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杰
講完了儒家,再看看道家。
在道家哲學里,人的生命也同樣受到了特別的重視,可以用“重身貴生”來概括道家的身心觀,教導人們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煉養(yǎng)生命。
《道德經(jīng)》中共有“身”字23處,主要是指人生命存在的形態(tài)。老子提出了“貴身”與“愛身”的主張,他說:“貴大患若身?!本褪钦f,重視身體就要像重視大患一樣,切不可掉以輕心。為什么呢?因為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人有自己的身體;如果人不想自己身體的存在,還會有什么禍患呢?所以,人要防大患,就應該先看重、珍惜自己的身體,而不應輕視、作賤自己的身體,不然,大禍就會臨頭。確實,一個連自己身體都不愛惜的人,他又如何能去愛惜全天下人的身體和生命呢?一個連自己身心都不能平衡和諧的人,他又如何能去使全天下人的身心都平衡和諧呢?于是老子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蹦苡米约荷眢w去珍惜天下的人,天下就可以給他了;能用自己身體去愛護天下的人,天下就可以信賴他了。老子在這里將是否珍愛身體作為選賢立王的標準,認為只有珍惜、愛護“身”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可見,老子之所以“貴身”“愛身”,歸根結(jié)底,旨在能將全天下人的生命、身心和諧,都托付于這樣的人,讓他去“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去“輔萬物之自然”(《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去“愛民治國”(《道德經(jīng)》第十章),這才是老子講的“貴身”“愛身”“身心和諧”的最大目的和最大價值所在。
莊子重視自然生命的存在,繼承并進一步發(fā)展了老子的生命價值觀,提出了“保身、全身、愛身”“養(yǎng)生而不益生”“重生而不懼死”等思想,將自然生命視為生命存在的前提與基礎。莊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普遍存在著“重物輕身”“重名輕身”等現(xiàn)象,莊子認為這是“以物易性”的做法,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根本,是不足取的,于是提出“至樂活身”(《莊子·至樂》)的思想,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健康地活著,這其中首先指的是身體健康?!靶∪藙t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鼻f子認為犧牲生命去追求功名利祿的做法是傷害生命的自然本性的。此外,為了能夠在具體的人生實踐中做到保護生命的自然存在,莊子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保身、全生、盡年的方法。比如《養(yǎng)生主》中就提出了如何全形保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睆那f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相對于知識來說,知識的學習永無止境,作為我們?nèi)祟愑糜邢薜纳プ非竽菬o限的知識境界,必然會使我們的身心疲憊,損耗身體。所以人要順應自然,不再追求身外之物而受累。人在生活處事當中要做到適度,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做到順應自然,修身養(yǎng)性,最后才可以長壽善終。
再看看楊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楊朱,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楊朱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彼磳p害生命的行為,把命看得重于天下。在楊朱看來,一毛雖輕,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拔之即為輕視生命;天下雖大,卻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無關,故而“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梢?,他也倡導“重身貴生”。從思想史的角度看,他是對老子思想的發(fā)展。楊朱一方面肯定人的物質(zhì)欲望,“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承認欲望及其滿足,因為沒有欲望的滿足,就會“與死無擇”;同時,楊朱也發(fā)現(xiàn),欲望類似洪水猛獸,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威脅生命的健康發(fā)展。物欲橫流的社會是風氣敗壞、道德淪喪的病態(tài)社會,于是他還提出了“輕物重生”,使欲望的滿足保持在適度的范圍內(nèi)。
