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是1936年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一所無產階級新型學校,目的是為即將到來的抗日戰(zhàn)爭培養(yǎng)軍事和政治干部。它創(chuàng)辦的近十年間,為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了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能娬澚?,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è)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偨Y學習“抗大”在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方面的辦學經驗,對培養(yǎng)意志堅定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抗大”前身是1933年創(chuàng)辦的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936年遷至延安后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它成立的目的是把來自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水平的愛國青年,快速地培養(yǎng)成能夠肩負起抗擊日本入侵的軍事政治人才。“抗大”共舉辦了8期,為黨領導的各軍隊輸送了十多萬名優(yōu)秀的抗日干部,為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人才基礎。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不斷擴大,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抗日救亡,面對時代賦予的領導抗日救亡運動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一方面積極組織開展各項抗日運動,一方面努力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形成。隨著戰(zhàn)爭形勢的不斷惡化,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敏銳地認識到優(yōu)秀的干部人才對于抗戰(zhàn)勝利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針對抗戰(zhàn)初期中國共產黨內人才不足、干部短缺的問題,黨中央和毛澤東大力推進教育機構的建立和建設?!翱勾蟆本褪窃谶@樣的背景下成立的,目的是在較短時間內,將集中在延安的各地優(yōu)秀進步青年,培養(yǎng)成意志堅定的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抗日骨干和共產主義戰(zhàn)士。
“抗大”思政教育工作的杰出貢獻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出身不同、成分復雜的學生,成功培養(yǎng)成意志堅定、道德高尚的革命戰(zhàn)士。作為一所新型的學校,它的辦學體現著重視思政教育的濃厚特色。這種特色首先鮮明地體現在學校的名稱上——“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此時的“抗日”是民族的需要是時代的主題,是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一切中華兒女的內心渴望。從教學方面看,在教育原則、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學校也都緊密圍繞“抗日”這個時代主題而設立,它的所教所學都是為了爭取抗戰(zhàn)勝利??勾鬄榭谷斩a生,也在抗日過程中發(fā)展壯大,它的使命就是培養(yǎng)抗日干部?!翱勾蟆鞭k學是中國共產黨準確解決社會矛盾,科學把握時代主題的重要舉措之一。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但如果沒有堅強的戰(zhàn)略定力做保證,沒有認準方向、排除萬難,一抓到底的韌勁和狠勁,再正確的道路也無法在歷史中展開其現實性。”[1]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人民謀求自己解放的歷程,但直到中國共產黨產生以后,中國的革命面貌才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極為重視“抗大”的建設,在建校初期,毛澤東同志親自制定了教育方針和校訓,其中首要的教學方針“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成為抗日軍政大學的靈魂。
為了保證政治方向,黨中央明確規(guī)定,“抗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政治學校,而不是統一戰(zhàn)線的組織。毛澤東指出:“抗大的整個領導權在黨的手里,學生的絕大部分是共產主義者。因此,今日之抗大就比昔日之黃埔更革命,更進步?!盵2]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學校設立各級黨支部,建立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在課程設置上,突出政治課的重要地位,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課程,保證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還講授毛澤東的一些理論著作,《矛盾論》和《實踐論》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此外,學校還通過舉辦活動、創(chuàng)辦刊物等途徑,對學員進行多渠道的政治教育,以保證其辦學的政治方向。經過“抗大”的熔煉,青年學員們不僅掌握了馬列主義理論知識,樹立了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且最終成長為政治立場鮮明、抗日信念堅定的革命戰(zhàn)士。
由于戰(zhàn)爭的殘酷,學校缺少安定的辦學環(huán)境,又需要及時為戰(zhàn)爭補充高素質的軍政干部,這就客觀上要求縮短學制,課程設置也要少而精,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保證學員在最短時間內能把最精華的課程學會,并且能將所學知識高效地應用到抗日的實際工作中去。
“抗大”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毛澤東倡導的“理論聯系實際”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在辦學過程中,根據抗日戰(zhàn)爭的形勢發(fā)展,不斷調整采取符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將思政教育始終貫穿到各項工作中。首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學原則表現在學制的設定上。“抗大”本身就是理論聯系實踐的產物,在辦學上采用了更適合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短期、靈活的學制,一般是幾個月,最長的是3年,學員根據戰(zhàn)爭形勢可以提前畢業(yè)或是由于戰(zhàn)爭的侵擾適當延長學習時限。其次,表現在教員的選擇和招生上。教員都經過精挑細選,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而且具有豐富的斗爭經驗。招生極具包容性,只要是革命青年,來者不拒,因此學員的理論水平、知識水平和實際生活經驗等方面差異很大、良莠不齊。但是,根據形勢的需求,“抗大”在教員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基本上做到了大規(guī)模招生、大規(guī)模培養(yǎng)。在這樣的教學困難面前,學校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背景分別實施思政教育計劃。最后,在各項活動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講解抽象概念時,教員會用通俗易懂的事例進行說明,講授自己的經驗,以便于學員理解。為了促進學員的學以致用,教員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軍事、政治的訓練、日常生活勞動、學員成績的檢驗和討論、反掃蕩斗爭中,引導學員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同時發(fā)動和教育學員深入社會,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做到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
由于戰(zhàn)爭的影響,校址屢次遷移,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學員們仍然堅持一邊戰(zhàn)斗,一邊學習,在戰(zhàn)斗的實踐中不斷成長。在抗日戰(zhàn)爭和后來的解放戰(zhàn)爭中,這些優(yōu)秀的學員們?yōu)辄h的事業(yè)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抗大”成功的思政教育經驗具有超越歷史的永恒性,今天依然顯示其偉大的時代價值。
