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明 賈凡
(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生態(tài)翻譯學是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理論基礎(chǔ)提出的翻譯理論,具有多學科和跨學科的特征。它把翻譯的主體、客體以及外界環(huán)境看成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1],以生態(tài)等值的視角研究翻譯的本質(zhì)、差異、理論和方法,將翻譯置于適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從語言、文化和交際維度轉(zhuǎn)換進行分析。生態(tài)翻譯學關(guān)鍵之處就是以譯者為中心的選擇適應性和適應選擇性,即根據(jù)不同的翻譯活動,在翻譯時,翻譯的環(huán)境和維度的運用要相互選擇并且相互適應,通過三維的轉(zhuǎn)換從而進行語言的分析和運用,以達到譯入語和譯出語在翻譯環(huán)境下的統(tǒng)一。
翻譯不單是語言的橋梁,也是語言美的嫁接。翻譯中,不僅要考慮忠于原文內(nèi)容,還要考慮翻譯出原文之美,要與翻譯美學結(jié)合,字斟句酌,以達到目的語讀者閱讀譯文后,產(chǎn)生和源語讀者一樣的感受和體會,感受到藝術(shù)之美。從美學視角來看,翻譯要注重音韻美,尤其是民歌的翻譯,要使民歌跟著音樂唱出來朗朗上口;注重詞匯美,選詞時聯(lián)想到詞語所包含的深意,詞語能夠帶給讀者更多體會;注重結(jié)構(gòu)美,部分民歌運用了修辭從而使得歌詞對仗工整,翻譯時要保留其修辭特點;注重情感美,民歌歌詞凸顯創(chuàng)作者的感情,翻譯時也要著重渲染翻譯的意境、情感。在民歌的翻譯中,也要考慮到歌詞與音樂節(jié)奏是否對應,是否可唱[2]。
陜北民歌是具有陜北地域特征和民俗特點的代表作品,風格鮮明,歌詞接近民生,用歌曲記錄身邊喜聞樂見的常事,反映人民生活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彰顯了陜北獨特的地勢外貌、風俗習慣及文化。歌詞朗朗上口,淋漓盡致,常用方言、俗語、語氣詞和疊詞等[3]。陜北民歌所具有的獨特藝術(shù)特征讓翻譯具有挑戰(zhàn)性。筆者認為,在如今的民歌翻譯中,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不但要注重“信、達、雅”,更要注意民歌歌詞的特點和文化,通過翻譯傳播出民歌中所表達的精神。
《南泥灣》是一首地道的陜北民歌。這首歌以地名命名,歌曲描述的地點南泥灣是延安精神的發(fā)源地,也是農(nóng)墾的發(fā)祥地。在南泥灣開荒種地,實現(xiàn)大生產(chǎn)、自給自足,加強了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使人民走出了困境,開辟了新道路?!赌夏酁场沸蓛?yōu)美,細膩抒情,歌頌了延安軍民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品質(zhì)、自力更生的崇高精神?!赌夏酁场芬恢眰鞒两?,被賦予時代的意義,教會年輕一代要肩負起老一輩的希望和責任。
生態(tài)翻譯的語言維是指為了使目標讀者理解源語言環(huán)境,譯者在翻譯時針對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進行形式的適應選擇,對譯文進行調(diào)整。中、英兩種語言存在諸多不同,尤其是英文注重形合而中文注重意合,所以在用詞、句子結(jié)構(gòu)、句子長短和語法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要求譯者發(fā)揮主體性,當翻譯時,譯者要考慮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表達方式和習慣。
例1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
譯文1:With a basket of flowers fragrant,I'll sing a song resonant.
譯文2:How nice the flowers here smell!How well my singing voice can tell!
