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句容市實驗小學 湯愛軍
皮亞杰認為,道德認知發(fā)展不是來自生物成熟,也不是從環(huán)境中直接將知識內化,而是兒童通過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對其所理解的經(jīng)驗不斷建構來實現(xiàn)的。
兒童正處于德性生長的關鍵期,兒童德性的養(yǎng)成離不開實踐活動。學校秉承“向善”的教育理念,構建校本化的“善行勵學”德育體系,引領著學生浸潤在善文化的道德情境與氛圍之中,入于心、成于行,進入了“上善若水”“潤物無聲”的化育境界。
體悟實踐是指學生在身體力行中集身、心、靈于一體的感悟式實踐,與地域、場景以及一方水土的先賢先烈等進行的一場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是一種成就道德自覺的沉浸式學習。
體悟實踐是兒童在當今時代錘煉高尚品德的行動。新時代青少年要善于不斷修身立德,引領社會道德風尚。
在杜威看來,無論是從經(jīng)驗論考慮,還是從心理學考慮,或從社會角度考慮,活動都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徑。從兒童的需要和原有認知出發(fā),結合校內課程和校外活動,選擇恰當?shù)牡掠夭?,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汲取道德營養(yǎng),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風范,抓準生長點,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體悟實踐活動,體現(xiàn)點面結合和綜合交叉的活動特點,形成滿足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螺旋上升的體悟實踐,在品行涵養(yǎng)的過程中好學勵勤、磨煉自我、立定志向,形成堅定不移的砥礪品行。
我們需要在不同的主體空間、不同的場域構建“善行”環(huán)境文化,如教室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實踐基地環(huán)境等,為學生的體悟實踐活動提供豐富的場域資源,全方位立體化地浸潤學生品格。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華文明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大自然是人類的家園,是人類的根基,人與自然的親近與交融創(chuàng)造出無比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句容位于南京外圍,屬于丘陵地貌,學校又是一所擁有近百年辦學歷史的老校,在地理、歷史、人文等多方面為學生的活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
第一,豐厚的人文資源。句容山水靈秀,人杰地靈。茅山道教文化,寶華山佛教文化;古代醫(yī)藥學家葛洪,革命烈士巫恒通、郭綱琳,全國道德模范時代楷模趙亞夫,全國勞動模范楊修林,全國見義勇為好司機李巧生,省“吳仁寶式優(yōu)秀村書記”劉樹安、李治順等,為“善行勵學”提供了寶貴的人文資源。
第二,豐富的實踐資源。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唐陵新四軍秘密交通站紀念館、趙亞夫事跡館、葛村青少年實踐基地等為善行勵學提供了豐富的基地資源。赤山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后白巖藤農(nóng)場、白兔草莓基地、春城葡萄園、大卓桃園等各類自然生態(tài)場所為“善行勵學”提供了天然的地域資源。
第三,多樣的校內資源。學校有“會說故事的文化墻”、寫滿“善”的書卷雕塑、向善路、紫藤讀書長廊、向陽農(nóng)耕園、活力乒乓球館和校史陳列館等學生身邊見得到、夠得著的常態(tài)資源。
立足國家課程,結合地域文化、校情和學情,統(tǒng)整規(guī)劃“善行勵學”體悟實踐課程內容,分別從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科德育課程、校本特色課程、“六尋六訪”實踐課程四個方面進行構建。
1.道德與法治課程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思政教育的“魂”,講真生活,受真教育,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在實處。我們運用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善行,注重實踐體驗,在活動中獲取問題,進行獨立反思或小組合作思辨,在課堂上升華品格,將德育浸潤在學生心中,內化為個人的德行。學校根據(jù)國家課程教材,梳理與培養(yǎng)學生“善行”品格相對應的篇目,架構契合“善行勵學”的課程體系。
2.學科德育課程
探索各類課程與品格素養(yǎng)同向同行,是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選擇。學科德育課程是“善行勵學”體悟實踐與國家課程語文、音樂、美術等課程相融合,充分挖掘這些學科中的育人資源,引領學生圍繞“尋訪主題”,在萬卷書中勵學,將學科知識學以致用,積累并轉化為真實生活所需的綜合素養(yǎng),逐漸形成愛國、盡責等優(yōu)良品格,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關注“善行勵學”的課堂樣態(tài),打造了省察、體悟式的課堂,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培養(yǎng)其愛國、盡責等情感。“善行勵學”的課堂樣態(tài)有三大核心要素:在合作學習中學會溝通交流,幫助他人,提升品格;在課堂學習中培養(yǎng)敬畏之心,認真聽講,刻苦學習;在幫助他人中反思自我,友善相處,提升道德品質。
