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安
摘要:毛澤東的“矛盾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分析把握中國實際重大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與解答。它既是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種關于“認識把握中國實際重大問題”的世界觀學說,又是一種關于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分析解決中國實際重大問題”的方法論學說。文章主要從方法論維度,對毛澤東“矛盾論”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等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方法論分析,以有助于人們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毛澤東“矛盾論”內在的方法論意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毛澤東“矛盾論”;方法論分析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2)05-0134-07
毛澤東的“矛盾論”本文言說的毛澤東的“矛盾論”,是指作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重要成果的毛澤東關于矛盾的思想和學說。它既比較集中地表現在毛澤東的諸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矛盾論》《實踐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論十大關系》等專門性的著作中,又散見于他的其他一系列著作、講話、談話、批示、批注等不同形式的文本中。所以,本文說的“毛澤東的矛盾論”,不是指個別性意義的毛澤東“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成果關于矛盾的思想和學說(譬如毛澤東的《矛盾論》這篇著作),而是指整體性意義的(包括毛澤東的《矛盾論》這篇著作的)毛澤東“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成果中關于矛盾的思想和學說。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與歷史性貢獻。它既是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種關于“認識把握中國實際重大問題”的世界觀學說,又是一種關于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分析解決中國實際重大問題”的方法論學說。本文從方法論維度,對毛澤東“矛盾論”內在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本文研究的是毛澤東“矛盾論”——如何分析解決“中國實際中重大問題”內在的主要方法。這既不是說毛澤東的“矛盾論”只運用了“‘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這三種主要方法,也不是說這三種主要方法僅適用于分析解決“中國實際中的重大問題”、從而局限該方法的適用范圍。等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方法論分析。我們認為,這種專門性的研究,不僅對理解把握毛澤東“矛盾論”的真精神、學習運用毛澤東“矛盾論”的方法論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一、“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有著重點的辯證方法
在毛澤東的“矛盾論”看來,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就是要把握弄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這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精髓,學會用“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去分析解決中國實際中的重大問題。毛澤東認為,任何事物都處在自身的共性和個性的矛盾關系中,人們認識、分析事物,首先就要去把握事物之共性和個性的矛盾關系,并認為他在《矛盾論》中講的關于事物矛盾共性和個性的道理,是“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1]320。這里,我們主要研討“‘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和運用‘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應注意的問題”這兩個問題。
(一)“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
毛澤東的“矛盾論”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研究矛盾問題、分析解決中國實際中重大問題”的一種方法論,首先是采用“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矛盾問題,由之就內在地引出毛澤東“矛盾論”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所謂“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是指人們在研究矛盾問題時,既要從“共性對個性的依賴性”去把握共性,又要從“個性對共性的依賴性”去把握個性,從而把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統一起來。這兩個內在對立統一的方面,就構成“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
1.從“共性對個性的依賴性”去把握共性
從“共性對個性的依賴性”去把握共性是指我們在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時,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看成是能夠獨立于矛盾的特殊性、相對性的一種抽象存在的特性,而要從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是依存于矛盾的特殊性、相對性之中的、并通過矛盾的個性體現和表現出來,去理解把握矛盾的共性。這是因為,在事物的矛盾統一體中,矛盾的普遍性對矛盾的特殊性是具有依賴性的:矛盾的普遍性依賴于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存在和表現出來,任何矛盾的普遍性都是受矛盾的特殊性所規(guī)定的普遍性,沒有不依賴于矛盾的特殊性、能夠抽象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例如,中國民主革命的普遍性(反封建主義)是受中國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反半封建主義)規(guī)定的普遍性。所以,把握事物矛盾問題辯證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我們應從矛盾的“共性對個性的依賴性”去把握矛盾的共性。
