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華 貴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2015 年,國務院印發(fā)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在此方案的推行背景下,各省市、各高校紛紛出臺了如何建設“雙一流”的多樣化實施方案。而以學科建設為基礎,結合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學科素質教育的內涵成為了高校學科建設的挑戰(zhàn)與機遇,“我國高?!p一流’建設必須擯棄功利主義思想,必須增強世界‘雙一流’大學特有的‘文化氣質’,必須增強高?!盍Α瘎?chuàng)設‘寬松的自由學術氛圍’”。在此“雙一流”的目標下,明確了以學科為基礎的教育理念,且本科教育是所有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隨著中國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影視專業(yè)類課程在各高校許多相關專業(yè)上均有了相關的課程設置,尤其是以培養(yǎng)戲劇影視類、新聞傳播類專業(yè)學生的院校中,影視類課程是最主要的核心課程建設。隨著社會時代的發(fā)展,雖然影視教育的外延與意義都在不同的維度中拓展,但其重實踐、輕理論的弊端仍然是制約著影視教育發(fā)展的主要障礙之一,不少高校仍側重于影視專業(yè)知識的傳授上,且以技術實踐為主要導向,雖然凸顯了專業(yè)化的優(yōu)勢,在無形中淡化了其藝術內涵與教育意義。因此,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影視類課程創(chuàng)新不僅是對影視科研人才的學術引領,更應強調社會需求的導向意義,并堅持以德樹人的核心價值取向,建立起開放有序的、全課程育人的一流人才培養(yǎng)成長機制。
影視媒介在當今時代所展現出來的傳播廣度與深度,令各高校對影視類課程更注意課程思政教育意義的挖掘與提升。影視課程因互聯(lián)網、大數據、虛擬影像等技術的影響,其專業(yè)性、大眾性與娛樂性日趨強化,因此影視教育的觀念更新、路徑重構已是影視學科發(fā)展的當務之急。而如何在高校中對影視教學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創(chuàng)新實踐,能切實地提升高校學生整體文化素質教育,更是當下“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發(fā)展的新思路與新策略。
影視作品有著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傳播功能,能傳播積極的社會價值觀,也能因為某種有失偏頗的意識形成消極的意見與輿論。因此,選取怎樣的影視作品是課程思政最為關鍵的前提。如果影視類課程一味只考慮視聽符號專業(yè)上的學習選取,往往容易淡化對影視作品意識形態(tài)的關注,從而有可能對學生社會價值觀的引導產生不利因素。所以,在專業(yè)性與思政教育兩者兼顧的考量下,影視類課程的文本選取要尤為凸顯“經典性”,“經典”一詞“不但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過時間考驗、以文字或其他符號形式存在的權威性文本,更包含此類文本所藏含的制約人的思維、情感與行為的文化規(guī)范之義。”經典電影是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因其內外兼具的藝術影響力而最終成為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如“紅色經典”電影,以其革命精神與英雄主義的內核,真實、深刻地展現了對革命時代背景中的高尚情感與熱血情懷?!凹t色經典作為一種與中國革命密不可分的電影類型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文化背景,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機制、敘事方式和社會功能?!睂ⅰ凹t色經典”電影融入課程,是與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內在精神有著一致性的追求,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誠信教育等優(yōu)秀精神通過經典的紅色影視作品影像詮釋,能使學生更深刻地感知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氣節(jié)與崇高情感。例如高居中國票房榜首的電影《長津湖》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不畏艱難與美軍展開殊死對決,血戰(zhàn)長津湖的悲壯場面展現了志愿軍戰(zhàn)士的共產主義信仰與革命斗爭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永恒的時代價值。
