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窯建盞的鼎盛在中國歷史上猶如曇花一現(xiàn),卻是中國陶瓷文化里無法抹去的一個繁榮篇章。當代建窯建盞的復興,是慕古懷今,站在前人肩膀上登高望遠。本文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審美入手,在探尋建窯建盞審美內(nèi)涵的同時,以求能為當代建窯建盞的創(chuàng)作帶來一些思考。
關鍵詞:宋瓷;釉色;器型;文人審美;建窯建盞
一、從宋瓷文化中探尋建窯建盞的審美之“道”
宋代是中國傳統(tǒng)陶瓷器皿生產(chǎn)的一個高峰,繁榮的社會和經(jīng)濟,讓理學、禪學等文化百花齊放,文人及士族階層普遍擁有較好的審美意識和生活趣味。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宋代陶瓷藝術便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一種簡潔、實用、含蓄俊秀、質(zhì)樸自然的感覺。
中國歷史發(fā)展到宋代,統(tǒng)治階級在汲取前人的經(jīng)驗之后,一方面著力推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推行“佑文政策”,重文而輕武,如此一來,當時的整個社會在思想及審美文化上實現(xiàn)了繁榮發(fā)展。宋代社會對文人政治上的寬松,促使“士”這個階層不斷壯大,這一階層的壯大又反過來推動多種工藝美術門類的興起。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與氛圍,促進了文化藝術與傳統(tǒng)手工藝的交叉融合,也使得陶瓷這類傳統(tǒng)手工藝直接受到理學、禪學、道家等哲學思想的影響。在“佑文政策”的帶動下,宋代官吏逐步表現(xiàn)出文人化、學者化的特點,且大都擅長多種技藝與藝術創(chuàng)作,這一點亦大幅提高了整體社會層面的文化與審美水準。在古代社會,傳統(tǒng)士大夫階級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比如蘇東坡就深諳儒、釋、道之內(nèi)涵,又得益于其政治地位,故而促進了彼此之間的融合。
在過去的文人士族階級中,純粹追求儒或是道的,乃極少數(shù)的存在,絕大多數(shù)都是儒道相兼,他們一方面忠君孝父、齊家治國,以盡對于宗法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則雅意林壑、寄情山水,以獲得精神上的休憩或解脫。這兩種思想的對立統(tǒng)一在晚唐至宋代的文人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他們提倡儒學,在審美情趣上卻是道家和禪宗的。儒與道的思想相融,儒家所追求之本質(zhì)在于“文”,道家所推崇之道則在于自然、本真,二者一陰一陽、一剛一柔,形成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學的基礎。這樣的審美情趣和基調(diào)也長久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和陶瓷藝術風格的形成,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儒道兩家的哲學思想占據(jù)著不同的統(tǒng)治地位??梢哉f,宋代文人與士大夫階級社會地位的提高,對當時陶瓷審美的影響,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宋瓷的審美情趣,源自于宋代文人及士族階層的審美追求。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以及燒制工藝的進步,更加經(jīng)濟及實用的瓷器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I钏璧闹饕髅?,也逐漸上升為文人士大夫們手中飲茶的器具和把玩物件。生活日用的“食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史上,其不僅僅是“日用品”,在一定時期它們也是一個人身份、權力、地位的象征。夏、商、周時期,“食器”曾是“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器以載道”,“器”為具象之物,為形而下之有形有用之物;“道”則為器物所含之文化,為形而上的精神追求。
宋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影響了當時的陶瓷工藝之美,這一時期的文人階層追求“寓物于意”,主張“留意”于物而不為物所擾,這是宋人節(jié)制的一種表現(xiàn)。文人階層追求的是“自然”“平淡”“雅”,講的是“象外之意”,這些都體現(xiàn)在對于瓷器釉色含蓄內(nèi)斂、渾然天成之美的追求上。宋代單色釉的極致追求,在于釉色的純正,如玉般的釉面質(zhì)感。器型亦有別于唐代的繁復、艷麗,而更傾向于古樸,親近生活和民族特色。
