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涵
自至正十四年(1354)避兵笠澤起,至明洪武七年(1374)秋止,倪瓚棲跡于太湖三泖間,水云鄉(xiāng)里,行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松江一帶,如是者歷二十年。盡管漂泊流離的避地歲月是寂寥的,卻對倪瓚一生的書畫實踐與交游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藉由倪瓚在舟行松泖時所作的書畫和詩文,回溯倪瓚晚年避地松江之始末,具體呈現(xiàn)他在扁舟行旅中的生活方式和交游情境。且元末的松江是文人云集的中心地域,曹知白、楊維禎、張經(jīng)、王逢、陶宗儀、顧祿等皆寓居此地。通過考證倪瓚與他們的關聯(lián),得以增補其在松江的行跡,亦能更深入地探索元末松江地域的文人畫史。
至正十一年(1351),反元兵初起,方國珍起兵浙東;紅巾劉福通、徐壽輝等起兵河北;郭子興、朱元璋等起兵鳳陽;張士誠起兵揚州。1王季遷,〈倪云林生平及詩文〉,載《故宮季刊》卷1期2,1966年,第29—42頁。四方俶擾,烽火益迫,人民困苦,倪家自難幸免,處境乃困,故《清閟閣集》中有“輸租膏血盡,役官憂病嬰。抑郁事污俗,紛攘心獨驚。磬折拜胥吏,戴星候公庭”之句。
在此種境遇下,早年居無錫梅里,擁田產(chǎn),筑清閟閣,藏書會友的倪瓚,“忽盡鬻其家產(chǎn),得錢盡推與知舊”,開始了扁舟箬笠、漂泊流離的歲月。自至正十三年(1353)舉家遷往吳江笠澤起,至明洪武七年(1374)秋止,其棲跡于太湖三泖間,水云鄉(xiāng)里,行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松江一帶,如是者歷二十年。
在這些隱居行跡中,松江是一處重要的避地之所。如明代李東陽(1447—1516)將倪瓚一生的行蹤概括為兩部分:“松泖昔遁跡,蘭陵多勝游。”所謂勝游之處的蘭陵,所指是其在至正二年到至正十二年(1342—1352)所往來的常州南部南蘭陵,即荊溪(今宜興)地區(qū)。2莊明,〈倪瓚避地離家始末及原因再論〉,載《藝術工作》2018年第4期,第69頁。而遁跡之處的松泖,便是倪瓚晚年寓居的松江。
松江府在元代隸屬于江浙行省嘉興路,下轄華亭、上海二縣,華亭在南,上海在北(圖1)。3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時期”,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27—28頁。倪瓚詩文中數(shù)次提及的“華亭”“云間”“九峰三泖”等,皆指代松江境內(nèi)。
圖1 元代江浙行省嘉興路松江府地圖
松江及周邊的太湖流域為水鄉(xiāng)澤國,大湖小蕩,星落棋布,長河小川,縱橫交錯,是以河港相連,江湖通流。4鄧愚、鄒志一,〈水鄉(xiāng)澤國橋文化〉,載吳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吳地文化一萬年》,中華書局,1994年,第241—253頁。何榮昌,〈太湖水利與吳地的開發(fā)〉,載《吳地文化一萬年》,第294—303頁。因此倪瓚在避地松江期間最主要的出行工具,非舟船莫屬。在倪瓚的詩文中,常出現(xiàn)“泖渚”“泖水”“泖西”等水上地名,也屢次提及吳淞江。吳淞江位于“蘇州府南,從吳江縣流入境,合于龐山湖,轉而東入昆山縣界”(《方輿紀要》)。此江自大姚分支過淀山湖,東至嘉定青浦,是倪瓚自吳地往來松江的必經(jīng)之路。在《清閟閣集》中,描寫吳淞江景致的詩文不勝枚舉,如《三月一日自松陵過華亭》:“竹西鶯語太丁寧,斜日山光澹翠屏。春興繁花俱欲謝,愁如中酒不能醒。鷗明野水孤帆影,鶻沒長天遠樹青。舟楫何堪久留滯,更窮幽賞過華亭?!?[元]倪瓚,〈三月一日自松陵過華亭〉,《清閟閣遺稿》卷七,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二十八正?!董懼傧膰L賦一詩奉寄茲重改以呈求教益也》:“吳淞江上宅,青壁映丹楓。欲覓幽人去,遙憐雅好同。珍圖藏顧陸,蓮社憶雷宗。聞道秋風夜,清琴寫澗松。”6[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十一〈云林詩帖〉,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二背至三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70頁。[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九〈倪迂雜詩帖〉,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二十六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一冊,第854頁。《答邵生》:“好在吳松江水上,青猿啼處有楓林?!薄堵勚裰Ω枰蛐渎暋罚骸扳毶胶敖铀山偃~青青柿葉黃。要寫新詩寄音信,西風斷雁不成行。”7[元]倪瓚,〈聞竹枝歌因效其聲〉,《清閟閣遺稿》卷八,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孫倪珵刊本,葉十正。等等。這是倪瓚對舟行生活的生動描繪,其于途中游眺賞景,會友聽琴,吟詩作畫,而無步履之勞。
當然,舟行生活并不總是愉悅的,詩文中也時??梢姟拔嵘淳购沃痢卑愕脑亣@之句。至少在至正末年,這場未有歸期的避地之旅終究是倪瓚迫于戰(zhàn)亂的無奈之舉。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朱元璋圍平江,命徐達率兵二十萬攻張士誠。吳地岌岌可危,文人多外遷避地。倪瓚的友人永貞便在其中,于是年秋天自吳城返還吳淞之袁部場,倪瓚特為其作《楓落吳江圖》:
楓落吳江獨詠詩,九峰三泖酒盈卮。
楊梅鹽雪調冰碗,夏簟開圖慰所思。
至正丙午秋,永貞架閣自吳城復還吳淞之袁部場,因寫此圖贈別,又為之詩。瓚。
“袁部場”是松江的海鹽產(chǎn)場,在華亭縣柘林鎮(zhèn)(今上海奉賢)。倪瓚在送別友人后不久,亦于此年的十一月十九日避居松江。
倪瓚此次留寓松江的時間約一年光景,期間一直舟行于泖河之上。在至正二十七年丁未(1367)十一月一日,清晨雨后,其曾賦詩寄予南榮尊師:
服食清虛帶瘦容,菖蒲花發(fā)紫茸茸。滌煩磯上營茆屋,千仞巖懸一個松。8[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十一〈倪元鎮(zhèn)詩草遺跡〉,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五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71頁。[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九〈倪迂諸絕句并札〉,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二十九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一冊,第855頁。
南榮尊師生平不詳,然可知此詩文作于泖渚之上。泖渚又稱為泖湖,分上、中、下三泖,古時屬谷水的一部分。《方輿紀要》記其在松江府華亭縣西三十五里,即今上海松江縣西,橫跨金山、青浦縣境。倪瓚離開泖渚的時間在丁未年(1367)的十二月十六日,其寫《喬柯竹石》,并作《出泖詩》:
丙午十一月十九日避兵泖上,丁未十二月十六日始去,此至陳溪、分湖間矣。因寫《喬柯竹石》并題。
泖渚淹留再燠寒,移居何處卜林巒。
可憐產(chǎn)不能恒業(yè),聊復心隨所遇安。
船底流澌微淅淅,葦間初日已團團。
故人存沒應難訪,愁里題詩強自寬。9[元]倪瓚,〈丙午十一月十九日避兵泖上丁未十二月十六日始去此至陳溪分湖間矣因寫喬柯竹石并題〉,《清閟閣遺稿》卷七,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四十六。
