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麥克斯·阿德勒的馬克思主義觀及其局限

2022-11-21 06:59
關鍵詞:阿德勒康德馬克思

車 轅

(北京化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29)

麥克斯·阿德勒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的代表性人物。1904年至1938年間,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發(fā)揮了特殊作用。奧地利學派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主要源于對修正主義的反對。它的本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哲學前提的修正,通過將其研究結論與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和新康德主義的發(fā)現(xiàn)進行對比而實現(xiàn)。這一過程不僅使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得以與修正主義者劃清界限,也使得他們能夠克服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弱點和局限性。維也納的馬克思主義者強調馬克思主義與歐洲其他各種學派之間的共同點,甚至是密切聯(lián)系歐洲的社會和哲學思想來提出自己的理論。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在解釋各種社會現(xiàn)象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通過引用康德的批判哲學來支持這些解釋的基本合理性。這些馬克思主義者的根本目標是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即認識基礎。麥克斯·阿德勒選擇了反自然主義和反實證主義的立場,特別強調馬克思的理論與康德先驗哲學相結合會更有說服力。在他對馬克思主義的闡述中,出現(xiàn)了很多與康德哲學相關的概念和主題,比如社會科學的先驗性、先驗的社會基礎、社會化、知識論等。然而,我們需要批判地看待阿德勒新康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畢竟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一、康德先驗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社會化”概念

阿德勒在理論研究過程中思考了一個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主題——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個體性問題。他認為,馬克思從康德那里繼承了這個問題,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政治表達,這種政治表達依賴于與康德思想相關的知識原理和社會心理學原理。作為一個社會哲學家及知識學家,阿德勒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個社會哲學家,他澄清了實現(xiàn)人類潛能的解決方法——社會主義的起源;二是作為一個知識學家,他為社會話語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這種社會話語是為了個人的判斷而設置的。阿德勒試圖在對社會經驗更深的意識基礎上為社會生活構建一個更加真實的根基。作為一名新康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范疇和康德的先驗形式具有相同的功能,即都可以成為組織經驗世界中事件的連結。簡單地說,價值就是人際關系社會化的經濟表現(xiàn),尤其是由于價值是依賴于它的表達方式的抽象概念,各種商品的交換價值,構成了它們的基礎。就像康德的“我思”(I think)是一種非個人的形式一樣,阿德勒通過對康德“先驗統(tǒng)覺”的擴展性使用,認為其中包含著每一個可能經驗的形式,不管是邏輯的、倫理的、美學的,還是宗教的。因此,阿德勒將所有文化都納入康德意義上的先驗框架之中,以此為基礎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闡釋,同時提出了“社會性”這個關鍵概念。阿德勒認為,社會性是經驗的先驗條件,這些經驗包括時間、空間以及康德知識論中的范疇。人類生活本質上具有社會性,只有當我們認為共生的、合作的社會生活形式是可能的時候,政治意識才能發(fā)生。在康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社會性這個概念是一種先天的概念,是對人類生活進行理性理解的前提。在《康德與馬克思主義》(KantundderMarxismus)一書中,阿德勒指出,“實際上,我們必須要像批判哲學那樣,從個體意識出發(fā)進行研究,但是還需要在這種個體意識中展示出一種超個體的、先驗社會的和先天社會化的特征。所以,馬克思主義也是從人出發(fā)的,但是,這里作為研究起點的人不是個別的人,而是社會化的人。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顯現(xiàn)出來,因為個人只有在人類之中才具有經驗上的可能性?!盵1]

文化思想和行動的相互作用拓寬了一個人的立場,使其能夠以新的視角看待對立的觀點并解決分歧。除了人類,沒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可以改變歷史。歷史是人類在相互對抗勢力的沖突之中,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社會組織,以接受對抗勢力不同視野的辯證行動。因此,辯證法本身就是思想家可以運用的科學思維方法。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清楚地看到社會世界中的對立力量,因此才需要提高人的辯證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夠識別社會世界復雜的思想和事物,并找到一種邏輯,將它們聯(lián)系到一個帶來進步而不是沖突的社會結構之中。進步,是一種對所有共享某個社會世界的人來說更健康的一種社會狀態(tài)。人們不能教條式地運用教科書上的邏輯,世界的真實經驗必須以現(xiàn)象學提供的洞察力來探究。在阿德勒看來,辯證法是一種方法論上的嘗試,試圖通過回歸整體意識的生活經驗來超越僅僅是邏輯思維的局限性。換句話說,人們迫切地尋求與他人的“親和性”。這種欲望激發(fā)了一種強烈需求,即避免因不遵守和同意現(xiàn)有的法律、道德和規(guī)則、習俗——所謂的“類型”——而被貼上“非理性”的標簽,人們所深信的意志是普遍存在的,在他們的社會中,這個過程被稱為“社會化”。

