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村
傳記評論是一種以傳記作家、作品和傳記創(chuàng)作思潮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章,是推進傳記創(chuàng)作的動力。傳記創(chuàng)作要堅持方向正確、健康發(fā)展,傳記作品要為讀者所正確接受,都需要借助傳記評論的正面引導。通過寫作傳記評論文章,表達寫作者對該作家、作品或某種傳記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的美學認識和評價,可以啟發(fā)和幫助原作者提高水平,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傳記作品,對優(yōu)秀的傳記作品指出其成功之處加以鼓勵,對影響不好的作品提出批評,堵截其危害性的蔓延。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2021年9月28日刊登《專業(yè)評論是文藝評論的“定海神針”》一文,提出:“文藝評論需要專業(yè)化、權(quán)威化,這樣才能對文藝創(chuàng)作具有指導性,對文藝欣賞、傳播具有導向性和引領性?!边@一觀點同樣適用于傳記評論,傳記評論也需要專業(yè)化、權(quán)威化,才能對傳記創(chuàng)作具有指導性,對傳記欣賞、傳播具有導向性和引領性。
傳記評論寫作有兩種常見類型:一是就某部單一具體的傳記作品進行評論,二是就某個歷史時期的某類傳記作品作綜合性評論。這兩種類型需要精讀某部傳記,或通讀大量同類傳記作品,才能寫出帶有時代感的概括性極強的長篇論文。國內(nèi)最常見且極具影響力的傳記評論家,以全展教授為代表,他已出版的傳記評論專著有:《中國當代傳記文學概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傳記文學:觀察與思考》(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他的傳記評論著作品位高、視覺寬、氣勢恢宏,能從多角度多層次評論當代傳記作品以及相關研究著作,具有獨創(chuàng)見解。
全展對當代傳記作品具有十分的敏感性,在對優(yōu)秀的作品大力肯定的同時,對劣質(zhì)的作品也會不留情面地加以批評。例如《如見其影,如聞其聲——讀〈李白傳〉》一文,對安旗教授的《李白傳》(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版)熱情推薦:“這部18萬字的文學性傳記,文采豐茂,流暢自然,為我們寫出了一個須眉皆現(xiàn),栩栩如生的李白?!薄霸谶@本文學傳記中,我們看到了李白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有性格的人?!薄凹词共皇菍iT從事研究的普通文學愛好者,讀來也會興趣盎然,深受啟迪?!蓖瑫r,被全展批評的傳記也不少,如《嘩眾取寵:〈郭沫若的女性世界〉》一文,尖銳地批評了星村著《郭沫若的女性世界》(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版),指出這部原作者自稱是具有“懺悔錄的價值”的紀實作品,“實際上是個扭曲歷史、嘩眾取寵、東拼西湊、胡編瞎扯的大雜燴。從作者的主體意向與文本的實際描寫來看”,存在嚴重失誤。全展這類評論文章雖然篇幅都不長,但能抓住被評論傳記的要領或要害,給讀者以提醒。
此外,全展更擅于評論一定歷史時期內(nèi)的某種同類型傳記作品,往往是鴻篇巨制,高屋建瓴,給人耳目一新,為之震撼的感覺,如其刊載于《文藝報》2019年11月18日的《新中國70年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立天地之心 傳民族之魂》一文,開頭寫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文學園地百花盛開,姹紫嫣紅。傳記文學以其文獻性、傳奇性、藝術性和跨學科性等特點而獨具魅力,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作用。伴隨著新中國70年的風雨雞鳴和滄桑記憶,傳記文學在承傳與變異、認同與超越、寫人與造神、歌頌與批判的兩難選擇中,上下求索,多方參照,幾度坎坷,幾度輝煌,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坦的發(fā)展道路,終以多元開放的創(chuàng)作態(tài)勢構(gòu)成一個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融匯到汪洋恣肆的世界傳記文學的大潮之中。