2.從“個性對共性的依賴性”去把握個性
從“個性對共性的依賴性”去把握個性是指我們在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時,不能把矛盾的特殊性、相對性看成是能夠獨立于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的一種抽象存在的特性,要從矛盾的特殊性、相對性是依存于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之中的、并通過矛盾的共性體現和表現出來,去理解把握矛盾的“個性”。這是因為在事物的矛盾統一體中,矛盾的特殊性對矛盾的普遍性是具有依賴性的:矛盾的特殊性要依賴于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存在和表現出來,任何矛盾的特殊性都是受矛盾的普遍性所規(guī)定的特殊性,沒有不依賴于矛盾的普遍性的、能夠抽象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例如,中國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反半封建主義)又是受中國民主革命的普遍性(反封建主義)規(guī)定的特殊性。所以,把握事物矛盾問題辯證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我們應從矛盾的“個性對共性的依賴性”去把握矛盾的個性。
3.有“著重點”的辯證方法
在毛澤東看來,矛盾的普遍性規(guī)定的是具有相同矛盾之同類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性質,矛盾的特殊性才規(guī)定著同類事物中具有不同矛盾之具體事物的特殊性質,而且正是這種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所規(guī)定的事物的特殊性質,才是我們研究中國革命建設實際中重大問題的重點。所以,運用“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去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實際中的重大問題,其“著重點”應是分析矛盾個性,并依據這種分析,找到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實際中重大問題的方法。
(二)運用“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運用毛澤東“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我們應注意“‘脫離個性、片面地從共性看問題、‘脫離共性、片面地從個性看問題和‘把共性理解為相同點,把個性理解為不同點”等三個主要問題。
1.脫離個性、片面地從共性看問題
毛澤東“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不能脫離個性、要從“共性對個性的依賴性”去把握共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教條主義與之相反,它是“脫離個性、片面地從共性看問題”。例如,陳獨秀曾教條主義地認為,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資本主義有相當發(fā)展后才有可能,因此,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只能輔助資產階級進行革命,革命的領導權理所當然應由資產階級來掌握?;谶@樣的認識,陳獨秀心甘情愿地交出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慘重損失。陳獨秀的教條主義錯誤,從方法論看,就是把“民主革命由資產階級領導”(解決與封建主義的矛盾問題)這個矛盾的共性,當成是一種脫離各國民主革命這個矛盾的個性的一種抽象公式,套用于中國民主革命這個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體,把共性(民主革命資產階級的領導權)看成是不受個性(中國民主革命)所規(guī)定的,這就是“脫離個性、片面地從共性看問題”。從實際情況來說,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僅力量弱小,而且對革命具有極大的妥協性,它不可能領導完成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
2.脫離共性、片面地從個性看問題
毛澤東“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不能脫離共性、要從“個性對共性的依賴性”去把握個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經驗主義與之相反,它是“脫離共性、片面地從個性看問題”。例如,經驗主義認為,個體的革命經驗是最具客觀性的,因為這種個體革命經驗具有直接性,是個體革命實踐的親力親為,它對指導自己的革命實踐最靠得住。基于這樣的認識,經驗主義者懷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指導作用。經驗主義的失誤,從方法論看,就是把“個體所參加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這個矛盾的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看成是一種可以脫離馬克思主義理論普遍指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這個矛盾的共性,從而把個性(個體所參加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看成是不受“共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普遍指導作用)所規(guī)定的,這就是“脫離共性、片面地從個性看問題”。個體所參加的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實際上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才會發(fā)生并可能獲得成功。
3.把共性理解為共同點,把個性理解為不同點
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毛澤東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有其確定的內涵與意蘊:其中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個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相對性;而“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是指從共性、個性此方對彼方的依賴性去把握此方、從彼方對此方的依賴性去把握彼方,即各個對立面均是從與它自己對立的另一方的內在關聯中去理解與把握。所以,不能把毛澤東“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中的共性理解為事物的共同點(或相同點、或形式邏輯A=A同一性),把其中的個性理解為事物的不同點(或區(qū)別點、或形式邏輯A不是-A對立性)。如不少人認為自己是運用“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去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矛盾:他們從共性去抽取把握的是這二者市場經濟的共同點,從個性去抽取把握的則是這二者市場經濟的不同點,然后以為在自己的分析中既把握了這二者矛盾的共性、又把握了這二者矛盾的個性,這就是運用了毛澤東“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方法。其實,這正是“把共性理解為共同點,把個性理解為不同點”這樣的——對毛澤東“共性和個性相統一”方法。
