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楓
“自然”是一個容納寬廣的詞,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詞性。我們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詞,亦有這樣的多變性。比如:生、老、病、死,這四個字,無不既是名詞,又是動詞,同時也是形容詞。
我們經(jīng)常說到“自然”,這是生活中一個重要而有意義的關鍵詞。然而,我屬于跟自然接觸得最少的那類寫作者,一直生活在城市,目力所及,都是混凝土、玻璃和金屬的人造景觀。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上大學時還以為米磨碎了就是面。我和真正的“自然”沒有血肉經(jīng)驗上的臍帶聯(lián)系,導致我至今不會辨識作物,不具備基礎的勞動常識,不會描寫景物和風光,我的文字里缺乏天地之間更大的坐標參照。從小被放逐自然,具有鄉(xiāng)村、草原、叢林、海洋等野外經(jīng)驗,這些對創(chuàng)作來說,是彌足珍貴并難以修補的財富。這些經(jīng)歷里或許曾包含苦難,但這些粗糲苦澀的深埋種粒,蘊藏著水泥叢林中長大的城市孩子無法擁有的蓬勃春天。
也許出于彌補心理,我會讀一些和自然有關的作品,尤其偏愛環(huán)保主題的科普文學。它們就像植物一樣給我們帶來綠色和氧氣,像動物一樣給我們帶來活力和遠方。好的自然文學不僅是事物的詩意呈現(xiàn),好的科普文學不僅是知識的折疊儲存,其中蘊藏人類的呼吸、力量和愿望。這類內(nèi)容,是散文里經(jīng)常并且重要的寫作內(nèi)容。
不過,我不太分得清自然文學、生態(tài)文學、環(huán)保文學、環(huán)境文學等等,是以自覺意識區(qū)分,還是以什么比例區(qū)分?也許,它們原本就不能像超市食材那樣被限制在不同包裝里;這些或大或小的概念,彼此之間有著囊括、疊加、交匯、滲透等各種關系。只要主題是對自然的保護性抒寫,大致同屬一個大的范疇,作者和讀者都不必糾結框架劃分。
我從此類作品的閱讀中,受益頗多。此前我知道保護地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數(shù)億人咬著一只蘋果,我們就這樣吃地球,與數(shù)億微生物分解一只蘋果是一樣的。但印象最深的文字,不是風光描述和抒情勸誡,而是一個物理學家的比喻——
假設某個細菌以一分為二的方式增殖。兩個變成四個,四個變成八個,依此類推。如果我們將這個細菌放進瓶子里的時間是早上十一點,正午時我們觀察到瓶子已滿,那么瓶子半滿是在什么時候?
答案是十一點五十九分。
如果你是瓶子中的那個細菌,會在什么時候預感自己的空間就要不夠了?當十一點五十五分,瓶子里還有百分之九十七的剩余空間的時候,你根本不會意識到幾分鐘之后就要到來的終極災難。相反,你會急于擴張自己的領地。
短短數(shù)行,形象詮釋著濫用自然資源如何導致災難。我此前很怕速度、重量、體積、形狀這些枯燥之物,這才發(fā)現(xiàn)——如果運用得當,看似抽象的分析,同樣能夠產(chǎn)生強烈而具體的畫面沖擊力。
好了,把話題拉回來。
我們說過,“自然”既是名詞又是形容詞,那么“自然文學”就是名詞意義的延伸,“自然的文學”就是形容詞意義的延伸。對“自然的文學”,我認為容易存在認識誤區(qū),并且習焉不察。
比如,我們傾向于認為“自然的文學”是信口信腕、娓娓道來、樸實無華的,而句式繁復幾乎是“不自然”的代表。然而自然偉大,在于它的豐富與包容。天鵝簡潔,孔雀繁復——在自然里,它們都是自然的;假設孔雀想把自己偽裝成天鵝,反倒是不自然的。自然的表達,應該是真實而恰好。
除了把自然當作樸素的,我們在潛意識里覺得:自然與無數(shù)美好的褒義詞相匹配,它那么遼遠,那么博大,那么無辜,那么永恒。自然有難以描摹的大美……然而這種大美里,不完全等同于令我們賞心悅目的愉悅,也包含著未被馴化,也永遠不會被馴化的部分。它有著壯闊的美和浩蕩的詩意,也有磊落的野性,不被道德審判的無常,殺伐無赦并且無動于衷的殘忍。自然給我們帶來的,遠不止景觀意義的欣賞那么輕描淡寫,更多的是令人敬畏。人類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無論是高山還是大海,它們既美又令人恐懼,因此才具有震撼性的力量。
想要做到“自然而然”,絕非易事,因為我們會受到許多觀念的影響,會受到自身經(jīng)驗和教養(yǎng)的指導乃至誤導。我們在創(chuàng)作上需要從自然中學習的有很多,太多是我們再努力也無法學習到的——道法自然,知易行難。也許,我們在處理題材和字詞時,不必過度消毒,要保持它的豐富和復雜,保持它在自然中的生物多樣性和動態(tài)中的平衡。如果說文學也有景觀,那么它不應該是人工林般有限且單一的品種,它應該是植被豐茂的,是充滿野性之美與參差中的活力的,應該有許多將被發(fā)現(xiàn)的神秘物種,給我們帶來意外和陌生的驚喜。
人類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自然環(huán)境,不可否認,我們的破壞遠遠多于建設。古代的精衛(wèi)銜石填海,是一種反抗自然的精神;現(xiàn)在用塑料和垃圾填海,我們是懶而墮落的精衛(wèi)?,F(xiàn)代文明一直在引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當然,絕對意義的平等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就像人類每天吞食各種肉,但極少會被野外動物吞食一樣。人類掠奪了其他生命的土地和家園,而人類的食物和衣物也常常來自其他生命。人類應該保護動植物,保護山川與海洋,因為從古至今,都是它們在保護和給予我們……不僅是切實的物質利益,也給我們美學上最偉大的教育。我們的環(huán)保理念根本不是在施恩,也是在學習感恩,學習尊重,學習善意與愛。
自然,讓我想起自然數(shù)的一個特性。我們知道,自然數(shù)是無限的,我們永遠數(shù)不到最后一個數(shù)字……這并非是警告我們能力的局限,并非由此導致沮喪和絕望;恰恰相反,它是永遠不會窮盡的可能,它是永無止境的遠方,它是永遠不會停頓下來的希望。自然,自然文學,自然的文學……也和自然數(shù)相似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