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當前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與教育行業(yè)的不斷改革,我國對學生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在近些年不斷出臺了很多有益于學生成長的教育政策。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注重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需要結合自身專業(yè)能力,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輔助教學,使學生可以在愉快、輕松的氛圍當中獲得知識,得到成長。文章就針對多元化教學指導下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展開策略研究。
關鍵詞:多元化;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5-0050-04
作者簡介:趙麗蘋(1978~),女,漢族,北京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
不同于其他以理論為主的學科,語文這門學科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同步發(fā)展。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不單要將理論知識傳輸給學生,更要關心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識內容,同時懂得將所學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當中,提高教學有效性。對此,初中語文教師就要善用當前時代先進的技術與便利的資源,豐富課堂內容,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法,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進而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
一、多元化教學概述
多元化教學是指一改傳統(tǒng)單一、死板的教學模式,以多個方向為指導,向學生滲透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定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對學生興趣愛好以及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上。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實現主動學習,而非原本的被動接受知識。初中時期的學生不同于小學,缺少小學生獨有的好奇心理與強烈的求知欲,所以初中學生的接受面較窄,很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如若一直依照原本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厭煩與抵觸的心理,十分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但對那些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初中學生還是很容易產生興趣,而這種興趣則是學生由內而外產生的對學習的需求,所以這時,初中教師應當關注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擺脫課本和教學內容的限制,展開多元化教學,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語文這門學科兼顧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比如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自主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偠灾嘣慕虒W是一個較為籠統(tǒng)的概念,其主要核心目標就在于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從學生的情感、思維、認知、習慣、能力等方面出發(fā),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感受到知識的奧妙所在,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學生未來的人生發(fā)展與深度學習大有裨益。
二、傳統(tǒng)初中語文課堂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
語文是一門注重思維情感與認知能力的基礎學科,在教育行業(yè)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教師們一直以來致力研究的問題。但在以往的傳統(tǒng)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們往往過于注重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忽略學生的理解程度,使得教學方式過于單一。而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理論知識盡快傳輸給學生,教師們會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所呈現出來的狀態(tài)就是教師負責滔滔不絕地講解知識內容,學生被動的聽,不僅缺乏師生互動,同時也使得教學氣氛沉悶,無法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學不應當局限于教材當中,而應高于教材,且教學手法要具有十足的創(chuàng)新性,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真正了解學習的意義,進而形成文學氣質,這對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其他學科都有很大幫助。
(二)語言能力較弱
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語文的學習注重學生對語言的運用,也注重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而語言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是了解一個人最為直觀的途徑,也是學生在未來的人際交往當中獲得體驗的重要能力。與此同時,良好的語言能力也可以拉近人們的距離,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過程當中,只有學生擁有了較強的語言能力,才可以與文本內容產生共情,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做到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提高其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但在以往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們往往會忽略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對語言的教學內容僅限于背誦課文,卻沒有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并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會降低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三)學生審美不足
