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容,黎海燕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一般來說,教學內容研究的成效無疑是用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筆者期望通過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及其相應研究,幫助大學生較好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體系;助力大學生有效吸收思政課蘊含的立場、觀點和看法;讓大學生產生對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問題深度了解的興趣;同時也讓大學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邏輯思維訓練;進而去除大學生不愛聽思政課的消極心理,使課堂充滿凝聚力與活力;最終達成大學生“大我”的政治理性,真正實現高校思政課的核心教育目標即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在此,針對筆者“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后文一律簡稱“概論課”。教學內容改革的具體實踐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不負職業(yè)使命。
概論課,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涉及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核心價值觀問題,關系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安全。因此,高校的思政課堂尤其需要嚴謹與嚴肅。一些教師由此偏于政治保守,造成了對待該課的教條與僵化,教學上不敢有必要的創(chuàng)新之舉,總是按部就班,每章每節(jié)謹慎推進,結果教學負擔越來越大,教學步伐越走越沉重,教學工作變得越來越被動,教學效果更是越來越差。那么,到底要不要在教學理念上有所突破?要不要“大膽打破教材體例,建構精化教學體系”?答案是肯定的,對此有鮮明的現實需求。
現階段,概論課教材結構宏大、內容豐富且經常需要根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兩會、中央各類重要會議的重大決議及紀念性重大講話等實施教材內容的補充更新;另,除去該課程實踐課時,所剩講授時間又很有限,如果一味依照教材體系處理教學體系,就會造成諸如進度、重難點區(qū)分度、知識更新度等一些明顯的教學問題。概論課本身的思想精髓就是“實事求是”,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發(fā)現教學問題、分析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態(tài)度,對于不有利于教學質量提高甚至阻礙教學目標實現的落伍的教學觀念實施拋棄,大刀闊斧新構教學方案,這反而是一種理性。
教育教學忌諱照本宣科,照本宣科違背教育規(guī)律,可謂敷衍懶散。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本就不能拘泥于教材。尊重教材,是尊重它的主體內容與本質內涵,但也不可以視其為絲毫不能動的一塊教學磐石,那樣就僵化教條了。有鑒于此,需要教師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打造更有針對性和精化的教學內容,突破教材靜態(tài),形成教學動態(tài)。從教育教學規(guī)律來說,一門課的教學質量是在融入了教師的智慧和個性的情況下獲得提升的,只有教師將自己相關的知識優(yōu)勢充分地調動出來,突出理論的核心與重點,才有教學內容傳輸的最大化最優(yōu)化效應,也才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只要我們的教學本著真善美的意蘊,維護國家大義,堅守黨性原則,營造社會團結,大膽打破教材體例,建構個性化、高效化的教學體系就會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
目前高校使用的是2021年版新教材,教材修訂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修訂后的教材不可能短時間內又變化調整,具有階段性的穩(wěn)定。今天的中國,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后,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有很多理論建樹,教材修訂雖然不斷在跟進,但遠遠趕不上時代的步伐。2017年10月召開了十九大,最大的亮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且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界定等做了重大的調整。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的紀念百年黨建的“七一”重要講話作為綱領性文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構成。2021年11月召開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將十九大概括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內容之一的“八個明確”完善為“十個明確”;將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善為三個重大時代課題(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也就是“道路之問”“強國之問”“強黨之問”)。這些訊息顯示,更加系統(tǒng)和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隨著黨的二十大的臨近,概論課教學內容的不斷拓展具有了迫切性。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1]毫無疑問,只有把該門課的教學目標放進不斷的知識創(chuàng)新中才能得以實現,教師必須主動吸收理論創(chuàng)新內容,構建發(fā)展的教學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推出了若干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如宏觀層面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四個自信”、新發(fā)展理念;微觀層面的“經濟新常態(tài)”、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等。近年還有“精準扶貧”“六穩(wěn)六?!薄半p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等適應新情況新局面而提出的新思想新舉措。2021年的“七一”重要講話里提出了若干重大思想和論斷,如“偉大建黨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主題”“九個必須”“全過程民主”等。十九屆六中全會又進行了梳理和完善,如“十個明確”“三個時代課題”的厘定等。目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或有重大的新認識新觀點。由此可見,概論課教師需要隨時進行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邏輯處理。這種邏輯處理絕對不是隨意的,要根據該門課的教學目標及理論發(fā)展情況,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與方法。