二、“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執(zhí)重點論的辯證方法
在毛澤東的“矛盾論”看來,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要把關于矛盾的“兩點論”和矛盾的“重點論”結合起來,學會用“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去分析解決中國實際中的重大問題。毛澤東的“矛盾論”認為,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應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所謂“兩點論”是指要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內因和外因、日本一方和中國一方、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自力更生和爭取外援等矛盾著的雙方(兩點),而不能片面地只看到矛盾的某一方(一點)而忽視另一方,這就是研究矛盾問題的兩點論。所謂“重點論”是指不能不分輕重、均衡地對待矛盾著的雙方(兩點),要以研究解決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問題為重點,這就是研究矛盾問題的重點論。這里,我們主要研討“‘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和運用‘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應注意的問題”這兩個問題。
(一)“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
毛澤東的“矛盾論”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研究矛盾問題、分析解決中國實際中重大問題”的一種方法論,其次是采用“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矛盾問題,由此就內在引出毛澤東“矛盾論”的“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所謂“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是指人們在研究矛盾問題時,既要從矛盾的“重點論”去把握“兩點論”,又要從矛盾的“兩點論”去把握“重點論”,從而把矛盾的兩點和重點統一起來。這兩個內在對立統一的方面,就構成“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
1.從矛盾的“重點論”去把握“兩點論”
從矛盾的“重點論”去把握“兩點論”是指我們在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時,不能把我們對矛盾問題的“兩點論”,看成是脫離于對矛盾問題的“重點論”、不受“重點論”規(guī)定的,要從矛盾的“重點論”去把握“兩點論”。這是因為,矛盾的“兩點論”是不能脫離矛盾的“重點論”的,是受“重點論”所規(guī)定的“兩點論”。也就是說,矛盾的“兩點論”是一種具有矛盾的“重點論”的、受“重點論”所規(guī)定的“兩點論”,離開了矛盾的“重點論”,也就沒有受“重點論”規(guī)定的那種矛盾的“兩點論”了。例如,沒有毛澤東要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問題為重點的關于矛盾問題的“重點論”,也就不是毛澤東所講的、要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那樣的關于矛盾問題的“兩點論”。所以,這要求我們應從矛盾的“重點論”去把握“兩點論”。
2.從矛盾的“兩點論”去把握“重點論”
從矛盾的“兩點論”去把握“重點論”是指我們在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時,不能把我們對矛盾問題的“重點論”,看成是脫離于對矛盾問題的“兩點論”、不受“兩點論”規(guī)定的,要從矛盾的“兩點論”去把握“重點論”。這是因為,矛盾的“重點論”是不能脫離矛盾的“兩點論”的,是受“兩點論”所規(guī)定的“重點論”。也就是說,矛盾的“重點論”是內在于矛盾的“兩點論”中的、受“兩點論”所規(guī)定的“重點論”,沒有矛盾的“兩點論”也就無所謂矛盾的“重點論”。例如,沒有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關于矛盾問題的“兩點論”,就沒有在這種研究中要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問題為重點的“重點論”。所以,這要求我們應從矛盾的“兩點論”去把握“重點論”。
3.執(zhí)“重點論”的辯證方法
在毛澤東看來,矛盾的“兩點論”是受“重點論”規(guī)定的、有“重點論”的“兩點論”;反之,矛盾的“重點論”也是受“兩點論”規(guī)定的、有“兩點論”的“重點論”。所以,“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是一種執(zhí)“重點論”的辯證方法。我們要善于運用這種辯證方法去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實際中的重大問題,避免和防止“一點論”和“均衡論”的錯誤。
(二)運用“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運用毛澤東“兩點和重點相統一”的方法,我們應注意“脫離重點、平衡看兩點的‘均衡論”“脫離兩點、片面看重點的‘一點論”和“把‘兩點論誤解為‘一分為二”等三個主要問題。
1.脫離重點、平衡看兩點的“均衡論”問題
毛澤東“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不能脫離重點、要從矛盾的“重點論”去把握“兩點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均衡論”則與之相反,它是“脫離重點、平衡地看兩點的問題”。“均衡論”是指人們在研究處理矛盾問題時,雖看到“矛盾的兩種性質和矛盾的雙方,但卻不分重點、平衡地對待矛盾的兩點”的觀點和看法。如既看到矛盾的對立性,又看到矛盾的同一性,既看到民族資產階級對中國民主革命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看到民族資產階級對中國民主革命具有軟弱性的一面等,但是卻看不到“矛盾對立性的絕對性”這個矛盾問題的重點方面,看不到“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決定著它不能領導中國的民主革命”這個矛盾問題的重點方面,更看不到矛盾有“根本和非根本、主要和次要、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等,從而“平衡地看待矛盾的雙方”的觀點和看法,就是各種形式的貌似辯證法的“均衡論”。
2.脫離兩點、片面看重點的“一點論”問題
