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景
(文華學院 人文學部,武漢 430079)
齊己是晚唐五代高僧,著有《白蓮集》十卷(1)因本文引用齊己的詩作較多,為省篇幅,也為行文流暢,不標卷數(shù),亦不一一標注頁數(shù)。齊己詩,用潘定武、張小明、朱大銀《齊己詩注》,黃山書社2014年版。,在禪林享有盛名。大多數(shù)研究者從文學角度出發(fā),側重于對其詩歌內容及藝術的研究,但對于詩文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研究不夠(2)關于研究齊己的論文較多,難以一一列舉。研究范圍一般是:生平研究,如胡大?!对娚R己生平諸問題之考釋》,載于《蘭州學刊》2017年第8期;交游研究:田道英《齊己行年考述》,載于《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詩禪研究:蕭麗華《晚唐詩僧齊己的詩禪世界》,載于《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997第7期;詩歌理論研究:魏學寶《佛禪語境中齊己”十勢”內涵探析》,載于《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第1期。。本文立足于齊己的詩及評論,探討齊己的“俗化”問題了解他的禪學思想,從而有助于認識晚唐五代僧人的思想面貌。
“俗化”不同于“世俗化”。世俗化是僧教徒們在傳播思想和實踐過程中,宗教信仰世界與世俗思想世界相互影響,使宗教與世俗的生活、心理習慣相調適,宗教的世俗化是必然的趨勢[1]。佛教傳入中國,吸收中國文化元素而中國化,也是佛教世俗化的過程。不同點在于,世俗化也要有“度”的限制,宗教在與世俗相互調適的過程中,如果信徒過分脫離身份上的限制,背離宗教教義,就是被“俗化”了。禪宗以心性判教,重在心性的修養(yǎng),不但兼攝了佛教各種經典,而且把中國固有的儒道思想也融合在內。佛門“以戒為師”,戒律關系到佛教的盛衰隆替。世俗化中符合教規(guī)的接觸俗界不在其俗化觀范圍內。禪宗在唐代繁榮,僧人被授予各種俗職、封爵、紫衣、師號,這是國家對宗教實行制度化管理的一種形式。禪宗同時也自覺地向世俗政權靠攏。但是,雙方在互相靠攏時,要把握住“度”,衡量的標準即是否遵守佛門戒律。齊己所交往的僧人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世俗生活中,賜紫、做內供奉、入幕府的不乏其人。有的主動干謁諸侯低眉折首于五侯門,行為充滿了功利性,違背了佛教戒律,是被俗化了。也有一些身居官場高位的得道高僧,如西蜀廣濟大師、西蜀無染大師兄、譚三藏、貫休等,他們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做了高官,也在俗化的范圍。俗化并不完全是負面的,有些僧人雖然做了高官,但不為紅塵的“色”所動搖,潛心向佛,懷有一顆救濟天下蒼生的慈悲心,為民謀取福利。他們結交的人員更加廣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在交流中有益于佛教思想的傳播,促使晚唐五代禪宗分化出眾多派系,形成繁盛一時的局面。但是,俗化也有負作用,“這些派系基本是依靠地方割據(jù)方鎮(zhèn)的支持形成和發(fā)展的。他們無例外地回歸到依附統(tǒng)治權威、與政治結合的道路,思想上也都鮮有重大開拓,從而決定了他們衰落的前途?!盵2]