阿德勒這種理論主張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與政治原因。在1918年和1919年,議會共和國的理念遍及整個奧地利,這種理念在最開始的時候指引了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阿德勒不僅是開辟這條道路的理論家,同時還投身于實踐,在1918-1919年則擔任了維也納第八區(qū)的工人委員會代表。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論社會學方法和法學方法的區(qū)別》(TheMarxistConceptionoftheState:TheDifferentiationoftheSociologicalandtheJuristicMethod)一書中,阿德勒指出,社會主義的極端左翼支持議會的理念作為國家的一種形式,它是當地議會通過民主產生出來的,選出的人在更高級別的層面來代表當地議會,一步步上升,最終成為國家代表[2]。阿德勒對于議會運動的理解建立在自下而上的聯(lián)合體的相互依存關系基礎之上,由此,他提出了“社會化”(vergesellschaftung)概念。這也是一種社會形式,這種形式讓人們意識到所有個體的相互依存關系和相互合作的行為對于形成一個社會是必需的,這對標志著資產階級國家民主理念的個人主義的前提構成了挑戰(zhàn)。阿德勒分析了這種不同,他認為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實際上破壞了真正的民主,因為真正的民主只能通過共同的利益和效果來達成。

阿德勒將自己視為一名社會科學家,而不是激進主義分子的宣傳者,他運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方法論前提,深入研究當時社會問題的表現(xiàn)和原因。阿德勒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社會學的先驅,將“國家”理解為一個變化著的制度上的現(xiàn)實,這種現(xiàn)實是其成員之間持續(xù)變化著的關系的表現(xiàn)。他強調,一種社會學的方法需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這種立場關注的是人們價值和行為不斷變化著的內容以及群體之間利益上的沖突,尤其是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經濟上的統(tǒng)治,這種統(tǒng)治會引起二者之間的階級斗爭。阿德勒建立了社會變化和教育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當他談到這一事實時,意識到資本主義世界的無序和缺乏文化的問題不能僅僅通過改善舊的狀況和制度來解決。相反,他認為,這只能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社會秩序來實現(xiàn),然而,這需要新的人“不能被舊的教養(yǎng)和教育方式所征服”。

阿德勒將康德先驗哲學與整個社會文化結合的方法并不是其獨創(chuàng)的,而是受到先前哲學家的影響。比如,柯亨就認為先驗方法是從“存在著的文化事實”開始的,先驗的觀點(Gesichtspunkt)并不只是關涉理論哲學或者道德哲學中的問題,也關涉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相關的系統(tǒng)問題,于是他十分明確地指出,“文化構成了世界,即對先驗方法來說問題的集合體?!盵3]而這種方法也得到同時代很多哲學家的贊同,如卡西爾在1936年題為《作為文化哲學的批判主義》的演講稿中寫道:“康德的問題并不局限于對邏輯、科學、倫理及美學思想的特殊形式的探究,只要不改變它的性質,我們就可以把它應用于所有其他形式的思維、判斷、認識、理解,或者是感覺,人類試圖通過這些形式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這樣一種對世界的總覽,這樣一種綜合的觀點,在神話、宗教、語言、藝術和科學中都是有關系的。”[4]阿德勒在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一書基礎上發(fā)展了自己的文化研究,以此來揭示先天的社會層面。他批評資產階級思想家們的錯誤,總認為他們拋棄了康德關于人的“社會化”(vergesellschaften)本質的概念,拒絕從相互依賴的角度來探究人類的現(xiàn)實。他指出,在心理學上,人類展現(xiàn)出追求統(tǒng)一性的生活目的論。在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中都能夠找到這種對于統(tǒng)一性的追求,無論是在邏輯學、倫理學還是美學上,即思想、意愿和享受的活動中,都存在著這種先驗的統(tǒng)一性。

