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有春
本文的“明朝二鄭”是指鄭和、鄭成功二人,他們的人生業(yè)績中,都與臺灣島有關(guān)。他們一個生活在明朝初年,一個生活在明朝末年,事業(yè)的輝煌點也都與航海有關(guān)。將他們二人放在一起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對這兩位歷史人物的認知和了解,更有利于加深我們對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認識。
鄭和與臺灣島
鄭和的航海事業(yè)是從南京起步的,在今天的南京,仍然有一些地名如馬府街、鄭和公園、龍江寶船廠遺址公園等與鄭和有關(guān)。鄭和之所以聞名,是因為他奉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之命,先后七次率船隊“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在《明史·外國列傳》中,有“雞籠”條,稱雞籠山在澎湖嶼的東北部,故又名“北港”“東番”,離福建泉州較遠,這個“雞籠”應指的是臺灣島。“臺灣”在歷史上有不同的稱呼,《山海經(jīng)》《史記》《漢書》《三國志》中方壺、岱輿、員嶠、瀛洲、夷州等,從方位上判斷,都應指的是臺灣島。
《明史·外國列傳》記載了鄭和登上臺灣島的情況。鄭和對當?shù)厝恕凹屹O一銅鈴,俾掛諸項……其后,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shù)枚,曰:‘此祖宗所遺’”。久而久之,臺灣當?shù)鼐托纬闪艘环N穿戴習俗:在脖子上掛銅鈴,后來也有發(fā)展為用銀制的。
鄭和登上臺灣島的具體時間,史籍記載不清楚,但最晚也是明宣宗的宣德五年(1430年)之前,這一年鄭和從南京龍江下關(guān)啟航后,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國去世了。
鄭和登上臺灣島時,島的名稱還叫“雞籠”。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日本倭寇被戚繼光打敗后,就逃遁到雞籠島,他們對雞籠島進行“焚掠”。到了明朝萬歷末年,隨著槍炮彈藥與航海船只機械化程度提高,西方不少國家如“紅毛番”荷蘭、佛郎機(西班牙)等國已經(jīng)進入更大勢力范圍的航海時代,當時佛郎機人通過“乞地如牛皮大”的陰謀占領(lǐng)了呂宋國;荷蘭人的船隊也“泊舟”在雞籠島,他們荷槍實彈,強行上岸,開始占領(lǐng)雞籠島,從事資源掠奪,并且“因事耕鑿,設(shè),稱臺灣焉”?!啊币辉~即為街市,可見荷蘭人已經(jīng)在利用臺灣島的資源和海上地利位置優(yōu)勢,開展商品集市貿(mào)易活動了。
崇禎八年(1635年),給事中何楷曾向朝廷呈上“靖海之策”,其中就有要從根本上解決臺灣問題的建議。何楷指出:臺灣在澎湖島外,距漳州、泉州“止兩日夜程,地廣而腴”,當初是貧民到那里謀取魚鹽之利,后來發(fā)現(xiàn)政府的“兵威不及”,就出現(xiàn)了“聚而為盜”現(xiàn)象?,F(xiàn)在荷蘭人在臺灣島上筑城建市,開展生意買賣活動,已經(jīng)是“屹然一大部落”了,因此他建議“墟其窟”,加強海禁管理,不讓貨物進出臺灣島,這樣可以“俾紅毛無從謀利,奸民無從得食”。如果他們膽敢“出兵四犯”,明朝的軍隊就可以“乘其虛而擊之,可大得志。紅毛舍此而去,然后沲氛可精也”。何楷的想法雖然是好的,但明王朝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海事力量薄弱,只能眼看著荷蘭人在臺灣島上反客為主,耀武揚威。
真正實現(xiàn)明朝政府收復臺灣島愿望的不是別人,正是出生在明朝、在整個清朝順治年間還堅持為明朝而戰(zhàn)斗的鄭成功。
鄭成功與臺灣島
《清史稿·鄭成功傳》記載,鄭成功初名鄭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的父親鄭芝龍在明朝時跟隨一個名叫顏思齊的人當海盜,顏思齊死后,這支海盜隊伍就由鄭芝龍帶領(lǐng),從此,鄭芝龍在中國東南沿海臺灣及日本、菲律賓等海域擁有極大勢力。明朝崇禎初年,鄭芝龍向福建巡撫熊文燦“請降”,被明朝官方授“游擊將軍”。鄭芝龍華麗轉(zhuǎn)身,他的隊伍成為政府軍隊后,成了明朝政府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為政府捕捉海盜、攻打“紅毛”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最后他累官至總兵一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皇帝殉國后,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被“四鎮(zhèn)”擁立于南京,改元弘光,這是一個流亡政府,史稱南明。鄭芝龍與弟弟鄭鴻逵均被封為伯爵。弘光政權(quán)僅存了八個多月,到順治二年(1645年)就被清朝軍隊剿滅。此后,鄭芝龍又與弟弟奉唐王朱聿鍵之命進入福建,擁立朱聿鍵為帝,改元隆武,此為明王朝的又一個流亡政府,繼續(xù)與清朝對抗著。唐王以皇帝的身份封鄭芝龍與鄭鴻逵為侯爵,鄭芝龍的另一位弟弟鄭芝豹為伯爵。鄭氏一門在垂死掙扎的明王朝尾聲中迎來了門楣的不斷顯赫。鄭成功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既有海盜基因又有政治權(quán)力背景的封建大家庭中。
