連接。然而不做出兩種重要的傳播論假設,這是不可能的。第一,必須假設歐洲和近東文化的相似性存在是兩個地區(qū)交往(contact)的結果;第二,必須設想交往的方向。⑥Barbara McNairn, 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V.Gordon Childe :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prehistor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9, p.11, p.9.二戰(zhàn)后,語言學與考古學的發(fā)展,使得歐洲文明本土自決發(fā)展的合法性日益增強,一些古典考古學家雖然承認整個邁錫尼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都與東方保持了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大多數(shù)英國邁錫尼時代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例如,查德威克、迪金森、胡克、倫弗儒和泰勒——都堅持認為邁錫尼文明是本土發(fā)展的結果。⑦馬丁·貝爾納:《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亞非之根》第1卷,郝田虎、程英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372頁。1987年伯納爾出版的《黑色雅典娜》是一本修正主義著作,這本書的核心是重倡那種為人所拋棄的古代模式,把希臘文明理解為一種修正的古代模式,即強調在紀元前2000年代的希臘文化形成時期,近東文明尤其是埃及文明起決定性影響,而雅利安模式只強調希臘語中的印歐特征。①陳恒:《略倫古希臘文明中的東方因素》,《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伯納爾在書中寫道“這幾卷書考慮了希臘歷史的兩種模式:一種視希臘本質上是歐洲或者雅利安的,一種視希臘是黎凡特的,處于埃及與閃米特文化區(qū)。我稱他們?yōu)檠爬材J脚c古代模式。我倡導一種修正的古代模式,修正的古代模式接受希臘文明是埃及人與腓尼基人殖民與地中海東部地區(qū)文化融合的結果,也接受了說印歐語的民族從北方侵入的雅利安模式?!雹贛artin Bernal, Black Athena: 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Ru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1-2.

二 東方對歐洲的影響與歐洲文明的產生

柴爾德指出在(歐洲文明起源)這一主題上,截然對立的觀點正在流行,一派堅持認為西方文明僅開始于公元前1000年后的歷史時期,出現(xiàn)在地中海流域的一角;并且真正的史前史不會在歐洲發(fā)現(xiàn),而是在古老的東方。另一方面,我的一些同行相信在歐洲本土將會發(fā)現(xiàn)人類文化所有的高級元素的起源。③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xiii, pp.xiii-xiv, p.23, pp.xiii-xiv.柴爾德試圖調和兩種對立的觀點,他認為歐洲的文化受到了東方文明的啟發(fā),但主要還是自身的獨立演進。我主張西方受益于東方的藝術和技藝,這些藝術和技藝開啟了擺脫環(huán)境束縛的人類解放,受益于東方那些協(xié)調人類奮斗的精神紐帶。但是西方并不是盲目的模仿者,他們適應了東方的饋贈,并將亞洲與非洲的貢獻整合到一個新的有機體中,這個有機體能夠按照自己的原始路線發(fā)展。④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xiii, pp.xiii-xiv, p.23, pp.xiii-xiv.歐洲文明作為人類活動的一種特定和個體的表現(xiàn)只有在新石器時期才開始成形。柴爾德將舊石器時代后的歐洲史前史分為兩個主要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歐洲文化的發(fā)展取決于東方的擴散,在第二個時期歐洲文化沿著自己的道路發(fā)展。柴爾德認為東方的資料經常作為歐洲史前史的一種書寫解釋。歐洲史前史最開始主要是模仿與吸收東方的成就。⑤V.Gordon Childe, The Most Ancient East, Alfred A.Knopf, 1929, pp.2-3.在《史前時代的多瑙河》中柴爾德寫道:毫無疑問,在凱撒登陸前的很長的時間內,英國就已經吸收了地中海東部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并不是直接吸收的。這種欠缺的連接因素位于伊比利亞半島或者多瑙河流域。本書的目的在于彌補部分古代東方與野蠻不列顛之間缺失的連接。到目前為止,他們互相聯(lián)系的證據,已經在多瑙河與萊恩河流域發(fā)現(xiàn)。⑥V.Gordon Childe, The Danube in Pre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9, p.v.古代東方真正的文明成熟并且日趨穩(wěn)固的時候,歐洲依然沉浸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野蠻中。歐洲與亞洲最早的家養(yǎng)動物與農作物之間眾所周知的共性,有力地證明歐洲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分離出來,是來自古代東方的饋贈。⑦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xiii, pp.xiii-xiv, p.23, pp.xiii-xiv.到公元前16世紀新的有機體早已經運轉,此時西方人準備承擔主人角色的時間點已經到來。在青銅時代早期,愛琴海、多瑙河谷地、斯堪的納維亞以及不列顛島,我們早已經發(fā)現(xiàn)精力、獨立以及創(chuàng)造——那些使西方世界區(qū)別于埃及、印度或者中國的優(yōu)秀品質的表現(xiàn)形式。⑧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xiii, pp.xiii-xiv, p.23, pp.xiii-xiv.