阿德勒也從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中去尋找自己的理論根基。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特別引用了馬克思在1857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的一段話:“具體總體作為思想總體、作為思想具體,事實上是思維的、理解的產物;但是,決不是處于直觀和表象之外或駕于其上而思維著的、自我產生著的概念的產物,而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這一過程的產物。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xiàn)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世界藝術精神的、宗教的精神、實踐精神的掌握的。實在主體仍然是在頭腦之外保持著它的獨立性;只要這個頭腦還僅僅是思辨地、理論地活動著?!盵5](P701-702)所以,在阿德勒看來,馬克思的理論是知識論的。他認為,馬克思對經濟現(xiàn)象的分析主要是為了獲得思維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獲取無限復雜事件形式的合法性,這就是為什么馬克思認為他批判工作的重點是對價值形式的分析,這種分析方式成為了理論經濟學中關于資本的一個偉大的新觀點,因此它成為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即康德意義上的“批判”一詞。

二、阿德勒對于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中國家的觀點

阿德勒指出,社會主義基本上不是一種工人運動,而是一種文化運動,這種文化運動包含著社會主義通過將工人階級發(fā)動起來以實現(xiàn)文化,它將文化和工人推動到現(xiàn)在的水平且將一直推動下去。所以,社會主義對于阿德勒來說,是文化上的,是與工人階級相關的。阿德勒認為,工人階級是在社會主義中認識到這種文化運動的。社會主義是一種科學,是人們本質上朝向統(tǒng)一性傾向的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與和諧”(Einheit und Harmonie)。阿德勒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實際上代表的也是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其實,將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和資本主義批判與康德的自由哲學相結合是西方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大部分社會主義者都反對資本主義的“原子化”傾向。因為,馬克思說過:“這是因為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盵5](P207)馬克思也強調,“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盵5](P684)社會不僅僅是眾多魯濱遜意義上個人的集合,民主社會主義的兩個重要因素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和康德的自由哲學,民主社會主義者總是強調針對所有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他們利用康德來宣揚“社會的個體主義”觀點,反對“夸大的個體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把人看作是自由、理性的個體,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相似的,它提倡的不是人的改進,而是社會制度的變革。民主社會主義旨在把人從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的依賴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并渴望徹底改變社會秩序。

社會主義如何能夠成為可能?這類似于康德所提出的“科學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的問題,但是阿德勒試圖賦予這個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因此,在阿德勒看來,社會主義成為可能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形式上的,與康德哲學相關;另一個是情境性的,與馬克思關于社會化的人的理論相關。阿德勒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實現(xiàn)一個無階級的社會,即一個沒有矛盾的社會,一個統(tǒng)一的社會。社會主義雖然也表現(xiàn)為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但阿德勒卻強調,“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素”具有兩種內涵:一方面,它是與階級斗爭相關的一個中性概念,因此涉及的是人類本質以及朝向統(tǒng)一和諧的運動,這是在康德哲學意義上的形式主義;另一方面,表明了阿德勒反對把社會中文化的實現(xiàn)條件看作是無階級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資產階級不能允許文化領域占統(tǒng)治地位,這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解讀的。由此,阿德勒指出,個人內在的社會性是通過不同的歷史和經濟力量所塑造的,只有通過民主組織起來的勞動階級才有可能將內在的社會性變?yōu)檎嬲淖杂?,即擺脫了等級、支配和剝削的自由社會,這種民主的無產階級的方法被用來指引朝向社會主義的政治行動。

