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權 (江蘇省南京市板橋中心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我們知道課堂上的核心問題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靈魂,因此如何圍繞核心問題設計教學,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感悟和體驗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每節(jié)課都有核心問題,加之學習對象的不同,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手段是萬能的,這就需要我們聚焦核心問題,不僅鉆研教材、教法,更要了解學生,精心設計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注重細微之處,既要努力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自主探索,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要為教學提供豐富的生成資源,為學生的思維發(fā)散搭建寬廣的平臺.
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愉快的課間游戲轉移到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參與這節(jié)課學習的興趣,如何通過引入直指核心問題?教學實踐中,教師常用故事情境去吸引學生,用多媒體情境圖去描述場景,然而無論是故事情境還是生活情境描述都要基于核心知識的鋪墊,或者核心問題的引導,否則再“吸引”人的情境都只是背景,甚至多余,有時還會過度地分散學生關注點而將學生的思維帶偏.這就需要教師適度調整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深入核心問題的思索中,產生“探個究竟”的想法[1].這不僅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探究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更給課堂以生命,抓住學生的心,激發(fā)他們思考的愿望.
【鏡頭一】故事貫穿,經歷“厘米”的認識過程.
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內容,用故事作為線索去引領學生探究新知,經歷學習過程,圍繞核心問題,巧妙設計,不僅會給學生帶來十分美好的學習體驗,還會讓他們感受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價值.
筆者在執(zhí)教“認識厘米”這節(jié)課時,通過繪聲繪色“熊出沒找到蜂蜜”的故事講述,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故事中引入“造”尺子場景,通過觀察比較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2].最后又出現熊二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不從0刻度開始量起的情況該怎么讀出長度?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的能力.
【鏡頭二】場景創(chuàng)設,讓“0”的產生被需要.
0是數學上一個有著重要的意義的數字,它的出現曾經顛覆了很多已有的數學算理和命題(如除以0),甚至曾經被當時的人們稱為“魔鬼數字”,那么如何讓低年級的學生去認識0,感受這個數字的意義和存在的必要性呢?課堂上筆者引入了時下流行的泡泡相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
師:數數看,泡泡機吹出了幾個泡泡?
生:1,2,3……
師:(等泡泡全部破滅)現在還剩幾個?怎么表示?
生:沒有了,都破了.
師:怎么表示呢?
生:可以用0表示.
師: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
生:0表示沒有了.
【鏡頭三】游戲激趣,讓余數的產生有依托.
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之前,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個平均分可以用除法來表示這樣一個牢固的經驗,在學生的認知經驗中平均分都是正好分完的,于是筆者在教授有余數除法時,讓學生參與分鉛筆的活動,就有學生提出了把剩下的那支鉛筆平均分成3段的想法,那么如何讓余數的產生有依托,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情境:
師:想玩“花兒朵朵開”的游戲嗎?(請9名學生上臺參與游戲)
師:開3朵花.
師:一共有9名同學,每3人抱在一起,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嗎?
生:9÷3=3.
追問:這里的9,3,3分別表示什么?
生:一共有9人,每3個人抱一起,可以抱3組.
師:說得真完整,原來“開花”的過程就是我們熟悉的平均分,還想繼續(xù)玩嗎?聽口令,開2朵花.
師:剛才的抱一抱正好抱完了,現在呢?
生:還剩下1個人.
師:9個人每2人抱一起,有4組,這也是平均分,和剛才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
生:剛才沒有人剩下,現在有1個人剩下了.
利用學生喜歡的“花兒朵朵開”游戲,讓學生在真實的游戲中直面平均分有剩余的情況,從而讓余數的產生有依托.一個好的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固然重要,但是在激趣的同時要干脆利落地指向課堂的核心問題、本質問題.