第一,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這是總的原則。概論課涉及政治的嚴肅性,首先必須要堅守政治原則。包括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原則、黨的全面領導及黨性原則、“四個自信”體現的原則、“四個意識”體現的原則、“兩個維護”體現的原則等。教學內容的改革絕不能越矩妄為,千萬要注意防“右”和反“左”。如果搞教學內容改革,搞成了全盤西化的“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極右或者閉關守舊的“去對外開放”的極左,那就是大危害了。當然,原則的堅定性是一以貫之,而不是思想的僵化、保守、落后,否則無從談教學改革。因此,要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新時代進程中,快速補進新增的科學理念與思想,打造符合治國理政新思路、從嚴治黨新舉措的先進的知識架構。沒有思考的靈動,思想就會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授若不能富有流動不息的時代氣息和蓬勃向上的活躍思維,其理論之樹也不能常青。
第二,“不變”與“變”相結合的原則。這是體系轉化的大邏輯建構原則。這一原則可謂“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原則的子原則,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的邏輯建構中的兩根柱子。理解這一原則,要抓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chuàng)之作,將該理論體系的大邏輯進行了定性和定位。首先,厘清“什么是社會主義”。萬變不離其宗,因為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以核心理論思想是不變的,如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發(fā)展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夢內涵(含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等概論課基本理論;而“變”是指改革與開放的偉大實踐的經驗總結與新做法,涉及“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可集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上并納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內含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軍隊與國防建設(內含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習近平強軍思想等)、從嚴治黨等問題進行觀測和把握。遵循理論的“不變”與“變”相結合的教學內容改革原則,化復雜為簡單,龐大的教材章節(jié)轉變成了邏輯清晰的教材體系:由“不變”之理論思想構成一根紅線引導整個課程,守住靈魂與精髓,把牢基本的國情黨情世情;再由“變”來關注熱點、追蹤焦點、探討難點、把握重點,進而獲得概論課體系轉化的科學性。此外,教者也要特別關注“國情”之不變與“世情”之變的問題,以幫助概論課教師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宏觀格局,掌握好教學研究的大視野。所謂國情不變,指的是雖然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了,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盵2]所謂世情之變,習近平總書記說道:“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深入發(fā)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huán)境日趨復雜,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與發(fā)展機遇里,我們尤其要面對動蕩變革期的錯綜復雜與重重危機。概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過程中必須將“變”與“不變”相結合的原則落實到位。
第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這是體系轉化中應遵循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教材只是提供體系化、全面化的內容,沒有做細致的闡述,因此在講授時必須接地氣。在邏輯建構的清晰度把握好后,需要教者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體系有靈有肉。概論課本身所承載的理論體系和具體內容是黨的基本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它本身就是在告訴概論課教師,務必要讓學生善于運用理論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現實問題對接起來,思政教育教學才是有效性教學。因此,概論課教師切忌犯教條主義的錯誤,尤其不能脫離實際進行“主觀化”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結合要突破傳統(tǒng)的單向式案例教學法(如僅僅做一種舉例說明,僅能幫助學生記憶、理解理論),應形成感性與理性的雙向思維流動,由理性牽引感性,又由感性提升理性,即通過“理性的感性化+感性的理性化”兩個思維路徑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獲得感。因為,“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4]290;同時,正如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言,由于自然的真理“躲藏”在事物之中,因此唯有人的“思想”而不是“感覺”才能獲得真理[5]。