“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xù)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盵3]這就是高校進行思政教育的目的,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民族獨立、人民富裕的歷史重任,為了完成這個歷史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意志堅定、甘于奉獻的接班人不懈奮斗,因此中國共產黨一直非常重視思政教育工作。
作為思政教育的成功范例,在敵強我弱的態(tài)勢下,“抗大”及時地解決了“為什么培養(yǎng)人”的問題,成功而高效地培養(yǎng)出了改變中國命運的革命者,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貢獻了杰出的力量,完成了黨中央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一路走來,黨領導人民在異常艱難的環(huán)境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根本性勝利,主要原因就是黨的思政教育工作,發(fā)揮了重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當歷史進入新世紀新時代,國家需要的人才已經轉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奮斗的人才,這為新時代思政教育解答了“為什么培養(yǎng)人”的問題。高校思政教育歸根到底是讓民族復興事業(yè)“后繼有人”,就是要用無產階級的理論和思想來改變和掌握群眾,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思想堅定、理論扎實、本領過硬的社會主義者,我們只有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義,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思政教育是對人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項工作,對黨的一切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歷史證明,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依靠黨的領導,堅定地走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因此,堅持明確的方向,具有堅定的政治站位,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抗大”獲得成功的根本因素是堅持黨的領導,堅定地把政治方向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理性地回答了“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肮伯a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是具有徹底起推動作用的部分”[4],他們始終代表著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堅持正確的方向,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塑造人,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培養(yǎng)人,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人。正是因為在一切工作中堅持了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在短短一百年時間內,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辦學方向,多次強調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問題。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向。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互聯網的普及,世界各國的信息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歷史虛無主義、個人中心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西方思潮沖擊著青年人的思想,他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較大考驗和挑戰(zhàn)?!皩π聲r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與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盵5]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實現國家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保證。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作為肩負實現“中國夢”歷史任務的青年,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堅持黨的領導放在工作首位,培養(yǎng)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意識和大局觀念,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他們“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為黨和人民培養(yǎng)出合乎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思政教育只有遵循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在社會發(fā)展的實踐中,不斷推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抗大”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品質,要求學員們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工農群眾的實踐勞動;另一方面根據形勢變化和要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在戰(zhàn)爭的實際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養(yǎng)的學員既有深刻的理論修養(yǎng),也有艱苦奮斗的品質,既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有堅強的意志品質,這種教學模式成為思政教育中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盵6]這為我們指出了“怎樣培養(yǎng)人”的途徑,就是要研究和遵循規(guī)律,做到以人為本,做到根據時代變化,理論聯系實際,抵制教條僵化勇于創(chuàng)新改革。
新時代以來,國際國內呈現出許多新問題,特別是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多種重大風險挑戰(zhàn),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辦好社會主義事業(yè),只有將三大規(guī)律有效結合起來,形成合力,促進思政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學方式等方面的不斷創(chuàng)新,積極引導學生,真正地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成長,幫助其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培養(yǎng)其面對惡劣復雜環(huán)境依然不忘初心的堅強的意志品質。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學生在“中國社會”中思考中國問題,將所學的思想理論熟練地應用到工作之中,增強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活動中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激發(fā)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切實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現實問題,才能真正辦好中國自己的教育,才能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出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行動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抗大”堅持黨的領導的政治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堅持學以致用,緊緊抓住時代主題,在革命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立德樹人”是關于人的本質問題的思考,它回答了新時代我國高校要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等重大問題。高校思政教育本質上是“樹人”的事業(yè),承擔著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培養(yǎng)繼承人的重要使命,內在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其中“樹人”是目的,“立德”是過程、方向和途徑,更是關鍵。