阿德勒用對抗性的概念把康德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聯(lián)系起來。他詳細引用了康德在《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一文命題四中的一個觀點,而這個觀點成為了階級沖突的理由以及他的先驗社會概念的基礎。對于這個觀點,康德是這樣描述的:“在這里,我把這種對立理解為人們的非社會的社會性,也就是說,人們進入社會的傾向,但這種傾向卻與不斷威脅要分裂這個社會的一種普遍對抗結合在一起。這方面的稟賦顯然蘊含在人性之中。人有一種使自己社會化的偏好,因為他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中更多地感到自己是人,也就是說,感到自己的自然稟賦的發(fā)展。但是,他也有一種使自己個別化(孤立化)的強烈傾向,因為他從自身也發(fā)現(xiàn)了非社會的屬性,亦即想僅僅按照自己的心意處置一切,并且因此而到處遇到對抗,就像他從自身得知,他在自己這方面喜歡對抗別人一樣。”[6]在這里,康德認為,人們?yōu)榱顺浞指惺茏约旱娜祟惸芰Χc他人交往,同時又為了了解自己的心意和意志而退縮,這是一種人類學規(guī)律。通過自身與他人之間的沖突,人們對生活達成了一致的看法,包括超越自身的想法和現(xiàn)實。與他人的接觸可以檢驗一個人的想法,而經驗使一個人的視野得以矯正??档轮赋?,自然在人類內部建構一種接近-回避的辯證法是有計劃的,而這個計劃是為了驅使人們通過自身的鞭策創(chuàng)造不斷運動和變化來發(fā)展他們的全部能力。阿德勒在給出了康德上述觀點之后指出,這種必然使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但又相互矛盾與對立,是馬克思在每個歷史時期所看到的社會階級斗爭的核心。在康德的歷史哲學理論中,人們對于自己的同伙可以“無法忍受”,但不能“離開”。因此,阿德勒認為,社會經濟世界的結構證明了那些爭執(zhí)不休的人們的相互聯(lián)系,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聚集在一起謀生,康德和馬克思都認為歷史是一種邁向更公平、更廣泛的共享的利益社會進程,這種進步使得社會中大多數人能夠獲得面對共同困境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

阿德勒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論社會學方法和法學方法的區(qū)別》一書中區(qū)分了社會民主黨創(chuàng)造一個“社會民主國家”的目標和當時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政治民主國家”的目標,前者的根基在于社會團體共同普遍的意志;后者的基礎是掌控生產方式的人的意志?!罢蚊裰鲊摇斌w系構建的根基在于個人競爭,而非對于相互依賴關系的意識。因此,他認為,即使馬克思提出了國家的消亡,但是未來依然存在著國家,只不過這個國家是一個社會的國家,而非政治的國家。它的產生是通過擁有共同生產方式的全體人民的互相承認,而不是通過少部分具有支配所有權及其社會財富的人的自我保護。由于人們之間的差異性,維持有效的公共政策雖然確實需要強制力,但是人們之間的差異是在社會民主國家共同支持的普遍基礎范圍之內的,阿德勒稱之為一個“團結的社會”的一般意志。在這樣一個國家中,政府不再是對人民的統(tǒng)治,而是人民對自身事務的監(jiān)管。他引用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這樣一段話:“人們自身的社會結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于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xiàn)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至今一直統(tǒng)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xiàn)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來越多地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7]對此,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進行了詳細闡釋:“馬克思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所希望消亡的國家不是作為中央管理機構的國家。因為任何現(xiàn)代的文化都需要這種意義上的國家。作為管理主體的國家在共產主義社會會繼續(xù)存在。馬克思所希望消亡的國家是作為暴力工具的國家。就像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表明的那樣,共產主義下的公共權力會失去它的政治屬性。不同于他那個時代的無政府主義者,馬克思堅持只有在去除政治屬性的意義上國家才能夠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需要消除的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權力,這種權力意圖鞏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階級對社會其它階級的支配。因此,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像國家公園和駕駛考試中心這樣的公共管理機構依舊會存在?!盵8]這段話也充分表現(xiàn)了以阿德勒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對于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的定位和理解。