十二月的泖河上寒冰微結,蘆葦蕭瑟,一片清冷的風光,如同明初江南惶惶不可終日的緊張局勢。此時的文人士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即便如此,也往往難逃厄運。朱元璋攻下蘇州后,幾乎所有與張士誠有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的文人都被押解至金陵,后又被發(fā)往濠州。曾在張士誠政權任職的徐賁下獄而死,楊基被讒奪官,死于公所。昆山顧瑛只因兒子曾任元官,也被發(fā)配濠州,洪武二年(1369)病逝。
松江的情況也同于蘇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松江府直隸京師,盡歸朱元璋。三月還發(fā)生了史上極為殘酷的“錢鶴皋事件”,此事件發(fā)生于明兵即將推翻張士誠政權之際,松江富戶錢鶴皋聚眾三萬余人驟然起義,四月初即被朱元璋的部下剿滅。鑒于松江百姓的“助紂為虐”,明軍欲屠城泄憤,幸而華亭知縣馮榮極力止之,才保全了松江城。10《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三〈上海民錢鶴皋起義〉,上海書店,1990年。見崔志偉《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體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54—55頁。王逢《梧溪集》卷六有詩描繪此次事件:“三江月黯血波夜,千室煙回陰谷春。試問玄都看花客,幾多芳草不歸人?!睉?zhàn)爭的殘酷依稀可見,朱元璋的殘忍令人發(fā)指。
此后,心存芥蒂的朱元璋對松江地區(qū)的官員、文人和富戶大加責罰,如曾任元代“縉紳士大夫”的松江人黃仲瑱,于明初“謫居臨淮”。11[明]鄭真,〈東園莊集〉,《滎陽外史集》卷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松江文人邵亨貞次子邵克淳被謫往濠州。松江的巨室富戶亦獲罪流放,如清人楊復吉在《夢闌瑣筆》中所言:“豈獨(華亭)路氏,就松屬若曹、瞿、呂、陶、金、倪諸家,非有叛逆凡亂謀也,徒以擁厚資而罹極禍,覆宗湛族,三世不宥。”12[清]楊復吉,《夢闌瑣筆》,《昭代叢書》卷三十四癸集。松江擁有雄厚資產(chǎn)的家族,在明初皆遭受了來自明廷的懲罰,如朱孟聞在洪武初“徙居濠梁”,謝伯理“徙臨淮之東園”。大量浙東、西地區(qū)文人富戶的沒落,對江南文化無疑是一次災難性的打擊。
始終不涉政壇的倪瓚在元末紛繁復雜的政局中無疑是智慧的,其堅不出仕,散盡家產(chǎn),“屏慮釋累,黃冠野服,浮游湖山間,以遂肥遁”13[元]周南老,〈元處士云林先生墓志銘〉,載朱仲岳編《倪瓚作品編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11—12頁。,正是因其遠離仕途而免遭牽連。然而,在此種境遇下,倪瓚也不得不離開松江,另覓避地之所。離開泖湖的倪瓚實則并未遠行,而是移居于陳溪和分湖一帶。此二地皆在蘇州府與松江府間。陳溪又名沉湖,在蘇州府東南三十五里,湖廣十八里,為吳江境內(nèi)的大湖,據(jù)《吳郡甫里志》載:
陳湖,相傳舊本陳州。沉為湖,迄今湖水清淺。時底有街井,上馬石等物,舟人往往見之在鎮(zhèn)南境上。形如曲尺,南北闊二十余里,東西長四十余里,左通澱山湖,右通吳淞江,一名沉湖。湖州諸港匯于鶯脰湖,溢出亦趨于陳湖,太湖潴天目之水,陳湖潴太湖之水,東南濡于白蜆江、澱山湖,趨于三泖歸于黃浦,泄于海。14《光緒吳郡甫里志》卷三〈都圖〉,《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六》,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年。
陳湖也是倪瓚親家陸德原家宅所在地,其宅原名竹堂寺,宋時為楊和王別墅。15《光緒吳郡甫里志》卷六〈人物〉,《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六》,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年。見莊明〈倪瓚在元末至正年間的活動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第35頁。陸德原字靜遠,倪瓚有詩《寄陸靜遠》言:“每懷笠澤從漁釣,更似滄浪聽棹歌。”16[元]倪瓚,〈寄陸靜遠〉,《清閟閣遺稿》卷七,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十八。
分湖又名汾湖,在蘇州府吳江縣東南六十里,北與鶯脰湖相連,東合諸湖蕩通三泖入華亭,南與嘉興縣相接。虞堪有詩《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次韻奉承櫓巢、初菴、云林、元素、子素諸公》,其中首句便是“隱者分湖住,高士云林棲”17[元]虞堪,〈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次韻奉承櫓巢、初菴、云林、元素、子素諸公〉,《希澹園詩集》卷一,四庫全書本,葉十七。,可知分湖也是倪瓚在流徙之際常至之所。
倪瓚在陳溪和分湖留寓約三個月,之后便返回笠澤。笠澤是倪瓚蝸牛廬所在之地,正是在西承太湖、東開松江,淺灘與河網(wǎng)密布的地區(qū)。此區(qū)域既靠近倪瓚的故鄉(xiāng),也距離松江不遠,便于其會見一些四散的親友,這其中便有與倪瓚世代友善的金壇張氏家族。倪瓚與此家族中的張經(jīng)、張緯兄弟甚為交好。張經(jīng)字德常,其于至正十六年(1356)擔任張士誠屬下的吳縣丞,十九年(1359)升縣尹,二十年(1360)冬調嘉定州同知,18鄭元祐〈送張同知之官嘉定〉:“……張君德常係金壇文獻故家,蚤以才器知名江表,奉其嚴尊避地來吳,未幾徒步起家為縣丞??h遭鄰境失守,民心恟恟不安。君雖丞,其所以撫恤之者逾于尹,聲蜚實章,遄升縣尹,使為尹承。平時猶斤斤不易,況軍旅殘破之后乎。德常之尊已老,白首移孝以為政于一邑,其惠及民者,真所謂息黥而補劓,生死而肉骨,無愧于古之人,於是民氣稍稍復完。今茲五閱寒暑,政譽洋溢,用年勞升,授嘉定州同知……”[元]鄭元祐,〈送張同知之官嘉定〉,《僑吳集》卷八,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葉十八。除鄭元祐外,還有成廷珪、陳秀民等二十六位文人分賦吳中舊跡送之,詩文見[明]朱存理撰、趙琦美編《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八〈送張吳縣之官嘉定分題詩序〉,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二十七背至三十七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94—499頁。二十二年(1362)九月升松江府判官。19楊基〈送張府判詩序〉:“……德常時為吳縣丞,三年以考績上陟縣尹,又明年除同知嘉定州事,壬寅秋,調松江府判官?!盵明]楊基,〈送張府判詩序〉,載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清抄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除楊基外,還有饒介、余詮、成廷珪、袁章、何恒、徐士茂、馬庸賦詩,詩文見[明]朱存理撰、趙琦美編《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八〈送張府判詩序〉,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三十七背至四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99—501頁。在擔任松江府判之職后便攜全家由吳縣遷到了吳江與松江交界處的姚城。倪瓚在返回笠澤后便常至姚城,留寓于張家,如戊申(1368)十月七日為張經(jīng)之子以中畫《疏竹圖》軸,是年十月十八日夜又宿張家環(huán)綠軒中,作《霜筠圖》見贈張經(jīng)之子玄度。20“戊申十月十八日夜,環(huán)綠軒中借榻眠。舞影霜筠風細細,縈窗素練月娟娟。此生寄跡雁遵渚,何處窮源漁剌船。染筆題詩更秉燭,語深香冷一凄然。夜漏午刻寫竹贈元度。瓚?!盵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三十四〈霜筠圖〉,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51頁。
