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雅麗
【摘要】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教師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本文就如何開展語文精讀課文的預習活動進行探討,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進行交流。
【關鍵詞】語文;預習;步驟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應該如何讓預習變得更有實效呢?下面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預習第一步:斷句
也許有人認為課文都是已經(jīng)斷好了句的,根本不需要學生再去斷句。不過大家盡可以試試把一篇課文的標點全部去掉,給同學們作為預習的材料。我把不加標點的《燭之武退秦師》印好發(fā)給同學們。
古人讀書斷句是第一步,如今我們的語文預習若是從斷句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布置了預習任務如下:
1.用“/”斷句,通讀一遍;
2.將文章分段并說明理由。
同學們在驚愕之余感到難度很大,在我的鼓勵之下開始了預習,但是在任務1出現(xiàn)了比較多的分歧,例如“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有的同學覺得要斷,有的同學覺得不要斷,還有“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等等。斷句不同意味著文章意思不同,同學們在爭論的過程中能夠感覺到“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更能表達前后有遞進的層次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更能凸顯燭之武在危急關頭的舉足輕重,燭之武的能力以及遭受冷遇的不平之感就更易于被同學們感受到。完成任務2后,同學們非常明顯地能夠分清楚文章先是交代秦晉圍鄭、兵臨城下的背景,然后交代鄭國國內(nèi)的慌亂與燭之武的臨危受命,然后詳寫燭之武與秦伯的交鋒,最后交代破局的結果。這樣的預習對于精讀文本是大有益處的。
預習第二步:字詞
在高中階段,雖然生字生詞已不多,但細心涵泳字詞的用法依然是必須下的功夫,特別是文言文,依然有字詞積累的必要。所以預習第二步要同學們劃記自己不懂的字詞,如果不懂的太多,可以由老師指定必須弄懂弄透的幾個字詞。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我們不太熟悉但又必須弄懂的字詞,要求同學們在預習時必須尋求這個字詞在本文中的確切意思,還必須依據(jù)與本文相類和不相類的若干例子,發(fā)現(xiàn)那個字詞的其他意思以及正當用法。
預習第三步:答問
這個“答問”是指回答教師預設的問題。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去研究,精讀課文往往是精品,可供探究的點不少,但具體要求學生往哪個方向去思考則是教師需要提前預設好的。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對這樣的問題進行思考是自由的,不像課堂上有老師的“循循善誘”,結果一定是發(fā)自本心,是自己參考與思索得來的結果,這是學習最重要的習慣和品質。在《燭之武退秦師》中,我只預設了一個問題:你喜歡燭之武嗎?請依據(jù)文本說說理由。這個問題難度不大且每個同學都有話說,可能有的同學會欽慕他的口才,有的同學會討厭他的牢騷,又要求以文本為依據(jù),就不得不對照文章進行思考,在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充分思考,對于上課的討論是大有裨益的。
語文課文應該如何預習,也許有更多的好做法,但始終應該牢記葉圣陶先生所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