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 張瓊月, 羅二平, 趙衛(wèi)峰, 甘建和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感染病科, 江蘇 蘇州 215000
2015年,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首次提出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治愈(臨床治愈)的概念,即停止治療后獲得持續(xù)的病毒學應答、HBsAg消失、伴ALT恢復正常和肝臟組織學改善。指南明確指出,在治療過程中,對部分適合的患者應盡可能追求CHB的臨床治愈。2019年《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愈(功能性治愈)專家共識》[2]總結出核苷(酸)類似物(NUC)序貫聯(lián)合免疫調節(jié)劑治療過程中基于HBsAg動態(tài)變化的CHB臨床治愈路線圖,并強烈推薦HBsAg<3000 IU/mL優(yōu)勢人群的治療方案,但目前針對非優(yōu)勢人群的相關研究證據(jù)較少。本文回顧性分析兩例CHB 且HBsAg>3000 IU/mL非優(yōu)勢人群經(jīng)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PEG-IFNα-2b) 180 μg/周治療出現(xiàn)HBsAg轉陰,并且在后續(xù)PEG-IFNα-2b延長療程治療后實現(xiàn)HBsAg血清學轉化達到臨床治愈的病例,以期臨床針對CHB中HBsAg>3000 IU/mL非優(yōu)勢人群的治療提供新思路,現(xiàn)報告如下。
病例1:患者女性,32歲,2014年因生育體檢發(fā)現(xiàn)HBsAg 9556 IU/mL,HBeAg 809.4 COI;HBV DNA>2×108IU/mL;ALT 80 U/L,AST 47 U/L。既往否認其他病毒性肝炎、肝癌家族史,未檢測HBV基因型。2014年5月1日開始口服恩替卡韋(ETV)抗病毒治療,后因生育要求改為替諾福韋(TDF),期間HBV DNA控制良好。2018年9月復查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復查HBV血清學標志物:HBsAg 5462 IU/mL,HBeAg 565.6 COI;ALT 21 U/L,AST 28 U/L,患者口服NUC 4年仍未實現(xiàn)HBeAg血清學轉化,且HBsAg下降趨勢緩慢,排除相關干擾素禁忌證后,自2018年9月—2020年4月使用TDF聯(lián)合PEG-IFNα-2b 180 μg/周方案抗病毒治療。治療24周時,HBsAg 144.9 IU/mL,HBeAg 11.39 COI;治療48周時,HBsAg 52.92 IU/mL,HBeAg 1.22 COI;因患者治療24周HBsAg、HBeAg下降幅度超過1 log IU/mL,治療48周HBsAg、HBeAg下降幅度超過2 log IU/mL,故繼續(xù)TDF聯(lián)合PEG-IFNα-2b 180 μg/周方案治療至80周,復查HBsAg降至0。隨后停用NUC,因尚未出現(xiàn)抗-HBs,綜合干擾素副作用、經(jīng)濟學等因素,調整方案為單用PEG-IFNα-2b 180 μg/10 d。治療至104周,抗-HBs達到34.94 IU/L,予停針隨訪。停針第8周再次復查抗-HBs達500 IU/L(圖1),患者未接受乙型肝炎疫苗輔助治療,目前仍繼續(xù)隨訪中。
圖1 患者NUC聯(lián)合PEG-IFNα-2b治療方案及HBsAg、HBeAg、抗-HBs血清學變化