晚唐五代,僧人變得日趨俗化。胡震亨云:“嗣后轉噉羶擅名,競營供奉,集講內殿,獻頌壽辰,如廣宣、棲白、子蘭、可止之流,棲止京國,交結重臣,品格斯非,詩教何取?”[3]82賜師號、德號和賜紫的風氣盛行,僧尼們競相搏得聲名,主動向君主稱臣禮拜,歌頌功德。《楞伽經》和《大乘起信論》都認為,真如佛性被世俗煩惱遮蔽即為妄心,由此妄心才產生外境萬物,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3)真諦譯《大乘起信論》,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2冊,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6版,第577頁。,斷除對于名相的妄想執(zhí)著,才能達到覺悟真如的真智境界。
齊己作為一名高僧,面對俗化現(xiàn)象深感痛心,他以支道林、慧遠為榜樣,對自己嚴格要求,主張在遠離塵世中修行,防止被俗化。
1.榜樣力量
廬山東林寺是慧遠修習之所,齊己久居廬山,追慕慧遠不慕名利、高蹈脫俗的品格?!澳铣谝簧畟H,端推慧遠”[4],“卜居廬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盵5]211一生遠離朝廷,三十余年不出東林寺,送客也以虎溪為界,縱然是當朝帝王晉安帝相邀,也稱病不出?;圻h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直至圓寂。齊己深受慧遠的影響,以至于離開東林寺后,寫了很多懷念東林寺的詩作,諸如“何當舊泉石,歸去洗心脾”,追憶在東林寺生活的時光,希望能回到東林寺這片凈土繼續(xù)修行,撥開內心的塵土,重獲明澈的心靈。“虎溪”在詩中多次出現(xiàn),諸如“松聲虎溪寺,塔影雁門師”“應過虎溪社,佇立想諸賢”“終期踏松影,攜手虎溪橋”“近來空寄夢,時到虎溪頭”,不僅代指東林寺,更是潔身自好、與世俗劃清界限的代名詞。齊己對白蓮社懷有追慕之情(4)孫昌武《慧遠與“蓮社”傳說》認為白蓮社之事大半是虛構,不可信。此文載于《五臺山研究》2000年第3期。,“遠公林下蓮池畔,個個高人盡其才”,慧遠及白蓮社成員的才情讓齊己向往?!栋咨徏范啻胃柙伆咨徤绯蓡T不慕名利,仰慕慧遠的名僧風范,以至于齊己欲仿效白蓮社再結社,孫光憲在《白蓮集》序中說:“門人西文并以所集見授,因得編就八百一十篇,勒成一十卷,題曰《白蓮集》。蓋以久棲東林,不忘勝事”,可見慧遠及白蓮社對其影響之大。名僧支遁,晉哀帝多次派使者請入京城講道,支遁入京師講經,接觸了大量的王公貴族,但他不迎合世俗,之后隱居沃洲。對于沙門與王權的態(tài)度是“蓋沙門之義,法出佛圣,雕純返樸,絕欲歸宗。游虛玄之肆,守內圣之則;佩五戒之貞,毗外王之化?!盵5]161-162認為佛門中人應當在遵守沙門戒律的基礎上,輔助君王推行教化。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則遙然而不我得;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遙靡不適,此所以為逍遙也?!盵6]真正的逍遙是長時間內讓自己本性得到釋放和滿足的一種狀態(tài),不刻意逃避世俗,徹底做到心地自由。支遁的精神境界讓齊己向往,“諸如終當學支遁,買取個青山”“欠鶴同支遁”“珍重匡廬沃洲主,拂衣拋卻好林泉”“支遁憐多不惜錢”,希望如支遁般閑居于山林中過清閑自在的生活。
2.嚴以律己