這篇長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文體勃興 蔚為大國”。具體闡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傳記創(chuàng)作的繁榮以及作者與研究隊伍的壯大過程?!皳?jù)專家統(tǒng)計,1949年至1983年34年里國內(nèi)出版各類人物傳記圖書共計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則出版了3700多部(胡平《傳記與歷史》)。進入90年代,傳記文學更以每年1000部的數(shù)量激增?!钡诙糠郑芭喔T魂 記史雕像”。從革命英雄傳記、革命回憶錄、“潛在寫作”到多元化的傳記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的傳記文學一直堅持用優(yōu)秀作品塑造立體的精神雕像,具體展示了各類傳主形象,在培根鑄魂方面功不可沒。第三部分,“反思歷史 鏡鑒未來”。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整個民族的歷史反思走向自覺,傳記文學也逐步強化了反思意識,并通過文學方式的反思,反映出特定時代的人物命運,描述了個人生活與時代不可須臾而分的關系。這篇長文是新中國傳記文學史的縮影,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傳記文學的全面總結(jié)。其提供的寶貴而豐富的史料、銳利獨到的史識值得注意和珍藏。
全展的長篇傳記評論,又如刊載于《中國傳記評論》創(chuàng)刊號頭條的《建黨百年共產(chǎn)黨人傳記的發(fā)展進程》一文,該文指出:
2021年是締造新中國的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100周年?;赝袊伯a(chǎn)黨人傳記的發(fā)展進程,它在與黨俱進、與時代與人民心心相印的前行中散發(fā)著葳蕤光澤,成就了百年以來中國傳記文學的最美華章。具體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chǎn)黨人傳記的興起與成長;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英雄模范傳記引領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異彩紛呈的傳記長廊;社會主義新時代:書寫偉大復興之路的中國故事。建黨百年共產(chǎn)黨人傳記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成為一道中國文學的靚麗風景。
對建黨百年共產(chǎn)黨人傳記的發(fā)展進程分為四個時期作系統(tǒng)介紹與評論,這是全展的首創(chuàng),從中濃縮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們艱苦卓絕、不怕犧牲、百年奮斗的革命精神。
對古代傳記的評論,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考察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環(huán)境以及在傳記文學史上占有何種地位、有何新的創(chuàng)造和特色。
一、聯(lián)系時代環(huán)境評論傳主的事跡以及作者的傾向。對古代傳記的評論與現(xiàn)當代傳記一樣,都要在閱讀原作的基礎上發(fā)表感想。可以對原作中傳主的思想品德、功過是非進行評論,或發(fā)表自身對原作和傳主的某種思考與啟發(fā),或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某種社會現(xiàn)象加以對比,或肯定,或批評。例如,筆者讀明初宋濂的《李疑傳》很有感慨,就產(chǎn)生了如下感想:
以民間普通人的扶危濟困為主要特征的平民義士型人格模式,這是宋濂傳記文中最有創(chuàng)造意義的人格模式。如《李疑傳》中所寫的李疑,是明初在南京開小客棧的店主,以“尚義”與“周人之急”名于時。這篇作品中作者重點寫了李疑樂于助人的兩件事:其一是收留和服侍一個重病垂危的外地人,直至其死后為之送殯;其二是把一個快要分娩的罪犯之妻接回家中,“使其母子免受風露而俱死”。可貴的是李疑做這些扶危濟困的好事,不要報答,完全出于人格的自覺。當那個重病人臨終前要報答他時,他說:“患難相恤,人理宜乎,何以報為!”李疑的“尚義”,已深深突破了封建倫理的范圍,而體現(xiàn)了普通平民之間的患難相助的優(yōu)良風尚,表現(xiàn)了平民義士的高尚人格。
被《明史》本傳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能注意到當時在南京開小客棧的李疑為人尚義的好品質(zhì),專為他寫傳記,這本身就說明來自社會基層的宋濂,尚保留了對民間人士的關注和感情,所以對李疑加以表彰,而李疑的行為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值得贊揚的。
寫古代傳記評論與寫當代傳記評論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傳主所處的時代不同,評論的著眼點應該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來考察傳主的事跡,從而作出恰當?shù)脑u價。
二、從傳記文學發(fā)展史的角度給予評價。對某一時期古代傳記的評價,要從傳記文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出發(fā),考察其有何特色,便于讀者把握其所處的歷史地位。例如,筆者寫《中國傳記文學發(fā)展史》(修訂本)第六章“明代市民傳記的興起與傳記文學觀的新突破”時,提出了“市民傳記”的概念。在第二節(jié)“明代中后期市民傳記的世俗化傾向”的開頭,筆者指出:“明代中后期傳記文學的發(fā)展從總體上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點:散傳的繁榮、市民傳記的興起、野史傳記空前發(fā)達?!辈⒄撌隽耸忻駛饔浭浪谆木唧w表現(xiàn):第一,傳主具有平民性;第二,傳記題材重視日常生活和真情實感;第三,明中后期,尤其是后期,有些傳記反映了人們追求個性自由和肯定生活欲望的傾向。在這一節(jié)的最后,筆者還論述了市民傳記世俗化的積極意義與局限。這樣才能在有新意的同時,做到有理有據(jù)。