歐洲文明的起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歐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受到了來自于東方的人口滲透,也在文化與商貿上跟東方存在著交往。舊石器時代由于冰期的存在,歐洲出現(xiàn)人類活動的時期要比東方晚,隨著歐洲冰期消退,非洲與近東日益干旱,追逐畜群的狩獵與采集者進入歐洲。舊石器時代的孑遺一直延續(xù)到新石器時代東方農人的入侵,在新石器時代農人擴散的過程中,一部分被取代,一部分融入了新石器時代的農人。由食物的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過渡的過程,柴爾德稱之為新石器時代革命。在歐洲新石器時代革命是由外來人群帶來的,原始的定居者并沒有依靠自身地力量成功的進入新石器時代。但是舊石器時代的食物采集者并沒有被取代,而是在吸收或者加入新石器時代農人后生存了下來,這種混合現(xiàn)象在西歐與北歐文化圈最為明顯。歐洲最開始沒有依靠自身力量進入城市革命的條件,東方的城市革命產生時,歐洲大部分地區(qū)依然處于新石器時代的階段,東方城市革命的成果成功地滲透到了歐洲,尤其是歐洲東南部的米諾斯、邁錫尼與安納托利亞文明。東方的城市革命發(fā)生之時,東方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時代的科技成果,通過海路傳播到了地中海流域,形成了愛琴海文化圈。

東方是一個基于西方話語體系的它者概念,它有地理方向的依據,但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區(qū)分。希臘羅馬文明在對東方諸民族與文明的認知中體現(xiàn)出一種東方主義特征。荷馬史詩記敘的特洛伊戰(zhàn)爭預示了東西方的分野。希波戰(zhàn)爭之后,希臘人逐漸把以波斯為象征的東方想象成了典型的蠻族,并且以波斯為原型塑造了一個抽象的蠻族形象,實際上形成了一個關于西方文明的“它者”的話語體系。薩義德向我們揭示,不止東方、甚至西方也是歐洲的虛構 (invention),是建立在對自身以及異己文化體系進行研究、了解以致進行理性化分類而形成的話語表述:“就像西方一樣,東方是一個觀念,它具有其歷史及思想、意象和語匯傳統(tǒng),正是這種歷史及思想、意象和語匯的傳統(tǒng)而在西方——并且是為了西方——賦予了它真實性和在場性。”①黃洋:《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東方”想象》,《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討論它者,需要有一個將自我客觀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在認識論上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生活在一定文明系統(tǒng)的個人,無論如何強調客觀的視野,都難免會從自身所在的文化場域出發(fā)思考問題。柴爾德所指的東方,并沒有超出西方的話語體系,它主要是指不同于歐洲精神氣質的其他地區(qū),從《遠古東方史》可以看出這些地區(qū)包括埃及(北非)、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而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文明則被歸入了歐洲。

