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榮 黎秀菊 練新靜
經(jīng)橈動脈行冠脈介入術(TRI)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低、術后患者恢復快等優(yōu)點,目前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應用[1]。但由于手術為經(jīng)橈動脈穿刺,而橈動脈為α平滑肌特性動脈,血管壁中彈性纖維多,且血管較細,TRI手術需使用抗凝藥物,加上術中穿刺不當、術后壓迫止血方式不當?shù)纫蛩?,TRI術后患者易發(fā)生穿刺點出血、血腫等并發(fā)癥,嚴重的會引起患者上肢腫脹,增加患者術后疼痛感,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影響患者生活活動[2-3]。因此本研究分析海豐縣彭湃紀念醫(yī)院197例實施TRI手術患者,分析TRI術后并發(fā)穿刺點血腫的相關因素,并探討其應對措施,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本院實施TRI手術的19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術前檢查橈動脈供血正常;(2)上肢無外傷。排除標準:(1)無法使用抗凝藥物;(2)橈動脈解剖存在嚴重異常;(3)上肢存在其他疾??;(4)意識不清,無法正常溝通。以其中并發(fā)前臂穿刺點血腫的46例患者為研究組,以未發(fā)生前臂穿刺點血腫的151例患者為對照組。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實施TRI手術,記錄其年齡、性別、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病程、冠心病類型、穿刺時間、穿刺次數(shù)、多種抗凝藥物使用、止血方式、術后活動性出血情況,分析TRI術后并發(fā)穿刺點血腫的相關因素。年齡:以年齡≥65歲患者為高齡患者。糖尿?。阂蕴悄虿≡\斷標準評估,符合文獻[4]診斷為合并糖尿病,不符合診斷即患者未合并糖尿病。高血脂:根據(jù)高血脂診斷標準評估,符合文獻[5]診斷為合并高血脂,不符合診斷即患者未合并高血脂。穿刺時間:以TRI穿刺總耗時≤15 min為正常穿刺時間,TRI穿刺總耗時>15 min為穿刺時間過長。穿刺次數(shù):以穿刺次數(shù)≤2次為正常穿刺次數(shù),穿刺次數(shù)>2次為多次穿刺。多種抗凝藥物使用:以正??鼓幬镉昧肯?,抗凝藥物使用種類>2種為使用多種抗凝藥物。止血方式:止血方式分為繃帶壓迫止血和橈動脈止血器止血。術后活動性出血:以術后患處活動、擠壓等情況導致血管損傷、血液持續(xù)外滲情況為術后活動性出血。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單因素分析后存在顯著性差異的指標行非條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年齡、性別、冠心病病程、冠心病類型、糖尿病、高血脂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穿刺時間、穿刺次數(shù)、多種抗凝藥物使用、止血方式、術后活動性出血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TRI術后并發(fā)穿刺點血腫單因素分析
表1(續(xù))
表1(續(xù))
經(jīng)非條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可知,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shù)多、多種抗凝藥物使用、止血方式、術后活動性出血均為TRI術后患者并發(fā)穿刺點血腫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TRI術后并發(fā)穿刺點血腫的非條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TRI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但術后穿刺點血腫增加患者術后疼痛感,不利于術后橈動脈血管恢復[6],因此需分析TRI術后并發(fā)穿刺點血腫的相關因素,并對應實施預防方案。
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兩組年齡、性別、冠心病病程、冠心病類型、糖尿病、高血脂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穿刺時間、穿刺次數(shù)、多種抗凝藥物使用、止血方式、術后活動性出血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非條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可知,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shù)多、多種抗凝藥物使用、止血方式、術后活動性出血均為TRI術后患者并發(fā)穿刺點血腫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穿刺時間過長可能是患者病變血管數(shù)量較多、病情較復雜、穿刺進行不順利等原因?qū)е?,穿刺時間延長會導致橈動脈血管損傷程度增大,且會增加手術中肝素等抗凝藥物使用,從而TRI術后易發(fā)生穿刺點血腫[7]。穿刺次數(shù)增加與TRI手術進行順利程度和是否一次成功有關,增加橈動脈血管損傷部位,增加出血量,且易引起橈動脈痙攣,不利于患者術后橈動脈恢復,從而引起穿刺點血腫[8]。TRI手術中使用多種抗凝藥物會增加橈動脈血管穿刺點出血風險,增加術后止血難度,因此易引起術后穿刺點血腫[9]。部分患者TRI術后使用傳統(tǒng)繃帶加壓止血,該止血方式在壓迫橈動脈同時對周圍靜脈血管、毛細血管等血管造成壓迫,使靜脈血液回流阻力增加,從而導致TRI術后穿刺點血腫[10]。TRI術后由于抗凝藥物使用,且穿刺部位為上肢,部分患者在未確定穿刺點徹底止血便開始活動上肢,導致穿刺點再次出血,從而引起TRI術后穿刺點血腫[11]。
因此,針對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shù)多、多種抗凝藥物使用、止血方式、術后活動性出血導致TRI術后患者穿刺點血腫的獨立危險因素,需對應制定相關策略預防TRI術后穿刺點血腫。穿刺時間過長:術前仔細評估患者血管情況,可通過橈動脈造影等方式判斷患者血管條件和變化情況,且穿刺時需找準橈動脈搏動最強處進行穿刺,通過術前研究橈動脈造影在穿刺時盡量避開橈動脈變異處,從而盡量降低穿刺難度,減少穿刺使用時間[12]。穿刺次數(shù)多:與穿刺時間過長類似,術前需使用橈動脈造影詳細觀察患者橈動脈情況,穿刺時需選擇一次穿刺成功率較高處,避開橈動脈嚴重變異處,可使用雙導絲技術,在原來一根導絲基礎上再調(diào)價一根超滑導絲,便于管道通過[13]。多種抗凝藥物使用:TRI手術時抗凝藥物使用需個體化分析,針對不同患者出血、上肢血栓形成等風險進行綜合評估,盡量避免使用多種抗凝藥物[14]。需止血方式:由于傳統(tǒng)繃帶加壓止血會壓迫其他正常靜脈血管導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穿刺點血腫,橈動脈止血器可盡可能避開該情況,橈動脈止血器可直接將壓迫器止血面作用與橈動脈穿刺點上,避免壓迫其他血管,且可間隔一段時間調(diào)節(jié)壓力,從而促進血液回流,并減少患者止血壓迫疼痛[15]。術后活動性出血:術前需全面告知患者TRI手術注意事項和橈動脈出血情況,以及術后及時止血和止血徹底的重要性,以及止血效果不佳可能導致的穿刺點血腫、上肢腫脹等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在止血時和術后叮囑患者勿隨意活動穿刺上肢,需確保止血徹底后適當活動,不要過量活動[16]。
綜上所述,經(jīng)TRI手術患者并發(fā)前臂穿刺點血腫受穿刺時間長、穿刺次數(shù)多、多種抗凝藥物使用、止血方式、術后活動性出血等獨立危險因素影響,因此臨床可使用術前詳細觀察橈動脈情況、術后使用橈動脈止血器止血、術后減少穿刺上肢活動量等方式預防TRI術后穿刺點血腫發(fā)生,減少TRI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