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丹丹
摘要:在學校心理工作中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xiàn)了自我傷害傾向,但在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時遇到了很多困難。為分析造成溝通困境的原因,探討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相關對策,以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工作為實踐基礎,闡釋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時存在的困境,努力提高溝通效率,達成合力,幫助自我傷害學生更好更快地走出困境,重新找到生命力量。
關鍵詞: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家校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9-0067-04
自我傷害行為是主體刻意傷害身體的行為,部分極端的行為容易造成死亡、殘疾等嚴重后果[1]。從2015年開始,浙江省全面開展心理危機學生摸排工作,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尤其是高危學生篩查與跟進日趨規(guī)范。大面積的學生心理危機摸排結合心理咨詢室日常接待個案,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xiàn)自我傷害行為。但很多時候,受“重點關注”的孩子背后都可能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相關研究表明:在已知的未成年人自殺事件中,60%是因為心理問題,52.9%是因為家庭原因[2]。這注定了學校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重要、必要,但又會遇到很多困境。
本文以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的現(xiàn)狀為切入點,分析遇到困境的原因,尋求與家長溝通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一、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常見表現(xiàn)
以我校2020年高危學生摸排情況為例,當年摸排三類高危學生26人,其中存在自我傷害行為的學生12人,占三類高危學生人數(shù)的46.15%,自我傷害形式包括割腕、跳樓和吃藥,其中造成較嚴重后果就醫(yī)洗胃一人。
在大量咨詢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最常見的自我傷害途徑包括割傷、撞擊、服藥、跳樓、鞭打等,其中以割傷最為常見且較為隱蔽。
(一)割傷
割傷是學生自我傷害中最常見的,其中以割手腕最普遍。割傷行為工具簡單易得,傷害后果嚴重且隱蔽性強,除少量主動前來心理室被心理教師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割傷行為時間長、數(shù)量多且從未被發(fā)現(xiàn),加上自己有心隱瞞,大多數(shù)割傷學生的家長對此一無所知。因此,割傷行為對生命威脅雖然不大,但存在廣泛,影響深遠。
(二)跳樓
跳樓傷害行為危害大后果嚴重但數(shù)量較少,2020年,我校有一名學生在家中坐上窗臺以跳樓威脅家長,雖未造成嚴重后果,但影響惡劣。相較于割傷,跳樓行為直接將傷害行為呈現(xiàn)在家長面前,直接威脅生命安全,值得警醒。
(三)服藥
服用藥物進行自我傷害行為常見于有較強烈自殺傾向學生,我校2020年出現(xiàn)一例一次性服用整盒感冒藥的自我傷害行為。相較于其他行為,藥物獲得較為容易,除安眠藥等處方藥外,感冒藥等日常藥物在藥店、醫(yī)務室都可以得到,不需要處方,可囤積,行為后果嚴重,是需要引起重視的自我傷害新形式。
二、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的現(xiàn)實困境
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自我傷害行為,學校啟動三級響應機制,班主任第一時間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學校采用面談的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應對各不相同,但很大一部分家長表現(xiàn)出抵觸情緒,甚至發(fā)生不愉快,其中以下幾種表現(xiàn)最具有代表性:
(一)拒絕溝通:“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
金某某,我校高二學生,上學期因和班級同學鬧矛盾出現(xiàn)心理波動,之后不愿來上學并表現(xiàn)出一定的自殺和傷害他人念頭。在班主任與家長溝通過程中,家長表示孩子是因為“校園欺凌”引發(fā)了抑郁癥,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班主任在后續(xù)工作中了解到,金某某初中開始就表現(xiàn)出一定的心理異常,高一階段去??漆t(yī)院就醫(yī)并被確診為抑郁癥且休息一段時間進行治療。
面對班主任已知的情況,家長拒絕提供高一就醫(yī)證明并拒絕簽署心理健康狀況告知書和安全責任狀,同時,家長表示孩子在學校就應該由學校負責。德育處教師、班主任、心理教師一次次上門家訪,嘗試走進孩子內心,了解孩子想法。
本學期開學,金某某想正常上學,班主任希望家長提供醫(yī)院康復證明,表明孩子心理狀態(tài)正??梢陨蠈W,家長同樣拒絕提供并表示除非省級、市級文件規(guī)定請假學生需要提交復學證明,否則投訴學校個別針對。
這是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拒絕和學校溝通。
這類家長首先是隱瞞,不愿告知學校孩子的真實情況,也不愿將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或異常與班主任、心理教師溝通。其次是推諉,拒絕進行專業(yè)醫(yī)學鑒別診斷,拒絕提供醫(yī)院相關材料與學校溝通,拒絕服藥治療,拒絕提供醫(yī)院證明。在這樣的拒絕行為之后,家長會明確表示,孩子出了問題就是學校的責任,學校必須給我們處理好。
(二)似懂非懂:“可是我們能怎么辦呢?”