《呂氏春秋》進一步發(fā)展了老莊的“重身貴生”思想?!秴问洗呵铩啡珪灿?59篇,集中論述或論及重身、養(yǎng)生、長生思想觀念的文章就有20篇。比如,《貴生》這篇文獻表達的思想就是“莫貴于生”的生命價值觀,就是說,活著對于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沒有什么比生命還重要,活著是第一位的。西方人常說“生命在于運動”,《呂氏春秋·盡數(shù)》篇就提出過此種思想:“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薄肚橛菲獎t有:“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闭f明中國古人能夠正確對待人的身體健康,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適欲,貴生”,倡導人們能夠有更長的時間來享受五音六律以及美味佳肴,應提前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做好科學合理的安排,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如果不注重身體健康,不愛惜生命,就會如《重己》篇所說的那樣:“是其所謂非,非其所謂是,此之謂大惑?!比绻蛔⒅厝粘I钪兴?、所聽、所食等習慣,就會顛倒是非、損傷身體?!断燃骸菲€說:“凡事之本,必先治身?!薄拔粽呦仁ネ?,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薄秴问洗呵铩返闹紊碛^融會了道家身國同構(gòu)、內(nèi)圣外王的理論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貫通了儒道兩家思想,具有極為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事業(yè)是身體的延伸,事業(yè)成敗常與身體盛衰直接相關。
再看看道教。在道教看來,人類有限的“命”皆源自于無限的“道”,性命雙修的實質(zhì)就是謀求將有限的生命,返還于無限的道體本性,從而使生命獲得永恒與超越。道教主張“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生為善,死為惡,把那些使生命得到完滿的行為看作是善,把那些對自己或他人生命不負責任的行為看作是惡,人們唯有去惡從善、珍惜生命,方才有可能修道成仙。人若想珍惜生命,就必須力行善舉,去體悟生命是一種值得肯定的過程。我們也可以說,道教主張的性命雙修是一個實現(xiàn)對自身肯定的過程。道教還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刻苦修煉,調(diào)節(jié)身體的健康,控制生命的長短。因此,道教建立起一套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性命雙修體系:以精神、道德為落腳點的內(nèi)丹修煉,通過清潔心靈的心齋、坐忘、致虛極、守靜篤達到修心養(yǎng)性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道家的內(nèi)丹修煉術是融儒、釋、道于一體的生命哲學和身心觀,它從生命的視角實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形與神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對現(xiàn)代養(yǎng)生保健之實踐,具有重要指導價值。通過運動養(yǎng)生,吐故納新的行氣、導引等強化生命體能,通過辟谷等日常起居的外丹修煉,以達四季養(yǎng)生之目的。莊子講過:“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笔钦f養(yǎng)生重視調(diào)整呼吸和模仿動物“形動”的重要性。孫思邈也說:“人若勞于形,百病不能成。”都是說養(yǎng)生在于運動,但不能太過于勞累。道家對“禹步”相當贊賞,稱之為萬術之根本。什么是禹步呢?禹步是道士在禱神儀禮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傳說是由夏禹所創(chuàng),故稱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轉(zhuǎn)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稱“步罡踏斗”。從形態(tài)看,禹步實際上是一種動功,后來的確成為道教養(yǎng)生的重要手段。此外,像彭祖模擬老熊的引導法也是歷史上一種相當有名的動功。還有華佗的“五禽戲”動功養(yǎng)生法,模擬虎、熊、鹿、猿、鳥這五種動物的運動套路來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我們熟知的太極拳,人的身體為“小太極”,自然為“大太極”,使小我與太極融合,進而與宇宙融合。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慢打快,無力勝有力,置身于生化之境,可如嬰兒一樣的生氣活潑、血氣和順。道教在繼承古代各種動態(tài)養(yǎng)生法門的同時,積極開發(fā),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動功文化。
道教還主張把治身與治國聯(lián)系起來,從治身到治國,從治國到治身,以此來實現(xiàn)性命雙修。葛洪在《抱樸子》里講:“陶冶造化,莫靈于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怎樣才能在有生之年獲得最大的生命意義,做到長生久視?那就是修道。葛洪還根據(jù)道家的“三分法”,把人所以為人的要素概括成精、氣、神三個方面,又將三者分別比作在國家治理中的三種重要社會角色,“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神猶君也,精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受其民所以安其國,養(yǎng)其氣所以全其身,民蔽則國忘,氣竭則身死”。在人體的“國度”中,君臣民具備。就“治身”來說,養(yǎng)氣乃是培本壯根,由此推及“治國”就應該愛民,說明修道養(yǎng)生與治理國家的相似性,人體結(jié)構(gòu)就像國家結(jié)構(gòu)一樣,因此治理國家的思路、方法也可以借鑒于養(yǎng)生。
