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 要 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谡n程思政的教育目標,探討如何利用人教版初中新目標英語教材中的中外文化內容和人文道德元素幫助學生建立中華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學講中國故事,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視野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 教材內容;初中英語課程;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6-0048-03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初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目標,而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注重說教和灌輸,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傳統(tǒng)的初中英語課堂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了在英語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其作為價值取向載體的維度被長期忽略,導致中學生并沒有從英語教學中獲得足夠多的關于‘立身和‘正言的價值引導”[1]。單純的思政教育和中學英語教學的路徑都無法做到思想道德與品格教育的完美滲透,因此如何將價值觀理念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融入初中英語課程,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初中英語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2]?,F如今,在全黨和全社會關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形勢下,初中生的思政教育和價值引領受到了高度重視,這為開展初中英語課程思政教育開創(chuàng)了良好的局面,但如何在初中英語課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英語教師們還缺少實踐經驗,因此本文主要根據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中所提供的中外文化內容、人文道德元素以及筆者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一、利用中國文化元素內容,建立學生中華文化自信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材編寫的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培育文化意識。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保?]而當下使用最廣的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教材為學生選編了大量涉及文化的內容。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思維會更活躍,交流會更得體。該英語教材作為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外國文化的媒介,既包含了大部分基于英美生活場景或來源于英美文化話題的語言材料,也選取了許多取材于中國本土文化場景的語言材料。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并在此基礎上補充一些相應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中國文化場景、建構中國文化知識體系并建立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具體來看,從七年級下學期開始,在學生打下一定的語言基礎后,教材中就逐步提供了一些涉及中國文化元素的語言材料,具體內容參看以下表格(表1、表2、表3、表4)。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璀璨奪目。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國的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英語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內容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學習Dragon Boat Festival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中國節(jié)日文化的喜愛,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在學習sky lantern,paper cutting, clay art, the invention of tea等部分內容時,學生可以了解中國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在學習有關云南傣族的課文時,學生可以感受中國和諧的民族氛圍。教師可利用初中教材中所提供的這些包含中國文化元素的語言材料,并適當地補充相關內容,開展多種語言交際活動,讓學生在運用英語的同時沉浸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建立中華文化自信。
二、利用中國本土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學講中國故事
外語學習的目的就是跨文化交際。學生一方面可以通過外語學習,了解外國文化和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外語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人民共同奮斗的建設成就等。為了達到跨文化交際這一目的,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中國本土文化內容培養(yǎng)學生初步用英語學講中國故事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有關中國節(jié)日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語言材料討論這些節(jié)日的傳統(tǒng)習俗;在學習了天安門廣場、故宮、北京胡同、兵馬俑、長城、鳥巢和故宮這些名勝古跡后,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用英語介紹這些中國名勝;在學習了西游記、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美猴王這些中國傳統(tǒng)故事后,學生可以體驗這些故事所傳遞出的中國精神并試著用英語講述這些故事。除這些教材中的中國本土文化內容外,教師也可利用校本教材的內容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比如在武漢,學校的校本教材就可以包含Yellow Crane Tower, Guiyuan Temple, the Yangtze River, the East Lake等內容,講述武漢的文化古跡和美麗山水。
三、利用外國文化元素內容,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
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的傳承不再僅限于本土本國,而要“走出去”。中國文化要在世界范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所以也會有大量的國際人才涌入中國。那些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的人才將會在國際競爭中更有優(yōu)勢,擁有更大的發(fā)展平臺。因此,教師有必要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外國文化元素,幫助學生了解國外的文化傳統(tǒng)、行為模式、道德規(guī)范、社會風貌、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在建立起中華文化自信的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兼收并蓄,積極了解當今世界先進文化,培養(yǎng)胸懷天下的氣度,以寬容、理性、包容的心態(tài)面向世界和未來。
教師可以針對性地設置外國知識文化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初中英語教材的外國文化知識包含英美的日常生活行為,如打招呼、問候、致謝、致歉、告別、打電話、請求、邀請等;也包含了一些禁忌語、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一些非語言交際的表達方式,詞語的文化內涵、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相關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形態(tài),以及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人生觀、道德準則等[4]。學習這些文化內容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外國文化知識,體會交際中語言的文化內涵和背景,并初步形成國際視野。但在接觸西方語言、思想和文化的同時,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生明辨是非,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健康情趣,學會理性客觀地分析問題,提高對事物的辨別力[5]。
另外,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內容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出現的西方文化內容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及產生這些差異的文化和社會背景,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避免失誤。另外,英語教師還可以基于教材的西方文化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式教學,采用角色扮演或劇本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親歷西方的生活場景,增強跨文化意識,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并在跨文化交際中根據不同的交際場所和交際對象得體地運用語言。
四、利用人文道德元素內容,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
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貫徹在思想品德課程中,也應該貫穿于其他學科教學中,特別是英語學科。英語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性教學內容,有助于塑造學生人格,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仔細分析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教材內容,我們可以發(fā)現整套教材提供了大量具有人文道德元素的教學內容,包括自我修養(yǎng)、環(huán)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平正義、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創(chuàng)新探索、樂觀精神、奮發(fā)向上、自強不息等。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充分理解這些教材內容所具備的道德品質教育價值。例如,七年級下冊教材第三單元Section B 2b 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 就反映了中國某些鄉(xiāng)村學生求學路上不畏艱苦、積極向上的品格與精神;七年級下冊教材第五單元Section B 2b Lets Save the elephants是有關保護動物、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美好家園的典型思政教育材料。通過學習這些文本內容,挖掘教材文本所傳遞的人文道德內涵和深層的人格素質的本質,能正確引導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教材為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中外文化內容和人文道德元素,對這些教材文化內容的有效利用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英語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這些隱含中西文化內容和人文道德元素的語言材料,將正確的價值理念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融入英語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中華文化自信,學講中國故事,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國際視野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6]。
參考文獻:
[1] 趙群.思政教育融入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困境與路徑[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 2021(7):24-25.
[2]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50-5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4] 胡蓉.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和方法[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合學報,2009(1):66-68.
[5] 王海花,郭玲霞.思想政治一體化教育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學英語教學為例[J].現代交際,2018(18):131-132.
[6] 胡孝紅. 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EB/OL]. https://topics.gmw.cn/2021-07/21/content_35010790.htm,2021-07-21.
責任編輯: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