對經典電影的選取是對中國主流電影敘事模式與價值體系的理論掌握與現實導向。中國主流電影有著獨特的文化呈現方式,它在經典的敘事邏輯之下,以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為主旨,對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在影像符號中進行合乎電影美學理念的表達。以中國主流文化建構的經典電影類型,也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與傳承,它以一種主旋律精神發(fā)揮了強大的集體認同功能,能令學生在掌握經典敘事模式的同時,實現現實的社會主流價值引導,極大地提升對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感。近年來,我國的主流電影在融入商業(yè)化模式的敘事上呈現出了一定的娛樂化傾向,這是中國電影發(fā)展與時俱進的表現,是在滿足大眾市場觀影的心理需求上,又能展現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探索性創(chuàng)作。此類影像文本的判斷與選取,可以讓學生在娛樂功能的體驗下完成思政教育功能的相互促進。
傳統(tǒng)的影視類課程教學師生之間的界限往往是涇渭分明的,老師作為講授者充當的是主導者的角色,而學生則被固化為被動的傾聽者。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極易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 “單向度的人”,即喪失了思考的行為能力,那學習效果也就無法取得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因此,互動性的教學方式才是影視類課程思政教育中有意義的運行方式?;邮侵竷蓚€以上的主體相互交流、溝通彼此想法、見解、達成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良好的學習效果就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心理歷程,在學習情境中彼此能獲得有效的交流與成長性收獲?!爸R既不是客觀的東西(經驗論),也不是主觀的東西(活力論)。而是個體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敝R的構建關系就是通過每個主體與外部世界不間斷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認知結構。教學作為教育的本質就應該是互動模式的呈現,在課程思政策略中,教師是作為建構者與引領者的雙重疊加的角色,建構指的是老師對于課堂學習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引領則體現在老師在學習情境建設完成的基礎下,提供大量的、多樣的學習資源,實現學生對課程學習積極興趣的導入與維持,開展符合學生個體情況的差異化思政教學,在互動傳授過程中獲得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在影視類課程的互動教學模式中,老師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主體講者地位,而是通過意義目的性的互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影視課程的知識體系建立。影視類課程是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程,雖然知識的掌握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學生個體課堂之外的實踐累積,如影視文本的大量觀摩、影視評論的細致閱讀等,但學生在課堂中主觀能動性的參與才是取得優(yōu)異教學效果的關鍵。所以在影視類的課程中,設置一些與課程內容直接相關的互動設置能比傳統(tǒng)課程導入更具有教學效果,如《影視評論》等課程可開展“五分鐘電影推薦”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五分鐘以內的時間推薦一部電影,且從影片啟示的角度來進行口頭推薦。而在一些影視基礎課程中,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主題匯報等方式來融入思政教育,如電影史類的課程,將電影史的代表性導演作品或電影現象以小組形式進行互動學習,讓學生在史學維度的基礎上,實現育人協(xié)同的實踐模式。此類互動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課堂的參與感,亦能提升學生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學習上的反思體現在學習者對學習信息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刺激與反應。主動的互動學習過程能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思考辯證能力,在交互行動的探討意識下能夠正確地認識學習信息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并能給予一定的指導與糾正意見。行為主義理論中也表明,積極的反思意識是學習者對社會環(huán)境中的學習行為詮釋。影視類課程的反思維度在于如何從表象的視聽影像符號之下選擇正確的價值維度。價值導向是課程思政的本源問題,在高校“雙一流”的建設中,育人始終是首要任務,隨著“雙一流”建設步伐的加快,育人應是多維度、多聯(lián)動的,不應再傳統(tǒng)地把思政類課程看成單一的思政教育途徑,而是各學科專業(yè)教學與思政教育在整體上的融會貫通,通過課堂差異形式的多樣化聯(lián)動,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在課堂形式上不僅傳播知識,而且還傳遞積極價值觀。