潘某某,我校高二學生,來到心理咨詢室時神色慌張、略顯焦慮,自述感覺自己精神分裂,有一個聲音在腦中揮之不去。輔導、訪談,隨即發(fā)現(xiàn)潘某某還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傷害傾向,很快,潘某某的爸爸就來到了學校。
潘某某的爸爸搓搓手,很歉意地表示給老師添麻煩了??吹贸鰜?,他很著急,也很想配合學校做好工作,在相對較為順暢的溝通過后,他馬上帶孩子去了醫(yī)院,經(jīng)醫(yī)院診斷為抑郁癥。
下一步該怎么辦?潘某某的爸爸有些不知所措,雖然我們給了很多建議,但這個學期,潘某某還是正常上學并且住校,細問之下,潘某某同學告訴我們,爸爸媽媽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學校的建議有道理,但家里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了,就仿佛一切都沒有發(fā)生過,就好像潘某某已經(jīng)自愈。
以潘某某爸爸為代表的第二類家長內心是愿意和學校一起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的,但遺憾的是,他們大多文化水平有限,經(jīng)濟實力欠缺,對心理疾病缺少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加上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外來務工者,工作繁忙休息時間少,很少有時間顧及孩子的學習與生活。
這些家長會帶孩子去醫(yī)院就醫(yī),吃了一段時間的藥物之后,認為藥物沒有改善效果,觀察孩子最近也不存在自我傷害行為了,就產(chǎn)生鴕鳥心態(tài),當事情沒有發(fā)生過。
(三)否認問題:“是你們老師引導我孩子去自殺的吧!”
“你們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是什么資質?是不是心理教師引導我兒子說要自殺的?”
章某某,我校高三學生,主動前來咨詢,語速慢,話語少,思維緩慢語言邏輯性差,對于心理教師引導的話語基本沉默,但突然冒出一句:“我很想死,我想自殺?!痹诓粩嘣儐柕倪^程中,章某某表露出明顯的學習壓力和厭學情緒,面對這樣有一定自我傷害傾向的學生,心理教師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家長就說出了上面的話。
這是處理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第三類問題——否認問題。在這類家長眼中,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心理問題,自己也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孩子的自我傷害行為,當學校發(fā)現(xiàn)并告知情況時,家長否認問題存在,面對學生身上的自我傷害痕跡,用“他就是開玩笑”“他就是嚇唬嚇唬人”“他不敢的”等語言為自己辯解,用否認欺騙自己。
(四)假裝配合:“好的,回家我會好好對他的”
“哦,這個我們知道啊,他又怎么了嗎?”王某某坐在咨詢室哭泣不止,從初一開始就冒出的自我傷害念頭揮之不去,到了初三,隨著中考壓力的增大,劃傷手腕成了他宣泄情緒的最常用方法。初中時期老師就發(fā)現(xiàn)了他的行為,也很快和家長溝通交流,家長表示立刻會帶孩子去醫(yī)院就醫(yī)并遵醫(yī)囑進行治療。但回到家,媽媽態(tài)度就變了,“你就是想太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你就不會想死了?!奔议L不理解孩子是生病了,以為孩子為了逃避學習才裝出來,甚至還假意配合老師,回到家翻臉責怪孩子沒事找事,致使孩子的情況不斷惡化。
這是常見的第四種家長,假意配合,實則逃避問題采取拖延策略。這一類家長態(tài)度很隱蔽,難以發(fā)現(xiàn),學校跟進工作也拒不配合,等到一段時間后,學校發(fā)現(xiàn)孩子沒有變化甚至狀態(tài)更糟糕了,學生才會偷偷告訴心理教師,自己根本沒有去醫(yī)院,家里也沒有任何改變。再次邀請家長溝通,家長依舊會很客氣地連連答應,回到家之后重新進入循環(huán)。
三、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溝通出現(xiàn)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拒絕——以保護孩子的名義
很多家長拒絕和學校溝通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出發(fā)點是為了保護孩子。他們認為學校了解孩子心理狀態(tài)的唯一目的是給孩子貼標簽進檔案留案底,并在后續(xù)教育中會用有色眼鏡看待孩子,因此,家長選擇切斷與學校溝通,認為不將真實情況告訴學校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學校不知情就不會影響孩子的檔案,孩子也不會被班級同學另眼相看區(qū)別對待。
(二)拖延——面子至關重要
一部分家長不愿直面孩子心理問題,他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基本的認識,覺得孩子有心理疾病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會讓人看不起,很多有著體面工作較高收入的家長更是不希望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被他人知曉。他們選擇逃避,認為孩子不去醫(yī)院就醫(yī)就等于沒有問題,孩子不在家休息就不會有人知道孩子有問題,一部分已經(jīng)出現(xiàn)社會行為退縮的學生會被家長強迫來學校上課甚至住校,只有一個按照正常軌跡長大的孩子才不會讓家長丟了面子。