與鄭氏門庭中其他人不同的是,鄭成功的母親是一位日本女人:“芝龍嘗娶日本婦,是生森?!编嵆晒τ?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戶川內(nèi)浦千里濱,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一直住在日本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受到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鄭成功才被接回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津(現(xiàn)屬安海鎮(zhèn))居住,在那里讀書學習。
鄭芝龍對鄭成功十分欣賞。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帶著20歲出頭的鄭成功參見明朝流亡政府的唐王朱聿鍵。朱聿鍵對鄭成功是“寵異之”,并且給鄭成功以最高禮遇,“賜姓朱,為更名”,讓他改姓“朱”,并賜名“成功”,封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所以后來人們又稱鄭成功為“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等。其實,明王朝自崇禎皇帝在萬歲山上吊自殺那一刻,就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了,福王、唐王以及桂王等人在向南方逃跑過程中建立的一個個流亡政府,只是徒勞的絕唱而已。
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在貝勒博洛率領(lǐng)下,一路南下,勢不可當。在兵力進擊追殺的同時,博洛又親自給鄭芝龍寫信,希望他投降,接受清政府的招安。鄭芝龍最后是“率所部降”,接受了清政府的勸降。順治四年(1647年),鄭芝龍跟著博洛的軍隊來到京師北京,被清政府安排到漢軍的“正黃旗”中,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在這個過程中,鄭成功沒有聽從父親的安排,沒有向清朝政府投誠。鄭成功的叔父鄭鴻逵也在暗中唆使鄭成功,希望他繼續(xù)率部抵抗,并且以大海作為發(fā)展事業(yè)的天地,史書上用“陰縱之入?!眮肀硎觥T谑甯傅难壑?,鄭成功雖然年少,但“有文武略”,在鄭家父輩兄弟輩中都是出類拔萃的。鄭成功也聽從了叔父的話,與父親背道而馳。
鄭成功計劃舉兵起事時,剛開始只招到兵勇數(shù)千人,他們?nèi)匀徊捎媚厦魈仆踔祉叉I的隆武年號,自稱“招討大將軍”,并且將部隊轉(zhuǎn)移到福建的鼓浪嶼駐扎。后來通過不斷進攻,鄭成功先后占領(lǐng)過同安、漳浦、泉州、詔安等地。在明王朝流亡政府的兩位“唐王”相繼失敗后,順治四年(1647年),桂王朱由榔繼續(xù)稱帝,年號始為“肇慶”,后又改為“永歷”。鄭成功派人前往朝拜桂王,桂王又封鄭成功為“延平公”,所以鄭成功又被人們尊稱為“鄭延平”。從此,鄭成功又轉(zhuǎn)而為以桂王朱由榔為首的明王朝流亡政府繼續(xù)戰(zhàn)斗。鄭成功的軍隊轉(zhuǎn)戰(zhàn)于潮州、廈門、廣州、漳州、漳浦、金門、詔安、南靖、平和、海澄之間,與清朝軍隊展開周旋爭奪,令清政府十分頭疼。
為了降服鄭成功,清政府就讓鄭芝龍出面,讓他給兒子鄭成功寫信,勸鄭成功及鄭鴻逵盡早歸順朝廷,并承諾特赦他們的罪行,另外還授官封賞。
鄭成功接到父親的來信,只是“陽諾”,表面上答應而已,但清廷卻是動真感情了。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封鄭芝龍為同安侯,同時讓鄭芝龍轉(zhuǎn)去皇帝的敕封,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鴻逵為奉化伯,授鄭芝豹為左都督。鄭芝龍害怕兒子不會接受清廷的任命,就又另外寫一封書信給弟弟鄭鴻逵,希望他來做鄭成功的思想工作。然而鄭成功不但不受命,還寫了一封書信給老子鄭芝龍,以表達絕不與清廷合作的決心。
盡管如此,清廷仍然沒有放棄爭取鄭成功的努力。順治十一年(1654年),順治皇帝再次派特使曉諭鄭成功,朝廷要授予鄭成功“靖海將軍”官銜,讓他的部隊駐扎在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實質(zhì)上是讓鄭成功擔任這四個州的“總督”。但鄭成功“無意受撫”,不買清政府的賬,他一心要“遙奉桂王”,并且“禮待”流亡中的明朝“諸遺臣”,鐵了心不與清政府合作。與此同時,鄭成功也學古人做法,“置儲賢館以養(yǎng)士”,招納人才,準備干一番更大的事業(yè)。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開始任命濟度為定遠大將軍,率師討伐鄭成功,并將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下獄治罪,因為有人告發(fā)他們父子之間有“私書”來往。順治皇帝令鄭芝龍在獄中寫信勸兒子投誠,“謂不降且族誅”,但鄭成功“終不應”。后來,清軍向鄭成功發(fā)動強烈攻勢,以水師攻廈門,在到達漳州時,“盡發(fā)鄭氏墓”,同時對鄭成功任命的官員,凡是不投誠的,一律斬殺。