學習、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講話內容,可以深刻理解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進入新時代以來,立德樹人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課題,隨著全球化、信息化高速發(fā)展,多元化的思想觀念不斷影響和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頭腦。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抓住了人才,也就擁有了國際事務中更多的話語權。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的人口大國,具有維護世界和平、追求平等共贏的大國責任。因此,我國要培養(yǎng)的人才,必須是具備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的高素質人才,是具有國際視野,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和關鍵,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
其一,“立德”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幫助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指導學生成長成才。
其二,作為教育的根本,“立德”也是檢驗高校教育的標準。它是學校、教師、學生都要努力建設的重要品質,是在追求真理基礎上的一種自覺選擇,是在不斷的實踐行為中實現的道德養(yǎng)成。只有幫助大學生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才能自覺抵制不良影響,實現真正意義上生命質量的提升。
總之,立足于新時代發(fā)展目標,高校的思政教育就是為黨和社會主義培養(yǎng)志存高遠、愛黨愛國、勇于奮斗、銳意進取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盵7]這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新任務,也是新形勢下對思政工作的新定位,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實現育人過程中也必須對自身提出新的時代要求。
其一,思政課教師要自覺重視思政教育工作。育人先育己,對所有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其中思政課教師要在育人工作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承擔起思政教育的重任。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在“三全育人”的教學活動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關注專業(yè)和社會發(fā)展,能夠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通中發(fā)揮引領作用。此外,全員育人要求輔導員、專業(yè)教師也加入到思政教育的活動中來。所有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實現課程思政的轉化,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能深刻認識到自己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樹立科學的學習觀,不斷提升綜合能力。
其二,高校領導要以身作則重視思政教育,發(fā)揮校領導的先鋒和模范作用,制定和完善校領導講思政課制度。領導干部講思政課,是我國思政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積極推進校領導講思政課,可以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是全面實施“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翱勾蟆鞭k學期間,中央領導干部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張聞天、董必武等領導人和革命家,都在“抗大”為學員做過報告,講過政治課。他們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豐富的斗爭經驗以及高遠的戰(zhàn)略眼光和博大的胸懷,深深地影響著學員們。
其三,高校要制定相應制度,全面促進思政課教師成長。思政課教師是高校進行思政工作的關鍵,教師的水平決定著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高校要重視教師的成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打造理論水準高、業(yè)務水平精湛的教師團隊,全力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
作為聯系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的重要“橋梁”,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育的實際效果。隨著國際形勢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行為呈現出許多新特點,為了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高校思政教學不僅要密切關注時代發(fā)展形勢,而且要不斷變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運用好網絡和科技手段。教師只有做到與時俱進地探索,才能理直氣壯地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
其一,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為適應時代發(fā)展,增強教育實效,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講好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而且要應用多媒體、數字化影像等設備進行教學模式改革。首先,思政課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手段,擴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科學價值觀等的宣傳陣地。其次,思政課教師應推廣依托網絡的線上教學模式,如運用騰訊會議、學習通、釘釘等平臺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實現異地交流的實時互動,而且具有錄制功能可以回播復習,應用中具有極大的便利性和開放性。最后,思政課教師應建立思政教育信息庫、資源庫,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其二,注重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學校要積極舉辦各類校內校外活動,鼓勵學生直接參與,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道德踐行能力。如,在校期間,學??梢詮V泛開展文藝、勞動、學術及社會實踐等活動,辦好各種重要歷史事件和杰出人物的紀念活動,以及各種形式的“四史”競賽活動。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活動的方式,幫助學生體悟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學校要鼓勵學生“走出去”,通過志愿者活動、“三下鄉(xiāng)”活動、社會調查、主題教育、紅色實踐等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認識,培養(yǎng)他們形成愛黨愛國、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深化其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