齊己信仰南宗禪,8歲時入大溈山學習,后來在東林寺修行,深受慧遠和溈仰宗派影響。齊己修行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主張舍棄種種世俗之心,斷除一切所謂的妄想,以使內心達到清凈,“時有興來還覓句,已無心去即安禪”,過著坐禪、讀書、寫詩的生活。齊己的詩中總突出“閑”字,坦言自己“合是個閑僧”,內涵其生活清閑,內心清凈。齊己常關上門,謝絕客人來訪,獨來獨往,淡泊名利,身心追求閑適,在幽靜的環(huán)境修行,正如《渚宮莫問詩一十五首并序》其中之一首詩中所云:“莫問關門意,從來寡往還。道應歸淡泊,身合在空閑。四面苔圍綠,孤窗雨灑斑。夢尋何處去,秋色水邊山?!薄端胃呱畟鳌吩u價齊己“愛樂山水,懶謁王侯,至有‘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句”[7]。一生過著清苦的生活,生活的物質基礎僅有茅齋、香火,不貪圖物質財富,也體現(xiàn)了作為一名高僧對于清規(guī)戒律的嚴格遵循。
3.傾慕高僧
齊己詩中也有一些僧人員懷有才能,但與統(tǒng)治者保持距離,拒絕俗化,齊己以他們?yōu)樯说目=虒А八谆钡纳?。胤公是閩僧,看透了世間的功名利祿,辭游歸閩。“西朝歸去見高情,應戀香燈近圣明。關令莫疑非馬辯,道安還跨赤驢行。充齋野店蔬無味,灑笠平原雪有聲。忍惜文章便閑得,看他趨競取時名?!必饭珜懙靡皇趾梦恼?,卻不用于干謁,閑看他人奔走于名利。惠空上人亦如此,“塵中名利熱,鳥外水云閑。吾子多高趣,秋風獨自還??漳译S客棹,幾宿泊湖山。應有吟僧在,鄰居樹影間?!被菘丈先擞巫哂谑浪淄獾牧帜局校硎艽笞匀坏纳缴剿?,獨自逍遙游行。同樣,齊己對在山中修行、不理紅塵的幽禪師、終南僧、利禪師表示欣賞。相比于他們,齊己對惠休棄僧從俗的行為卻充滿鄙視,“閑吟莫學湯從事,拋卻袈裟負本師”。他借用惠休的例子,勸導修禪人不要為了仕途拋棄了袈裟,有負于禪師的教導。
晚唐五代割據(jù)政權迭起,禪宗因依附于統(tǒng)治政權興盛一時,統(tǒng)治者亦利用宗教信仰為其服務。齊己的大多僧友卷入紅塵中,自己也被迫在高季興幕府做了僧正。面對僧人“俗化”現(xiàn)象,齊己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一方面支持僧人入仕,另一方面對專注于個人名利的僧人充滿厭惡。
1.支持淡泊名利、有才能的僧人入仕
齊己詩中有一些身居官場高位的得道高僧,如西蜀廣濟大師、西蜀無染大師兄、譚三藏、貫休等,他們得到統(tǒng)治者賞識,雖然做了高官,卻不愛慕名利,并懷有一顆救濟天下蒼生的慈悲心。廣濟大師德高望重,精通佛典,治理蜀國禪僧威嚴,嚴守戒律。廣濟大師“千萬僧中寶,三朝帝寵身”,但不為繁華所動心,“禪心盡入空無跡”,任隨朝代更迭,“兩朝更變未曾驚”,齊己對其充滿仰慕。廣濟大師雖然在世俗間擁有名望,但仍然有一顆與世俗保持距離的沙門心。譚三藏是精通經、律、論的尊者,“持咒力須資運祚”幫助生活在俗世煩惱中的人擺脫苦海?!昂眠M梵文沾帝澤,卻歸天策繼真風”,本可以承受皇帝更多恩澤,但譚三藏不眷戀紅塵,卻回到天策寺繼續(xù)修行。
大乘佛教有慈悲濟世的宗旨,習禪者當有慈悲觀,慈即是想給予眾生安樂之心,悲是想把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齊己所生活的時代,戰(zhàn)火頻繁,生靈涂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齊己發(fā)出“何時得遇英雄主,用爾平治天下去”,渴望有才能的人和僧人出來做官,消除民生災難。節(jié)大德有才能,“圣上方虛席,僧中正乏賢”,如今統(tǒng)治者開明,實行德化,禮賢下士,“知祝唐堯化,新恩異往年”,齊己鼓勵節(jié)大德做官。貫休是晚唐五代著名的高僧,齊己尊稱貫休為“吾師”,他在《荊州貫休大師舊房》詩中贊揚了貫休詩、書、畫方面的成就。“西岳千篇傳古律,南宗一句印靈臺”,不僅對貫休詩歌給予很高的評價,也對他的佛學方面造詣給予了認可。貫休認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輔佐君王治理國家,因而他說“因知丈夫事,須佐圣明君”。貫休過世后,蜀主王建給予厚葬,可謂恩澤深厚。