毛澤東“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不能脫離兩點、要從矛盾的“兩點論”去把握矛盾的“重點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一點論”則與之相反,它是“脫離兩點、片面地看重點的問題”?!耙稽c論”是指人們在研究處理矛盾問題時,只看到居于重要地位的“矛盾的一種性質和矛盾的一方,而忽視甚至抹煞矛盾的另一種性質和矛盾的另一方”的觀點和看法。如只看到矛盾的對立性質,看不到矛盾的同一性質;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只看到主要矛盾,看不到次要矛盾;只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看不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只看到自力更生,看不到爭取外援等,從而“脫離兩點、片面地看重點的問題”的觀點和看法,就是各種形式的片面看重點的“一點論”。
3.把“兩點論”誤解為“一分為二”
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毛澤東的“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有其確定的內涵與意蘊,其中的“兩點”是指要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矛盾雙方(兩點)的各自狀況及其相互關聯,這就是所謂研究矛盾問題的“兩點論”。所以,不能把毛澤東“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誤解為本質上是形而上學的“一分為二”。不少人把毛澤東的“兩點論”解讀為“一分為二”地看矛盾問題:如一個人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一個單位既有成績,又有不足;民族資產階級對中國民主革命,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改革開放對中國發(fā)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弊的一面;等等。這種“既有……又有……”的公式,幾乎已成為許多人運用“兩點論”所謂辯證的模式。這樣的所謂 “一分為二”,是把毛澤東的“兩點論”庸俗化、機械化了,使它蛻變成了一種形而上學。因為這樣“一分為二”式的兩點論,不僅把分出來的“二”(對立的雙方)看成是互不相容的,而且揭示不出對立面的內在關聯及其相互轉化,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這無疑是對毛澤東“兩點和重點相統一”方法的一種誤讀與濫用。
三、“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
——持內因論的辯證方法
在毛澤東的“矛盾論”看來,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要把關于矛盾的“內因”和矛盾的“外因”結合起來,學會用“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去分析解決中國實際中的重大問題。這里,我們主要研討“‘內因和外因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和運用‘內因和外因相統一方法應注意的問題”這兩個問題。
(一)“內因和外因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
毛澤東的“矛盾論”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研究矛盾問題、分析解決中國實際中重大問題”的一種方法論,再次采用了“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矛盾問題,由此就內在引出毛澤東“矛盾論”的“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毛澤東的“矛盾論”認為,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應是內因和外因的統一。所謂內因是指決定事物自身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的內部矛盾;所謂外因是指對事物發(fā)展起加速或延緩作用的外部矛盾。內因是事物運動發(fā)展的根據和源泉,是事物存在發(fā)展的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發(fā)展的加速或延緩作用要通過內部矛盾的作用才能發(fā)揮出來,是事物發(fā)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毛澤東將此概括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1]302所謂“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是指人們在研究矛盾問題時,既要從矛盾的內因去把握外因,又要從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內因,從而把矛盾的內因和外因統一起來。這兩個內在對立統一的方面,就構成“內因和外因相統一”方法的基本內容。
1.從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內因
從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內因是指我們在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時,不能把我們對矛盾問題的“內因論”,看成是脫離于矛盾問題的外因觀點、不受外因觀點所規(guī)定的,要從矛盾的外因觀點去把握的“內因論”。這是因為,我們關于矛盾的“內因論”是不能脫離矛盾的外因觀點、是受外因觀點所規(guī)定的“內因論”。也就是說,矛盾的“內因論”是一種有矛盾的“外因論”觀點、受外因觀點所規(guī)定的“內因論”,離開了矛盾的外因觀點,也就沒有受外因觀點規(guī)定的那種矛盾的“內因論”了。例如,沒有關于矛盾的外因觀點,即不承認外因(外部矛盾)對事物發(fā)展的加速和延緩作用,就會導致一種“片面的內因決定論”,也就不是(或不存在)毛澤東那樣的關于矛盾問題的“內因論”。所以,這要求我們應從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內因。
2.從矛盾的內因去把握外因
從矛盾的內因去把握外因是指我們在研究事物的矛盾問題時,不能把我們對矛盾問題的外因觀點,看成是脫離于對矛盾問題的“內因論”、不受“內因論”所規(guī)定的,要從矛盾的“內因論”去把握外因觀點。這是因為,我們關于矛盾的外因觀點是不能脫離矛盾的“內因論”、是受“內因論”所規(guī)定的外因觀點。也就是說,矛盾的外因觀點是一種有矛盾“內因論”的、受“內因論”所規(guī)定的外因觀點,離開了矛盾的“內因論”也就沒有受“內因論”規(guī)定的那種矛盾的外因觀點了。例如,沒有關于矛盾的“內因論”,即不承認內因(內部矛盾)對事物存在發(fā)展的決定作用,就會導致一種“片面的外因決定論”,也就不是(或不存在)毛澤東那樣的關于矛盾問題的外因觀點。所以,這要求我們應從矛盾的內因去把握外因。
3.持“內因論”的辯證方法
在毛澤東看來,矛盾的“內因論”是受外因觀點規(guī)定的、有外因觀點的“內因論”;反之,矛盾的外因觀點也是受“內因論”規(guī)定的、有“內因論”的外因觀點。所以,“內因和外因相統一”方法是一種持“內因論”的辯證方法。我們要善于運用這種辯證方法去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實際中的重大問題,避免和防止“片面的內因決定論”和“片面的外因決定論”的錯誤。