(三)推卸——掩飾不安與害怕?lián)?/p>
當家長聽到孩子存在自我傷害的念頭或行為時,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知道這意味著孩子很危險,甚至有可能隨時出現(xiàn)極端事件。他們內心是擔心的,生怕自己一個疏忽出現(xiàn)難以承受的后果,家長在重壓之下需要有人來分擔壓力,學校為了最好的擋箭牌,將安全責任推給學校,既緩解了安全壓力也緩解了自己的心理壓力。
四、化解溝通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理解接納與共情
當學生出現(xiàn)自我傷害傾向時,我們應該透過傷害行為尋找心理訴求。自我傷害行為很多時候意味著學生的心理訴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只能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表達內心的訴求,他們需要被看到和被理解,家長也是如此。
1.我和你們在一起
首先要明確,和家長溝通的目的不是將孩子推給家庭,而是與家長站在一起,為讓孩子改善目前狀態(tài)。開場的話語要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的溫度,不是冰冷地處理問題,是溫暖不失力度地一起面對問題?!芭税职郑鷦e著急,我們也一樣擔心潘某某的情況,請您來不是為了告狀,我們也想知道潘某某同學怎么了?!遍_場簡單的話語安撫情緒,拉近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希望學校和家長一起能成為支撐孩子生命信念的重要力量。
2.我理解你的感受
我們理解學生的行為,理解他的訴求,接納不同學生不同的表達方式,發(fā)揮同理心想真正了解別人,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每次溝通,預先在頭腦中預設,如果我是家長,當我知道孩子有自我傷害問題,我的感受是什么?家長充滿震驚、無奈、焦慮等,所以承接焦慮,盡可能客觀但有溫度地闡明事實,預期后果至關重要。“潘爸爸,這是我們目前了解到的基本情況,我明白您現(xiàn)在也許有點難以接受,我們一起來面對。”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焦慮被看到,體會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面對問題。
3.關注孩子的訴求
家校溝通表面上是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本質上,它是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引導家長接納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表達方式,“王某某媽媽,您先不要這么生氣,您說回去要好好問問她究竟割腕是為了什么,問之前您不妨先想想,是不是您女兒沒有更好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了?她是否曾經(jīng)多次和你表示過學習壓力太大了自己受不了?”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傷害自我是犯錯,是需要教育甚至懲罰的,這個時候必須引導家長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訴求,讓家長成為孩子生命的支持力量。
(二)聯(lián)結助力與跟進
1.我們一起發(fā)揮力量
當家長被理解被接納,放下心理防御后,開始引導重點問題,即孩子為什么傷害自我?我們該如何處理?家長從焦慮轉化為無助,他迫切需要支持?!巴跄衬硧寢專粌H有您,也有我們,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怎么幫助王某某?!弊晕覀Φ暮⒆永碛筛鞑幌嗤嗤氖撬麄儧]有從身邊的人身上得到支持的力量,于是他們放棄了自己。此刻,學校和家長應該共同尋找雙方可以提供的溫暖。
2.可操作的流程
在與家長共情后,交流進行到直面問題的關鍵點,教師要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和例子告訴家長心理問題并非精神疾病,只是我們的心理“感冒”了,但它需要外界的幫助才能好轉,這個時候醫(yī)生、老師和家長都是必不可少的。規(guī)范且有效的高危學生處理程序能幫助家長了解就醫(yī)信息和后續(xù)關懷措施。
3.溝通只是開始
“老師,那就拜托你了?!边@是很多家長最后都會囑咐的一句話,與自我傷害傾向學生家長的溝通只是踏出了處理問題的第一步,學生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自我傷害學生都會成為學校心理危機三類學生并建立一人一檔,與家長的溝通也定期進行,除班主任溝通外,心理教師還需走進學生家里進行家訪,尤其是長期請假的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定期與家長交流,積極家訪,讓學生和家長共同感受到學校沒有因為心理問題貼標簽、戴有色眼鏡,而是成了學生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史劍鋒.農村中學生自我傷害行為及心理輔導預防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53-54.
[2]田華.共情家長,承接焦慮——危機篩查后心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6):21-24.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