育人的價值意義體現在對社會問題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是一種影視批評學術方式的教育途徑。影視批評是在對影視理論學術資源的吸收與掌握的情況下,對影視的文本、創(chuàng)作群體、影像類型等不同視角的討論與反思。尤其是在面對西方霸權式的影像話語表達時,專業(yè)學習者更應該從社會歷史語境來發(fā)現影視作品中的問題,結合多學科的知識來獲得對問題的準確闡釋。影視文本往往因形式化視聽符號的戲劇情節(jié)演繹而吸引大眾的觀影興趣,但其內在所蘊含的社會意識卻并未被大眾所共識。因此,影視類的課程更應在專業(yè)的學習基礎上,引領學生進行深入的影視文本分析,將課堂之外的社會信息連接,聚焦探索影像符號背后的指涉意義。如《功夫熊貓》系列影片,其中國風的形式化借由好萊塢的影像技術在國內外電影市場上大獲成功,但反思之下,此類影片的實質仍然是西方人物性格與思想價值觀的強勢植入。又如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類型,雖然它們憑借嫻熟的技術美學在科幻類型敘事上有著代表性的視聽示范,但影片中的故事邏輯敘事大多是美國自我霸權意識的赤裸化呈現。學生們在課堂上對所學的影視文本只有從反思的層面延伸理解,才有可能實現高校影視教育中最終的育人目的。
“雙一流”建設呼應了新時代下高校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影視教學因其兼具視聽符號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活躍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影視教學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維度,需與政治教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目前,許多高校的影視教育依舊遵循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尤其是在高校影視專業(yè)的教學中,大多以強調理論與實踐的專業(yè)維度,對其影像所指的政治與文化意義并未充分挖掘講解。在新媒介日新月異的當代,影視文化傳播的大眾性已不言而喻,而影視教育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影視文化中世界各地的政治與文化多樣形態(tài),認識到影視符號之下所承載的真實政治與文化生態(tài)。
影視教育中的政治與文化往往跟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有著直接的關系,影視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表達,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形式載體,每一部影視作品都體現與反映了所處的社會時代政治背景與該地域的文化現象,這些政治與文化現象借由影像傳播后,又在大眾中形成新的文化影響,從而促使新的文化觀念形成?!栋⒏收齻鳌贰懂斝腋砬瞄T》《肖申克的救贖》《拯救大兵瑞恩》等美國電影雖被許多觀者列為勵志影片,但事實上影片的背后是典型的美國政治與文化的映射,《阿甘正傳》 中阿甘所經歷的事件串聯(lián)起了美國的歷史事件,而阿甘的成功則是美國所宣揚的“美國夢”的文化價值觀呈現,“由此而言,可以將電影看成是一種從事替代的精神機器”。同時,通過影視作品的視聽符號呈現方式,往往更能提升學生對國家政治體制與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感,如電視劇《大國崛起》《遵義會議》《長征》等、電影《長津湖》《八佰》《狙擊手》等,這些影視作品以主旋律精神為基調,不僅展現了新中國成立的艱苦卓絕及革命歷程,更是凸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懷。
好的影視作品始終是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藝術介質,現實主義一直以來都是影視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美學傾向。雖然許多的影視作品有著強烈的商業(yè)意識,但它所體現出來的意識形態(tài)與現實社會是緊密相連的?!坝绕涫亲鳛樯鐣庾R形態(tài)的主旋律電視劇,基于一定的宣傳意識,它更著力于對社會的各方面作出合乎理性的折射與認同,以其獲得大眾的心理審美接收?!睂τ耙曌髌返睦斫獠粦褂诒砻婊墓适虑楣?jié),更應能對影視作品所表達的現實時代背景與社會意義有所認識。
影視作品首要的現實意義是反映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近年來出現的不少聚焦扶貧攻堅的農村題材電影,如《花繁葉茂》《三變》《文朝榮》《出山記》《情系喀斯特》《我和我的家鄉(xiāng)》 等影視都是書寫少數民族山區(qū)借助現代化力量而帶來的自身改變。“從經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少數民族地區(qū)多處于國家城鄉(xiāng)矛盾中的農村一角,銀幕上的少數民族生活常常是經濟不發(fā)達的農牧區(qū)生活。從農村題材電影的角度可以觀察到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特征,而農村題材電影也是與少數民族地區(qū)更有親和力的類型。”這些有著特殊時代語境的影視作品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客觀再現,能令學生對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和與社會時代的發(fā)展有更好的現實理解,繼而對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獲得正確的認識與判定。