2.反對為一己私利的僧人入仕
一些僧人把作詩當成做官的敲門磚,故而干謁有權勢的人以獲取功名?!洞鹞膭俅髱熐逯鶗罚骸安虐盐恼赂墒ブ?,便承恩澤換禪衣。應嫌六祖?zhèn)骺振?,只向曹溪求息機?!?文勝大師剛把文章拿給皇帝看,“便承”突出時間之迅速,很快得到皇帝的賞識。齊己表面上恭賀文勝大師得到皇帝賞識,實則指責文勝大師干謁名利不守祖法?!跋C”源于《莊子·天地》“機心”的典故,齊己的道家思想濃厚,自稱“無機老病師”“寒灰”“心灰”,表明自己無名利之心,反襯文勝大師有機心。棲白,唐宣宗大中年間住長安薦福寺,為內供奉,賜紫袈裟,“萬國爭名地,吾師獨此閑。題詩招上相,看雪下南山。內殿承恩久,中條進表還。常因秋貢客,少得掩禪關。” 因為棲白交游廣泛,深受皇帝尊崇,所以舉子多向其行卷,齊己嘲諷棲白日日紅塵里忙,沒有時間閉門修煉。
齊己規(guī)勸有“機心”的僧人。六祖慧能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8]。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澈無垢的,具有佛性,僧人尋找生命的解脫與精神的依靠,需要從內心獲得。貪求外在的物質、名譽,則與其思想背道而馳。佛教的出家目的,為了自求解脫是其一,為了助人解脫是其二。齊己是南宗禪的虔誠信仰者,以身作則,勸誡僧人宜靜心修道。有詩云:“莫把毛生刺,低佪謁李膺。須防知佛者,解笑愛名僧。道性宜如水,詩情合似冰。還同蓮社客,聯(lián)唱繞香燈。”勸誡僧友不要攀附權貴,修道之人應心凈如水,勿因愛名利而見笑于方家。另一首《勉吟僧》也對愛慕名利的僧人充滿勸誡:“千途萬轍亂真源,白晝勞形夜斷魂。忍著袈裟把名紙,學他低折五侯門。”告誡僧人不要為了名利亂了佛性,佛教認為人人心性平等,僧人不向權貴行跪拜之禮,保持僧人儀態(tài),“袈裟不稱揖蕭曹”,不低眉折腰于五侯之門。
齊己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以龍德元年(921)為界。前期主要生活在寺廟或游學,因詩作出眾而聲名鵲起;后期被高季興挽留滯于荊門,止于終老。在此期間雖然嚴格遵循清規(guī)戒律,但迫于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也沾染上一些俗化習氣,表現(xiàn)如下:
齊己被高季興留入了幕府做僧正,在此期間,被迫參加高季興舉辦的歌舞宴會,沙彌十戒之一便是“盡壽離作伎歌舞,不往觀聽種種樂器”(5)《十誦律》卷21,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3冊,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6版,150中.,這與佛門注重清修旨意背道而馳,違反律法?!霸鐨q便師無學士,臨年卻作有為人。何妨夜宴時相憶,伴醉佯狂笑老身?!饼R己自嘲年輕時尚且?guī)煼鸲U,年齡大了卻要融入紅塵生活,成為他人取笑對象?!吧缟彂M與幕蓮同,岳寺蕭條儉府雄。冷淡獨開香火里,殷妍行列綺羅中。秋加玉露何傷白,夜醉金缸不那紅。閑憶遺民此心地,一般無染喻真空?!饼R己生活在幕府中,被迫與之為伍,違背本意,不時參加宴會,心懷愧疚之語不時流于詩中,“西園罷宴游,東閣念林丘”,自責作為僧道中人違背意愿,想念東林寺的清修生活。齊己在幕府生活俗化,還體現(xiàn)在寫應制詩,如《賀雪》:“上清凝結下乾坤,為瑞為祥表致君。日月影從光外過,山河形向靜中分。歌揚郢路誰同聽,聲灑梁園客共聞??跋氘嬏煤熅泶危p隨舞袖正紛紛?!边@是一首頌揚之作,瑞雪昭顯君王賢明,任用良才,府中聚集了大量人才,格調高雅,頗有奉承之意。