病例2:患者女性,30歲,2019年4月體檢發(fā)現(xiàn)HBsAg 4331 IU/mL,HBeAg 0.133 COI;HBV DNA 1.178×102IU/mL;ALT 12.3 U/L,AST 15.6 U/L,系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inactiv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ers, IHC)。既往否認其他病毒性肝炎、肝癌家族史,未檢測HBV基因型,未行抗病毒治療。由于患者有較為強烈的治愈乙型肝炎的訴求,遂自2019年5月15日開始單用PEG-IFNα-2b 180 μg/周治療。24周HBsAg降至88.08 IU/mL,下降幅度超過1 log IU/mL, 67周HBsAg轉陰,抗-HBs 178.4 IU/L。因考慮到干擾素副作用及經(jīng)濟學等因素,調整治療方案為PEG-IFNα-2b 180 μg/10 d。75周抗-HBs已迅速上升至732.6 IU/L,遂予停藥。停藥14周抗-HBs上升至1000 IU/L(圖2),患者未接受乙型肝炎疫苗輔助治療,目前繼續(xù)隨訪中。
圖2 患者PEG-IFNα-2b治療及HBsAg、抗-HBs血清學變化
HBV感染是嚴重的全球公共衛(wèi)生問題,面對全球眾多HBV感染者及肝硬化、肝癌等發(fā)生的風險,追求CHB臨床治愈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理想治療目標。2019年《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愈(功能性治愈)專家共識》[2](以下簡稱2019共識)總結出NUC序貫聯(lián)合免疫調節(jié)劑治療過程中基于HBsAg動態(tài)變化的CHB臨床治愈路線圖,強烈推薦HBsAg<3000IU/mL優(yōu)勢人群的治療方案。目前已有的研究顯示,不同基線HBsAg水平與臨床療效相關。Chan等[3]研究顯示NUC經(jīng)治CHB患者序貫PEG-IFNα-2a治療基線HBsAg<1500 IU/mL、<500 IU/mL的患者HBsAg陰轉率分別為20%、50%;胡鵬等[4]的New Switch 研究同樣顯示,基線 HBsAg<1500 IU/mL且治療24周時HBsAg<200 IU/mL的患者治療結束后可獲得較高的HBsAg清除率。以上研究結果均進一步說明了基線及治療后HBsAg 水平對于序貫/聯(lián)合PEG-IFN治療的影響,與侯金林等[5]專家意見一致。
本研究中兩例患者均為青年女性,初始治療基線HBsAg均>3000 IU/mL,根據(jù)2019年專家共識[2]認為是CHB非優(yōu)勢人群,但在后續(xù)PEG-IFNα-2b治療過程中,14周、24周時檢測HBsAg均較前下降>1 log IU/mL。
2017年美國肝病年會上,寧琴教授團隊[6]研究匯報中指出,“12周/24周HBsAg下降>1 log IU/mL患者是實現(xiàn)臨床治愈的優(yōu)勢人群”,正是參考12周/24周HBsAg下降幅度這一判斷指標,筆者繼續(xù)使用PEG-IFNα-2b鞏固治療,并最終出現(xiàn)HBsAg血清學轉化,實現(xiàn)臨床治愈。雖然侯金林等[5]專家提出,符合PEG-IFNα適應證的人群有限,基于PEG-IFNα治療方案的獲益人群在總體CHB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低。但有關研究分析顯示,NUC經(jīng)治患者數(shù)量巨大,我國NUC治療大于1年后HBsAg≤1500 IU/mL的CHB優(yōu)勢患者有569萬~853萬[7]。IFN治療后HBsAg下降,增加了HBsAg低水平人群的構成比[8],且目前提出的“定目標不定療程”的治療策略,建議采用NUC長期維持治療,PEG-IFN分階段使用的方法,逐步降低HBsAg水平,每一階段晉升優(yōu)勢患者比例,最終提升HBsAg清除率。因此,對于HBsAg>3000 IU/mL非優(yōu)勢人群的治療不應一味采取消極態(tài)度。另外,早期針對HBeAg陰性CHB患者的研究[5]發(fā)現(xiàn),基于PEG-IFNα治療96周HBsAg清除率顯著高于48周。2019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9]及《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愈(功能性治愈)專家共識》[2]的推薦意見中均提出PEG-IFNα治療可根據(jù)病情需要延長療程。