【鏡頭四】融入生活元素,提高數學應用意識.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在當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受到了大眾的重視,同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就必須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為了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點,教師都會采用大量的機械教學方式來完成,這樣的方式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特別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做法反而適得其反.針對這樣的情況,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改革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研究教材,調查學生的學習能力,然后在去分析課堂中植入生活元素的時機,課堂通過游戲的組織和一些學生常見的生活化場景的建立來完成.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敏感性和動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數學學習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理性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使用課堂中所學習的內容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對此,數學學科突出的就是實踐性和工具性,在教學中,就應該將數學學習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活動相銜接,讓學生在參與到活動中的時候,可以不斷鍛煉自身的思維,在實際生活中也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學習“時、分、秒”這一節(jié)內容時,就可以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將小鐘表帶到課堂中,然后在講解基礎的理論知識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帶來的鐘表來進行分析和記憶.通過這樣的方式,利用學生感興趣、熟悉的事物來引入教學,可以加深學生的探討欲望,同時,也能通過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學生養(yǎng)成應用數學的意識,久而久之就會培養(yǎng)學生形成靈活的數學思維,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大有裨益.
學會自主、合作及探究,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問題進而達到掌握這個數學知識點的目的,讓學生通過合作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小學是學生系統(tǒng)探索數學知識的第一步.學生由于年齡小,各方面認知不足,邏輯思維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管控.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學生自身存在的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進而讓學生感覺學習數學也并沒有那么難了.
【鏡頭一】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講課時應該以教材及大綱為依據,要針對受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來講.在上課前,有些教師直接一句話導入,我們今天將要學習什么內容,這樣的課堂導入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聽了沒什么感覺.探究能力教學應該著力注意這一點,讓學生在課前對教材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上起課來更高效.
比如,在講三年級數學“測量”時,教師首先復習引入,提問學生:大家記得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都有哪些嗎?它們之間的進率還記得嗎?大家可以伸出手表示一下一米大概有多長?1厘米、1分米呢?接著問:大家剛拿到新書的時候開心嗎?你能估算一下我們的這本數學書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厚是多少嗎?拿出你們的小尺子快來量一量吧!看誰估計得又快又好?學生們聽了,一個個都踴躍地舉手發(fā)表自己的答案,而且大家測量出來的都各有差別,每名學生都說出來自己不同的意見,借助本節(jié)課所需用的教材,這時教師指引學生對知識進行總結:當測量的數不是整厘米數時,我們可以把它換算成毫米,厘米比毫米大,它們之間差10倍,乘10,也就是1 cm=10 mm.在換算的時候,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口訣——大化小,乘正好,小化大,除一下.在這樣的探究性活動中,學生極大地調動了自主探究的興趣,有利于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成效.
【鏡頭二】層層揭秘,深刻理解運算律.
以“運算定律復習”一課為例,一般的常規(guī)教學設計是先復習運算定律,然后呈現幾組練習,讓學生練習.據以往的經驗表明,這樣按部就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并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生不愿意主動思考,教學效果欠佳.那如何設計核心問題,將知識的復習鞏固和實踐運用合二為一,貫穿教學環(huán)節(jié)始終呢?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1.呈現被遮住一部分的兩道數學題目.
8.75×13 8.75+1.25
師:你想選哪道題目做?為什么?
生:加法.因為加法計算簡便.
師:你們都這樣覺得嗎?
生:我選乘法,因為后面可能符合乘法分配率,那樣更簡便.
2.把8.75+1.25改成8.75×1.25.
師:你想選哪道題目做?為什么?
生1:選8.75×13,因為13和1.25比,13是整數,而且只有2個數字,乘起來計算方便.
生2:我選第二個,因為如果后面是乘8的話,可以用乘法結合律計算,1.25×8=10.
3.去掉遮擋,呈現習題.
8.75×13+1.25×13 8.75+1.25×13
師:你想選哪道題目做?為什么?
生:第一個,用乘法分配率很方便.
一個問題,三次設問,不斷深入,層層遞進,使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為一體.
【鏡頭三】巧設障礙,讓合作在需要中產生.
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學習方式,但筆者發(fā)現有些教學卻流于形式,學生對于合作缺少興趣或者合作的意義不大,白白浪費了學習時間.筆者以為當教師布置一項任務,僅靠一人之力無法完成或者效果不佳時,才需要小組合作學習.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巧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合作的欲望,注重學生團結協作的質量[3].
【鏡頭四】大膽質疑,在合作中融會貫通.
學會自主、合作及探究,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問題進而達到掌握這個數學知識點的目的,讓學生通過合作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4]小學是學生系統(tǒng)探索數學知識的第一步.學生由于年齡小,各方面認知不足,邏輯思維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管控.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學生自身存在的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進而讓學生感覺學習數學也并沒有那么難了.