要達到無明之心,須戒除“貪”,即包括普通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也包括貪戀人生和追求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心理趨向。齊己住在幕府中,給予俸祿,有基本的物質保障,“晨午殊豐足”。出家人的生活應以攝心閑靜為職志,應以禪誦聽教為要務?!惰缶W經菩薩戒》第三十三邪業(yè)覺觀戒:“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棋”(6)《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10卷,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4冊,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6版,1007中.,齊己的生活閑靜,時而有閑情逸致享受世間娛樂,諸如聽李尊師彈琴、和鄭谷看棋。佛門戒律中包含:僧人不可蓄積私財。齊己卻把積蓄下來的錢財用于購買假山、竹等娛樂身心的物品。在與友人交往中,時有互贈東西,除了拐杖、紙筆這些必備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貴重的俗物。如南平王贈送的石筍、南榴卓子、十色浣花箋、棋子、端溪硯、繪有精巧圖案的綢布等,還有友人贈與猿皮,齊己都一一接受了。佛教認為萬物皆空,用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看待生死,“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看淡世間生死,齊己作為一名僧人,卻服食丹藥,“常蒙遠分惠,亦覺骨毛輕”,正是貪戀生死的表現(xiàn)。
齊己依附于地方藩鎮(zhèn),生活在幕府中,結交范圍變得更加廣泛,開闊了視野,有利于禪宗思想的傳播,也能切身體會到統(tǒng)治者生活的腐敗與百姓的苦痛,助長了強烈的愛民意識。有得亦有失,局囿于幕府與齊己的人生追求背道而馳,甚至被卷入政治斗爭而險招殺身之禍。具體如下:
1.強烈的愛民意識
佛教主張出世,遠離塵世;儒家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己依附于割據(jù)勢力,但所交往的人群變得廣泛,開闊了視野,更加深刻了解到統(tǒng)治者生活腐化的一面,仁政愛民意識變得濃厚。齊己所生活的正是唐朝走向滅亡,藩鎮(zhèn)割據(jù)時代。他渴望身處戰(zhàn)亂的百姓擺脫戰(zhàn)爭帶來的苦痛,人民安居樂業(yè),不再流離失所?!傲瘓D畫戰(zhàn)爭多,最是陳宮計數(shù)訛。若愛蒼生似歌舞,隋皇自合恥干戈?!边@是一首借古喻今的詩。告誡統(tǒng)治者應當愛護民眾、天下蒼生,否則也會引起他人的不滿發(fā)動戰(zhàn)爭,體現(xiàn)了齊己憐憫天下蒼生的思想?!靶≈G才埋玉,星郎亦逝川。國由多聚盜,天似不容賢。兵火焚詩草,江流漲墓田。長安已涂炭,追想更凄然?!北鸱僭姴菔侨说湥鳚q墓田是天災。國家遭受天災人禍的劫難,生靈涂炭,讓人覺得凄涼。佛家講究大愛,愛蒼生,對世人懷有憐憫之心,本詩可以見得。面對社會動亂給百姓帶來的傷害,渴望明君賢相的出現(xiàn),“滿空垂列宿,哪個是文星。”一生未到邊塞,卻也寫有邊塞詩,如《老將》,歌頌將軍老當益壯,贊揚保家衛(wèi)國的高尚行為。羊祜、杜甫,都是齊己的崇拜對象。