第一,精華提取法。遵循上述轉化原則,對概論課教學內容要進行更為科學的取舍處理,首要是“精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魅力在于能提煉出有關思想精華和理論經典,彰顯給學習者。如從觀念層面,提煉“實事求是”“科學發(fā)展”的思想精髓,引導整個課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觀布局層面,提煉“習近平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重大意義;從全局思維層面,提煉“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科學性;從理論創(chuàng)新層面,提煉“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創(chuàng)性;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層面,提煉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智慧性;從凝聚力層面,提煉“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的柔性管理價值;從對外開放層面,提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先進性;從國際團結層面,提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思想的文明性等等?!熬A提取法”能有效化解內容多引起的教學難度,與此同時,給今后教學也留有邏輯進展與邏輯調整的空間。教學過程是一個在積淀之中不斷深化內涵的過程,不斷提煉該理論的精華思想,既讓教者提高了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又進一步優(yōu)化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邏輯架構,進而為該課程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上升提供了一個好方法。
第二,人文拓展法。這是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的一種方法,即將一些重要觀念、觀點、思想在教學中實施人文化、個性化的發(fā)散、延展,形成一個思政教育的人文大背景,最終將教學體系融入人文關懷之中。“‘為人民服務’是對政治最好的詮釋,人民是最多數的公眾”[6]。“好的政治”本質就是人文關懷,就如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本質正在于“解放全人類”;也如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追求是“以人為本”;又如十九大以來,“以人民為中心”更是成了主流政治價值觀。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里面有一個論斷,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7],亦折射出了習近平思想飽含的人文關懷?!叭宋耐卣狗ā毙枰陶呒葟V聞博記、閱讀經典,又關注社會、飽含責任。
第三,與時俱進法。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言:“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guī)律,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盵8]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步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發(fā)展時期,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這一理論體系的新發(fā)展因緣于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變化迅速的時代需要我們在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跟進創(chuàng)新,因此概論課教學內容建構需要“與時俱進法”。
圍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問題,努力探尋嚴密的邏輯建構,力圖打造一個利于學生吸收相應知識、幫助學生把握理論核心、引發(fā)學生關注社會、提高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實用型教學體系,正是概論課教學內容改革的目的。筆者基于教學實踐,本著“化復雜為精簡,用靈魂做紅線,以核心為主體”的教學邏輯體系建構辦法,也本著“用美德引導,用心靈思考”的教學理念,形成初步的概論課教學體系整體框架。以概論最新教材(2021年修訂版)為準,除了導論,一共有十四章,包括三大部分:毛澤東思想(1-4章);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5-7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8-14章),筆者將教材章節(jié)內容重組融合,形成以下“教學體系”。
針對課程總計十四章的龐大性,為使學生理清與把握理論體系脈絡,采用化復雜為精簡的處理方法,對教材知識系統(tǒng)進行了“大歸納”,也就是將分布的十四章進行整合歸類,并通過有特色和有內涵的標題來對“大歸納”進行邏輯說明,見圖1:
圖1 概論課講授體系“大三篇”結構圖
從圖1可見, 這是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大邏輯結構。構思的邏輯進展是從精神靈魂層面走向具體方略方法層面,即:思想靈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等)→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及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改革開放前期“站起來”“富起來”的實踐歷練,領導集體凝聚的政治智慧(方略、方法)→迎接新時代“強起來”的挑戰(zhàn)而不斷創(chuàng)新所形成的理論新象(現實中的思路、設想、理論布局)。通過標題內涵化的設定,讓這個結構清晰地對教材體系內容進行歷時性區(qū)分和貫穿性連接。歷時指的是理論伴隨歷史變遷的進展而完善;貫穿指的是從革命時期走到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時期,國家之所以在黨的領導下能夠由弱變強、由窮變富,能夠進一步深化改革尋找新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因為一直堅持著具有人民性的美好的本質理念,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等。通過這一架構,適時將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思想納入該課的邏輯體系之中,并為十九大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布局提供邏輯支撐?!按笕钡倪壿嫿Y構需要在教學中進行比較細致的說明與引導,以便幫助學生擺脫對抽象表達居多的教材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新時代相關理論創(chuàng)新的科學性。需要補充一點的是,為了更好進入概論課教學,做好該課理論的基本定性,還可以增加一個“開篇”,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近現代國情進行傳遞。