這一年,倪瓚還作《竹石圖》軸21《竹石圖》軸,明代前期經(jīng)吳門李應禎收藏,清代時或在張純修府中。近代時為上海孫邦瑞舊藏,因此其上又有吳湖帆的題識:“江左人家清濁有無東海先生,一筆二筆修竹悠然空谷傳聲。次云林翁笠澤秋聲圖,題原韻已卯四月吳湖帆?!贝藞D的另一名稱《笠澤秋聲》便來源于吳湖帆的題跋。(圖2)以贈玄暉都司。此圖繪坡陀亂石中,新篁叢生,筆法清靈有致,神意明朗,其上有倪瓚款識:
圖2 [元]倪瓚,《竹石圖》軸紙本墨筆,縱77.1厘米,橫32.3厘米上海博物館(左)
黃陵廟前雨過,邯鄲谷口風生。愛煞山人清致,縱橫澹寫秋聲。戊申歲三月,余避地云間,始還笠澤,玄暉都司以此紙索畫并賦。瓚。22《竹石圖》軸著錄于《珊瑚網(wǎng)》《式古堂書畫匯考》,倪瓚款識大致與墨跡相同,惟“索畫”下有“竹石”二字,無吳跋而有錢惟善詩云:“去年溪上泊輕舟,笑弄蒼波押海漚。云去樓空無此客,寒林留得數(shù)竿秋。曲江居士題。”錢惟善為元代詩人,字思復,號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與楊維禎、陸居仁合稱“三高士”。著錄記載的這首錢詩未見于《竹石圖》軸,而見于上海博物館藏倪瓚《竹石霜柯圖》軸,未審是何緣故,尚待考證。[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三十四〈云林竹石〉,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三十三背至三十四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50—651頁。[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五十〈云林竹石圖并題〉,欽定四庫全書本,葉四十一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三冊,第179頁。
戊申(1368)實為明代建元洪武之歲,而倪瓚惟書甲子,不落新朝紀年。就此,明代文人吳寬在題跋中有相關論述,以為其效法東晉陶淵明之志:“倪云林當元末不與陳敬初輩食張氏之祿,避地云間,以全其身。蓋鴻飛冥冥,不麗于漁網(wǎng)者也。此《竹石圖》作于亂定之后,題曰戊申三月,則國朝建元洪武之歲,而云林惟書甲子,其意欲效陶靖節(jié)耶?然不知云林與靖節(jié)出處亦同否。范齋先生俾予題識,因以質之。弘治四年七月廿五日,延陵吳寬書?!?3此段吳跋見于《匏翁家藏集》,僅字句略異。[明]吳寬,〈題倪云林畫〉,《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三,吳奭明正德三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葉一。
此圖的受畫者“玄暉都司”實名劉元暉。稱其“玄暉”,一則為避前朝國諱,故將“元”改為“玄”,與張經(jīng)二子玄度、玄實情況相同。二則將元暉比作是南朝齊詩人謝朓(玄暉),
以謂其才華。劉元暉所任都司之職,據(jù)元歐陽玄《中書省左司題名記》載:“余忝館閣三十年,當時與余同官而為都司者,予見其進坐廟堂,共秉大政者多矣?!庇郑骸疤曝懹^初,復置左右司……其事任甚重,二十四曹呼為都公,猶近代號都司也?!保ㄝd《析津志輯佚》頁一二)24龔延明,《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577頁。知為元代官職。關于劉元暉的生平史籍記載較少,只知其為山陰人,有室名曰快雪齋。25[元]薩都拉,《雁門集/詩余/倡和錄/別錄》卷十二,清嘉慶十二年刻本,葉十三至十四。倪瓚曾于己酉(1369)八月十四日寓甫里野人店之際,受劉元暉之邀酌酒于其快雪齋中。此夜還對月理詠,賦詩遣興:“卷簾見月形神清,疑是山陰夜雪明。長歌欲覓剡溪戴,悵然停杯遠恨生。尓營茅齋名快雪,邀我吹笙弄明月。明星如銀浮翳消,垂露成帷桂花發(fā)。酒波蕩漾天河傾,笙聲裊裊秋風咽。古人與我不并世,鶴思鷗情迥愁絕?!薄皼鲈录娂娨煞e雪,凝暉散彩白于銀。此時獨酌開軒坐,便欲剡溪尋隱淪。爾營茅齋名快雪,我醉行吟踏秋月。河漢無聲風露寒,心境泠然同一潔?!?6[元]倪瓚,〈劉君元暉八月十四日邀余玩月快雪齋中對月理詠因賦長句〉,《清閟閣遺稿》卷六,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二。飲酒賦詩,對月敞懷,若非知己,應不會在氣氛緊迫的明初有如此遣興之句。
除卻《竹石圖》軸,繪于洪武二年己酉(1369)的《叢篁古木圖》軸(圖3)也是倪瓚為劉元暉所作。其上款識云:
圖3 [元]倪瓚,《叢篁古木圖》軸紙本墨筆,縱102.9厘米,橫43.9厘米南京博物院(右)
云林生為元暉都司寫
玄暉五字為君休,今日元暉卻姓劉。
解道眼前無味句,叢篁古木思悠悠。
己酉五月十二日,元暉君在良常高士家雅集。午過矣,坐客饑甚,元暉為沽紅酒一罌,面筋二個;良常為具水飯,醬蒜苦荬,倘佯遂以永日,如享天廚醍醐也。復以余舊畫《竹樹》索詩,因賦。王元舉明仲、張德機咸在焉。瓚。
洪武二年正亂離初定之時,二三故人偶然萍聚,雅集于良常高士張經(jīng)家中,同集者還有張經(jīng)之弟張緯和王元舉。劉元暉在雅集上請倪瓚為其舊畫《竹樹》賦詩題跋,故有今日所見之作。此時張經(jīng)一家已遷移至松陵之甫里田舍,松陵在松江上,比江頗高,有若丘陵,故名松陵,為古松江的源頭。27《乾隆吳江縣志》,載《中國地方志集成》第十九冊《江蘇府縣志輯》,江蘇古籍出版社。倪瓚有詩寫松陵:“松陵原上望長洲,綠玉平鋪江水流,好取釀為千日酒,大瓢酌月散煩憂?!薄肚彘s閣遺稿》卷八〈松陵〉,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十二至十三。實際上,倪瓚在此年的四月也已至此處,因天氣炎熱,遂度留夏:
今年四月十九日,余自華亭過松陵之甫里田舍,天氣驟熱,因度留夏。鄰有張君德常、德機賢伯仲,伯子多蓄名跡而希會面,名跡亦罕以示人,幽居默默如潛逃而已。乃子元度亦不肯相過,招邀數(shù)次不過,黽勉一來。六月十六日,旱久而雨,一雨浹旬,茅屋上漏下濕,獨坐唯有悲嘆,因寄二君詩曰:“積雨不為休,漂搖使人愁。哀吟四壁靜,病臥百蟲秋。何人肯相念,載酒一銷憂。幸有雨張叟,清詩遠見酬?!庇嗔履┎?,臂創(chuàng)足痛呻吟幾及旬故云。七月四日雨止風靜,云翳開朗,泥寥尚沒足,忽叔子來訪,元度踵武亦至,攜榮祿此卷及其子趙雍遺墨以怡悅老眼,濯甕牖之涼,飔臨碧江之激湍,相與玩詠不已,因自念老景侵尋,親朋淪落殆盡,雖近在跬步,如張君伯仲父子,尚不得數(shù)數(shù)晨夕,況二趙星宿光芒昭回,霄漢夢寐,亦所不睹,安得不見其遺跡而為喜抃哉,遂記其后,以寫余之憒憒者焉。歲次己酉倪瓚。28詩后改四句:“開門望原野,江湖漭瀁流。誰能載美酒,相從以銷憂?!币陨献纸耘宰ⅰ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八〈趙文敏公小楷麻姑壇子仲穆書讀書城南又司馬溫公勸學三帖卷〉,欽定四庫全書本,葉六背至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7頁。
“幽居默默如潛逃”,這是倪瓚對張氏一家入明后生活的寫照。這種境遇亦使漂泊流離的倪瓚倍感憂傷,友人凋零殆盡,即便仍在者亦不得數(shù)數(shù)晨夕。因此,偶然的雅集才會如此令人珍惜,即便是水飯醬蒜苦荬,亦如享天廚。
當然,倪瓚并沒有在松陵停留很久,舟行使其來去自如,“隨風東西,與云朝暮”,這使其在明初緊張的氛圍中獲得了一些逍遙和自由。洪武二年(1369)八月廿六日,倪瓚便再次泛舟前往華亭泖渚一帶,訪游舊時行徑之跡,并為友人文舉作《泖山圖》并題:
華亭西畔路,來訪舊時蹤。月浸半江水,蓮開九朵峰。
酒杯時可把,林叟或相從。興盡泠然去,云濤起壑松。29[元]倪瓚,〈為文舉畫泖山圖因題〉,《清閟閣遺稿》卷三,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十三。