當前時代的教育理念要求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而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不僅注重對知識的運用和思維的提升,更要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快速地讀懂優(yōu)美的古詩文,或是更有代入感地欣賞優(yōu)質文章。同時,審美也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基石??偠灾?,審美能力是學生的內在品質,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應當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今后的深度語文學習奠定扎實穩(wěn)固的基礎。但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學習任務較多,面對復雜的理論知識,學生無心再對文學內容進行深度思考,而只是將課本當中需要去記憶的內容強行灌輸進腦子里,并沒有通過自身的能力去深入理解文章,也沒有代入自身情感,所以學生往往會對文言文教學產生抵觸心理,這就是學生審美能力不足的問題。
三、多元化教學指導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構建
(一)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在語文這門學科當中,閱讀和寫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兩者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相依相伴的關系,學生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積累知識,豐富自身文化底蘊,并將在閱讀當中獲取的知識融合到寫作當中,提高自身寫作能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質的作品。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重點關注學生閱讀的有效性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確定閱讀目標,這樣學生帶有目的性地去閱讀可以積累更多知識,實現有效閱讀。在閱讀當中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語言的魅力,細細品讀其中蘊含的文學氣息與文化脈絡,并汲取作者的優(yōu)秀寫作技巧,以此為自身寫作助力。
以《回憶我的母親》這一課為例,教師需先確定教學目標,帶領學生閱讀全文,對此類篇幅比較長的文章,學生需要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這樣才可以事半功倍,加強對文章的感悟。比如概括整篇文章的內容,了解文章中心思想,然后再進行細讀,感受作者在文章當中融入的情感。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解記敘文的寫作特點,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寫作模式。那么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文學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課堂的結尾時間為學生布置隨堂微寫作的任務,讓學生將本堂課中獲取到的知識運用出來,并結合此文章構思一篇相似的小作文,以達成鞏固知識、提升寫作能力的目標。
(二)整合分析,推理判斷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當中,教師不應將教育內容限制在對理論知識的傳輸上,更應當關注到學生思維認知與情感能力的共同發(fā)展。所以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多元化的方式讓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杜威曾經說過:“通過判斷,混亂的資料得到澄清,表面上支離破碎和互不連接的事實得以連貫起來。這種澄清便是分析,這種連貫或形成整體便是綜合?!狈治鰧虻木C合,而綜合則改善分析。那么為了提高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就要懂得將思維轉化成問題,利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判斷,進而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可以將批判性的精神融入進去,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這對學生未來的自主閱讀和能力提高大有幫助。
以《記承天寺夜游》這一課為例,蘇軾寫此文正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被流放,心情憂郁;但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于是寫了這篇短文。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復雜,所以初中學生在理解主旨時可能稍感費力。文章通篇只有85個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行文平實,言簡意賅,比較適合初中學生去品讀。此文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澄澈清明的藝術空間,有著耐人尋味的意境,構思精巧含蓄雋永,在細微中引人入勝。由于初中學生的社會閱歷有限,無法憑借自己的思維去感受這情境,也就無法理解文章中作者體現出的復雜心境和深刻主旨。對此,語文教師就應當結合自身專業(yè)所學,選取恰當的時機為學生介紹寫作背景,也可以結合《蘇東坡傳》幫助學生了解蘇軾的一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蘇軾寫此文的用意。學生對寫作背景有了明確清晰的認知后,就能水到渠成地歸納總結出文章主旨,感悟蘇軾的人格魅力。
(三)注重交流,引發(fā)表達
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語文需要學生勇于開口表達,善于訴說自己的內心情感,而這也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所在。在以往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為了盡快達成教學目標,將理論知識傳輸給學生,提高其成績,進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也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實踐與展現自我的機會,最終導致學生雖然成績優(yōu)異,但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能力提高。對此,初中語文教師就應當注重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構建,轉變教學思想,促進學生發(fā)展,通過有效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表達自我。
課堂提問是所有學科當中都會用到的教學手法,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是能夠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最佳途徑。在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問題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思考的同時,也可以促進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思維能力。那么為了使提問更加有效,就要注重問題的質量與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只要情境足夠豐富、有意境,就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興趣,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以朱自清的《背影》一課為例,本篇課文中心思想表達了父愛如山的沉重情感,那么教師就要確定好目標,確??梢栽诒咎谜n的教學過程當中提高學生的文本感知與分析能力,并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語言上的揣摩和感悟。首先,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最為基礎,也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么為了充分利用好課堂導入,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時播放歌曲《父愛》,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教師聲情并茂地為學生示范朗讀課文,并讓學生在教師朗讀的時候思考問題:文中一共幾次描寫了父親的背影?在送別的時候,父親都做了哪些事情?文章中的哪件事最令人感動,為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主閱讀,帶有目的性的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深度閱讀的教育目標。在課程的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總結與歸納,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以父子情深為主題讓學生進行寫作,引導學生利用文章當中積累的詞匯或是表達方式完成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回到家中利用網絡或是書籍等資源,查閱文章寫作背景以及朱自清與父親的關系等,加深對《背影》主題的理解。