柴爾德指出,歐洲與東方在冰河時代就存在交往,近代人在間冰期氣候改良的時候進入歐洲。他們擁有高超的打制燧石器的技藝,裝備有輕巧的投擲武器,這保障了他們狩獵的效率與食物的供給,這樣允許并激發(fā)了他們人口的快速擴張。②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20, pp.35-43, pp.43-44.這些處于冰期與大洪水時期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在歐洲并沒有成功地演進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而是處于一種僵化停滯的狀態(tài)中,柴爾德稱他們?yōu)榕f石器時代的孑遺。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主要有兩支,一支為卡普薩文化(Capsian),一支為瑪?shù)赂窳治幕∕agdelenian)??ㄆ账_文化與瑪?shù)赂窳治幕季哂蟹浅C黠@的非洲特征。③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p.1-13l; 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23.柴爾德認為新石器經濟的必要組成部分并不是歐洲本土的產物。新石器時代農業(yè)的基礎谷物是從西南亞引入的。有證據證明食物生產的初始階段,是以西南亞的先天的谷物為基礎的,這一時期不晚于歐洲冰期結束。耶利哥地區(qū)(9000年前)最早形成了從事農業(yè)生產的農業(yè)社會,相繼占領耶利哥的兩個社會,除了狩獵與采集,還耕種谷物,飼養(yǎng)綿羊與山羊作為食物。耶利哥的兩個社會向我們闡釋了前陶器時代的新石器階段。東方向歐洲的擴張從前陶器時代開始,柴爾德指出因為在公元前4000年農人的擴張到達易北河中部,那么向歐洲的擴張必定在模糊的食物生產的初期,在前陶器時代已經開始。歐洲新石器時代生活方式的基礎通過遷移的耕種者與牧民的身體引入到歐洲。這些移民與吸收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原住民占據了歐洲的土地,清理連綿的未開發(fā)的森林,打通了一條交往或者部落遷移的道路。并且他們開始采用一種農業(yè)經濟以適應地中海與溫帶歐洲更加干旱與溫暖的環(huán)境。④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20, pp.35-43, pp.43-44.

新石器時代的歐洲存在一個東方殖民時期,這一時期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在這一時期存在著由東方遷往歐洲的廣泛移民。柴爾德將殖民時代的歐洲分為四個文化區(qū),即斯塔爾切沃文化;柯提爾文化;多瑙河文化;西方文化。在他們所占據的廣闊土地上所有的文化展現(xiàn)了一種卓越的一致性。這些龐大的聚居區(qū)幾乎沒有共時性,并且在幾個文化之間嚴格的時序并行可能性并不大。如果所有的文化都被歸入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術語表示了一個殖民時代,而不是一個恒星時間的確定時期。在中歐放射性碳元素界定的日期暗示了1500年的跨度,顯現(xiàn)的時間是公元前4200-2700年。⑤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20, pp.35-43, pp.43-44.這些文化區(qū)已經產生農業(yè)生產,狩獵、捕魚、種植大麥與二粒小麥,存在大母神崇拜的現(xiàn)象,并且發(fā)現(xiàn)的很多器物都具有東方特征。斯塔爾切沃農民從他們不明的東方祖先那里繼承了手推磨與爐子來加工谷物,伐木的錛子同對岸的亞洲一樣更偏向斧子,這在埃及得到支持??绿釥栁幕赡軄碓从诒狈恰Π秮喼薜暮0?,或者來源于巴爾干南部。新石器時代的殖民者駕駛小船從海里到達這里。在海岸定居后,他們保留了海上航行的事業(yè),由捕魚的遠征轉化為貿易。多瑙河文化I期是中歐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也是促進周邊地區(qū)文明的主要因素。多瑙河農人并不居住在永久的村落中,他們處于移動的狀態(tài)中。事實上,并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將他們束縛在土地上,因為可利用的土地幾乎無限,并且半地穴式的房屋很容易挖掘。歐洲新石器時代農人的第四支可能來源于鄰近的北非,阿爾梅里亞文化存在于西班牙,并與柯提爾文化并排發(fā)展,只有很少的石棚墓文化存在于葡萄牙。阿爾梅里亞文化有橫刃箭鏃,證明是舊石器時代傳統(tǒng)的遺存,但是它也具有新石器文化的特征。比利牛斯山北部這一趨勢的擴展隨之構成了西方文化圈的核心,這一文化以法國中部以及南部的沙斯訥文化、瑞士的科爾塔約文化以及英國愛爾蘭的風車山文化為代表。①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43-54; 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p.36, 45, 112-113.