最近發(fā)表的幾項研究[10-12]也均證實,根據(jù)患者個體化應答情況,適當延長基于PEG-IFNα標準療程可幫助CHB患者獲得更高的臨床治愈率,其中優(yōu)勢患者延長療程后的臨床治愈率也顯著升高。本文兩例患者雖都在延長療程治療中獲益,但個體化的治療至關重要,需密切檢測HBsAg、抗-HBs滴度變化,并根據(jù)臨床反應決定是否延長療程及PEG-IFN使用劑量。PEG-IFNα主要通過肝臟代謝,有抑制HBV復制、增強巨噬細胞活力及淋巴細胞對靶細胞的細胞毒性等免疫調控作用[13]。研究[14]顯示以 PEG-IFN為基礎的抗病毒治療可誘導HBV特異性T淋巴細胞的恢復、增強CHB患者自然殺傷(NK)細胞的百分比和功能,PEG-IFN治療可促進CD56brihgtNK細胞的功能恢復并通過細胞溶解/非細胞溶解途徑促進HBsAg和cccDNA清除。在 PEG-IFN 治療的早期(24周),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CD4/CD8比值以及調節(jié)性T淋巴細胞的動態(tài)變化與早期應答的實現(xiàn)密切相關[15]。故對免疫功能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有重要意義。
臨床研究[16]顯示,180 μg PEG-IFNα-2a/2b經(jīng)皮下注射,其血漿治療濃度可維持80~168 h。本研究兩例患者均經(jīng)PEG-IFNα-2b 180 μg/周抗病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均主要為白細胞減少、嚴重脫發(fā),白細胞減少等經(jīng)對癥治療有所緩解,HBsAg陰轉后,綜合經(jīng)濟學效應及不良反應,調整方案為PEG-IFNα-2b 180 μg/10 d,后期病例1患者延長療程24周停藥,病例2患者僅6周后停藥,抗-HBs水平便快速上升,這與患者是否經(jīng)治及基線HBsAg水平可能相關。故個體化的治療仍為關鍵。
除了延長療程,多項研究也觀察到了停藥隨訪期間血清學轉化率的升高。Han等[17]發(fā)現(xiàn),基于PEG-IFNα治療48周后隨訪1年,發(fā)現(xiàn)HBeAg血清學轉換率從治療結束時的17.7%提高至38.7%。Sun等[18]的研究顯示,基于PEG-IFNα治療結束時未獲得HBeAg血清學應答和聯(lián)合應答的患者中分別有18.2%和15.4%在隨訪期間獲得了HBeAg血清學應答率和聯(lián)合應答率。還有研究[19]發(fā)現(xiàn),完整PEG-IFNα治療療程的患者,其中7.4%(8/122)的患者獲得了停藥后HBsAg清除。病例1也觀察到了相似結果,停針第8周抗-HBs上升至500 IU/mL,期間患者并未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故考慮系長效干擾素的后效應所致。
侯金林等[5]專家提出大多數(shù)非優(yōu)勢人群的長期獲益還缺乏證據(jù)。然而,早期已有多項研究[19-20]證實,IFNα治療可顯著降低CHB患者的遠期肝癌發(fā)生風險?;赑EG-IFNα的優(yōu)化治療方式可大大提高CHB患者HBsAg清除率且顯著高于NUC。近期也有多項研究[21-22]顯示基于PEG-IFNα治療的CHB患者,無論是否獲得HBsAg清除,這部分人群遠期結局發(fā)生風險均會顯著降低,尤其表現(xiàn)為肝組織學顯著改善。本研究中患者仍在持續(xù)隨訪中,以期通過長期隨訪獲得更多PEG-IFN治療非優(yōu)勢人群的有效性、安全性等相關證據(jù)。
目前,CHB臨床治愈的最佳治療時間和療程尚未達成共識,這可能與目前不同研究中所討論的優(yōu)勢人群的具體特征不完全一致相關,因此優(yōu)勢人群的具體定義也在不斷的摸索和更新中,對于各指標具體cut-off值的共識及不同cut-off值下的療程預測仍需要更多研究來進行探索和驗證。因此,個體化的治療仍為關鍵。
倫理學聲明:本報告所有患者均已知情同意。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黃燕、羅二平負責課題設計,資料分析,撰寫論文;黃燕、張瓊月參與收集數(shù)據(jù),修改論文;甘建和、趙衛(wèi)峰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