羊祜是仁政愛民的典范,“叮嚀墮淚碑前過,寫取斯文寄我來”,齊己叮囑惠空路過墮淚碑時抄寫碑文給他,表現(xiàn)了對羊祜的敬仰之情與渴望仁政愛民統(tǒng)治者的渴望。“因經杜公墓,惆悵學文章?!倍鸥σ簧南祰仪巴久\,成為忠君愛國、憂國憂民形象的代表。齊己路過耒陽時,特意去祭拜杜甫,可見對杜甫的認可及偶像的影響。棲蟾評齊己“詩為儒者禪”,齊己亦承認“事佛為儒趣盡高”,可見齊己儒釋兩種思想兼?zhèn)?。齊己作為一名遠離世俗之人,心懷天下蒼生,時時為民著想。中國佛教極度推崇慈悲精神,以諸佛、菩薩為理想人格的化身和學習修持的榜樣,也以救度一切眾生為最高愿望。齊己將儒佛融為一體,既宣揚了佛教普度眾生的觀念,也體現(xiàn)了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2.擴大禪宗影響
齊己交往的人群上自王公大臣,下至民間百姓,有利于禪宗思想的傳播。齊己因與統(tǒng)治者的直接接觸,更方便傳播佛家的慈悲觀念,如南平王賜給齊己山雞,此山雞張網捕得時已經傷痕累累,放在籠子里損害了身體,“上臺愛育通幽細,卻放溪山去不難”,建議放歸山雞于溪山,使重獲自由。因齊己有詩名,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們許多前來拜訪,甚至拿出詩集請求給予指點,齊己因材施教,鼓勵躊躇滿志的士子仕進,勸慰落第的士子。對與他交往的官員,齊己亦勸勉仁政,效法前賢,對清正愛民的官員也給予頌揚,如寄給當陽張明府云“吏愁清白甚,民樂賦輸忘。聞說巴山縣,今來尚憶張”,為官清廉,政績突出,百姓因為免征賦稅而欣喜。同時,禪宗不立文字,摒棄繁瑣教義,易于在大眾中流行。統(tǒng)治者拉攏僧人,可以文飾他們的統(tǒng)治,僧人亦可以獲得物質保障,有利于思想的傳播。
1.險招殺身之禍
齊己被卷入統(tǒng)治者的斗爭,險招殺身之禍。齊己與高輦友善,高輦為秦王李從榮的部下,善詩,與齊己唱和尤多。齊己被迫身在江陵府供職,卻如履薄冰,甚至險些喪命?!秲愿敗肪?70《宗室部》記載:“后唐秦王從榮,為詩,與從事高輦等更相唱和,自謂章句獨步于一時,有詩千余首,號曰《紫府集》?!盵9]李從榮愛好文學,與幕僚多有詩歌唱和,胡震亨認為:“齊己附明宗東宮談詩,與宮僚高輦善,東宮敗,幾不保首領?!盵3]302實則李從榮未封太子,稱東宮未當,但齊己與高輦結交,以至牽涉到秦王謀亂之中。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述齊己險招殺身之禍的原因與之不同,“唐秦王從榮召入侍,中秋大宴,齊己窺從榮藏異志,有‘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之句,幾以諷刺得罪。己而脫歸荊南,賴武信王匿之獲免,其不屈節(jié)侯王,類如此。梁震晚年酷好吟詠,尤與齊己善,互相酬答?!饼R己因發(fā)現(xiàn)李從榮有謀反之意,寫詩故作諷刺,險被李從榮殺害。秦王李從榮長興四年(933)擁兵謀反,為皇城使安從益所殺,說明齊己于933年左右經歷過生死存亡,此時齊己已經70歲了。
2.與人生追求背道而馳
齊己渴望在山林修行。閑居于清凈之所,有利于修心養(yǎng)性,摒棄機心,消除物欲,不斷自我完善。龍德元年(921)之前,齊己主要在寺廟修行或游江海名山,遠離塵世;后期被強留在幕府中,在很多詩中表達了回到山林的愿望。如《渚宮莫問詩一十五首并序》云:
予以辛巳歲,蒙主人命居龍安寺。察其疏鄙,免以趨奉,爰降手翰,曰:“蓋知心不在常禮也?!庇璨挥X欣然而作,顧謂行影曰:“爾本青山一衲,白石孤禪,今王侯搆室安之,給俸食之,使之樂然,萬事都外,游息自得,則云泉猿鳥,不必為狎。其放縱若是,夫何系乎?”自是龍門墻仞,歷稔不復瞻覬,況他家哉?