文化傳入的方式一種是整個族群遷移到無人的地區(qū),原有族群與遷移族群發(fā)生了融合,一種是只吸收了傳入的先進文化。經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殖民時代之后,歐洲的新石器文化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進行了分異,形成了更加精細的文化區(qū),這一時期是歐洲開始形成自身特色的時期。首先是巴爾干和意大利南部的文化區(qū),這一地區(qū)主要以塞斯克羅文化、文卡文化、拉里薩文化與博安文化為代表。柴爾德認為溫帶歐洲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發(fā)生于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革命之后,不過希臘半島與馬其頓西部的塞斯克羅文化在與東方的城市革命接觸之前就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第二個是多瑙河文化區(qū),多瑙河文化區(qū)在殖民時代后進入了擴張階段。多瑙河流域整體的擴張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占據了兩個長度不確定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連接多瑙河農人與土著部落,在東部新的入侵者的刺激下,次生的群體產生。這一時期多瑙河文化I期逐漸向西擴張,并且漸漸被多瑙河II期取代,畜牧業(yè)比例增大,并且產生了戰(zhàn)爭。第三是西歐與北歐的文化,西歐與北歐的文化區(qū)是一個混合文化區(qū)。到新石器時代II期以粗陶器為特征的“西方文化”,成功地適應比利牛斯山脈北部大西洋歐洲的多樣環(huán)境。他們的新石器時代元素或許源于阿爾梅里亞向北部的滲透。②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p.56-67.

人類文化的漫長歷史可以根據普遍使用的切割器的材料劃分為3個主要篇章。最初我們的祖先使用打制或磨制的石器、骨器或者象牙工具。這一時期稱為石器時代,并且構成了第一個篇章。第二個篇章開始于人類知曉某種石頭在合適的溫度下可以產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在加熱時塑形,甚至可以在模具中流動,冷卻后保持模具的形狀,并且變得更堅硬,比石器更持久、更鋒利。這一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并不是非常的恰當,因為首先在工業(yè)上廣泛應用的金屬是銅;由于偶然的原因,金和錫的合金是早期金屬工具的主體。高效經濟地冶煉非常平民的金屬鐵的方法設計出來之后,青銅時代迎來終結。③V.Gordon Childe, The Bronze 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 pp.2-3.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青銅時代的開始同“城市革命”相一致。在極權政體的統(tǒng)治下,從農民群眾那里抽取剩余,集中到皇家或者神廟糧倉。冶金工業(yè)(青銅工業(yè))的出現(xiàn),需要更加精細的分工,更加高效的組織形式,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開始專門化生產。④V.Gordon Childe, “The Bronze Age”, Past & Present, No.12 (Nov., 1957), pp.2-15; 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p.78-94.柴爾德認為青銅時代在英國非常短暫只有1500年,估計最多2000年。但是在愛琴海地區(qū)、埃及、印度河流域,青銅或者銅器占主要地位的時間大約是英國的兩倍。在這三千至四千年間,人類首次由野蠻進入到文明,建立第一批城市,開始使用畜力,發(fā)明了書寫文字,并且自覺(有意識)地建立了有序政府,科學開始出現(xiàn),原始工業(yè)技藝不斷完善并且日益專門化,國際貿易與交往也已經開始。所有近代物質文化的基本元素都直接源于青銅時代,盡管這些元素的前身或許追溯到石器時代結束的階段(即新石器時代)。⑤V.Gordon Childe, The Bronze 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 pp.2-3.

歐洲文明的較高級的元素起源于東南部,歐洲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地區(qū)是愛琴海地區(qū),愛琴海地區(qū)靠近東方,直接吸收了東方城市革命的產物,并且在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文明。柴爾德在《歐洲社會史前史》中寫道:歐洲最先——直接或者間接——吸收東方文明積累的財富的地區(qū)是愛琴海沿岸與島嶼的人口。通過正常的貿易,他們供應給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所需的原料,這些原料由他們生產或者至少用他們的船運輸。他們也劫掠尼羅河三角洲與黎凡特海岸城市生活的次中心;海盜與貿易總是在地中海世界緊密交織。通過和平的貿易或者赤裸裸的暴力,愛琴海的民族獲得了東方剩余的分享。他們用這些分享真實地創(chuàng)造了歐洲的青銅工業(yè)。①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99, p.101, pp.110-116, pp.150-151,pp.152-154.柴爾德認為早期愛琴文化圈的基礎是一個海洋文化,所展現(xiàn)出來的社會傳統(tǒng)以愛琴海周邊沿岸與島嶼之間頻繁且長期的貨物、人員以及觀念的交流為基礎,并且以此維系。愛琴海的商人通過海路敲開了埃及與黎凡特的市場,并且確保了商業(yè)與工藝發(fā)展的資源。內陸的定居點,例如阿卡迪亞或者皮奧夏,相對比較貧窮,因為它們通過沿海的城鎮(zhèn)間接與東方聯(lián)系。②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99, p.101, pp.110-116, pp.150-151,pp.152-154.我們祖先真正的原創(chuàng)性,并不展現(xiàn)在較早的氣候條件引起的其他事物的發(fā)明中,而是展現(xiàn)在他們適應和改善東方發(fā)明的行為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大陸的早期居民確實有很強的發(fā)明能力,在第二個千年結束之前,他們已經超過了師父,并且創(chuàng)立了自身的文明。但它并不是奇跡般誕生的果實,而是東方的發(fā)明傳播與適應的結果。③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p.23-24, p.29, p.82.