在這里不得不提及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期,那就是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是古代社會歷史上有名的亂世,此起彼伏的戰(zhàn)爭導致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兵禍所到之處滿目瘡痍,人們無法正常生產(chǎn)生活,用烏煙瘴氣描繪當時社會的情形也不為過。魏晉名士面對社會苦難的無助,處在人生苦悶的十字路口,逐漸從社會政治生活中逃離出來,紛紛遁跡山林,歸隱田園,將對社會的關注轉(zhuǎn)向?qū)€體生命的關懷,從褒揚社會道德轉(zhuǎn)到追求身心兩全,以此來緩解個體生命的困惑與迷惘。魏晉名士承接老莊道家的貴身思想,在物與我的選擇中,主張“存身去物”,把個體之我從名利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展現(xiàn)完美的純真生命。比如,嵇康在《與阮德如詩》中說:“榮名穢人身,高位多災患。未若捐外累,肆志養(yǎng)浩然?!彼麑⑸c名譽地位進行了比較,認為生命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名譽不僅不能為生命帶來益處,相反還給生命帶來負累。翻開魏晉名士言行風貌全記錄的《世說新語》,曹丕的“作驢鳴”,阮籍的“青白眼”,劉伶的“裸裎”,嵇康的臨刑彈琴,陶淵明的“醉撫無弦琴”……魏晉名士們在放誕的儀態(tài)與清談中獲得形體與精神的雙重享受,是對個體生命的重視,是對身體本真的追求。魏晉名士追求身心一體、形神相依的身心觀,是對只重視精神享受而忽略形體舒暢的漢代士大夫身心思想的一種揚棄與糾正。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這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身心智慧。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許多精辟的身心理論,如整體思維、身心互動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等,對于研究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出,心理活動是由身體產(chǎn)生的,分屬于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保ā端貑枴ば魑鍤庹摗罚┩瑫r還指出臟腑是情緒活動產(chǎn)生的生理基礎:“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素問·天元紀大論》)身體的生理結(jié)構(gòu)及其功能狀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心理狀態(tài),甚至人生命運。那些身殘志堅的人,之所以能憑借頑強意志創(chuàng)造奇跡,正是其意志所屬的臟腑核心功能健全。體若不健,心必難寧,這在生活和科學上已不斷被證實。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指出:“故夫子曰:善攝身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祜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鄙朴陴B(yǎng)生之人在大山中不會遇到老虎、犀牛,在敵陣中不帶鎧甲與兵器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這樣的人合乎大道,順其自然,在危險的境地能化險為夷。而且善于珍惜自身的人也因遵循大道,故而無需借助服藥來祈求延年益壽。
最后再談談佛教。佛教中的身心關系隨著對心探究的深入而呈現(xiàn)多面性。佛教對身心關系的表述還體現(xiàn)在對“佛”的理解上。關于佛身,一般的說法為三身說。三身一是法身,即真理本身,法身體現(xiàn)在一切事物上,它無處不在;其他二身分別是報身和化身,這兩身都依于法身。法身代表著佛陀的最高智慧,是佛性,三身相和就有了身心靈合一的意味。佛教主張在修持過程中,精神和肉體兩方面都獲得改變,強調(diào)身心的體驗,以精神帶動肉體,身與心互相促進,這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身心合一。六祖惠能在《壇經(jīng)》中倡導的禪宗修行的“三無方法”,即“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從心身相關的觀點來看,由于禪定有利于保持修行者心理的穩(wěn)定,因而使其機體的生理機能活動維持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保持身心的健康。據(jù)說,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人智顗的老師慧思,有幾次吃了被人下毒的飯食,幾乎到了五臟爛損的地步,然而卻均被他用禪定的功夫煉氣自治。據(jù)傳,他能煉氣為神,煉神為虛,往往煉至身如云影、相覺體空之境,于是心性廓然,所苦盡消,并奇跡般活了下來。
禪定可以使人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對于健康人來說,還能活躍心身的機能,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著名道教學者蕭天石在他的著作《道海玄微》一書中,介紹了救他性命的“四川活羅漢”光厚禪師。這位奇僧“一生行事,活人無數(shù),度人無數(shù),而每救活一人,于自己功行又必有所損,故實為超羅漢而即身成佛之人”。書中記載光厚禪師每夜靜坐達旦,不睡不眠,臥室內(nèi)無床無被無蚊帳,只有一蒲團,無論寒暑,冬夏一衲衣。1944年冬,光厚禪師與幾位法師群宿在峨眉金頂寺達七個日夜。在那云封千山、冰鎖萬嶺、漫天風雪、一望無垠處,光厚禪師仍是一襲單衣,不食不饑,不飲不渴,隨去者看到他端坐的地方,周圍三四尺內(nèi),冰消雪融,蒼巖畢露,無不咋舌稱奇。
當下,人們面臨來自事業(yè)、人際關系、就業(yè)、戀愛等各方的壓力,若自我調(diào)節(jié)和適應能力差,便容易出現(xiàn)自卑、抑郁等多種不良的負面情緒,嚴重者還會導致自殺。中國哲學里的“重身貴生”思想對于幫助人們樹立珍愛生命的觀念,體悟生命的價值,清除外在的干擾,疏散心靈的陰霾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