述說自己本是逍遙自在、山水為伴、不求聞達的僧人,此時被強留在江陵,向南平主人直言要離開。在其他詩中,齊己贊揚了在山林清修的僧人,如利禪師“閑來松外看城郭,一片紅塵隔逝波”,岳麓禪師“山袍不稱下紅塵,各是閑居島外身”。齊己不僅肯定了虛空超然的僧人,對于棄官歸隱的文人也高度贊同,如遷中書舍人后不久遂歸隱中條山的司空圖,官拜都官郎中后歸隱宜春仰山書堂的鄭谷,以尚書郎致仕歸隱宜春的沈彬。齊己被迫留在幕府,與人生追求背道而馳,從而使后期詩作風格變得沉郁。
自從安史之亂之后,賜師號、德號和賜紫的風氣盛行起來,僧尼們以獲得這樣的稱號為榮,競相搏取這樣的名聲,為此,他們主動向君主稱臣禮拜,歌頌功德。朝廷為了籠絡僧尼,“對于在職的僧官來說,增此頭銜猶如世俗官僚的加官、加階;對于未任僧官的僧尼,得到這些榮譽猶如俗人被授予勛官?!盵10]明復認為,“內道場供奉大德,引駕大德,講論大德,乃至表白聲贊醫(yī)術等大德則屬皇帝御用的職務,既不符合佛制,且無關教化宏旨,賢者所不屑焉,而愚氓則羨其俗榮,實為促使僧德敗毀,法譽沒落之淫媒也?!盵11]禪宗變得世俗化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佛教理論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禪宗各派不提倡通過誦讀大量經典和過多地借助語言文字,主張“頓悟成佛”“即心即佛”,稱人人皆有佛性,不必苦苦修行,只要內心反省,就可獲得解脫,促使禪宗變得世俗化。一切外在的束縛如偶像的崇拜、經典的研讀都是對本心的桎梏,持戒禁欲坐禪成了畫蛇添足,個人意識覺醒,出現(xiàn)狂禪之風,僧人們放縱七情六欲,反叛教條,甚至出現(xiàn)喝祖罵宗的行為。百丈懷海大為惱火,痛感和尚們“不諳戒律,甚辱祖風”,便制定清規(guī)戒律,要求和尚們“各慕祖風,嚴持戒律”,其中要求僧人參加勞動,實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12]485,禪寺參與農業(yè)勞動,逐漸發(fā)展成農、禪并重的“農禪制度”,自食其力的勞作也促使他們與統(tǒng)治權勢保持距離。溈仰宗的開創(chuàng)者即出自百丈懷海的法系,早期靈祐在山林里艱苦開墾、自謀衣食,到慧寂時被統(tǒng)治者籠絡,曾被賜紫。齊己所處的時代,地方統(tǒng)治者籠絡僧人,僧人也不同程度地依附。法眼宗創(chuàng)始人文益禪師也寫了《宗門十規(guī)論》,大罵晚唐和尚“任情直吐,多類于野談,率意便成,絕肖于俗語,自謂不拘粗獷,匪擇穢孱,擬它出俗之辭,標歸第一之義”。但是縱欲之風已經盛行,無濟于事。齊己所信仰的溈仰宗亦不注重誦讀佛經?;奂旁跍可綍r向靈祐發(fā)問:“如何是佛?”靈祐答:“以思無思之妙,返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理事不二,真佛如如。”[12]597要想成佛,需要達到內心澄清,以無為無事為宗旨,在平常的日用當中覺悟自性,自然而然地達到解脫。這種思想對齊己深有影響,所不同的是,齊己注重讀佛學經典,“徹曙都忘寢,虛窗日照經”“天明拂經案,一炷白檀灰”“有口不他說,長年自誦經”[13],寫詩、坐禪、讀書幾乎成了齊己生活的全部。齊己不僅熟悉佛禪典籍,諸如《法華經》之類,還奉勸其他僧人學習,《戒小師》云:“不肯吟詩不聽經,禪宗異岳懶游行。他年白首當人問,將底言談對后生?!?勸誡小僧人當抓緊時間吟詩和聽經,不可荒廢時日。
僧人由于與官僚社會、文壇有密切聯(lián)系,所以在中晚唐矛盾重重的社會政治條件下,也有可能卷入斗爭旋渦中。胡震亨曾批評僧人過多參與世俗中:
靈澈一游都下,飛語被貶。廣宣兩入紅樓,得罪遣歸。貫休在荊州幕,為成汭遞放黔中。修睦赴偽吳之辟,與朱瑾同及于禍。齊己附明宗東宮談詩,與官僚高輦善,東宮敗,幾不保首領。畢竟詩為教乘中外學,向把茅底只影苦吟,猶恐為梵網所未許,可挾之涉世、同俗人俱盡乎?[3]302
