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鵬,呼鐵民*,柳 新,于 淼
(1.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腫瘤科)
腦膜瘤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顱內良性腫瘤疾病,其在發(fā)病初期多無明顯癥狀,但隨著腫瘤病變逐漸增大,可進一步壓迫周圍組織,進而引發(fā)頭暈頭痛、認知功能下降等癥狀,從而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1]?,F階段,手術是臨床治療良性腦膜瘤常采用的方式之一,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控制病情進展,但在臨床應用中,部分術后患者易復發(fā),甚至轉為惡性腫瘤,不利于其預后[2]。近幾年相關研究表明,良性腦膜瘤的發(fā)生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經手術治療后患者的復發(fā)率可達7%~20%,同時復發(fā)率還可隨時間的延長而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3,4]。因此,本研究通過探索良性腦膜瘤患者術后復發(fā)的相關因素,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相關依據,以便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治,減少復發(fā),提高預后效果。
選取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241例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回顧性分析),選取時間為2018年1月~2021年3月,對所有患者臨床基本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按照其術后1年內是否復發(fā)分為未復發(fā)組(212例)和復發(fā)組(29例)。所有患者臨床基線資料見表1。納入標準:首次腦膜瘤者;臨床病例資料齊全者;于我院行手術治療者;經手術病理結果確診,且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學分冊》[5]診斷標準條件者。排除標準:伴有原發(fā)性惡性腫瘤者;術中終止手術或因急性并發(fā)癥死亡者;術前已接受腫瘤放、化療或類固醇激素治療者;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
對所有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對病變組織染色切片后,隨機選取陽性密度較高的區(qū)域10個,并對其進行觀察,陽性細胞比例為陽性細胞數在觀察細胞總數中的比值。采用半定量法判斷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增殖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達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其中PCNA多表達于細胞核,FASN多表達于胞質,半定量分析依據染色強度與陽性細胞比例,切片中PCNA在胞核、FASN在胞質呈棕黃色至淡黃色顆粒為陽性。染色特性計分:3分(褐色)、2分(棕黃色)、1分(淡黃色)、0分(無著色)。陽性細胞比例:對病變組織染色切片后,隨機選取視野,計數陽性細胞數,并計算陽性細胞率,對其進行積分。3分為陽性率大于75%,2分陽性率為51%~75%、1分陽性率小于50%。弱陽性:陽性細胞百分比與染色強度計分之和為2分;中度陽性:3~4分;強陽性:5~6分。
(1)影響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復發(fā)的單因素分析。統計所有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最大直徑、腫瘤形狀、瘤周水腫、腫瘤切除程度、腫瘤邊界、腦膜尾征、組織病理、Ki-67表達、FASN表達、PCNA表達等臨床基線資料,并以此為根據對其進行單因素分析。
(2)影響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復發(f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因變量: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是否復發(fā)。自變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單因素分析中)。進行影響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復發(f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其數據差異在統計學研究中有意義。
表1所示,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中,復發(fā)組腫瘤部位(大腦鐮或靜脈竇)、腫瘤最大直徑>5cm、腫瘤部分切除、腫瘤邊界不清、組織病理內皮型/成纖維型以及Ki-67表達≥8%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復發(fā)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形狀、瘤周水腫、放射治療、腦膜尾征、FASN表達、PCNA表達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影響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復發(fā)的單因素分析(n,%)
表2所示,自變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單因素分析中)。因變量: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是否復發(fā)。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腫瘤部位(大腦鐮或靜脈竇)、腫瘤最大直徑>5cm、腫瘤部分切除、腫瘤邊界不清、組織病理內皮型/成纖維型以及Ki-67表達≥8%均為影響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影響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復發(f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良性腦膜瘤主要是由遺傳基因、外傷、致癌物質等因素導致自中胚層的蛛網膜細胞發(fā)生良性腫瘤病變的一種疾病。目前,手術是一種治療良性腦膜瘤的有效手段,可通過切除病變組織,控制患者病情進展,延長生命周期,但其術后可受多種因素影響,使得復發(fā)率高[6]。
本研究結果顯示,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中,腫瘤位于大腦鐮或靜脈竇、腫瘤最大直徑>5cm、腫瘤部分切除、腫瘤邊界不清、組織病理內皮型/成纖維型以及Ki-67表達≥8%的患者復發(fā)比例高,與楊長志等[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大腦鐮或靜脈竇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多無典型的臨床表現,但隨著病情進展,瘤體增大,可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癥狀,引發(fā)粘連,提高手術切除風險,進而增加腫瘤復發(fā)率,因此,臨床可通過對大腦鐮或靜脈竇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從而有利于減少復發(fā)[8];腫瘤直徑越大則提示腫瘤體積越大,易導致鄰近腦組織及蛛網膜粘連,增加腦組織的浸潤程度,并侵襲及壓迫周圍組織,進而易降低手術效果,提高腫瘤復發(fā)率,因此,臨床可通過盡可能早期診斷疾病,以提升手術治療效果,從而減少復發(fā);因腫瘤鄰近下丘腦、腦神經、血管等諸多重要組織,易產生侵犯或緊密粘連,若手術病灶清除不徹底,則提高術后復發(fā)風險,因此,臨床可通過制定全切治療方案,以有利于完全清除病灶,進而降低復發(fā)率[9];邊界不清的腫瘤多具有較高的增殖活性,同時影響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不利于手術完全切除,進而易增加術后復發(fā)概率,因此,臨床可通過根據患者的腫瘤情況,予以相應的治療方案及護理措施,進而有利于減少復發(fā);組織病理為內皮型/成纖維型,可存在多形性核分裂、腦浸潤、灶性壞死等現象,易誘發(fā)患者術后復發(fā),臨床可通過對組織病理為內皮型/成纖維型的患者實施相應的預防性干預措施,進而有利于降低復發(fā)率;Ki-67可用于評估腦膜瘤生物學行為風險,當其水平越高時,則患者復發(fā)的可能性越高,因此,臨床可通過及時檢測Ki-67水平,以有利于評估患者病情,并實施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進而有利于減少復發(fā)[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部位(大腦鐮或靜脈竇)、腫瘤最大直徑>5cm、腫瘤部分切除、腫瘤邊界不清、組織病理內皮型/成纖維型以及Ki-67表達≥8%均為影響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復發(fā)的危險因素,與徐晨陽等[1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腫瘤部位(大腦鐮或靜脈竇)、腫瘤最大直徑>5cm、腫瘤部分切除、腫瘤邊界不清、組織病理內皮型/成纖維型以及Ki-67表達≥8%均為影響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復發(fā)的危險因素,臨床需采取相應措施對良性腦膜瘤術后患者進行防治,以改善其預后,降低復發(fā)率,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