例如,在四年級“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將學生分成了三個小組,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下數學問題進行合作討論: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2.物體體積的單位怎么表示?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米、1立方分米?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出了體積的概念,學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改變了教師以往課堂上遵從的“教師第一”的觀念,讓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由之前的焦慮和發(fā)愁,變?yōu)楝F在自主地探究知識,讓學生懂得了同伴或者團隊之間要相互幫助,通過學生合作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數學知識探究的難度.
家庭作業(yè)一直是很多家庭的痛點,一句“不寫作業(yè)母慈子孝,一寫作業(yè)雞飛狗跳”寫實了多少家庭的無奈,我們一邊責備孩子做作業(yè)時的不專心,一邊感嘆孩子玩樂高時的廢寢忘食,同樣的孩子不同的表現,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站在兒童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們的作業(yè).聚焦數學的學科特點,數學產生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學生往往對親身經歷的、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天然有著極大的興趣,那如何將貼近生活的數學知識從一味地刷題中抽離出來還原到生活中,讓數學作業(yè)更充實呢?
【鏡頭一】模仿——還原生活經驗.
在教學“時、分、秒”這一單元時,筆者發(fā)現學生的生活經驗太重要了,用好學生的經驗加以抽象提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何調取學生的這些生活經驗,又能讓擁有不同程度經驗的學生在課堂上有層次地學習,課前筆者要求學生回家做鐘表,比一比誰做得最逼真、最漂亮.學生為了畫好鐘面的圓,有用盤子的、餅干盒的、電水壺的,為了做好鐘面能盯著鐘表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第二天上課,學生拿出了自己做的各式各樣的鐘面圖,可以說他們的敏銳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讓人為之震撼.當筆者問學生:“要想鐘表做得逼真,需要注意鐘面的哪些特點?”有的說要注意三根指針長短粗細不一樣,有的說要畫出12個大格子、60個小格子……因為學生真實地動手做過,所以每名學生都有話說,這樣的數學作業(yè)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輔助教學的使命,更激發(fā)了學生做作業(yè)的興趣.
【鏡頭二】探索——尋找四分之三升.
“升和毫升”的教學中,學生要在頭腦中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直觀地認識升和毫升[4],課堂上筆者通過操作讓學生去感受1升、1毫升是多少,來源于操作的知識是有兒童味道的,1毫升就被學生表述成了滴在桌面上大約有1元硬幣那么大、正好是礦泉水蓋子里的小格子那么大等,那么如何把這些兒童味道的東西延伸到課下,讓學生心動、手動、腦動,通過探索進一步去鞏固升和毫升的認識呢?在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后,筆者布置了“尋找四分之三升”這樣的探索作業(yè),有了1毫升、100毫升、1升和相應的分數的知識作為知識基礎,學生大膽動腦,有拿1升的冰紅茶平均分到4個杯子里,再倒回3個杯子里的冰紅茶就是四分之三升,有用100毫升容量的養(yǎng)樂多瓶子和10毫升容量的針管多次添加的,也有利用尺子量出容器中1升的高度后再取四分之三高度的,雖然都找到四分之三升,但是不同的方法和操作過程反映了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課堂上進行方法的交流時,每名學生都有話說,面對不同的操作方法,大家會自然而然地贊嘆最簡潔方便的方法,實現了從方法的多樣化到方法的優(yōu)化的過渡.
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量身打造,尤其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如果僅僅靠教師的語言描述很難創(chuàng)設一個逼真的情境,從而也很難真正徹底地將學生吸引過來,而此時,如果教師能借助課堂演示、音樂、多媒體等手段,以學生自身的經驗為基礎,合理改變情境,學生自然會對教師的問題樂不思蜀.課堂學習同樣可以意義無窮,一味地低頭算題顯然無法激起學生練習的欲望,如果教師能對各種類型的題目進行深加工,無疑可以激發(fā)學生極大的參與熱情;課后作業(yè)可以是動手實踐,新課標強調要將“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學生的知識將由他們探索而得,那么再由他們應用到生活中去,自然能體會到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