文舉為元代山水畫家沈鉉。沈鉉為松江人,字文舉,號野亭,隱居于泖濱之齋館。擅畫山水,筆墨似子久,有《平林遠山圖》卷傳世。30沈鉉《平林遠山圖》,與張觀《山林清趣圖》、劉堪《疏林遠山圖》、趙衷《隔岸望山圖》《云山清趣圖》、吳瓘《古木竹石圖》《江山雪霽圖》《林塘曉色圖》合為《元人集繪》卷,藏于故宮博物院。趙衷題《平林遠山圖》卷:“沈鉉平生學大癡,詭毫怪墨寫幽奇。何須紙上求形似,到處云山是我?guī)??!辟嚵肌洞笱偶肪砹d其《趙松雪故宅》詩。其與倪瓚、宋克、楊維禎交往密切,楊維禎《東維子集》卷十六有《野亭記》即為沈鉉而作,倪瓚也有《贈沈文舉》一詩:“波光浮草閣,苔色上春衣。楊柳鶯啼邃,櫻桃鳥啄稀。榮名非所慕,登覽意忘歸。泖水宜修禊,重來坐釣磯?!?1[元]倪瓚,〈贈沈文舉〉,《倪云林先生詩集》卷三,明天順四年蹇曦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葉八至九。又李日華《六硯齋筆記》中記載至正乙巳(1365)三月沈、宋同赴倪瓚笠澤東渚之蝸牛廬中,并相從過王明宅煮茶留坐之事。32[明]李日華,《六硯齋筆記》卷七,明崇禎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葉十一。同年,沈鉉作《放歌贈宋君仲溫》詩贈宋克,署“云間沈鉉”。33[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二〈放歌贈宋君仲溫〉,欽定四庫全書本,葉六十五至六十六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一冊,第999—1000頁。洪武三年(1370)九月,宋克還于松江客樓為沈鉉寫《筼筜圖》:“野亭君當示云林高士,同一賞識也。”34[清]吳升,《大觀錄》卷十九〈宋仲溫筼筜圖小卷〉,民國九年武進李氏圣譯廔鉛印本,葉四。
這首倪瓚為沈文舉所作的《泖山圖》詩,描述的就是松江的山川風物。詩中的“蓮開九朵峰”指的是松江境內(nèi)的九峰三泖。所謂“九峰”,實則有大小山峰共十余座,蜿蜒起伏,清秀裊娜。元末楊維禎在《干山志》中云:“上海地岸海,多平原大川,其山聯(lián)絡于三泖之陰者十有三,名于海內(nèi)者九?!庇帧豆沤駡D書集成·山川考》載:“上海之山,九峰最著,而三泖映乎其北,支脈所及,或林麓相連,而溪壑相間?!卞X惟善亦有寫泖山的詩:“西望滄茫浴遠天,芙蓉九點秀娟娟。勢翻震澤蛟龍窟,氣浸高寒牛斗躔。支遁每招過野寺,龜蒙曾約種湖田。倚欄不盡登臨興,更駕長風萬里船?!?/p>
另一次倪瓚泛舟泖溪的記錄,是在洪武三年庚戌(1370)冬天,其夜宿蘧廬,寫《竹石小幅》贈仲端友契:
野處翁居泖水西,風梢露葉思凄迷。
它時再鼓春波綠,花落軒窗野鳥嗁。
“仲端友契”或為強仲端。強仲端為倪瓚、顧瑛友人,倪瓚曾題畫予仲端:“日暮移舟何處泊,強家亭子水西頭?;萆街辉诰|簾外,雨后幽泉想亂流。”35[元]倪瓚,〈題畫與強仲端〉,《倪云林先生詩集》卷六,景秀水沈氏藏明天順刊本,葉十八。顧瑛亦有詩答強仲端:“花落紅云島,風生白玉堤。真人不出戶,芳樹自成蹊。掃地雨初歇,卷簾鶯正啼。此時不一見,春思轉凄迷。”36[元]倪瓚,〈次韻答強仲端〉,《草堂雅集》卷十二,明末抄本,葉三十五。
次年,即洪武四年辛亥(1371),是倪瓚自至正二十七年出泖后往來松江最頻繁的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其造訪友人潘以仁,并居于其府邸中。潘以仁為松江人,倪瓚曾有詩《吳松山色》相贈:“吳淞春水綠,搖蕩半江云。嵐翠窗前落,松聲渚際聞。潘郎狂嗜古,容我醉書裙。鼓柁他年去,相從遠俗氛?!?7[元]倪瓚,〈吳淞山色圖〉,《清閟閣遺稿》卷二,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三十二正。在潘家,倪瓚回憶起去年此日與心遠在余不溪開玄仙館的經(jīng)歷,于是作《溪山仙館圖》38《溪山仙館圖》為香港燕笙波舊藏。王季遷,〈倪云林之畫〉,載《故宮季刊》1965年1卷3期,第26頁。又經(jīng)姜二石舊藏,1989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陳葆真,〈從陸治的《溪山仙館》看吳派畫家摹仿倪瓚的模式〉,載《美術史研究集刊》1994年第1期,第65頁。,并賦詩云:
辛亥二月廿九日,留華亭南里潘君以仁宅,因懷去年此日與心遠同在余不溪開玄仙館,乃作詩曰:
蕭蕭風竹和幽吟,二月江村春雨深。
東去山中此時節(jié),隔溪梅李正陰陰。39[元]倪瓚,〈辛亥二月廿九日留華亭南里潘君以仁宅因懷去年此日與心遠同在余不溪開玄仙館〉,《清閟閣遺稿》卷八,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五十四正。[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三十四〈溪山仙館圖〉,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三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35頁。[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五十〈迂翁溪山仙館圖并題〉,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三背至四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三冊,第160—161頁。瓚。又題:云林生寫溪山仙館圖。
此年春天,倪瓚又作《云松圖》贈華亭郭里的陳德嘉高士:
華亭郭里陳高士,三泖九峰時一游。
欲結松亭看云氣,更招鳴鶴友浮丘。40[元]倪瓚,〈辛亥春寫松亭圖并詩贈德嘉高士〉,《清閟閣遺稿》卷八,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五十三正。
三月,還為馬遠《商山四皓圖》卷題跋。商山四皓的典故最早見于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描繪的是四位秦朝博士在商山隱居之事。漢唐以來,四皓的形象始終被視為賢臣、高士、隱士的典范,代表著士大夫在隱逸與出仕之間的完美狀態(tài)。41杜玉儉,〈唐代文學中的商山四皓題材〉,載《唐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63—188頁。見莊明〈倪瓚交游新考——宜興王氏與金壇張氏家族〉,載《美術史與觀念史》XXIV,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568—588頁。卷后有多位流寓松江的文人楊維禎、倪瓚、王逢、錢惟善、張守中、陸居仁、袁凱、朱經(jīng)、朱芾等作題,他們將典故隱射到自身的時代,探討身處相似境況的元末士人是否應該出仕。此時已是明朝初年,倪瓚的態(tài)度很明確,其追和楊維禎韻作跋:“白發(fā)商山老,清風扇八垠。能安漢基業(yè),賴此秦遺民。好爵非愛慕,長松相主賓。亦有種桃者,武陵溪水濱。”表達了自身不慕榮華、不愿出仕的態(tài)度。
八月四日,倪瓚受李恒之邀赴壺月軒,作《壺月軒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李恒為元末儒生,字守道,江陰人。因廬燬于兵,避地上海之漁莊,以耕釣為業(yè)。詩人王逢曾為之作《許由還山圖》,以示其“不肯茍仕進為乾沒計”的志向。42[元]王逢,〈許由還山圖為李生守道題〉,《梧溪集》,清抄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楊維禎亦時常路過其家,“過必觴余于軒,繙校典籍,辨書畫”,觀書品畫之所便是李恒所筑草堂“壺月軒”。此軒在黃龍浦上,因楊維禎《壺月軒記》云:“余放舟黃龍浦達口海,必道過其門?!秉S龍浦是宋元時期的名稱,明代時改稱黃浦江。此處將青浦、昆山交界處的淀山湖水引導向東,再折向北,匯入?yún)卿两?,至吳淞口入海。又《壺月軒圖》卷后題跋中錢凝詩句“漁莊人住浦西村,知是延平老裔孫。”知壺月軒所在的漁莊,在黃龍浦的西岸,即今上海浦西一帶。
倪瓚從上??h浦西的壺月軒離開后,預往西南前往泖湖,拜謁友人謝伯理。謝伯理是松江的名門望族,號履齋,先世為陳留人,后徙淞。在張士誠管轄松江后,其于至正十六年(1356)出任松江通判,于至正十九年任松江別駕。43據(jù)趙雍跋《三世人馬圖》卷:“至正十九年己亥秋八月,余寓武林。一日,韓介石過余,道松江同知謝伯理雅意,俾介石持所藏先平章所畫人馬見示,求予于卷尾亦作人馬以繼之。拜觀之余,悲喜交集,不能去手。余雖未識伯理,嘉其高致,故慨然為作,以授介石歸之伯理云。趙雍書?!盵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十六〈第二幅仲穆畫并書〉,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一百二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三冊,第52頁。然年未五十,便掛冠歸隱,以疾謝辭。