三、阿德勒新康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局限性

阿德勒新康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實際上是通過將唯物主義定義為抽象的形而上學的一部分,以此來回答存在的本質的問題。然而,馬克思不僅將自己的理論與自然科學的機械唯物主義區(qū)分開來,而且反對任何形式的抽象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引用了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中的一段話:“在那個絕對本質的問題上,啟蒙自己同自己爭執(zhí)……并分裂成了兩派……一派……把那個無謂語的絕對物稱為……最高的絕對本質……另一派則把它稱為物質……二者是同一個概念,區(qū)別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僅僅在于兩種解釋的出發(fā)點不同。”[9](P336)馬克思對于這段話的引用,指出了形而上學的理念論和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共同根源,同時明確表達了自己對這兩種觀點的拒斥態(tài)度。馬克思從來沒有否認過精神存在的現(xiàn)實性,他的“唯物主義”不同于“實在論”或“實證主義”,對于馬克思來說,物質在感性上是真實的,物質的現(xiàn)實性不僅僅存在于意識之中。馬克思是個唯物主義者,是因為他認為意識被承認是物質的一個方面以及存在的一個方面,物質是有意識的存在?!耙庾R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9](P152)可見,阿德勒并沒有理解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實質。

阿德勒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經濟關系的人類化”,他引用了考茨基的說法:如果你認為經濟發(fā)展可以在沒有人類思維活動的情況下向前邁出最小的一步,那么你必定對經濟發(fā)展有一個近乎神秘的想法。如果沒有“有意識的人類精神的干預”,經濟關系就不可能存在。在這一點上,阿德勒認同馬克思對于意識與存在問題的人道主義解決方式,同時也體現(xiàn)出康德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共同點。喬治·利希海姆(George Lichtheim)在《馬克思主義:一個歷史與批判的研究》一書中寫道: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自己“正在努力實現(xiàn)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真正綜合,以考慮康德的批判”[10]。但是阿德勒的康德式的、批判的理念論的觀點使他無法認識到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不得不在思維與存在之間劃上一道分界線。阿德勒認為,既然經濟關系是人類關系,那么它們也同樣是“精神關系”,即思維之間的關系(geistige Verhaltnisse),而且它們僅僅是思維關系,他認為經濟像意識形態(tài)一樣,是思維的某種東西,即思維的另一種形式。

阿德勒將社會存在“精神化”(vergeistigen),他之所以提出這個觀點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社會存在不僅僅是事物的自然存在。馬克思的“意識”一開始就被置入社會進程中而不是簡單的自然進程中,如果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目標而行動,這種社會進程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從這個正確的前提出發(fā),阿德勒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他認為意識不能被任何與之相異的東西所決定,因為社會存在是精神性的某種東西。阿德勒認為,通過反思,“真理”的概念以知識的形式獲得了其真實的表達形式,所有的歷史真理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在反思性知識所建立的基礎上,歷史“真理”的命名才成為可能。在一切變化的歷史中,意識的構成和自我確立的規(guī)律,即思想的必然性,是歷史真理的決定性因素。這種真理的概念無條件地確立了所有表達歷史真理的判斷價值,在它的基礎上產生了構成世界觀的實踐概念[11]。這個結論使得阿德勒堅持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性,認為二者處于精神的一致性之中,從而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統(tǒng)一性。就像雅庫博夫斯基總結的那樣,對于阿德勒來說,他不能理解革命的、實踐的、批判的活動意義[12]。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xiàn)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盵13](P414)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13](P135-136)所以,馬克思進行的是以社會生活作為社會實踐的、從自身內部進行闡釋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馬克思實現(xiàn)了對過去和未來的理解。實際上,馬克思明確反對將社會存在抽象為“精神性的”,在《神圣家族》中他就寫道:“他們知道,財產、資本、金錢、雇傭勞動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決不是想象中的幻影,而是工人自我異化的十分實際、十分具體的產物,因此,也必須用實際的和具體的方式來消滅它們,以便使人不僅能在思維中、在意識中,而且也能在群眾的存在中、在生活中真正成其為人?!盵9](P273)因此,社會存在在第一性意義上絕不是精神性的。

在評價費爾巴哈的時候,阿德勒甚至不認為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因為費爾巴哈指出的存在不是單方面從物質開始的,總是在強調人們之中理念和物質相統(tǒng)一。阿德勒給費爾巴哈的哲學貼上了“實證主義”的標簽,認為其哲學將自身限制在對所給與的感性材料進行概念闡釋和綜合的范圍內,是為了獲得能夠被稱為真實的知識。而這明顯是對費爾巴哈的歪曲解讀,費爾巴哈明確提出思維源于存在,而不是存在源于思維。雖然費爾巴哈也認為存在與思維具有同一性,但他強調的是思維的來源是在真實的、生活著的人的頭腦中的。從這里可以看出,阿德勒為了論證自己的理論觀點,甚至不惜對一些文本作出曲解。

