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爭,劉歷紅
(銀川三沙源上游學校,寧夏銀川 750101)
健康是關乎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擁有健康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和持續(xù)發(fā)展能力。[1]健康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追求健康也是人最基本的權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亞健康”概念的提出,[2]健康體檢逐漸成為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的一項預防保健措施,以期對疾病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3]教學與人體一樣,需要有意識、主動地進行體檢,才能防范亞健康,避免不健康,保證教學健康。運用“望聞問切”的方法,給結構化教學做健康體檢,就是通過“望狀態(tài)、聽聲音、問問題、把脈思維(線)”等方式診斷課堂,以保障教學健康。
“望聞問切”源于《難經》,是醫(yī)之綱領。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中醫(yī)認為,望診首先望其神。因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如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光明亮、反應靈敏,稱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的輕淺的表現。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應遲鈍,甚至神志不清,稱為無神,表示病情較重。聞診在中醫(yī)上是指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方面的變化,以此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問診主要是詢問癥狀,了解既往病史與家族病史,起病原因、發(fā)病經過及治療過程,主要痛苦所在,自己感受到的癥狀,飲食喜惡等情況。切診又稱診脈,是用手觸按病人身體,籍此了解病情,一般醫(yī)者常用手指按其腕后橈動脈脈搏動處,借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正常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有脈在搏動,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節(jié)律一致,一息搏動四至五次,謂之平脈。
結構化教學是依賴結構化意識、思路和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結構層次不斷提升,思維能力有效發(fā)展的教學,[4]主要是通過課堂評價表(以下簡稱“評價表”,見表1)提供的兩維度框架,[5]`從觀察學生“學”的過程與結果,診斷教師“教”的設計與導引。同時,依據結構化教學模型(以下簡稱“模型”,見圖1),查看師生的結構化意識與能動性,及“一基礎”“兩線索”“三原則”的呈現情況。對于實施翻轉課堂的學科,還要進一步查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及三級結構化的實施,即“模型”中心區(qū)域各要素的具體表現。[6]
表1 課堂評價表
授課教師: 學科與級段: 執(zhí)教班級: 時間:
維度指標評價關注點課堂表現得分學生的學參與度及專注度20分學生在自學、小組合作及全班共學中傾聽、交流中的表現:①嘗試過程是否獨立完成;②是否有游離于教學之外的學生③參與積極性是否保持久;④是否專注傾聽大膽質疑學習效果30分①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含達成率、會應用等方面);②是否能將知識與方法結構化;③是否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教師的教設計25分①教學目標是否符合課標、學情;②教學組織、內容、環(huán)節(jié)等設計是否體現了以學定教,是否有意識地暴露學生的相異構想,具有針對性;③是否能凸顯知識和方法的結構化,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導引25分對教學設計的執(zhí)行情況:①教師的講解或任務指令是否清晰,要求是否明確;②教學過程是否有序,過渡銜接是否合理自然、循序漸進;③對暴露出的相異構想能否通過再設計及時合理、有針對性地處理;④教學是否偏離了教學目標;⑤師生關系是否融洽,能否平等對待和激勵每個學生總分
表1顯示,對結構化教學的診斷,是根據學生“學”的過程中的參與度、專注度等以及學習效果即目標達成度等,診斷教師“教”的設計與導引的得失及優(yōu)劣。這既是“望聞問切”的依據,也是教師反思的依據。
圖1 結構化教學模型
圖1表明,模型是動態(tài)變化的復雜系統,由諸多要素和子系統組成。其中,能動性和結構化意識是結構化教學系統中的“基因”性要素;一基礎(良好的師生關系)、二線索(知識的生發(fā)線和思維的方法線)、三原則(體驗優(yōu)先、因材施教、輸出導向)是使該系統有序、高效運轉的“活力”性要素?!澳P汀敝懈饕氐某尸F樣態(tài)和運轉效果,是對“評價表”的細化與深化,是對結構化教學進行望聞問切更為細致、深入的診斷指標。