伯理致仕后,常邀文人雅士至其所筑“春草堂”“光祿亭”中詩酒唱和。嘉慶《松江府志》卷七《名跡志》云:“春草堂,在泖上,別駕謝禮所居。又有光淥亭。楊維禎晚年常居禮家,聶大年題廉夫集所云‘白發(fā)草元(玄)楊子宅,紅妝檀板謝家湖’是也。維楨有記?!?4孫小力,《楊維禎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48—249頁。楊維禎還為春草堂撰寫堂記:“淞之謝伯理氏于其正廬左個為謻軒一所,命曰“春草”,本靈運語也。請予為之記?!?5[元]楊維禎,〈春草軒記〉,《東維子文集》卷十五,四部叢刊影印清抄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葉六至七。
明代藏書家郎瑛《七修類稿》亦載:“元人謝伯理居淞之泖湖,富而好禮,構光淥亭為宴樂之所?!?6[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319頁。此書卷三十《詩文類》之“詩能敘實”條還言“楊維禎晚年避亂淞江之泖湖謝伯理家,蓄四妾,名草枝、柳枝、桃枝、杏花,皆善音樂。每乘畫舫,恣意所之,豪門巨室,競相迎致。”謝伯理的盛情款待,加之文壇巨擘楊維禎的傾力加盟,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的欽慕,紛紛慕名而來。想必倪瓚在舟行泖上時也常赴謝伯理的宅邸,與之宴飲雅集。
然而因洪武初年“大姓謝伯理氏,繇云間徙臨淮之東園”47[元]貝瓊,《清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叢刊本,上海書店,1986年。,作為松江富戶的謝伯理在明初被迫徙居,倪瓚此次泖湖之行并未得見,故其作《謝伯理東還訪之不遇走筆奉寄》(圖4)以示惋惜之情。此詩墨跡收錄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自書詩稿冊》中:
圖4 [元]倪瓚,《謝伯理東還訪之不遇次韻因賦》,收錄于《自書詩稿冊》,臺北故宮博物院
謝朓宅前山黛濃,山云飛墮墨池中。攜家又作它鄉(xiāng)夢,歸棹還隨落葉風。鶴入暝煙愁浩渺,鷗浮遠水思清空。尋君不遇成惆悵,江草青青岸蓼紅。48[元]倪瓚,〈謝伯理東還訪之不遇走筆奉寄〉,《清閟閣遺稿》卷七,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二十一背。
“江草青青岸蓼紅”,紅蓼花繁,黃蘆葉亂,夜深玉露初零,此時已是微涼的初秋時節(jié)。泛舟湖上的倪瓚,看著昔日繁盛的文人雅集之所逐漸消歇,友人流散飄零,更添一分寂寥之感。
在傳世倪瓚晚年法書作品中,還有一件藏于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自書編年詩鈔》(圖5),詩文內(nèi)容亦關涉倪瓚寓居松江之事:
圖5 [元]倪瓚,行書詩札之六《致葉誠孫照詩札》,紙本墨筆縱29.0厘米,橫50.0厘米,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葉誠、孫照二子不見歲余,十一月廿日解后泖渚作此贈葉。知爾歸心似旆懸,語離悒悒嘆華顛。夕陽墟落鳥飛處,江路煙濤思眇然。八詠樓邊尋舊宅,三高祠下踏漁舡。入林更洗塵喧耳,好汲青溪一斛泉。
又和贈。弭節(jié)相過雨溜懸,採芝期我碧山顛。掀髯一笑非徒爾,隔世重逢豈偶然。沙渚魚鹽趁墟客,晚潮檣櫓下江舡。向余一話艱虞意,雙淚潺湲似迸泉。
三和贈孫。廿一日晚至廿二日早,同葉去華亭。廿五日又與謝彥珪共載來孺章家,同二韓等飲,是夜去。廿六日,葉又同劉伯庸來,因出不見,明早去。孫郎危苦話難宣,醉舞酣歌似舊顛。語別忽如千載隔,情歡猶復一潸然。山川鴻鵠猶呼侶,奴婢漁樵更轉舡。還憶娟娟劍池月,舊時照我酌山泉。
次韻答謝士英,廿九日。旅汛沿洄私自憐,詩囊酒榼度年年。夜深風雨孤村夢,波上琴書萬里舡。豈謂潔身從避世,未應非智苦憂天。長林幽谷饒芝術,去餌靈苗飲壑泉。
泖渚人有遺余石酒巵者,十二月九日陸子華。小巵純古稱窪尊,尚帶荒煙溜雨痕。對飲不妨呼野老,捧持猶得倩山猿。
留別曹元博,十日為畫橫卷。開軒清曠俯云溪,門巷翛然桃李蹊。閑詠歡然襲春服,諂笑彼哉同夏畦。著論空齋聞鼠嚙,望煙歸棹欲雞棲。客行忽忽歲期矣,思子幽情泖渚西。
趨熱一首,十一日。忘生趨熱赴燈蛾,眼底紛紛奈爾何。獨有玄真無造請,冷煙寒雨一漁簑。
是幅所錄詩共七首,前三首為致葉誠、孫照的詩文,在蹇本《倪云林先生詩集》卷四49[元]倪瓚,〈送葉道士東歸分得懸字韻〉、〈送葉道士再用懸字韻二首〉,《倪云林先生詩集》卷四,明天順四年蹇曦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葉五十三正、葉五十六。在蹇本《倪云林先生詩集》中,“憶爾心如旌斾懸”詩次序在第一首。、倪本《清閟閣遺稿》卷七、毛本《倪云林先生詩集》卷四、曹本《清閟閣全集》卷六50[元]倪瓚,〈送葉道士東歸分得懸字用韻三首〉,《清閟閣遺稿》卷七,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四十背至四十一?!此腿~道士東歸分得懸字韻〉、〈送葉道士再用懸字韻二首〉,《倪云林先生詩集》卷之四,明崇禎十一年毛氏汲古閣刻本清代增補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葉四十一至四十二、葉四十九?!此腿~道士東歸分得懸字用韻三首〉,《清閟閣全集》卷六,清康熙五十二年曹氏城書室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葉五正。中記為《送葉道士東歸分得懸字韻》,然而除卻同用懸字韻,詩文內(nèi)容上卻相差甚遠,應為同韻異詩:
愁心點對夕陽懸,忽見高標喜欲顛。似與人民千歲隔,更詢耆舊一凄然。青燈綠酒看成醉,秘篋珍圖自滿船。歸去還臨劍池月,定應歌此酌山泉。
憶爾心如旌斾懸,相逢泖渚欲華顛。窮冬風景吾衰矣,落日煙濤思渺然。入詠樓前思舊宅,三高祠下覓歸船。棲幽定洗塵喧耳,剩吸東陽一斛泉。
君到茅簷雨溜懸,采芝期我碧山顛。掀髯一笑非徒爾,隔世重逢豈偶然。沙渚屐聲歸泖客,晚潮帆影下江船。為子一話艱危際,雙淚沾衣似迸泉。
其余四首,倪瓚各本詩集均不記載,為倪氏佚詩?!娥骛^過眼續(xù)錄》亦刊刻此詩鈔,然誤字頗多。51[清]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xù)錄》卷三,清光緒十七年吳興陸氏家塾刻本,葉二至三。
倪瓚在詩鈔中提及的友人,史籍載之者較少,然大多有留寓松江的經(jīng)歷。其中,葉誠為道士,墨跡中有“十一月廿日解后泖渚作此贈葉”“相逢泖渚欲華顛”“不見歲余”“隔世重逢豈偶然”等語,可知倪瓚與之為故交。其時葉誠將從松江歸返,諸友人相送,倪瓚分得懸字韻,故而賦此數(shù)詩。劉伯庸為宋代尚書右仆射劉摯52劉摯(1030—1098),字莘老,宋代永靜東光(今河北東光縣)人。嘉祐四年(1059)中進士甲科,能力出眾,政績卓越。官至侍御史、右仆射。元祐年間與呂大防等同時執(zhí)政,廢棄新法。哲宗朝被貶官至新州,逝于此地,謚忠肅。有《忠肅集》存世。后人,能琴。倪瓚有詩贈之:“前朝丞相劉忠肅,尚有云仍能鼓琴。聽者三沐以三釁,善哉如玉復如金。久淫鄭衛(wèi)亂吾耳,忽復古初之雅音。我思古人禁忿欲,用此養(yǎng)正而鉤深?!?3[元]倪瓚,〈贈劉伯庸〉,《倪云林先生詩集》卷四,明天順四年蹇曦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葉四十至四十一。
謝士英為謝俊,生平不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東園隱居十三詠》卷上有其題詠。同題者曹紹、馬琬、陶宗儀、謝復、倪樞、邵煥、馮以默、郭亨、錢惟善、衛(wèi)毅等人,多為松江文人,且受教于楊維禎門下,從此卷中看出謝士英與松江文人群體的緊密關聯(lián)。此外,謝士英與避地松江的邵亨貞54邵亨貞(1309—1401),字復孺,以貞溪(清溪)自號,元末自睦州(今桐廬)徙居松江橫泖之上,娶華亭望族曹澤之女,入明后任松江府學訓導。其博通經(jīng)史,擅于文詞,且工篆隸,著有《野處集》《蟻術詩選》等。、陶宗儀及鄧雅亦有交往,邵亨貞有《紅林檎近冬雨晚晴次謝士英韻》一詞,55[元]邵亨貞,〈紅林檎近冬雨晚晴次謝士英韻〉,《蟻術詞選》,宛委別藏清抄本。陶宗儀有《次謝士英韻》一詩,56[元]陶宗儀,〈次謝士英韻〉,《南村詩集》卷三,四庫全書本,葉四。鄧雅有《滄浪圖為謝士英題》詩。57[元]鄧雅,〈滄浪舟圖為謝士英題〉,《玉笥集》卷七,四庫全書本,葉二。