柴爾德認為在公元前3000與公元前2000年間,愛琴社會成功建立了青銅工業(yè)并且確實建立了其他原料與金屬的開采、分配與加工機制;他們的經濟足以保證從業(yè)人員的生活必需。但是它們的發(fā)生并不是依靠自身積累起足夠的剩余,因此沒能產生將社會分成對立階級的鴻溝。在愛琴海,青銅時代經濟的建立確實由東方資本推動,這同19世紀英國和美國的資本影響了印度和日本的經濟一樣。但是愛琴海并沒有因此成為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經濟帝國的殖民行省。冶金術與其他發(fā)明已經在東方發(fā)明,并且他們也已經發(fā)明了經濟運營的組織。這些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無疑被工匠與探礦的移民引入了歐洲,這些探礦者進入歐洲探礦,無法直接把獲取物運回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市場,一個本地愛琴海社會將有助于他們的供給,他們必須先滿足本地的需求。他們確實招募當?shù)毓と藥椭?,并且傳授技術給他們的助手。很少早期愛琴海文化的飾品或者武器、花瓶或者印章可以辨認為埃及或者美索不達米亞類型的再生產,它們大多數(shù)是新式的愛琴海類型。④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99, p.101, pp.110-116, pp.150-151,pp.152-154.克里特文明借助東方的剩余財富實現(xiàn)了最初的資本積累。愛琴海的市場足夠龐大,激發(fā)了克里特社會生產系統(tǒng)的進步。此時克里特、愛琴海與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了良好的商貿交通網絡。愛琴海的市場提供了足夠的誘因,克里特的米諾斯文化以及希臘大陸的邁錫尼文化積累了足夠的財富以建立自身的城市文明。這一過程在東方剩余的輔助下完成。由于靠近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市場,中部克里特的首領已經能夠使自己獲得國王式的地位。米諾斯文化君主權威的經濟基礎,是通過對埃及與西亞的海外貿易的壟斷而獲得的。貿易的利潤當然是東方剩余的一部分。⑤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99, p.101, pp.110-116, pp.150-151,pp.152-154.

柴爾德指出,米諾斯文明深深受益于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但是我必須主張米諾斯并不是簡單地復制二者,而是一種原創(chuàng)性力量。⑥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p.23-24, p.29, p.82.在克里特,新的專業(yè)工匠階級展現(xiàn)出他們同時代的東方工匠沒有的原始創(chuàng)新與藝術感受力。為了處理大量的世俗事物,專業(yè)的文書在傳統(tǒng)的記事系統(tǒng)的基礎上發(fā)明了線性文字A。公元前1450年克諾索斯的毀壞似乎涉及到王朝的更迭。米諾斯人為米諾斯文化的草書筆記注入了新的類型——線性文字B——線性文字B也在希臘大陸的邁錫尼、皮洛斯、底比斯使用。米諾斯帝國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大約公元前1400年,克諾索斯的宮殿被最終毀壞,并且沒有重建。位于愛琴海的政治與經濟的支配權已經轉移到邁錫尼希臘。⑦V.Gordon Childe, The Pre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Penguin Books, 1958, p.99, p.101, pp.110-116, pp.150-151,pp.152-154.文字的發(fā)明意味著米諾斯、邁錫尼文明已經建立起來,并且發(fā)展出了成熟的系統(tǒng)。邁錫尼文明幾乎純粹是克里特式的,不僅金屬與珠寶來源于米諾斯,而且邁錫尼的王族使用同克諾索斯的領主同樣的禮儀祭拜相同的大母神。從邁錫尼的廢墟來推斷米諾斯對大陸的主權是錯誤的,但克里特的精神在邁錫尼取得了主導地位是毫無疑問的。⑧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p.23-24, p.29, p.82.愛琴海文明擴張的全盛期,其中心不在克里特而是在希臘大陸。正是從那時起,邁錫尼傳統(tǒng)的陶器分布到愛琴海所有島嶼、安納托利亞海岸、色雷斯和馬其頓,并且抵達西面的島嶼,克萊法尼亞和科福,以及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邁錫尼文明繼續(xù)了米諾斯傳統(tǒng),或許賦予它新的生命。正如米諾斯文化向希臘大陸的擴張為克諾索斯的衰落創(chuàng)造了條件一樣,伯羅奔尼撒的商業(yè)霸權不久后武裝他的北方鄰居,并引來了它們的攻擊。邁錫尼文化晚期的墓葬中日益頻繁的出現(xiàn)砍劍與安全別針,預示了愛琴海文化的垮臺,并為來源于多瑙河流域的新文明創(chuàng)造了條件。①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7, pp.84-85.