在教學中,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受制于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又反作用于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教師富有激情,學生學的勁頭就會很足,教師面無表情,學生也就神情淡漠。因此,每位教師都具備極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既能讓學生過得愉快也能使孩子過得痛苦。教師既可以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也可能是導致痛苦的工具;教師既可以使孩子們開心也可能使孩子感到苦悶。教師可以挽救一個人也可能傷害一個人。[7]教師缺乏熱烈的情緒,學生就缺少一種投入學習活動的推動力,兒童的心理傾向就很難主動地趨向于教學過程。因此,促使兒童以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主動投入,主動參與,獲得主動發(fā)展。在這樣的人際情境和學習情境中,也培養(yǎng)了兒童熱愛學習、熱愛老師、熱愛同伴的情感,陶冶了寧靜致遠的心境,提高了兒童從小與人親和交往的心理素質。[8]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就需提高教學藝術。若要提高教學藝術,則必須重視對精神的塑造尤其是對積極情緒的調控。因為教學藝術,指的是教師以自己的積極情緒,調動出學生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教學問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實踐活動。[9]
借鑒中醫(yī)理論對結構化教學進行健康體檢,“望診”的過程是具體應用“評價表”與“模型”的過程。同時,也是依據結構化教學理論診斷課堂的過程。
1.“望”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
首先,既要望全班學生在整堂課中的精神面貌,也要望個體學生在活動中的情緒狀態(tài)。這既是結構化意識中重視人的存在狀態(tài)的體現,又是“評價表”中“參與度及專注度”維度下,“學生在自學、小組合作及全班共學中傾聽、交流中的表現”等關注點的具體落實,還是“模型”中“能動性”的具體體現。所以,課前教師應重視對積極情緒狀態(tài)的預設;課中,要有意識地對情緒狀態(tài)進行調控,并能基于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去達成目標;課后,還要對自己的教學得失進行反思,并對結構化存在問題的個別學生跟進助學,矯正或穩(wěn)固其心理結構、知識結構、方法結構等。這既是教師能動性的體現,也是激發(fā)學生能動性的表現。
能動性是結構化教學的“基因”性要素,它關乎整個系統的運轉。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能動性的結構,若以時間為序,則表現為:行動前,要明確目的性和計劃性;行動中,要能辯證地思考,圍繞目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努力達成目標;行動后,要及時反饋、總結、反思和邏輯訂正,以提升新一輪實踐活動的品質(見圖2)。[10]15-16
圖2 人的能動性實踐的結構
需要關注的是,師生的能動性都是需要挖掘與釋放的,而教師的能動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能動性的挖掘與培養(yǎng)。反過來,學生能動性的彰顯與釋放又對教師能動性起反作用。當然,這種作用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2.“望”學生的具體表現
課堂內學生的表現,決定著學習效果的優(yōu)劣。望學生的具體表現,是望診的重要方面。如嘗試過程是否獨立完成,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有興趣,整堂課或某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是否有學生游離于活動之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是否持久,是否專注傾聽、大膽質疑,學習目標是否達成,達成情況是否可以被觀察到,教師是否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將知識與方法結構化等等。
學生的良好表現,有賴于教師課前對活動的精心設計和課中根據學情針對性的調控,其背后是教師的結構化意識。而結構化意識,作為結構化教學中另一個“基因”性要素,它是結構化教學的本質屬性,決定著究竟是不是結構化教學。
研究發(fā)現,腦中產生的一些基本的認識內容,特別是關于事物的共性、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必然在人腦中打下越來越深刻的烙印,逐漸在人腦中比較穩(wěn)固地滯留、積淀,向內建構,定格于人腦之中,形成具有特定內容的意識系統,即由一定內容構成的主觀思維框架,也就是思維結構。[10]94-95列寧將之稱為“邏輯的格”。[11]思維結構是由多種觀念構成的觀念系統,并以主觀化的形式,即意識系統的形式存在于人腦中。思維結構的內容來源是個別性、具體化的認識,以概念、原則、意向、信念等形式存在著并積極參與人腦的思維活動。同時,這些認識因具有觀念化的特征而容易被內化于人腦中,也容易納入思維結構。思維結構對納入其中的內容通過多維度、多層次和多樣性的結構化處理,建成綜合性的系統結構,即整體性意識系統。