分析:結(jié)構(gòu)上,譯文1運用介詞with連接兩句話,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常用長句的特點;而譯文2把譯文分成兩個短句翻譯,短句更貼合中文的表達,但在英文的表達中并不常見,在結(jié)構(gòu)上譯文1更勝一籌,把中文的兩個短句合并為一句話翻譯,較符合英文表達習慣。用詞上,譯文1用fragrant形容花香,該詞有“香的、芳香的”意思,這里形容“flowers”,讓人直接感受花的香味沁人心脾;而譯文2用nice描述花香,該詞有“宜人的、美好的、令人愉快的”意思,這里修飾“smell”,讓人仿佛聞到了陣陣宜人花香的氣味,令人愉悅,而且“nice”還自然地修飾了環(huán)境,一片美好,讓人身臨其境,仿佛看見了滿山的鮮花,一片芬芳,體現(xiàn)了翻譯美學中的詞意美和意境美。同時,兩種譯文均押韻,譯文1押[t]尾韻,譯文2押[l]尾韻,符合歌曲特點。且譯文2兩句歌詞音節(jié)數(shù)相同,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富有節(jié)奏感,不僅體現(xiàn)了音韻美,還體現(xiàn)了語言形式的對等美。原文這一句出現(xiàn)兩次“唱一唱”,中文歌曲常用疊詞、重復來加重語氣,以此來強調(diào)演唱者激動抑或開心的心情;譯文2兩句譯文都采用感嘆句的形式表達花香和作者唱歌的喜悅,體現(xiàn)情感美。兩種譯文都符合譯配歌詞的原則,小于等于歌曲音符數(shù)和原歌詞音節(jié)數(shù),可唱。
例2
往年的南泥灣,處處呀是荒山,沒(呀)人煙。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譯 文1:Nanniwan in the olden years was a desolate land,with bare mountains.Nowadays Nanniwan is no longer what it used to be,a bare variance.
譯文2:But Nanniwan in the past was poor.You saw bare mountains everywhere.And today Nanniwan is different.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分析:結(jié)構(gòu)上,譯者把譯文1譯為兩個前后對比的句子,其中包含了從句,同時運用了介詞with作伴隨狀語,也運用了同位語;譯文2采用直譯的方法,直接譯為四個小短句;結(jié)構(gòu)上,譯文1相比譯文2更貼近英語多用長句、分句、從句的表達習慣。用詞上,譯文1兩次用bare,第一次是作形容詞“光禿禿的”意思,形容“mountain”,荒山野嶺——給人以南泥灣遍布荒山、荒無人煙、凄冷偏遠之感,第二次是作副詞“非常、很”的意思,修飾“variance”,描述南泥灣和以前大有不同、變化之大,讓人對南泥灣的環(huán)境充滿期待,示意南泥灣已然一片美景;譯文1用相同的詞表達不同意思,給人以不同的理解和體會,展現(xiàn)了翻譯美學的詞意美。另外,譯文1兩句押[s]尾韻,而譯文2歌詞不押韻。譯文1的歌詞少于等于音符數(shù),是可唱的,而譯文2的歌詞明顯多于音符數(shù)和音節(jié)數(shù),不能伴隨音樂唱出來,無法體現(xiàn)音韻美。綜上所述,這里譯文1比譯文2更好。
例3
如(呀)今的南泥灣,與(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
譯 文1:Nanniwan in Shanbei has beauty compared to Jiangnan.Nanniwan in the modem times has taken on a brand-new look.
譯文2:Its old look is forever gone.And a new look is put on.It doesn't look like in North China;It looks like a South-China scene.
分析:結(jié)構(gòu)上,譯文1把前兩句合譯,后兩句合譯,而譯文2直譯,譯成4個短句。短句更偏向于中文表達方式,所以相比較來說,譯文1這里處理的更佳。譯文2后兩句都同樣地用了look like,略顯煩瑣,為了避免這種煩瑣,英文更傾向用不同的詞匯、短語表達相同的含義?!霸俨皇桥f模樣”,譯文1和譯文2分別用肯定形式——have taken on a brand-new look;A new look is put on——“有了新模樣”來表達相同意思,中文更偏向否定形式而英文更偏向用肯定形式,如此翻譯應用歸化的方法,更加地道。用詞上,譯文1 brand-new look相比譯文2 new look更能表現(xiàn)出南泥灣變化之大,brand-new有嶄新的、全新的意思,給人以南泥灣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增添了意境美,也表現(xiàn)出人們對南泥灣的改變的欣喜與驚訝,表現(xiàn)情感美。譯文1和譯文2都小于等于音節(jié)數(shù)和音符數(shù),翻譯成英文后均可唱,但兩個譯文都沒有應用押韻原則。相比較而言,譯文1略勝一籌。
由于中西文化內(nèi)涵差異甚多,語言的傳遞中未免會有理解偏差。生態(tài)翻譯視角下的文化維指的是轉(zhuǎn)換中西方文化角度,在翻譯時要深入了解雙方語言文化,調(diào)整翻譯方式以適應目的語言文化,避免源語言文化影響譯文。
例4
又學習來又生產(chǎn),三五九旅是模范。
譯文1:Brigade 359 takes.the lead in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譯文2:A brilliant working model is Brigade 359.That is a unit of both fighter and farmer.