結語

歐洲文明的起源是世界史研究中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古希臘人認為他們文化中的許多因素來源于近東,即古代模式;到19世紀30、40年代,這種觀念發(fā)生轉變,代之而起的是雅利安模式,強調自北方說印歐語言的入侵者對希臘文化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②陳恒:《黑色雅典娜的挑戰(zhàn)》,《中華讀書報》2001年5月9日。兩種觀點爭論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伯納爾的《黑色雅典娜的出版》引發(fā)了新一輪的論戰(zhàn)。柴爾德對歐洲文明起源的探討,綜合了東方傳入和西方自主發(fā)展的理論。通過對考古資料的觀察,柴爾德發(fā)現(xiàn)歐洲與東方從舊石器時代就存在著交往,歐洲舊石器時代的人群來源于非洲,并且這些舊石器時代的孑遺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新石器時代侵入的文化發(fā)生了融合。歐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隨著東方的遷入者進入歐洲,之后經過自己的獨立發(fā)展形成了更細小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支。柴爾德指出:歐洲文明作為人類活動的一種特定和個體的表現(xiàn)只有在新石器時期才開始成形。歐洲文明的較高級的元素起源于東南部。③V.Gordon Childe: The Daw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27, p.1, 23.位于歐洲東南部的半島和島嶼在東方先進青銅文明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立特色的海洋文明,這一地區(qū)成為歐洲大陸的次中心。歐洲文明的產生存在著東方滲透的因素,但是并不意味著歐洲文明來自于東方,來自東方的農人進入多瑙河流域后就開始了一個自決的過程,在適應歐洲環(huán)境的過程中,隨著人口的增長,歐洲逐漸形成了許多細小的文化。在歐洲的東南部也是如此,在吸收東方城市革命的成果的同時,形成了不同于東方的海洋文明。米諾斯文明、邁錫尼文明之后,歐洲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逐漸發(fā)展出了古希臘羅馬文明。此時文明的邊緣,歐洲新石器時代農人的后裔還處于野蠻的狀態(tài)中。然而這些野蠻的日耳曼游牧民最終摧毀了沒落腐朽的羅馬帝國,經過漫長的中世紀后,歐洲近代文明應然而生。

猜你喜歡
柴爾德新石器歐洲
主編推介:《遼西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植物考古研究》
鷹形陶鼎
歐洲之恐:歐洲可以迅速撲滅恐怖襲擊,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羅斯柴爾德集團董事會主席去世
新石器時代的俄羅斯人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在歐洲邂逅溫州人
拉菲紅酒五箭標的來歷
樂享高品質生活
山寨“羅斯柴爾德”何以暢通無阻?
歐洲面臨42年來罕見動蕩
翁牛特旗| 大连市| 克什克腾旗| 华池县| 香格里拉县| 五峰| 衡阳县| 扎赉特旗| 同仁县| 东丽区| 新建县| 聂拉木县| 巍山| 天镇县| 凌源市| 北安市| 筠连县| 蒲江县| 马山县| 浦县| 霍邱县| 肥乡县| 伊宁县| 榕江县| 临颍县| 邮箱| 漳平市| 抚宁县| 鄂州市| 太原市| 柘城县| 和静县| 武城县| 鄯善县| 北安市| 安阳县| 开江县| 南开区| 全南县| 东兰县|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