結構化教學中的結構化意識系統,主要涵蓋三個方面。首先,思考的是人的哲學存在,即人和世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基于此,思考教學與人的關系、教學與人的發(fā)展的關系。這是意識最深層的影響教學行為的內隱的,超越話語意識、屬于實踐意識乃至是無意識或潛意識層面的東西。[12]其次,因為意識體驗總是第一人稱的,第三人稱的推斷在認識上具有依賴性,它依賴第一人稱。因此結構化教學中的結構化意識一定要明確“教是第三人稱的,學才是第一人稱的”,而想方設法喚醒、激發(fā)、維持學生學的能動性,才能促進學生這個“人”的發(fā)展。再次,對某一事物的獨特性的認識是在與其它事物的對比中被把握的。對比的方式一種是對處在對立中的事物或狀態(tài)的對比,稱為差異性對比;另一種是對處在由相似性或相關聯的事物或狀態(tài),在其構成的更大背景中的對比,稱為相似性對比。在體驗意義上把握意識的現象本性,差異性對比更具價值。
因此結構化意識系統有三層結構(見圖3)。(1)基底層,即居于冰山之下的、存在但看不到——是對人的哲學思考,它決定著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有的教師或許難以清晰地講清楚自己的哲學認知,但在應對突發(fā)事件時,這些認知決定教師瞬間的反應;(2)核心層,即居于中心位置的是對主體“我”(即學生)的體驗與反思,它決定著教師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體現著教師課堂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3)方法層,促進體驗與反思、促進結構生成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即相似性與差異性對比。簡單來說,就是比較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方法層不僅是教師自己的思維方法而且也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訓練學生,促其掌握。通過比較法,可以幫助師生厘清結構與結構之間的邏輯關聯和本質區(qū)別,進而深化認識,促進思維發(fā)展。
圖3 結構化意識的結構
對結構化教學進行望診,透過學生的狀態(tài)與表現,透視出的是教師的結構化意識系統。教師能否自覺地運用結構化意識的三層結構去設計、實施和檢測教學,應成為關注的重點。如果教師能以三層結構作為自己最底層和最深處的意識,那么對教師建構知識結構,生成思想意識、思路意識和方法意識等結構都大有裨益。同時,還應重視測查教師能否有意識地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在思路層面、方法層面的意識與結構化能力,能否有意識地訓練學生,促其掌握結構化的自主體檢與及時修正的意識與方法。這對結構化意識的培養(yǎng),結構化能力的提升而言,是專項訓練,應高度重視。
對結構化教學進行聞診,重在傾聽師生對話的實質,尤其是學生在口頭即言語輸出時,表達的內容所體現出的思維結構層次。[13]思維結構有5個層次,即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抽象擴展結構(見表2)。[14]思維結構層次是點、線、面、立體、系統的發(fā)展過程,層次越高,思維能力越強。
表2 認知發(fā)展的基本階段和回答層次描述暨思維結構層次分析
續(xù)上表:
學生回答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結構是可以檢測的,被稱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英文縮寫為“SOLO”。聞診,一方面能通過聽學生所表達的內容,判斷其思維的結構層次,判斷其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還能通過他的聲音、語言氣息等的高低、強弱、清晰、流暢……等方面的情況,判斷學生的心理素質,如是否有自信心,是否訓練有素等等。
聞診,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表達,更要關注教師的表達,如教師的講解或指令是否清晰,要求是否明確,能否根據學生的回答,運用一些教學技術,如重述、澄清、強調、追問等,不著痕跡的推進教學,突破重難點,能否應用評價,巧妙地引導、激勵學生,組織教學等。[15]對學生的表達,能否做到刻意訓練,訓練學生結構化地、規(guī)范嚴謹地表達;以及能否凸顯知識和方法的結構化,促進學生深度思考,促使思維發(fā)展等等。
此外,深入到小組討論中,也需要聽聽學生的對話,包括展示時,小組代表的表達。當然,對于傾聽中產生的疑問,若課上未能解決的,還需在課后跟進溝通。
問診一般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課堂內,二是課堂外。課堂內,主要是通過“望診”和“聞診”即觀察或傾聽教師的提問或學生的提問,以及師生間、生生間問答的內容,了解雙方結構化的意識、思路和方法,及能動性等各要素的落實情況。課堂外,對師生的詢問是從課堂現象走向對現象產生的根源進行詢問的過程,是問診的重點。這個過程是由外到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不單純包括觀察者的詢問,還包括教師本人對所教學生的詢問。
作為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詢問。如,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英語老師,她每天下午都會詢問自己的學科小助手有關教學的問題。一方面,是對教學效果的間接詢問,如針對作業(yè)中的問題會問:作業(yè)布置量的多與少,小組成員是否完成,組員做作業(yè)時的困難點和疑惑點,哪個題目大家普遍不會做,等等;另一方面,是直接詢問當天教學的情況,會問學生課堂學習的感受,而學生會反饋:“老師,你今天的教學節(jié)奏太快了或太慢了”;“老師,您今天的情緒好像不太好”;“您對某某同學態(tài)度還不夠好”;“教學中的哪個知識點沒講清楚或講透徹”等等。[16]