飄逸、平實、質(zhì)樸,這是工藝美術史論家田自秉總結的宋代工藝美術審美三大特征。尤其是宋代的瓷器,雖然器型簡單,但總能夠給人以一種清爽、淡雅、含蓄的美感。理學作為宋代的主流思想之一,融合了禪宗與道家的部分思想,因此著名學者杭間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將宋代瓷器藝術審美的形成歸結為在理學思想引導下的文人士族階層審美的綜合體現(xiàn)。就好比朱熹崇尚“格物致知”與“理趣”,表達的是對自然之理的推崇,這不正是田自秉先生所說的飄逸、平實與質(zhì)樸嗎?同樣,理學家們常常“比德與玉”,因此我們看宋代瓷器釉面、釉色多強調(diào)的是溫潤、厚重的質(zhì)感,這一審美亦延續(xù)至今。宋代建窯建盞的繁盛,正是得益于這樣的文化及審美環(huán)境,孕育而生的一朵中國黑瓷藝術之奇葩。
二、從宋瓷審美中探尋建窯建盞的釉色意蘊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宋代瓷器的審美是在理學思想主導下,儒家與道家融合的產(chǎn)物。建盞因其釉色、器型在宋代受到追捧,除了“斗茶”的實用性外,青黑的樸素釉色又與“空”的意象相呼應,似乎靜謐天空可包羅萬象又引人遐思,正迎合了禪宗思想中對“空”“明心見性”的追求。而其燒制過程中,“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不確定性,不僅符合儒、禪“自然天成”的思想,亦與道家“道法自然”的追求不謀而合。
在禪宗觀念中,尋求“空”“頓悟”“明心”和“見性”,促使宋代在器物的審美上以樸素、“空”為切入點,在陶瓷藝術審美上追求“象外之意”的美感。而建窯建盞由于燒制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特點,讓建盞的釉色恰巧符合了“天成”“空成”的儒禪追求。與此同時,在儒禪兩家以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也讓宋代的陶瓷技藝在追求自然美感的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一種“道法自然”的追求,就像陸游所說的“妙手偶得之”那般。如宋代哥窯、汝窯等窯口燒制的器皿,其釉面上多有自然開片,建窯建盞的“鐵胎厚釉”等特征,都顯示出材料本身的自然美,同時也體現(xiàn)了宋代陶瓷工藝美學中對材質(zhì)的自然美的追求。
前文亦有提到,在釉色上,宋代瓷器對唐代青白釉、黑釉等釉色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著重于如玉般質(zhì)感的突出,釉色更純,器型趨向于古樸。繁復、艷麗且?guī)в挟愑蝻L情的造型逐漸退出審美主流,更貼近生活及民族化的器物在理學的主導下成為主流。這一變化,反映出宋代審美觀念在理學和禪學的影響下,崇尚簡樸生活、崇尚自然,表現(xiàn)出陶瓷工藝美在宋代的特點??⌒愎艠愕钠餍椭馈⒑钭匀坏挠陨?、樸實無華的材質(zhì)之美,最終形成了宋代陶瓷工藝美學的三大特點。
時至今日,大家公認中國瓷器審美之高峰以宋代哥窯、汝窯、官窯、鈞窯、定窯等為最。通過觀察文人士族階層的美學取向,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宋瓷名窯的審美特點,多為素面瓷器,少有人為的釉面裝飾。雖如此,但釉面卻不單調(diào),如官窯、汝窯的釉面開片,利用了胎體與釉面之間的不同收縮比使其自然生成;再如建窯建盞的兔毫、鷓鴣斑、茶末、灰背等不同釉面,是鐵系結晶在不同窯溫和窯爐氛圍下呈現(xiàn)的不同窯變狀態(tài)。這些自然而成的釉面裝飾,迎合了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內(nèi)核,因而受到眾多文人貴族的追捧,這也是同為宋代黑瓷代表的建窯與吉州窯等窯口的區(qū)別。為何宋代建窯建盞能在一眾黑瓷窯口中獨領風騷,蓋因建盞黑色釉面上形成的斑紋肌理,變化莫測,都是“自然天成”而來,沒有過多的人為雕飾,而吉州窯的玳瑁、貼花等則需要輔以人工貼、涂多道工序。
追求窯變自然的建窯建盞之釉色,在包含自然中反映出宋代陶瓷藝術的美感。《道德經(jīng)》中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的“玄”對應的是自然存在的萬物,而在色彩上所指的正是黑色。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黑是“無色之色”,在道家理論中無中可以生有,黑色亦包含了所有的色彩,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禪宗思想中對于“黑”的理解與道家存在共通性,黑色代表的是沉著、冷靜,有助于禪宗“明心見性”,從而帶來“象外之意”的“頓悟”。建窯當?shù)氐奶ネ良坝粤细缓F元素,經(jīng)由窯火的淬煉呈現(xiàn)出釉色油潤厚重的質(zhì)感。在釉面上,正如《大觀茶論》中宋徽宗所推崇的“盞色貴青黑”,建窯建盞的釉色呈現(xiàn)以“青黑”為底,紅、褐或銀藍色斑紋為飾的特點。所謂青黑,乃黑中泛青色,黑中透潤、深沉,是建窯建盞釉色的根本。我們欣賞傳世的宋代建窯建盞作品,無論是前些年以7800萬元拍賣成交的油滴盞,亦或現(xiàn)藏于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稻葉家曜變天目”,其釉面底色都是黑中泛青之色,這種含蓄內(nèi)斂仿佛無垠夜空,深沉靜謐、引人遐想。
三、從文化追求中探尋建窯建盞的實用之美