3.校本特色課程
學校組織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編寫《善行讀本》,分為《先賢篇》《先烈篇》《先鋒篇》《先進篇》四個篇章,內容選自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史中的代表性人物及事件,特別注重與本土的文化歷史相結合,每個故事突出與“向陽娃”的品格契合點,深度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品行支撐,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并留給學生思辨的空間。
4.“六尋六訪”實踐課程
學生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尋先賢、尋英烈、尋好人、尋模范、尋先進和尋鄉(xiāng)親等,發(fā)現(xiàn)并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
尋中華民族的歷代先賢,探訪先賢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尋中華民族的無數(shù)英烈,探訪英烈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尋社會上的好人好事,探訪凡人也能成為英雄的秘密;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勞動模范,探訪勞模腳踏實地為人民的足跡;尋各行各業(yè)的先進人物,探訪先進人物的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尋身邊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好鄰居賽黃金,探訪友睦鄉(xiāng)鄰、家和萬事興的良好家風、鄉(xiāng)風。
學生在“六尋六訪”的實踐活動中對“善行勵學”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廣泛尋訪的基礎上對善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對不同對象的學習中有了更生動的體悟,將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學以致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六小”模式進行學有所成的外顯表達,也是對“善行勵學”實踐行動中品格提升的著力推進。
1.小小金話筒——講
學校開展“小小金話筒”講故事活動。學生走進學?!吧菩须娨暸_”、家庭“善行客廳”、實踐基地“善行打卡點”,通過小主持人、小廣播員和小解說員等多樣角色講述善行故事。
2.神奇小筆頭——寫
學生人手一本《向陽娃成長手冊》,涵蓋向陽娃日記、向陽娃成長心語和家長留言板三大板塊,隨時對自己的“善行勵學”行動進行梳理和記錄。
3.小小炫舞臺——演
學校組建“向陽娃宣講團”,拍攝宣傳片“身邊的向陽娃”,在“善行電視臺”播出;成立 “向陽娃表演團”,以課本劇、歌唱等方式進行演繹,在表演中檢驗自己對人物品質的理解,讓全校師生“身邊有榜樣,心中有太陽,行動有力量”。
4.快樂小腳丫——行
善行是善心的外化延伸,學校組織“快樂小腳丫——向陽娃公益行”活動,讓學生走進敬老院、特殊教育學校和周邊小區(qū),參加公益活動。
5.小小展示窗——展
展示窗內容包括“精彩瞬間”“體悟日記”“向陽娃笑臉”等,利用教室里的“善行墻”、校園里的“善行長廊”、家里的“善行小客廳”進行圖片展示,利用“善行勵學大舞臺”進行舞臺展示,利用“微信公眾號”對向陽娃事跡進行云端推送,擴大實踐活動的影響力。
6.智慧小腦瓜——創(chuàng)
生活是表達的源泉,在體悟實踐活動中,學校鼓勵學生用自己擅長、喜歡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或創(chuàng)編童謠繪本,或編寫故事快板,或創(chuàng)作微劇本,為“向陽娃表演團”和“向陽娃宣講團”提供鮮活的素材,讓他們演身邊的向陽娃,講述他們優(yōu)良品德的故事。
學校圍繞“善行勵學”實踐活動總目標和主題模塊目標,制定爭章評價標準和細則,開發(fā)評價量表和評價工具,發(fā)揮評價的督促、反饋、提升功能,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學校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內容為主體,以愛國、盡責、擔當、寬容、謙遜、有禮、誠實、守信、樂觀九大品格為支撐點,分年級段制定評價標準和實施細則,開發(fā)觀察和評價工具,實施教師、學生、家長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策略,面向全體,強調合作,實現(xiàn)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創(chuàng)造錘煉品格、幸福成長的時空,讓學生學會捕捉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光源,感受溫暖前行的力量。
評價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對于符合評價標準的學生頒發(fā)“向陽娃”獎章,每學期進行“向陽娃”善行事跡的宣傳推廣,并在學校公眾號推出,發(fā)動網(wǎng)絡留言“說說你心目中的‘向陽娃’”,多渠道讓全校家長以及關注學校發(fā)展的社會各界人士了解活動目的、過程和意義,讓社會感受學?!吧菩袆顚W”的活動帶給學生的積極、陽光、樂觀的品格提升,也是對學生優(yōu)良品行的肯定與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