作為觀察者,應重視對師生的詢問。重在詢問教師授課的感受與學生學習的感受,建議循著他們的感受不斷追問,以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情況,從而測查結構化教學落地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如課前、課中、課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習慣養(yǎng)成等方面的情況,以此發(fā)現結構化教學中的探索經驗,或是發(fā)現實踐中存在或潛在問題的癥結,為形成健康體檢報告進行進一步測查,也為開處方或保健建議提供支撐。
運用切診為結構化教學體檢,需結合望診、聞診、問診綜合分析,梳理課堂內外觀察、傾聽、詢問的結果,觸按課堂脈動,主要是師生的思維脈動。
模型中的“兩線索”(知識的生發(fā)線和思維的方法線)中的“線”是“切”結構化教學的“脈”。若整堂課,“脈”都在搏動,如知識內在結構線清晰,學生思維生發(fā)線連貫,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檢測結果反饋清楚、正確率高,則表明脈動平健。
結構化教學歸根結底是以通過結構化意識、思路、方法,提升學生思維結構層次、促進思維發(fā)展的教學?;趯W生的學進行教,能動性的調動,一基礎、兩線索、三原則及多級結構化等,都是為實現提升思維結構層次、促進思維發(fā)展的手段,而提升思維結構層次、促進思維發(fā)展才是目的。因此,若課堂內僅有單點或多點的思維活動,未能觸及關聯或抽象延展結構層次,脈象雜亂,即便課堂內熱熱鬧鬧,也只能是虛假繁榮,難有高品質的思維運動。而若一味拔高,缺乏腳手架的支撐,哪怕給出的練習難度高,也會因思維運動缺少循序漸進而難以讓更多孩子上得了手,導致思維脈動時斷時續(xù)。
由此,要求教師設計教學應符合課標與學情,教學組織、內容、環(huán)節(jié)等設計要體現以學定教,教學過程應循序漸進、體現遷移,過渡銜接力求合理自然。同時,對學習活動中暴露出的相異構想需要及時、合理、有針對性地處理,并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及時進行檢測,基于反饋適時調控。
緊緊圍繞“結構化教學”概念中給出的邏輯框架:依賴結構化意識、思路和方法,追求實現提升學生思維結構層次、思維能力發(fā)展的目標,并依據評價表和模型建立健康標準。具體來說,望聞問切時:望學生學的情緒狀態(tài)和具體表現,聞師生對話的實質,問師生的課堂感悟,切師生的思維脈動狀態(tài),經綜合判斷,就可以得到結構化教學的健康體檢報告:
健康:課堂是師生共享的教學時空,[17]結構化意識、思路與方法清晰,“模型”中的要素、“評價表”中的關注點有體現且運行良好;
亞健康:課中偶有人的存在,局部有結構化意識、思路和方法,“模型”中的要素偶有出現,“評價表”中的關注點偶有體現或達標度低。
不健康:課中僅有知識傳遞,但沒有人的存在,且結構化意識、思路與方法缺失,“模型”中的要素沒有出現,“評價表”中的關注點沒有體現或未達標。
體檢,通常是指運用各種精密設備與先進儀器等,對人體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深入測查,基于數據與圖像等證據,對照健康標準進行診斷,實現早發(fā)現、早治療的保健目的。為保障質量,對教學進行體檢暨客觀診斷的方式一直都有且循環(huán)運行。最常見的方式是各級、各類及各階段測試,其中最權威的當屬國家與地方政府組織的大型監(jiān)測暨選拔性考試,如中、高考等。當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僅以第三方的終結性、客觀性監(jiān)測作為唯一的體檢工具,則潛存隱患,不利于早發(fā)現,也難以做到早干預,還可能因偏重工具性診斷功能,忽略了教育的人文社會科學屬性,導致機體無法釋放出潛在的自我修復功能。因此,想方設法做到早發(fā)現,早干預,才能實現“干預越早,效果越好”的療效。為此,基礎教育領域常用的教學體檢方式是聽評課,多以專家和同伴的課堂觀察為主,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主反思,經多重互動,聚焦課堂,進行會診,追求早治療、早干預的功效。而教師最常用的體檢方式是課堂內、外憑借自主觀察、數據整理(練習與作業(yè),各類測試)、跟進訪談、對標自查尤其是反思感悟等方式,進行自我診斷與矯治。
運用望聞問切方法,給結構化教學做健康體檢,是將“評價表”與“模型”有機整合,幫助教師全面掌握結構化教學理論,有意識地關注、自覺地琢磨并使用評價表和模型,經過多次重復和強化,有利于評價表和模型緩慢地走入教師的潛意識,期望由此,逐步成為教師下意識地自我診斷與反思的思維方式。因為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其行動軌跡常表現為由無意識到有意識再到下意識。
人們常說,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大夫。要想成為自己最好的大夫,首先,要有追求健康的堅定信念;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再次,要掌握科學的保健方法;最后,要有堅持到底的堅韌意志。而定期進行專業(yè)的健康體檢,請專業(yè)人士運用體檢工具進行檢測,也很重要。類比轉化到結構化教學,教師要成為最好的教學健康自我體檢者,首先不能諱疾忌醫(yī),要有直面問題、刮骨療傷的勇氣,要主動尋求體檢工具,掌握方法,進行體檢。同時,更要樹立自主保健的自覺意識。一是要有上好每節(jié)課的堅定信念;二是要深諳結構化教學理論,掌握其本質與精髓;三是要掌握精湛的專業(yè)知識及服務教學目標達成的靈活多樣的科學方法;四是要逐步養(yǎng)成自覺運用結構化體檢方法,如望聞問切,養(yǎng)成每日自我診斷的保健習慣。當然,應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感受和及時反饋,一以貫之地堅持教學反思。一旦養(yǎng)成良好的教學保健習慣,課堂必然日日精進,結構化教學必將愈發(f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