宋代瓷器藝術的發(fā)展深受當時的文化影響,尤其是理學思想。理學在南宋成為官方哲學,在繼承儒家學說的基礎上融合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中蘊藏著古樸、大方的審美觀念,也包含在宋瓷的器型之中。在《天道》篇中,莊子曾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在莊子看來,器物應當順應自然,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表現(xiàn),不應以人為力量去施加而改變原有的自然本性。與唐代尚佛之風不同,宋代尤其是南宋,社會上層之間程朱理學盛行,在其倡導下,宋人十分講究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美妙。統(tǒng)治階層在國家治理上大多推崇的是“無為而治”,而在器物的文化審美中崇尚“渾然天成”“簡約大方”。其中的“簡”,是文人士族階層所崇尚的一種思想品質(zhì),這一點對宋瓷的器型設計有著較大的影響。而朱熹晚年在建陽講學,他的理學思想對閩北一代的民眾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并將之融合于建盞器型的設計中,追器型簡約,兼具審美與實用特征。
當代建窯建盞的器型,基本上是從宋代建窯建盞中繼承而來的,實用之美正是宋代工藝美術審美及文化追求的根本,亦是宋代工藝美術生命力之所在?!耙赃m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蓖醢彩谶@句話里,強調(diào)的正是器物需以實用為導向,所謂器應該做到“物以致用”“物以盡用”,如果離開了具體的用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墨子曾說:“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zhì)而后文”,即人要追求美,必須要有充足的溫飽;要先有穩(wěn)定的居所,才能追求生活里的愉悅。而對于器物的設計,在考慮裝飾時,首先考慮的便是是否具備最基礎的實用需求。縱觀人類發(fā)展史,之所以會對器物精心地修整和加工,不正是為了能夠在使用的時候更加方便嗎?從一定程度上而言,工藝美術以及對器物的審美追求,亦是在精益求精的過程中誕生的。反觀宋代建盞的興盛,正是得益于其器型、釉色能夠在“斗茶”的過程中滿足使用及審美的需求。審美無需多言,而實用性也應當是我們進行當代建窯建盞創(chuàng)作時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工藝之根本在于實用,工藝之美在于實用之美,因此我們從事建窯建盞的創(chuàng)作,脫離實用性的范疇,也將似無根浮萍,其生命力難以長久,自然談不上“美”。
在宋代,陶瓷等一系列器物的生產(chǎn),并不像我們當下有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工具或現(xiàn)代化的工藝設計理論支持。但近年來,我們學習、研究宋代建盞的經(jīng)典器型,可以感受到當時匠人們在器型設計時,于實用、便捷、合理乃至節(jié)約、經(jīng)濟等方面的考慮。這些或許是因為在建窯所燒制的器物中,較大比例還是民間實用器皿,建盞最初也是作為實用器皿來燒制的。因此,宋代建窯匠人在設計建盞造型時,首先充分考慮的是老百姓的實際需要;其次,在比例、器容、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針對所用器物的不同用途而有所區(qū)別,從而較好地把握了實用和美觀相統(tǒng)一的基本原則。例如,在“點茶”中,使用執(zhí)壺與茶盞,執(zhí)壺是“點茶”中專門用于注水的工具,而執(zhí)壺與建盞的有機結合,則更多的是從茶人的視角來考慮設計的。從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時至今日還是產(chǎn)品設計所追求的根本,宋代匠人在千年前就已經(jīng)深刻理解并實踐了這一思想。
四、總結
建窯建盞作為宋代黑瓷的代表,“盞”這一器型可以說正是其實用及審美兼具的典型,工藝古樸、俊秀而實用,完整地體現(xiàn)了宋代陶瓷藝術的審美特征。
參考文獻:
[1]李煒洲.解讀宋代陶瓷工藝美學在日本茶盞造型設計中的體現(xiàn)[D].山東大學,2017.
[2]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汪鵬.宋瓷造型理念對現(xiàn)代陶瓷設計的啟示[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
[4]易婷.中國唐宋時期茶盞藝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袁忠,1966年出生。2007年從事建盞燒制工作,師承省級非遺傳承人許家有?,F(xiàn)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陶瓷技師、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名人、南平市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南平市工藝美術大師、南平市技能大師、“芊盞堂建盞陶瓷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及設計總監(jiān)。其燒制的建盞作品被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南平市博物館、中國福建文化海外驛站日本站等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