影視作品最重要的現實意義是聚焦社會問題的揭露與思考。中國主流電影的創(chuàng)作一直與現實主義精神內涵緊密相連,對現實社會與人生力圖給予多元化、多視角的呈現?!段也皇撬幧瘛酚捌褪蔷劢拱籽∪后w困境下的“以人為本”的現實題材佳作,在營造戲劇沖突的商業(yè)類型創(chuàng)作意識上,尋求與觀眾情感痛點的共通層面,在藝術創(chuàng)新與價值情懷表達上形成了在地化思維的經驗書寫,獲得了觀眾與市場的雙重認同?!艾F實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作手段,其深層次更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樹立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價值取向,關注國計民生尤其是民生疾苦,是現實主義電影的第一要義?!爆F實主義創(chuàng)作中的價值取向,是一種審美藝術式的人性真善美批判,是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與思想表達的創(chuàng)作范式。
雖然影視媒介是工業(yè)技術時代下的產物,但經典的影視作品并非是為了單一的商業(yè)目的或政治目的而進行的創(chuàng)作,而是創(chuàng)作者們遵循藝術規(guī)律、用審美思維的方式來進行的創(chuàng)作。因此,具有藝術質感的影視作品往往有著自由思想與哲學思考,這其中獨特的感性與理性雙重維度敘事,是影視創(chuàng)作者們對人類生命在不同意義狀態(tài)中的準確把握?!半娪爸灾匾?,就在于它是世界第一藝術。它能依靠畫面消除語言不同所造成的隔閡?!庇耙暯逃苷蔑@影視作品中藝術的審美趣味與價值觀念,將視聽語言符號的敘事特征與隱喻意味升華至客觀的理性認識,與創(chuàng)作者的主體思想經驗完成情感意義上的共鳴,從而實現藝術審美的精神愉悅。
影視藝術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人類精神需求的重要來源,是人類物質生活豐盈之后的必然追求。在影視產業(yè)空前發(fā)展的當下,如何辨別出積極的、有意義的、對社會發(fā)展有推動作用的影視作品是亟需的藝術素養(yǎng)。在這一前提之下,影視類課程的藝術形式與現實價值能獲得更廣泛的理解與觀照,并能為其他事物的藝術形式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影視類課程隨著各種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在藝術審美也呈現出了與時代并存的多維特征。首先是對技術審美的理性認識,數字技術的瞬時革新促使了多媒介的深度融合,繼而令影視文本的形式與主題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影視的工業(yè)化美學成為了藝術與商業(yè)交融的意義匯聚點。其次,是基于工具層面上的藝術感知能力提升,工具性能是一種專業(yè)的職業(yè)化技能,在遵循影視課程專業(yè)原則教育的實踐上,更要對影視的藝術規(guī)律科學地掌握,真正地實現影視課程工具性能與價值性能的和諧統(tǒng)一。最后,則是影視教育是對每個學生的健全人格與美好心靈的呵護,影視的藝術魅力能舒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能對人的全面成長以及適應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高校“雙一流”建設要求將高校中優(yōu)勢較為明顯的學科充分挖掘其內在的聯(lián)動性與優(yōu)勢因素,同時也要求在不同的學科之間,不能單一地只關注專業(yè)知識的內容范疇,而更應該注重學科內容與社會環(huán)境、文化因素、學生心理等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系統(tǒng)地開展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工作,建立起與融合教學資源、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教育機制,形成創(chuàng)新育人的有效發(fā)展路徑。隨著影視媒介傳播的不斷泛化與影響程度的持續(xù)深化,影視教育無疑肩負著社會價值觀念確立、藝術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引導之責,因此,影視類課程的思政建設是高校影視教學的創(chuàng)新改革嘗試,是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切實提高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的新途徑,是“雙一流”建設的本質要求與內涵體現,是“雙一流”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