(四)課外閱讀,激發(fā)興趣
教材由無數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并精心編制而成,其內容最為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包含著各種豐富的知識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但由于教學時間有限,教材內容也受到了限制,許多教材當中的文章都是節(jié)選自著作當中的某一段落,所以學生無法通過這一節(jié)選段落而明白作者的真實情感與寫作意圖,這也就突顯出了課外作業(yè)布置的重要性。對課外作業(yè)的設計,在以往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往往會為學生布置大量簡單、機械的作業(yè),比如讓學生抄寫詞匯、背誦文章等,而這種作業(yè)形式過于單一且無趣,無法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會令學生感覺枯燥,進而抵觸作業(yè),無法發(fā)揮出作業(yè)對學生教育的真實效用。那么在新時期的背景下,為了將多元化教育理念融入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要注重趣味性作業(yè)的設計,幫助學生開闊眼界、豐富課余時間。作為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類課程,語文蘊含著無窮無盡的知識,教師在作業(yè)的設計上可以不僅限在書面作業(yè)的布置上,多增加一些實踐類的趣味作業(yè),比如課外閱讀、合作交流等,消除學生對作業(yè)的抵觸心理,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伴隨著我國雙減政策的出臺,要求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課后作業(yè)的設計應落實此政策,注重作業(yè)質量而非數量,內容在精而非在多。在課外讀物的選擇上,應當遵循以下幾點原則:首先是趣味性原則,初中學生學業(yè)壓力較大,如若用于課外活動的閱讀文本缺乏趣味性,過于枯燥乏味,那么就會使學生喪失閱讀興趣,覺得閱讀是一件無趣的事情,十分不利于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目標養(yǎng)成。其次是教育性原則,學生的課外閱讀作業(yè)布置在于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開闊眼界,學習教材當中所沒有的內容,所以課外閱讀文本應當有著教育性的特點,不論是理論知識的融合還是道德品質的滲透,只要可以對學生未來的人生發(fā)展有益,那么就是具有教育性的。最后是遵循多樣性原則,每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思想認知與情感上的差異,所以學生所喜歡的課外閱讀內容也會有所不同,那么教師就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推薦書籍的類型越多越好,且不應當限制學生的選擇,并認可學生的成果。比如有些學生喜歡讀探索自然類的書籍,而有些學生喜歡閱讀神話故事類的書籍,雖然兩者存在較大差異,但教師應當一視同仁,尊重學生的喜好,鼓勵學生沿著自己的喜好不斷前行。同時讓學生在閱讀之前為自己確定好閱讀目標,這樣才可以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在閱讀完成之后,讓學生學著自己去復述文本的大概內容,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文本的印象,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而這一習慣將會成為學生未來全面發(fā)展的原動力。
(五)信息技術,豐富課堂
伴隨著當前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與科技的不斷進步,由科技而衍生出來的各種便利資源與先進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yè)的工作當中,既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又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也被融入了教育行業(yè)當中,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也豐富了課堂內容,能夠將原本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形態(tài)呈現給學生,輔助各類活動的開展。初中語文教師想要實現多元化教育理念,就要懂得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在學習到《蘇州園林》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蘇州園林的圖片與視頻,讓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風采,體會建筑美與風景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再引入課程內容展開新知識的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結合信息技術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與學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寫作方式與段落結構,提高學生的文章分析能力,也能夠在圖片、視頻等資源的輔助下更深入去感受文章的情感,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學生只有學好了語文才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更好地進入深度學習當中。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應當摒棄傳統(tǒng)無用的教學理念,利用先進的技術與思想輔助教學,并緊抓語文閱讀、寫作、理解等重點,在減輕學生課業(yè)壓力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意在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玉梅.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進行探討[J].新課程,2021(50):107.
[2]楊小敏.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探究[J].學周刊,2021(35):19-20.
[3]張曉軍.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運用對策探究[J].考試周刊,2021(96):52-54.
[4]高晶晶.探索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多元化教學方式[J].讀寫算,2021(24):157-158.
[5]張立風.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1(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