在社會學的視角之下,阿德勒明確地把工人階級政黨的具體角色降低為一個主要的消極因素。阿德勒沒有看到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動力是工人階級奪取權力的直接行動和革命行為,而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學工具,讓社會民主黨的先進階層理解文化、經濟及資本主義的政治發(fā)展,認為這樣就可以指導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走上最人道的社會發(fā)展道路。相比之下,列寧更加強調行動在革命意識形成中的首要作用。在列寧看來,階級斗爭中的行動可以產生階級意識,被動等待會導致投降和默認。同樣,革命行動是革命意識的直接外化,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階級革命實踐中,它同時要求和形成了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與機械的資產階級民主之間的意識上的決裂。當千百萬人民參與革命行動時,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實現(xiàn)。這是因為抽象的“政治權利”被轉化成了實際的階級權力和力量。當阿德勒等待著從資本矛盾的抽象中出現(xiàn)一種更純粹的民主形式時,列寧已經從所面對的嚴峻的政治危機和社會現(xiàn)實中,清楚地認識到在民主的矛盾中存在壓迫的工具,這種工具使工人階級同意屈服于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民主實際上就是少數人用來征服絕大多數人的工具。因此,革命行動必然成為生死攸關的行動的決定,而不是一場等待的游戲。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階級在人口上得到發(fā)展,在技術和經濟上有了巨大進步,教育機會不斷擴大,但是我們也同樣看到所謂西方“民主”社會充斥著壟斷資本、新自由主義邏輯、腐朽和商品化的文化價值觀、信息的媒介化和整合,而空洞的民主和個人主義的口號彌漫到日益腐敗的公共生活和狹隘的公民社會,這些都標志著阿德勒意義上的改革理論在客觀現(xiàn)實中的失敗。如果沒有現(xiàn)實力量的參與和斗爭,我們就不會看到任何有意義的或制度上的變化。這一點正是阿德勒新康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問題所在,就像馬克思早已明確指出的那樣,批判的武器不能夠代替武器的批判。有些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認為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成果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雇傭工人用‘磨洋工’的方式對抗生產,用罷工和搗毀機械的方式爭取成果共享,用政治斗爭的形式奪取國家政權,爭取建立新的社會形態(tài)保證成果共享。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來看,階級斗爭直接推動了社會發(fā)展,階級斗爭與成果共享的程度密切相關。”[14]

麥克斯·阿德勒是尋求將馬克思主義建立在“知識批判”基礎上的代表之一。他對列寧和考茨基的自然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認識到,這種唯物主義的哲學版本與馬克思主義毫無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其對象是社會,而不是自然。阿德勒對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貢獻是他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來理解并試圖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基礎,他深受科學哲學中的新康德主義思想和馬赫的實證主義的影響,并借用了康德的理性概念,將統(tǒng)一性和公共性作為社會和文化的前提,以及社會發(fā)展所最終追求的目標。在注重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反對舊的唯物主義的意義上,阿德勒的理論具有一定的價值。然而,阿德勒過分強調康德的先驗觀念,甚至將一切社會關系都歸結為精神關系,沒有看到社會實踐作為現(xiàn)實性前提的根本性地位,最終導致其理論依舊是唯心的、主觀的和片面的,因而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猜你喜歡
阿德勒康德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馬克思像
走出孤獨:阿德勒孤獨十五講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探討環(huán)保立法
把童年還給童年
把童年還給童年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藝術百家
漫畫
把書包留在墓地
姜堰市| 会昌县| 天长市| 开封县| 当阳市| 奎屯市| 南汇区| 南开区| 永康市| 刚察县| 荆门市| 延庆县| 莱阳市| 镇康县| 伊通| 白城市| 黄山市| 潢川县| 新田县| 南投县| 剑川县| 沅江市| 禹城市| 石门县| 新郑市| 诸暨市| 盐山县| 张掖市| 禄丰县| 延津县| 建昌县| 新闻| 舞钢市| 武安市| 苍梧县| 芷江| 甘南县| 都昌县| 新乡县| 邛崃市|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