這里的靈魂是思想靈魂,這里的核心是理論核心。教材中包羅萬象的理論內容和難以計數的觀點看法不可能讓教師面面俱到;從教學規(guī)律來說,面面俱到的教學方式也是一大忌諱。因此,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進行精華提取,便是教學內容改革之必須。那么如何進行精華提取呢?“用靈魂做紅線,以核心為主體”,正是教學體系中對“大三篇”各自的子篇做出具體安排的基本方法。
子篇之一是上篇“彌足珍貴的思想靈魂”中的四個核心思想,見圖2:
圖2 上篇“彌足珍貴的思想靈魂”結構圖
圖2的內容在教材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九章呈現?!靶掳l(fā)展理念”是習近平2016年提出的新思想,2018年版教材及時更新納入,但納入的章節(jié)是“五位一體”之經濟部分;到2021年修訂教材時,新發(fā)展理念編入第九章第三節(jié),上升為總體戰(zhàn)略導向,符合了教者之前的提煉高度,即不僅僅是經濟思想,而是成為一種觀念文化。這四個內容構成整個教學內容的紅線,是整個理論體系的觀念支撐,也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成敗的一系列根本原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思考的深淺確定重點專題,比如“實事求是何其重要”“走群眾路線的雙重路徑”“五大發(fā)展理念下的中國問題突破”等可作為重點專題設定。
子篇之二是中篇“艱難沉淀的政治智慧”中的兩大板塊及具體展開,見圖3、圖4:
圖3 中篇“艱難沉淀的政治智慧”(一)結構圖
圖4 中篇“艱難沉淀的政治智慧”(二)結構圖
圖3、圖4的內容見之于教材第二、三、四、五章。對本部分知識的處理重在提取精華思想,不是感性描述歷史,而是將歷史融入思想之中理性講解,從而避開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內容存在的重合。圖3是對毛澤東思想精華的抓取。毛澤東一代經歷了艱難困苦的革命與建設歲月,沉淀出若干險處逢生的“靈丹妙藥”,作為集體智慧結晶的毛澤東思想充滿了政治智慧,值得領悟傳承。習近平總書記理政以來更是充分彰顯了毛澤東思想的現實價值。對此我們應該盡力挖掘,深度探究,抓住教學機會引導學生對老一代政治智慧的關注與喜愛。如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勝的三大法寶是毛澤東當年對以弱勝強之原因的高屋建瓴的總結,這部分思想毫不過時,其中蘊含了寶貴的理論創(chuàng)新精神,一直是黨的領導的戰(zhàn)略性指引,可選取精華部分做重點介紹;又如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初步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國家治理思路,一系列社會重大關系問題是今天同樣要面對的,值得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其思想智慧。本部分的重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精華,難點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利弊分析。圖4是對鄧小平理論精華的提示。鄧小平理論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引領中國人民走出歷史的誤區(qū),進入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時代。其重大理論突破點、重大決策制定處、重大觀點所在為我國在黨的領導下“富起來”提供了行動指南。這些部分的精華內容可以在總體介紹的基礎上擇其一二三進行深入介紹。鄧小平理論精華這部分知識可以通過靈活重組教材相關內容,將進入改革開放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問題和“戰(zhàn)略”問題并重講解。
子篇之三是下篇“應變創(chuàng)新的理論布局”中的三個理論類別,見圖5:
圖5 下篇“應變創(chuàng)新的理論布局”結構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教材的重頭戲,共包含十章,而其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是重中之重,視為教學體系的“下篇”。從圖5可以看出,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過程中,筆者對教材知識進行了重組。重組教材知識必是在尊重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施行的,也是將教材內容納入教師思維系統(tǒng)的自然之舉。在對教材知識的重組中特別重視邏輯性和整體性,從“第八章”一直到“結束語”,根據邏輯需要分別進入三個部分:“以不變應萬變”“用改革謀發(fā)展”“施開放贏世界”。“以不變應萬變”意在說明這部分理論的穩(wěn)定性與長遠性:承接社會主義的本質追求,把持初級階段理論賦予的耐心與信心,進入新時代上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度,定格出兩個一百年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腳踏實地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在冷靜思考中給出中國長期長遠的指導與謀劃,也用“四個自信”敲定中國現在和未來發(fā)展的關鍵與方向,屬定心丸?!坝酶母镏\發(fā)展”意在說明這部分理論的支撐動力是改革。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還是與國家完全統(tǒng)一息息相關的港澳臺問題、與國防息息相關的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也無論是黨的建設和社會團結,都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姿態(tài)來迎對,來接受挑戰(zhàn)。與改革呼應的就是開放,“施開放贏世界”無疑將改革開放理論、中國特色和平發(fā)展道路理論,以及尤為重要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等一并帶入。教師可根據現實需求擇重點(如從嚴治黨問題)、難點(如市場經濟問題)、焦點(如新發(fā)展階段與新發(fā)展格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問題)以及一些熱點實施專題性教學,盡量發(fā)揮出理論思想的應用價值。
整體來看,全篇對課程中的“不變”(如實事求是精髓、群眾路線、科學發(fā)展觀、社會主義本質、初級階段理論、中國夢等)加以強調,“以不變應萬變”;又擔起近代以來的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對課程中的“變”(主要圍繞民族獨立、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新時代的銳意創(chuàng)新而發(fā)生的巨變)加以關注,以變求穩(wěn)、以變促進。如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雙向學習(即學習“不變”之內容與學習“變”之內容),最終有效完成該課程的基本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