陸子華為松江人,倪瓚曾與其相遇于泖西,有詩云:“為愛泖西春水綠,三年不來今乃復。如來不三宿桑下,子華留我經(jīng)旬宿。東鄰唯有沈休文,文字詩篇與討論。時時亦復具雞黍,未能厭飫嘉盤飱。為君吐出無味句,嘆爾網(wǎng)魚共濡煦。不作卑卑兒女情,仰天大笑飄然去?!?8[元]倪瓚,〈贈陸子華〉,《清閟閣遺稿》卷六,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九。
曹元博為松江名士曹紹59曹紹(1286—1361),名曹慶孫,字繼善,號安雅。本處州(今浙江麗水)教授邵桂子之子,邵氏娶曹澤之孫女,以慶孫繼舅氏后。以薦為吳縣學教諭,徙淳安,后居松之蒸溪。關于曹紹生平,可見[元]邵亨貞,《野處集》卷三〈元故建德路淳安縣儒學教諭曹公行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的長子,名宗儒,松江小蒸人,洪武初年任華亭教諭,60[明]王圻,《萬歷青浦縣志》卷之五,明萬歷刊本。纂輯《貞溪編》《春秋序事本末》《逸傳》《左氏辨》。61[清]張廷玉,《明史》卷九十六,中華書局,2005年,第1522頁。楊維禎曾為其《左氏本末》作序。62[元]楊維楨,《東維子集》卷六〈曹元博左氏本末序〉,欽定四庫全書本,葉十一至十二正。洪武四年(1371)三月,倪瓚與曹元博參加了以楊維禎為首的松江雅集,為馬遠《商山四皓圖》卷賦詩和題(圖6、圖7),同題者還有姜漸、高原、吳哲、邾經(jīng)、錢惟善、王逢、朱芾、袁凱、范公亮等。
圖6 [元]倪瓚,跋馬遠《商山四皓圖》卷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
圖7 [元]曹元博,跋馬遠《商山四皓圖》卷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
如此,此作涉及人物皆與松江有所關聯(lián),葉誠、孫照游寓泖上;謝士英與避地松江的文人往來密切,或為楊維禎門生;陸子華、曹元博為松江籍。且此札中出現(xiàn)“泖渚”“華亭”“思子幽情泖渚西”“晚潮檣櫓下江船”“波上琴書萬里船”等涉及松江及水上行旅的詩文,應為倪瓚于洪武初年贈予松江友人的重要書跡。
又觀此詩鈔墨跡書風,極為精致,古而媚,疏而密,是倪瓚晚年曠逸多姿的書法風格。用筆峭利,收筆時頓筆穩(wěn)重,圭角突出,在行筆與氣韻方面皆與作于洪武壬子(1372)的題張雨《自書詩五十五首冊》(圖8)、題周文英《詩志傳》(圖9)、題趙孟頫為盛逸民書《洛神賦》近似,推斷此幅約作于洪武辛亥、壬子間(1371—1372)。
圖8 [元]倪瓚題張雨《自書詩五十五首冊》吉林省博物院(左)
圖9 [元]倪瓚題周文英《詩志傳》遼寧博物館(右)
歸納起來,倪瓚在往來五湖三泖間的二十余年里,留寓松江的歲月主要集中于其晚年。從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蘇州城兵亂,是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發(fā),至次年(1367)十二月十六日出泖,倪瓚在松江度過了完整的一年。盡管此后倪瓚回到了松陵、笠澤、甫里、震澤等水網(wǎng)更為密布,且距故鄉(xiāng)更近的區(qū)域,但還是時常泛舟至松江,如洪武二年己酉(1369)八月、洪武三年庚戌(1370)冬、洪武四年辛亥(1371)春至夏末秋初。
至正年間,倪瓚避地云間絕非個體行為,“亂離”是元末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與他同時代的大量文人亦因戰(zhàn)亂而集聚于松江一帶,遂成元末東南文化盛事。
何以松江會成為文人偏安避地的桃花源?因元季戰(zhàn)亂,各方呈現(xiàn)割據(jù)之勢,與兵家必爭之地蘇州、常州、杭州等城市不同,太湖流域以東如松江、青浦、嘉定、金山、嘉興等區(qū)域一時略無兵火之虞。加之松江依靠海運便利,在宋之后取代了江陰漕運大港的地位,故避地在野者得以雄貲而樂志。
明人何良俊在其《四友齋叢說》中記載了元末文人避兵松江的情形:
吾松文物之盛亦有自也。蓋由蘇州為張士誠所據(jù)。浙東諸郡皆為戰(zhàn)場。而吾松稍僻。峰泖之間以及海上皆可避兵。故四方名流薈萃于此。熏陶漸染之功為多也。
又如文徵明《壽梅集序》言:
松江在元季時,鴻儒碩彥多避地于此。自鐵崖楊公而下,若錢惟善思復,若孫作大雅,若陶宗儀九成,若邵亨貞復孺,皆杰然天下士;而土著之士,則有陸宅之、董良史、衛(wèi)山齋諸人,又皆才雋,喜文雅,游相翼。雖更俶擾,無忘問學,唱酬吟諷,不以時廢,風流文雅,照暎一時。63天津博物館編,《天津博物館藏書法》,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82—85頁。
松江憑藉其特殊的時勢政局、人文因素,成為了文人云集的中心地區(qū)。其中既有富戶如呂輔之、曹知白、楊竹西、夏庭芝,當?shù)厥咳巳珀懢尤?、謝伯理等。還有諸多由江浙遷居仕宦或避亂者,如被稱為文壇領袖的楊維禎在至正九年(1349)來到松江;貢師泰在張士誠占領平江后就隱居云間,嘗寓靜安寺;64《崇禎松江府志》(上冊)卷四十四,葉十四,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1161頁。陶宗儀避方國珍之亂而離開浙東,入贅松江漕運大戶費雄之家;王逢于至正十七年(1357)寓居松江,等等。倪瓚與這些寓居松江的文人關系頗為密切,其中尤以曹知白、楊維禎等人為主。茲將他們的交游情景分述如次:
明代松江人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記載:
吾松不但文物之盛可與蘇州并稱,雖富繁亦不減于蘇。勝國時,在青龍則有任水監(jiān)家,小貞有曹云西家,下沙有瞿霆發(fā)家,張堰有楊竹西家,陶宅有陶與權家,呂巷有呂璜溪家,祥澤有張家,干巷又有一侯家。65[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十六〈史十二〉,中華書局,1959年,第136頁。
文中所說的八家皆是元末松江豪門。其中所謂小貞曹云西家,便是指元代云間文人畫家中,集官宦、文藝于一身,既富且貴,擁有“亭園八十余所,廣袤數(shù)十里”的曹知白家族。
曹知白(1272—1355),字貞素,號云西,松江長谷人。至元三十一年(1294)在開鑿吳淞江中功績卓著,大德八年(1304)復提出填淤成堤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曾任昆山教諭,后辭官隱居,終身不復出仕。虞集《道園學古錄》稱“知白能琴書,尚氣義,友名勝,樂閑退,絕跡權要之門,又能辟池館,藝松菊,戲弄翰墨吟詠?!庇帜箔捲唬骸爸字旧星?,素有司馬子長之風?!?6《崇禎松江府志》卷四十二,葉十一,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上冊,第1110頁。據(jù)文獻記載,曹知白風流雅尚,好飾園池。其園筑于華亭小蒸(今上海青浦),處九峰三泖之間,風景秀美,至崇禎年間花石尤存。67《崇禎松江府志》卷三,葉十二,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上冊,第64頁。據(jù)元人長谷真逸言:
有軒花木水石間,曰“洼盈”,曰“潔芳”。小樓曰“聽春雨”。有亭竹樹陰森中,曰“息影”。梅間曰“索笑”。近水梅軒曰“清淺”。橘中曰“楚頌”。花木間有亭曰“遂生”?;ㄖ耖g有橋曰“躡虹”,曰“霞川”,曰“月竇”,曰“愛蓮”。命名皆清標不凡。68[元]長谷真逸,《農(nóng)田余話》卷上,叢書集成新編本,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除園亭秀美繁華,曹知白亦好讀書、攻翰墨、交海內(nèi)名流。其?!罢醒娜藙偈浚K逍遙于嘉花美木清泉翠石間,論文賦詩,揮麈談玄,援琴雅歌,觴詠無算,風流文采,不減古人?!?9[元]邵亨貞,〈題錢素庵所藏曹云翁手書《龍眠述古圖》序文〉,《野處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芍^崢嶸鼎峙,遠近慕悅,如此雅集的盛景,堪比至正初年的顧瑛玉山雅集、倪瓚清閟閣雅集和徐達左耕漁軒雅集。黃公望、王蒙、王冕、虞集、張雨、孫華、張經(jīng)、張翥、王逢、楊維禎等皆為曹家雅集的??汀?/p>
