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春燕 張東青 余佐時 葉偉坤 李俐倩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放射影像科 (廣東 湛江 524003)
腦梗死又被稱作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于不同因素引發(fā)的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引發(fā)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1]。而腦血管狹窄是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腦血管狹窄的早期診斷有利于早期治療方案的制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2]。常規(guī)臨床中一般通過血管超聲對腦血管狹窄進行診斷,這種診斷方法的操作較為簡單,但準確率較低,目前主要是作為初步檢查手段[3]。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血管狹窄診斷的“金標準”,但該方法無法準確顯示出血管壁的結構以及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且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操作繁瑣,難以在基層普及[4]。相比之下,螺旋CT頭部CTA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分辨率高、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可作為腦血管狹窄診斷的新途徑[5]。本次研究分析了頭部CTA檢查對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程度的診斷價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共8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1.49±7.36)歲。腦梗死病程1~6d,平均病程(3.05±1.18)d。
納入標準: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經(jīng)CT或MRI確診;年齡≥40歲;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器官功能衰竭;惡性腫瘤;因其他疾病引發(fā)的心源性腦梗死。
1.2 方法入院后1周內(nèi)通過128層螺旋CT機行頭部CTA檢查以及MRA檢查。
CTA檢查方法如下:在患者肘前靜脈注入非離子型碘對比劑以及生理鹽水,非離子碘對比劑選擇碘佛醇350~370mgI/mL。注射總量控制在60mL,注射速率控制在4mL/s左右。注射后延遲15s開始監(jiān)測。當對比劑在靶血管中處于高峰濃度時,行CTA掃描。掃描具體參數(shù)如下:管電壓設置為125kV,管電流設置為250mAs,矩陣設置為512512。掃描范圍以主動脈弓為起始點,直至顱頂,由下向上進行掃描。得到數(shù)據(jù)后,通過多種方式對頭頸部血管進行重建處理,并對重建圖像分析、診斷。
MRA檢查方法如下:頭部選擇為陣列線圈,掃描以顱底為起始點,胼胝體為終點,行3D-TOF-MAR檢查,以3個薄塊重疊法進行采集。參數(shù)設置如下:翻轉角度設置為26°,TR設置為24ms,TE設置為8s,層厚設置為0.75mm,層距設置為0.75mm。采集到圖像后,通過工作站3D軟件進行處理。
腦血管狹窄程度分為5個等級,具體如下:腦血管內(nèi)徑縮小程度<10%為無狹窄;腦血管內(nèi)徑縮小程度為10%~30%為輕度狹窄;腦血管內(nèi)徑縮小程度30%~70%為中度狹窄;腦血管內(nèi)徑縮小程度70%~99%為重度狹窄;腦血管內(nèi)徑縮小程度100%為完全閉塞。當患者同一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狹窄時,根據(jù)最狹窄處進行判斷。
1.3 觀察指標(1)對比CTA與DSA診斷腦血管狹窄程度;(2)對比MRA與DSA診斷腦血管狹窄程度;(3)對比CTA與MRA診斷敏感性、特異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通過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通過(±s)表示,采用t檢驗。若P<0.05,則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A與DSA診斷結果對比DSA結果顯示,無狹窄9例,占比11.25%;輕度狹窄20例,占比25.00%;中度狹窄31例,占比38.75%;重度狹窄17例,占比21.25%;完全閉塞3例,占比3.75%。CTA診斷結果與DSA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CTA與DSA診斷結果對比[n(%)](n=80)
2.2 MRA與DSA診斷結果對比MRA診斷結果與DSA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MRA與DSA診斷結果對比[n(%)]
2.3 CTA與MRA診斷敏感性、特異性對比CTA敏感性高于MRA,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查方法特異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表3 CTA與MRA診斷敏感性、特異性對比[%(n/n)]
腦梗死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目前醫(yī)學界普遍認為顱內(nèi)動脈血管狹窄是導致腦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對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程度進行評價,是臨床治療腦梗死患者的重要依據(jù)之一[6]。近年來隨著醫(yī)學行業(yè)的進步,影像學診斷逐漸開始應用圖像后處理技術,有效提高了多層螺旋CT的分辨率,使臨床醫(yī)師能夠從多個角度對圖像進行觀察,為CTA檢查血管疾病提供了技術支持[7]。DSA是臨床診斷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程度的“金標準”,但該診斷方式屬于有創(chuàng)性診斷,難以清晰顯示出血管壁結構以及與周圍血管的關系。同時,DSA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且需要較高的檢查成本,患者接受能力較差,難以在臨床中推廣[8]。MRA是臨床另一種非侵襲性診斷方式,但對血管疾病的檢出率較低。本研究采用頭部CTA檢查平掃與增強掃描的方式,該方法具有以上兩者的優(yōu)勢,且掃描速度較快,全程僅需20s左右,能夠有效減少輻射量,清晰顯示頭頸動脈血管狹窄情況,對腦梗死患者具有較高的血管事件預測價值[9]。同時能夠迅速確認病灶血管,能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從而改善患者預后,保證患者生存。
本研究結果顯示,DSA結果顯示,無狹窄9例,占比11.25%;輕度狹窄20例,占比25.00%;中度狹窄31例,占比38.75%;重度狹窄17例,占比21.25%;完全閉塞3例,占比3.75%。CTA診斷結果與DSA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A診斷結果與DSA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A敏感性高于MRA,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查方法特異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A作為無創(chuàng)性血管成像技術,能夠為醫(yī)務人員提供血管成像對比的磁共振序列。對于顱內(nèi)血管一般采用3D-TOF-MAR模式進行檢查,能夠獲取到高分辨率的MCA近端影響,在評估血管信息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由于頸內(nèi)動脈虹吸段的血流變化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可能發(fā)生質子錯位,導致血流信號丟失[10]。同時,不同的患者血管解剖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當最大密度投影圖像重建時,可能發(fā)生階段性狹窄,影響醫(yī)務人員的評估,因此敏感性相對較低。而CTA則能有效顯示出腦顱血管以及頸內(nèi)動脈的具體情況,分辨率高,有利于彌補MRA檢查中的缺陷[11]。同時,CTA也屬于無創(chuàng)性檢查,對腦血管狹窄程度的診斷敏感性較高,患者接受能力較強。但臨床中應當注意,CTA雖然具有種種優(yōu)勢,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無法顯示動態(tài)血流變化,在特殊情況下可結合DSA進行動態(tài)觀察,從而提高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的檢出率[12]。
綜上所述,頭部CTA檢查對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狹窄程度的診斷價值較高,能夠有效顯示腦梗死患者供血動脈的具體情況,可作為臨床首選的檢查方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