(二)運用“內因和外因相統一”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運用毛澤東“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方法,我們應注意“否認外因的‘片面的內因決定論”“否認內因的‘片面的外因決定論”和“一定條件下的外因決定論”等三個主要問題。
1.否認外因的“片面的內因決定論”問題
毛澤東“內因和外因相統一”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不能否認外因,要從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內因。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片面的內因決定論”則與之相反,它是“否認外因、片面地只看內因的決定作用”。“片面的內因決定論”是指人們在研究處理矛盾問題時,只看到“內因對事物存在發(fā)展的決定作用,看不到外因對事物發(fā)展的加速延緩作用”的觀點和看法。如只看到“中國軍民、得道多助”對抗日戰(zhàn)爭最終勝負的決定作用,看不到“日本軍國主義、失道寡助”對抗日戰(zhàn)爭最終勝負的加速延緩作用;只看到獨立自主對推動中國革命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決定作用,看不到爭取外援對中國革命建設事業(yè)的促進延緩作用等的觀點和看法,這就是一種否認外因的“片面的內因決定論”。由于否認外因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這種“片面的內因決定論”往往會導致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出現孤立主義和關門主義。
2.否認內因的“片面的外因決定論”問題
毛澤東“內因和外因相統一”方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不能否認內因,要從矛盾的內因去把握外因。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片面的外因決定論”則與之相反,它是“否認內因、片面地只看外因的決定作用”。“片面的外因決定論”是指人們在研究處理矛盾問題時,只看到“外因對事物存在發(fā)展的決定作用,否認內因對事物存在發(fā)展具有決定作用”的觀點和看法。如只看到“日本軍國主義、德意日法西斯主義”對抗日戰(zhàn)爭最終勝負的決定作用,看不到“中國軍民、得道多助”對抗日戰(zhàn)爭最終勝負的決定作用(毛澤東批判的“亡國論”)等的觀點和看法,就是一種否認內因的“片面的外因決定論”。由于否認內因對事物存在發(fā)展的決定作用,這種“片面的外因決定論”,會導致人們產生把解決問題的立足點“不是放在自己努力、自力更生上,而是放到寄希于外部的恩賜上”的錯誤思想。
3.“一定條件下的外因決定論”問題
有一種貌似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不能只講內因的決定作用,外因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如帝國主義對弱小民族的入侵,使弱小民族淪為殖民地等。這種觀點雖附有“一定條件”的限制,但否認內因在任何條件下的決定作用。實際上,即便是帝國主義侵占弱小民族這種強大的外部力量,仍是要通過弱小民族的內因才能夠起作用的。毛澤東指出:“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定于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國大資產階級戰(zhàn)敗了無產階級,是通過中國無產階級內部的(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機會主義而起作用的?!保?]303毛澤東這樣的內因論理路,同樣適合分析帝國主義與弱小民族之間的勝敗問題:帝國主義之所以能取勝,是因為其內部力量的強大;弱小民族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其內部力量弱小,從而使外部的強大力量通過弱小的內部力量起作用。我們應當明確,“內因決定論”雖承認外因對事物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但卻是反對“外因在一定條件下或任何條件下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
參考文獻:
[1]毛澤東.矛盾論[M]//毛澤東選集:第1卷.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NI Zhian
(Institute of Marxist Philosoph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Mao Zedongs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is the creative thinking and solution to “how to analyze and grasp the actual major problems of China”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It is not only a worldview theory abou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actual major problems of China”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but also a methodology theory about “how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actual major problems of China”.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Mao Zedongs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from the dimension of methodology, including the method of unity of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he method of unity of two points and key points and the method of the unific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to help people fully and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inherent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 of Mao Zedongs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Keywords: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o Zedongs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編輯: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