同具猗卓之資與風流才藻的倪瓚亦常拜謁曹知白,《松江府志》載其“往來五湖,寓松在曹知白家最久”70《嘉慶松江府志》卷六十二,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倪瓚與句曲張雨會于曹知白的貞松白雪軒,其地林石奇勝,窗牖明潔。曹知白作《貞松白雪軒圖》,友人各賦詩以贈,倪瓚遂題《曹知白貞松白雪軒圖》(圖10):
境靜凝虛閟館深,軒窗幽寂扃無塵。云西畫手堪驚絕,為寫雙龍落翠陰。倪瓚。
另一次關于貞松白雪軒的記載見《清閟閣集》:
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廿日,余與諸友集于貞松白云軒,其地林石奇勝,窗牖明潔,且主人好文尚古,有文武材,款坐設肴醴,相與詠嘯,以“小謝云中辨江樹”分韻各賦,瓚得辨字。
境靜塵慮消,雨余山光變。池館閟虛閑,琴酌申繾綣。蔚哉春木榮,憇我飛翮倦。石間有題字,苔蝕已難辨。71[元]倪瓚,《清閟閣遺稿》卷二,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十四正。
此詩亦見《耕霞溪館法帖》卷四《詩稿十九首》,然而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廿日時曹知白已故,加之倪瓚以辨字韻所賦之詩全同至正十二年《貞松白雪軒圖》上的張雨題詩,故應是文集記載錯訛。
此外,倪瓚對曹知白的畫藝非常欣賞,至正二年(1342)在楊維禎處觀賞曹知白《溪山無盡圖》卷時,倪瓚便感慨“曹君筆力能扛鼎,用意何止讓鄭虔”。而后還屢次為曹知白題畫賦詩,如洪武五年(1372)題《溪山泛艇圖》軸(圖11):
圖11 [元]倪瓚題曹知白《溪山泛艇圖》軸上海博物館
蕭蕭圖畫自天開,下有蛟龍亦壯哉。云氣四時多似雨,濤聲八月大如雷。直看槎沂天潢去,莫遣舟乘雪夜回。擬待他年具蘭楫,中流小試濟川才。壬子八月懶瓚題。
又如《題曹云西畫松石》:“云西老人子曹子,畫手遠師韋與李。衡門晝掩春長閑,彩毫動處雄風起。葉藏戈法枝如籀,蒼石庚庚橫玉理。庭前落月滿長松,影落吳松半江水?!?2[元]倪瓚,〈題曹云西畫松石〉,《清閟閣遺稿》卷六,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十四正。曹知白為元季學李郭畫派的大家,倪瓚存世作品中卻罕有學李郭者,惟《珊瑚網(wǎng)》載其作《仿李成筆意》,董其昌謂“偏頭關萬金吾持李營丘真跡至長安,蕭疏淡宕,政如是筆意,乃知云林不獨師北苑?!鄙w云林亦能繪李郭畫風,也許與他同曹知白的交往是有所關聯(lián)的。
楊維禎(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諸暨(今浙江紹興)人。泰定四年(1327)進士,其先于至正九年(1349)三月前往松江璜溪書院授學,后于天臺尹、錢清鹽場司令、杭州四務提舉等任上為官十七年。至正十九年(1359)冬,因元末兵亂,其自杭州徙居松江。作為元末詩壇領袖、書法巨匠,楊維禎對同時期書畫、詩文、戲曲等諸多領域文人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其移居松江后,他的許多學生如陶振、王璲、貝瓊、夏庭芝、衛(wèi)仁近、馬琬、宋僖等,也就先后來到了松江。書畫家如黃公望、張渥、王蒙、張雨、倪瓚、柯九思、周砥、任仁發(fā)、張中、鄧文原、陸居仁、錢惟善等,文友如顧瑛、袁凱、袁華、陳基、姚廣孝、楊瑀、王逢、張翥、張昱等,也都因仰慕其在文壇的聲譽而常聚于松江,致使此地諸種文人雅集、藝事不勝枚舉,可謂鼎盛一時。73凌利中,〈海上千年書畫與文人畫史的關系初探〉,載《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年,第20頁。
倪瓚與楊維禎相識于至正二年(1342)春三月,曾一起觀賞曹知白《溪山無盡圖》卷,又同賦《竹枝詞》74“會稽楊廉夫邀余同賦《西湖竹枝歌》。余嘗暮春登瀕湖諸山而眺覽,見其浦溆沿洄,云氣出沒,慨然有感于中。欲托之音調以聲其悲嘆,久未能成章也。因睹斯作,為之心動言宣。詞凡八首,皆道眼前,不求工也?!盵元]倪瓚,《清閟閣遺稿》卷八,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一背至二。。喬寓吳門期間,二人多次同游虎丘。至正八年(1348)三月,楊維禎攜顧瑛、倪瓚、張簡游玩虎丘,各賦詩句。倪瓚贈以箏,楊維禎賦詩答謝。75《鐵崖先生詩集》乙集〈游虎丘偕倪元鎮(zhèn)、張仲簡、顧仲瑛賦〉、丙集〈錦箏曲謝倪元鎮(zhèn)所惠古制箏〉,載孫小力《楊維禎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35—136頁。是年秋,楊維禎又與倪瓚、張雨、顧瑛、郯韶、鄭元祐、陳謙等人同游靈巖山、虎丘,追和東坡留題石壁詩韻。76顧工,〈楊維禎與張雨、倪瓚的交游——兼論三人的道教淵源〉,載《中國書法》2016年15期,第152—159頁。
至正中晚期,倪瓚與楊維禎的往來主要在松江。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二月,倪瓚與楊維禎同往松江名士楊謙的不礙云山樓。楊謙,號平山,又號竹西居士,清溪道士,世居赤松溪上,為松江之南六七十里張堰鎮(zhèn)(今上海金山)的大戶。其曾一度出仕為官,后隱居鄉(xiāng)里,陶冶于園池亭榭之中,在家中筑小樓,可以遠眺海中大、小金山,因此將此樓名為“不礙云山樓”。王繹《楊竹西小像圖》卷(圖12),以楊謙為主角繪制,是元代著名的人物肖像畫。倪瓚在不礙云山樓中為此卷補作松石,并題:“楊竹西高士小像,嚴陵王繹寫,句吳倪瓚補作松石。癸卯二月?!本砗笥袟罹S禎、鄭元祐、蘇大年、馬琬、高淳、錢鼒、王逢、茅毅等人的題跋,贊楊謙的隱士之風。此作可看作是元明之際松江文人交游的明證之一。
圖12 [元]倪瓚補王繹《楊竹西小像》松石故宮博物院
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倪瓚又至松江。十一月十七日歸去之際,楊維禎等人在吳淞學宮南池之賓興堂為其踐行。此次會面記載于倪瓚《墨竹圖》題識:
酒俠詩狂一世豪,淡然如見古陶匏。
珍羞直欲奴呼酪,險語真能仆命騷。
夜話挑燈君獨賞,朝飱把酒我遍遭。
異鄉(xiāng)又遇同鄉(xiāng)客,留宿寒廳飲老饕。
至正甲辰(1364)十一月十七日,在吳淞學宮南池之賓興堂,將與仁伯廣文謝別,復為鄉(xiāng)友何君置酒留宿,因寫竹枝,并走筆賦此留別廣文云。是日同集則楊太史同陳包三助教也。倪瓚。77[清]吳升,《大觀錄》卷十七〈倪高士墨君圖〉,民國九年武進李氏圣譯廔鉛印本,葉六十八。
文中的楊太史即楊維禎,其亦有詩唱和:
何郎湯餅亦人豪,況有糜郎吹鳳匏。但覺高歌驚野老,不須痛飲讀《離騷》。鐵枝鉤鎖無雙價,畫鹢遨游定幾遭。為問故人髯博士,能分廩稍養(yǎng)吾饕。楊維禎次韻。78孫小力,《楊維禎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76頁。
此外,在至正二十六年冬倪瓚避兵松江后,二人應還有見面,藏于上海博物館的《竹石霜柯圖》軸(圖13)或可為證。此圖上有倪瓚款識:
圖13 [元]倪瓚,《竹石霜柯圖》軸紙本墨筆,縱73.8厘米,橫34.7厘米上海博物館
十一月一日燈下戲寫竹石霜柯并題五言:久客令人厭,為生只自憐。每書空咄咄,聊偃腹便便。野竹寒煙外,霜柯夕照邊。五湖風月逈,好在轉漁船。云林子。
另有楊維禎題詩:“懶瓚先生懶下樓,先生避俗避如仇。自言寫此三株樹,清閟閣中筆已投。老鐵在素軒醉筆?!边€有錢惟善題詩:“去年溪上泊輕舟,笑弄蒼波押海漚。云去樓空無此客,寒林留得數(shù)竿秋。曲江居士題?!贝水嫅窃谒山鳎皇遣恢唧w年份。楊維禎卒于洪武三年(1370),故作畫時間應早于該年。加之錢惟善于癸丑年(1373)有詩題倪瓚《蓮涇隱居圖》云:“三年不見云林面,應向煙波狎釣徒。忽到劉郎舊游處,桃花無地覓玄都?!笨芍昵板X惟善曾與倪瓚相見,《竹石霜柯圖》或作于此頃。