僧人投靠割據(jù)勢力是晚唐的社會風氣,甚至會直接參與現(xiàn)實政治活動。唐王朝滅亡,朝代更替,統(tǒng)治者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在充滿腥風血雨中。齊己的詩延續(xù)了《詩經》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對統(tǒng)治者發(fā)動的戰(zhàn)爭迫害、欺壓百姓、生活奢侈、不學無術等充滿了失望、悲憤之情,不愿與之為伍,但也渴望明君賢相的出現(xiàn),在詩中流露出對馬楚政權的認同,甚至勸誡僧友前去做官。詩中有不少歌頌東周洛陽的詩:“羨子去東周,行行非旅游”,鼓勵劉秀才去東周應舉;“好進梵文沾帝澤,卻歸天策繼真風”,得道高僧譚三藏在馬楚政權的天策寺修行;“聞說東周天子圣,會搖金錫卻西行”,峴山道人聽聞東周天子圣明,前去投奔;“我憶黃梅夢南國,君懷明主去東周。幾程霜雪經殘臘,何處封疆過舊游。好及春風承帝澤,莫忘衰朽臥林丘?!碧嵝压?jié)公,如果洛陽君主是個明君,莫忘了告知于我,我也有心為統(tǒng)治者服務。事實上,齊己與馬楚政權的文士頗多唱和?!对娫捒傹敗份d:“湖南馬氏天策府學士廖圖與劉(昭)禹、李宏皋、徐仲雅、蔡昆、韋鼎、釋虛中、齊己俱以文藻知名,更唱迭和。”[14]齊己所交往的僧友中,貫微、虛中、尚顏等人都曾入馬楚幕府,齊己亦參與到馬楚文人圈內唱和,甚至引導僧友去馬楚政權服務?!都南嬷芯w友》:“碧云諸友盡黃眸,石點花飛更說無。嵐翠濕衣松接院,芙蓉薰面寺臨湖。沃洲高臥心何僻,匡社長禪興亦孤。爭似楚王文物國,金鑣紫綬讓前途?!?/p>
龍德元年(921)秋,齊己離開東林寺前往蜀地,途經荊州被高季興所留,做僧正,居龍興寺。高季興對齊己禮遇有加,充分尊重人格并滿足需求。齊己的基本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侯門叨月俸,齋食剩年儲”,無需承受乞食之苦。并特許不拘禮節(jié),可以隨性自然地生活。初到江陵時,齊己寫詩表達了對高季興的感激之情,“莫問疏人事,王侯已任伊。不妨隨野性,還似在山時。靜入無聲樂,狂拋正律詩。自為仍自愛,清凈里尋思?!弊约合裨跂|林寺中過逍遙自在的生活。后來,齊己被迫參加宴會,應付往來的達官貴人,打破佛教的戒律,亦不利于清修,作《荊州新秋寺居寫懷詩五首上南平王》直言欲離開荊州,南平王便應允齊己居住在荊州西城的湖邊《移居》有云:“上臺言任養(yǎng)疏愚,乞與西城水滿湖”。高季興有時投其所好,贈送石筍,使齊己的院中增添幾分幽靜,如此禮遇,還一度使齊己打消了回東林寺的念頭,“從此頻吟繞,歸山意亦休”,表達愿意在江陵靜修。
內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開頭點出“唐代是中世的結束,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其間包含了唐末五代一段過渡期?!盵15]貴族政治在唐末五代的過渡時期衰落下去了,藝術更加迎合低層平民的趣味,禪宗的世俗化亦是大勢所趨,是唐宋轉型的表現(xiàn)之一。齊己的生活經歷導致對待僧人俗化的態(tài)度也有變化。做僧正前,淡泊名利,大部分時間在寺廟靜修,遠離紅塵;做僧正初期,迫于環(huán)境的影響參加宴會、寫應制詩,一定程度上被俗化了;做僧正后期,變得憎惡官場,便移居西園,回歸世外生活,后因與秦王李從榮的唱和險招殺身之禍,更加渴望明君賢相的出現(xiàn)。總體上,齊己一生潔身自好,自評“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傾慕慧遠以及白蓮社,延續(xù)高蹈脫俗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