文獻綜述法,即對某一定時期內(nèi)已產(chǎn)生的對某一問題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考察其已取得的可以肯定的結(jié)論,指出其尚未解決的問題或錯誤的結(jié)論,為進一步研究指明方向。這種研究方法也適用于評論已有的研究成果。如筆者與全展教授合作的論文《新世紀以來中國傳記文學研究回顧》(《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指出,1997年至2012年近15年來,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的興盛成為當代文學的重要潮流,傳記文學理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傳記文學研究國際對話業(yè)已形成,傳記文學研究隊伍壯大,新人輩出,傳記文學正式進入大中學校課堂等。這類綜述又如:許菁頻的《百年傳記文學理論研究綜述》(《學術界》 2006年第5期)。該文指出:“百年傳記文學理論研究具有三個鮮明的特征,即研究時間的階段性、研究方向的集中性、研究成果的零碎性。20世紀初至1949年前是現(xiàn)代傳記理論興起時期。建國后至1978年是傳記理論停滯時期。1979年至今,傳記理論取得初步成果,開始出現(xiàn)一批具有一定成就的研究專著,且研究的方向也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21世紀,傳記文學理論應在研究的系統(tǒng)化、中西結(jié)合,以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jié)合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蔽墨I綜述的方法對傳記研究、傳記評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傳記教育是以傳記文體為載體,以優(yōu)秀人物經(jīng)歷為榜樣而向公眾和學生進行的社會公共教育和學校教育活動。傳記評論應與傳記教育相結(jié)合。由于傳記評論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與較高的鑒賞水平,作為初學寫作者則可以從評論某部作品入手,從寫“讀后感”做起,然后學習、嘗試難度更大的傳記評論文章。所以,專業(yè)評論可以與一般讀者的讀后感相結(jié)合,共同推進傳記評論與教育事業(yè)的普及與發(fā)展。
一、寫傳記“讀后感”的基本步驟:第一步,閱讀。這是占有材料、掌握評論對象的必須的一步。評論寫作者閱讀傳記的過程就是思考研究的過程??梢渣c面結(jié)合,全面讀、重點讀。從總體印象到看出其優(yōu)點或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第二步,選題。評論寫作者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確定下來。這既可以是“讀后感”的題目,也是文章的中心。第三步,寫作。即寫自己讀了某部傳記作品后的感想,或發(fā)表評論。一般先要介紹或概括一下被評論的傳記作品的內(nèi)容,讓讀者了解這部作品的傳主是個怎樣的人,作品主要寫了傳主的哪些主要經(jīng)歷,作品要表達怎樣的思想精神,表達得好不好?然后,對被評論的傳記作品提出總體的和具體的評價意見與自身感想。第四步,定稿。讀后感寫作者檢查自己的文章,觀點是否鮮明,論據(jù)是否站得住,文章前后語句是否符合邏輯,所用的道理、所表達的感情、所用的文字這三者是否能夠結(jié)合得當?
二、了解和掌握傳記批評標準。我們在寫“讀后感”或傳記評論文章時,關鍵的準備工作是先熟悉一下傳記的批評標準,如政治思想標準、藝術標準。我們讀了某部傳記作品,或某個作家的傳記以后,檢查其內(nèi)容上是否符合國家的政治制度、思想精神,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從而提出我們的看法。再看該傳記在藝術上是否符合傳記必須遵循的真實性原則,如果不符合歷史真實,那就要指出其中的虛假問題。對傳主形象的刻畫,是否真實、生動,是否典型,該作品在結(jié)構(gòu)上是否合理,所用語言是否完美,有什么特色或缺點,等等問題,都可以加以深入探討與挖掘研究,從而共同推進傳記評論與教育事業(yè)的普及與發(fā)展。
注釋:
[1][2]全展:《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261頁,第272頁。
[3][4]陳蘭村:《中國傳記文學發(fā)展史》(修訂本),語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頁,第287—3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