楊維禎與倪瓚的家世不同,性情亦不同,但卻是一生知己,惺惺相惜。楊維禎評倪瓚為“曠世逸才,超然生貴”,還說自己“與永嘉李孝光、茅山張伯雨、西山倪元鎮(zhèn)、昆陽顧瑛為詩文友”79[元]楊維禎,〈鐵笛道人自傳〉,《全元文》,四十二冊,第199頁。,可見對倪瓚詩文的高度贊譽。倪瓚對楊維禎詩文書法亦有很高的評價,在《虞相古劍歌》楊維禎的題跋后,倪瓚題詩云:“雍公子孫氣甚清,示我楊顛古劍行。劍鋒詩律兩奇絕,秋蓮光彩玉庚庚。楊顛健筆老縱橫,是亦鐵中之錚錚?!?0[明]朱存理,《珊瑚木難》卷二〈虞相古劍歌〉,欽定四庫全書本,葉十七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頁。亦在與張紳、顧安合作的《古木竹石圖》軸(圖14)中云:“鐵厓健筆老縱橫,萬卷當胸隨所取?!睏罹S禎詩宗李賀,風韻獨具,書法靜穆古雅、矯健如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倪瓚深諳其才學性情,故有“健筆老縱橫”之評。
圖14 [元]倪瓚、顧安《古木竹石圖》軸,紙本墨筆縱93.5厘米,橫52.3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
陶宗儀,至正元年(1341)隨父陶煜(1286—1358)游松江,娶費雄之女元珍,始居上海。初寓小蒸,至正十五年因避兵遷華亭泗涇。此地有鳳凰山,東枕通波,西連玉屏,清朝嘉慶《松江府志》載有山泉二處:“一曰鳳凰,一曰陸寶?!碧兆趦x詩“丹泉陸寶秘精靈”,即指此處。陶宗儀在泗涇筑“南村”,開館授課,著書一百余卷,其《南村輟耕錄》《書史會要》等書亦作于此地。倪瓚曾赴南村草堂,作詩描寫陶宗儀的閑情逸致:“云溶溶兮覆渚,波剡剡兮侵扉。觀魚泳而自樂,狎鷗馴以不飛?!?1[元]倪瓚,〈南邨草堂〉,《清閟閣遺稿》卷五,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二背。還曾于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的雪后過南村草堂,并寫《南村隱居圖》:“陶令卜宅南村里,快雪初晴思一游。樹辨微茫來獨鶴,櫓搖欹側散輕鷗。墨池繞留春水滿,塵榻繙書夕照收。相見惘然如有失,掉頭吟詠出林丘。雪后過子貞隱居,寫此并詩以贈。甲辰正月十二日。云林瓚。”82[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三十四〈南村隱居圖〉,欽定四庫全書本,葉十六至十七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42頁。[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五十〈云林子南邨隱居圖并題〉,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二十二背至二十三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三冊,第170頁。
王逢,元至正十七年(1357)避亂于淞之青龍江,筑梧溪精舍于江畔青龍鎮(zhèn)(今上海青浦)。至正二十四年(1364)遷居橫泖。至正二十六年(1366)三月,移居烏泥涇(今上海徐匯)賢里,棲隱之所名為“最閑園”,自號“最閑園丁”,其室名“閑閑草堂”。王逢《梧溪集》載《寄倪元鎮(zhèn)》:“笠澤雨晴煙霧除,放船適逢倪隱居。黃河泰華意氣若,金薤琳瑯書畫如。露浮箬葉熟春酒,水落桃花炊鱖魚。莫嫌忘形禮法外,難得合并憂患除。”83[元]王逢,〈寄倪元鎮(zhèn)〉,《梧溪集》,清抄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二月,王逢參與楊謙不礙云山樓中的雅集,跋王繹、倪瓚作《楊竹西小像》卷。倪瓚謝世后,王逢兩次作題其畫。一次為洪武十三年(1380)題倪瓚《竹村圖》軸,跋中有言“云林同我采吳莼,回首仙游隔幾塵。畫里題詩報新雁,銀箏小院暗移春?!绷硪淮螢楹槲涫辏?383),王逢在謝病歸鄉(xiāng)的途中,在王仲冕家見《倪云林仿高房山山水》,回憶先友,情誼不絕:“余謝病將歸小隴,道謁梁侍郎顧先生祠,就宿寶云禪舍。是夕王仲冕相與論心,久之而去。明日過冕見先友倪幼霞所畫,且獨觀王容溪、張貞居二公詩詞。還冕徵賦苽村,亦為長短句一闋。衰憊之余,一時清興,殊灑然也。簷聳數(shù)株松子,村繞一灣苽米。鷗外廻聞雞,望望云山煙水。多此多此,酒進玉盤雙鯉。梧溪老人王逢時年六十有五?!?4[明]朱存理撰、趙琦美編,《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十四〈倪云林仿高房山山水〉,欽定四庫全書本,葉三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33頁。
張中,家居松江城東,讀書學古,山水師黃公望,與王淵并稱為元代水墨花鳥畫家之典范。倪瓚為張中《吳淞春水圖》軸作題(圖15):“吳淞春水綠,搖蕩半江云。嵐翠窗前落,松聲渚際聞。張君狂嗜古,容我醉書裙。鼓柂他年去,相從遠俗氛?!?/p>
圖15 [元]倪瓚題張中《吳淞春水圖》軸上海博物館
顧祿,字謹中,華亭人,自少力學,能詩善書。存世書跡可見《元人詞翰冊》之中的《隸書五言詩帖頁》、題南宋馬遠《商山四皓圖》卷及題元代張中《桃花幽鳥圖》軸。其為倪瓚題《南渚圖》《雨后空林圖》“蕭散倪迂士,詩工畫亦清。吟情何浩蕩,筆勢更縱橫。鄉(xiāng)里推高誼,江湖足令名。近傳騎鶴去,想即在蓬瀛”、《園石荒筠圖》《疏木新篁圖》“疏樹翠雨欲滴,幽篁清思常飄。獨坐高齋秋凈,相思詞客天遙”等,贊譽倪瓚書法“宗歐陽詢,特為精妙”。
袁凱,字景文,自號海叟,華亭人。《海叟集》卷二有《賦得泰?廟送倪元鎮(zhèn)》85[明]袁凱,〈賦得泰?廟送倪元鎮(zhèn)〉,《海叟詩集》卷二,曹炳曾城書室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葉十八。、卷三《與倪元鎮(zhèn)飲得江上雨》:“霂飄無際,憑欄千里陰。芳田霑泥泥,清波望沉沉。楚客帆已重,吳宮樹轉深。歸鴻無肅羽,別渚有哀吟。君知此時意,寧識故園心?!?6[明]袁凱,〈與倪元鎮(zhèn)飲得江上雨〉,《海叟詩集》卷三,曹炳曾城書室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葉十四。
一庵大士,釋壽寧,號一庵,永嘉人,元末住持上海靜安寺,至正年間作《靜安八詠》詩。倪瓚與一庵大士早年便相識,然未深,而后相知于庚子(1360)二月十四日。此頃倪瓚復訪大士于壽明寺中,留三宿,挹其風標,聽其言論,始知其為古德師也。然倪瓚恐其慈忍拯溺之心過甚,未即深僻幽閑之地,以寫《竹梢圖》并賦以撼之:“壽明寺里連宵話,震澤汀前永日留。雨葉風梢愁寂寂,陶泓毛穎思悠悠。蓬萊莫道仙人遠,兠率還同大士游。乞子玉窗清鳳尾,能從歸掃白云不?!?7[元]倪瓚,《清閟閣遺稿》卷七,明萬歷二十八年八世孫倪珵刊本,葉五十四背至五十五正。
元末失政,天下大亂,四方俶擾,烽火益迫。倪瓚不得已棲跡于太湖三泖間,水云鄉(xiāng)里,漂泊流離。在二十余年的避地生涯中,松江是倪瓚晚年常至之所,這段經(jīng)歷對其詩文書畫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從《竹石圖》軸、《叢篁古木圖》軸、跋馬遠《商山四皓圖》卷、《自書詩稿冊》《致葉誠孫照詩札》等存世作品及文獻,勾勒出倪瓚晚年舟行松泖的行跡:從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十一月十九日出發(fā),至次年(1367)十二月十六日出泖,倪瓚在松江度過了完整的一年。即便入明后倪瓚返回笠澤、甫里等距離故鄉(xiāng)更近的水鄉(xiāng)澤域,亦時常泛舟沿泖溪至松江訪友,如洪武二年己酉(1369)八月、洪武三年庚戌(1370)冬、洪武四年辛亥(1371)春至夏末秋初,其時或宿于舟中或蘧廬,或寓于友人宅中。這時期倪瓚所作詩文書畫包含了其復雜微妙的情感,有對故園的思念,對知己的珍惜,對生世沉浮的感慨,對逍遙隱逸的追尋。這不僅體現(xiàn)了倪瓚晚年的心境,亦反映了元明之際江南文人的總體境遇。此外,本文也回溯了元末松江地域的文化盛況,因太湖流域以東的松江略無兵火之虞,故而此地成為鴻儒碩彥的避地之所,風流雅宴,盛極一時。倪瓚也是元末松江文人群體中的重要一員,與寓居此地的書畫家,如曹知白、楊維禎、沈鉉、宋克、謝伯理、陶宗儀、王逢、楊謙、靜安寺住持釋壽寧等人皆有往來,參與了貞松白雪軒、不礙云山樓等多場松江文士的雅集??疾炷攮懪c這些松江書畫家的交往,不僅得以增補其生平行跡,亦能更深入地從文獻、實物、圖像等多重層面探索元末松江的藝術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