鄭成功與清軍的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其間他也曾打到浙江的臺州,江蘇的崇明、瓜洲、鎮(zhèn)江、江寧,也曾經(jīng)去拜謁明太祖陵。但最后還是被擊垮,他退守浙江、福建沿海一帶。與此同時,鄭成功一直追隨的以桂王朱由榔為首的明朝流亡政府也逃到了緬甸。
也就在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去世,即位后的康熙皇帝采納大臣建議,采取釜底抽薪戰(zhàn)略,“徙濱海居民入內(nèi)地,增兵守邊”。清朝政府下達了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20里范圍內(nèi),一律毀壞沿海船只,寸板不許下水,以斷絕鄭成功軍隊的物資供應。清政府同時下令,將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及鄭成功的三位兄弟鄭世恩、鄭世蔭、鄭世默在菜市口處死。
這一切對鄭成功都是致命的打擊。
在形勢日蹙、聲援皆絕的情況下,鄭成功的退路在哪里?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臺灣島,想到了那地處福建以東海域、但至今仍被“荷蘭紅毛人居之”的島嶼。當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與顏思齊為海盜時,就曾經(jīng)在那里駐扎過。
當時荷蘭人在臺灣島上筑了兩座城赤嵌城、王城,并且營造了一個入海口鹿耳門。荷蘭人認為海關(guān)險要,尤其是鹿耳門這一段海水較淺,戰(zhàn)船大船難以航渡,所以就沒有進行重要軍事防備。1661年3月,在舉行了祭海神、候海風的隆重儀式后,鄭成功率船隊2.5萬人出發(fā)了。他們先抵澎湖,然后轉(zhuǎn)進臺灣島。當鄭成功的舟師到達鹿耳門??跁r,恰逢漲潮,海水“驟漲丈余”,軍船“大小銜尾徑進”,直逼海岸邊。大軍快速登陸作戰(zhàn),荷蘭人很快就丟棄了赤嵌城,轉(zhuǎn)而固守王城。
鄭成功派人給荷蘭人傳話說:“土地我故有,當還我;珍寶恣爾載歸。”但是,荷蘭人仍然負隅頑抗,鄭成功率軍圍攻了近七個月,于1662年2月攻下王城?!凹t毛存者僅百數(shù)十”,不得不降。對于余下的這百十來個荷蘭人,鄭成功沒有殺俘,而是令其回鄉(xiāng)。
占領(lǐng)了臺灣島后,鄭成功“乃號臺灣為東都”,“示將迎桂王狩焉”。其實在永歷十五年(1661年)清軍攻入云南后,朱由榔就逃到了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后來吳三桂攻入緬甸,緬王將其獻于吳三桂。1662年6月,桂王朱由榔在昆明被絞死。
鄭成功占領(lǐng)臺灣島后,視臺灣島為明王朝的“東都”,一方面說明他終生都在以自己的行動來感謝朱明王朝對他的知遇賜姓之恩;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鄭成功是在把北京當成明朝的“北都”、南京當作明朝的“南都”,無疑有要東山再起的企圖。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后,聽取謀士陳永華建議,在臺灣島實施了一系列政治舉措和土地開墾政策等,他們制定法律、核定官職、興辦學校、安撫民心。臺灣島土地饒沃,他就招引福建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的老百姓前來開墾種植,“辟草萊,興屯聚”,同時讓將領(lǐng)們將自己的家眷遷來安家。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聽信讒言,對駐守臺灣附近南澳的守將陳豹產(chǎn)生懷疑,致使陳豹帶著軍隊向清政府投降。后來又有人訛傳鄭成功要全部殺死那些還據(jù)守在廈門的將領(lǐng),不少人降清。鄭成功當時已經(jīng)生病,后來又聽說兒子鄭錦(亦作鄭經(jīng))在澎湖與乳母私通、并且用鄭芝龍當初封號自稱“平國公”時,大病中的鄭成功“狂怒嚙指”,憤怒到了極點。也就在這一年的農(nóng)歷五月中旬,鄭成功依靠在“胡床”上受諸將拜謁時,帶著無限的遺憾離世,臨死前曾痛苦地說:“我無面目見先帝于地下?!彼熳テ颇樏娑溃陜H39歲。
鄭成功去世后,由兒子鄭錦繼續(xù)經(jīng)營臺灣,改東都為東寧,仍然奉南明為正朔,鄭氏歷經(jīng)三代統(tǒng)治臺灣的時間前后有23年。1683年7月,在清政府強大的攻勢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率眾歸順,至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tǒng)治之下??滴醵辏?684年),清政府設(shè)立臺灣府,臺灣作為地名并且指稱全島就被固定了下來。
鄭成功的墓原葬于臺南近郊的洲仔尾(今屬永康市),1699年遷葬至福建南安的鄭氏祖墓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