分析:這里三五九旅源于《南泥灣》的創(chuàng)作背景,譯者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通過翻譯來傳遞文化信息。對此,翻譯時要考慮用增譯、釋譯等方法來解釋具體詞的含義即文化內(nèi)涵。譯文1采用直譯的方法,并沒有解釋三五九旅,不能讓讀者完全理解原文。而譯文2增譯一句話用來向目的語讀者解釋三五九旅的含義,更能讓讀者理解文化含義。用詞方面,譯文1直譯“生產(chǎn)”和“學習”,而譯文2把其統(tǒng)括為brilliant work,之后在增譯的解釋中又用fighter和farmer,表現(xiàn)具體是做什么樣的工作,同時這兩個詞也表現(xiàn)了三五九旅戰(zhàn)士既為百姓打仗又為百姓吃食勞心費力,表現(xiàn)了他們吃苦耐勞、心系百姓的特點,彰顯百姓對他們的愛戴和感謝,軍民一心,通過詞語的選擇表現(xiàn)出意境美,更表現(xiàn)了情感美。但是在譯配的原則下,譯文2超出了音節(jié)數(shù)和音符數(shù),不可唱,不能體現(xiàn)音韻美,而譯文1的詞數(shù)在音節(jié)數(shù)和音符數(shù)中,伴隨音樂是可唱的。
生態(tài)翻譯的交際維,顧名思義,要以交際為目的,關(guān)注雙語交際意圖。在滿足語言維和文化維的同時,更要注重目的語讀者能否有和源語言讀者理解出相同的含義,懷有同樣的感情,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5
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譯文1:Crops are grown in the fields and roaming on hills are cows and lambs.
譯文2:Crops grow well in the fields.Cattle roam about over the scopes.
分析:結(jié)構(gòu)上,譯文1用連詞and連接并列的兩個句子,譯文2則拆開分為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譯文1更貼近英文表達。中國人理解鄉(xiāng)村田野間的生活方式,所以原文的意思是到處生長著莊稼,遍地都是家畜,一片豐收之景。為了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在用詞上,兩種譯文都增添了grow和roam來傳遞原文的意思,roam一詞有“遨游、閑逛”的意思,也表現(xiàn)出牛羊家畜的悠閑,自由地在山野間漫步的景象,間接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彰顯詞匯美和意境美。譯文1把“牛羊”直譯成cows and lambs,譯文2則合譯成cattle,采用對仗的手法,十分工整,體現(xiàn)語句;譯文2消除“是”的翻譯——是英文寫作要求的[4];改動之后譯文2不但壓了尾韻[s],還壓了頭韻[k],更能體現(xiàn)節(jié)奏美;譯文1只押尾韻[s]。兩種譯文都符合歌曲配譯的原則,皆可唱,體現(xiàn)音樂美。綜上所述,譯文2要好一些。
例6
陜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呀)滿山。
譯文1:Picturesque like Jiangnan,on hills fresh flowers bloom.
譯文2:It looks like a South-China scene.And you see flowers everywhere.
分析:這里“陜北的好江南”指的是南泥灣風景好似江南,并不是指它處于陜北江南的位置。要向目的語讀者準確傳遞原文本意,譯文1與譯文2都表達了這一含義。結(jié)構(gòu)上,“鮮花開滿山”譯文1采用主謂句式,譯文2則用增主語的方法。用詞上,譯文2把“開滿山”意譯everywhere;譯文1選用bloom,hill兩詞。bloom一詞給人鮮花爭奇斗艷開放,花開放得多而盛的感覺;hill指的是小山,視角是從近處看,讓人仿佛置身于南泥灣的好風景之中,都表現(xiàn)出翻譯美學的詞匯美和意境美。兩句譯文都符合歌詞以譯配原則,伴隨音樂可唱,能夠表現(xiàn)音樂感。綜上所述,譯文1更勝一籌。
文章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主要通過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進行兩篇譯文的美學分析對比,在這一過程中總結(jié)概括了翻譯的用詞、句式、結(jié)構(gòu)、文化、情感、韻腳等重要性,旨在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讓中華民歌唱響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