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惠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人們認為個人的智力高,將來就可能成功成材。隨著近年來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協(xié)會發(fā)表調查報告表明,全國中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目前,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如何?約有32%的學生有心理障礙,12%的學生有心理缺陷,28%和學生有心理失常,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越來越高,并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心理健康問題已經(jīng)影響到青少年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健康,成為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亟待解決的問題。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苯陙韲医逃啃轮贫ǖ闹行W德育大綱中明確將心理教育工作,作為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教育目前已逐漸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去研究,去應用。
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一種是指心理健康狀態(tài),個體處于這種狀態(tài)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社會處于和諧的狀態(tài);另一種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而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內容,當然體育活動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人們已能清楚的認識到,體育鍛煉作為一種有效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同樣對人們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和促進作用。學生在體育教育中不僅學會體育技能,提高了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建立一種對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促進學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查閱文獻資料法、文獻綜述法、資料分析法來研究探討體育教學中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研究,以其探索出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與措施。
2 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據(jù)有關文獻報道大約32%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對這些學生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心理品質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弱點,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機意識、協(xié)作定精神等都比較薄弱。隨著對知識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以至于社會與家族重心都放到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教育。大多數(shù)學校也偏重于抓學生的智力因素培養(yǎng),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加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夠或沒有普及,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素質比較差,調整心態(tài)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時,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家長的溺愛使學生的許多意志品質不能得到更好的鍛煉,如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等優(yōu)良品質。
2.1 生理變化引起心理的反應
人的生理變化是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在因素之一。中學生正是處在由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一個階段,處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發(fā)育的重要時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過程。發(fā)育時期,學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外形體態(tài)都有明顯的變化,生理上的變化使得在對待事情方面有偏激,造成了過高的評價自己或產(chǎn)生自卑心理,又由于課程負擔重,升學壓力大,很少參與體育鍛煉,導致中學生的性格偏激,同時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嚴重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2 家庭環(huán)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人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鑄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場所,家庭中的重要角色—父母是中學生的第一任而且是終身老師,是最可信任的、最可依賴的親人。家庭中環(huán)境,父母關系的優(yōu)劣,不但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而且會對其心理健康產(chǎn)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使人活潑、開朗、大方、好學、誠實、謙遜、合群、求知好奇;不良的家庭氛圍,則會使人膽怯、自私、嫉妒、孤獨、懶惰、行為放任、不講禮貌。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等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很深。不同類型的家庭的不同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孩子個性品格,心理素質的形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城市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的“自我中心傾向”嚴重,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社會角色“同一性危機”。人的個性萌芽期大多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而家庭環(huán)境對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事實證明,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中成長的學生在學校中很容易適應新的環(huán)境,并且能和身邊的每一個人相處的非常愉快;相反,在一個充滿矛盾斗爭的家庭中成長的學生則很容易封鎖自我,造成性格孤僻,心理出現(xiàn)異常。
2.3 學校環(huán)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校環(huán)境是學生賴以成長和發(fā)展,并不斷走向社會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學校中能夠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產(chǎn)生實際影響的全部條件。素質教育的理論雖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就知道了,但在現(xiàn)實中,一些學校仍然在搞“扎扎實實的應試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采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于一種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tài)之中,精神負擔加重;另一方面,以考試的分數(shù)論英雄,它給人們造成一種印象,就是只要文化課考試成績差,這個學生就被全盤否定,在學校里得到的將是“地獄”般的待遇,而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過的卻是“天堂”般的生活。人際關系和諧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對心理健康的一種強有力的促進。學生能否在學校里和老師、同學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他們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研究表明,學生中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以至于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很多都和學校中不良的師生關系和不和諧的同學關系密切相關。教師的嘲諷、同學的輕視,必然造成學生心理和情感上的痛苦與折磨,以至于對未來失去信心,對前途不抱希望。學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交往。否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在所有的東西之間,人最需要的東西是人”學生需要教師的愛,需要與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師和同學的尊重和理解。學習和升學競爭的壓力,已成為困擾青年學生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
3 體育教學中妨礙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體育教學固然有對心理健康積極的一面,但由于有些教師沒有較好的把握好尺度,致使在教學中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反而有意無意地摧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值得所有體育教師所重視的。
3.1 輕視--對體育產(chǎn)生心理健康的妨礙
體育差生是指完不成體育學習任務的學生。有些教師對他們的輕視,往往發(fā)自于內心,溢于言表。
3.2 用剝奪、疏遠、貶抑和隨意支配等方式傷害學生
體育差生往往不能按教師的要求完成動作,有些教師就無情地剝奪他們比賽、游戲的權利,挖苦、諷刺、貶低他們。諸如,“你怎么這么笨的?。窟@么簡單都不會”之類的言語。他們似乎已經(jīng)忘記體育差生也是一個有自尊心的人,其內心深處同樣充滿著對教師鼓勵與稱贊的憧憬和期盼。
3.3 經(jīng)常批評,不太表揚,甚至對其成功、進步持懷疑或否定態(tài)度
研究表明,教師對體育差生的輕視是根深蒂固的,這種輕視以各種方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自我評價標準受到影響。由輕視引起的心理健康妨礙對學生自尊心與上進心會構成嚴重威脅。一方面,由于感受到教師的“愛”,學生缺乏擁有的安全感,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畏縮、羞澀、懦弱或強硬、執(zhí)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學生會形成較低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期望,甚至會“破罐子破摔” 他們逃避學習,逃避正常的交往習慣,習慣以異常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都是由于教師的失誤引起的。
3.4 過分重視--對體育尖子生心理健康的妨礙
體育尖子生是最受體育老師歡迎的但是教師對他們的要求都很高。一般認為,體育尖子生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得到的表揚、獎勵最多,受教師的關照也很多,按理說他們的發(fā)展空間應該是最寬松的,然而他們同樣充滿著痛苦、焦慮與無奈。教師期望過高會使學生自我評價過高,抱負過高,一旦達不到目標,就會產(chǎn)生焦慮、恐懼。研究表明,優(yōu)秀學生比普通學生有更為嚴重的焦慮癥,而且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學生高的多。過高的心理激活水平,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均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甚至瓦解個人的組織行為,并給個體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緊張,從而有可能助長學生偏執(zhí)和憂郁等心理障礙的發(fā)生。在教師的過分重視下,學生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其個人的發(fā)展軌跡被扭曲和涂改。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濃厚的體育興趣和嫻熟的動作技能,往往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師所利用。為了使學生出成績,教師往往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并進行強化訓練,這使學生的被扼殺,全面發(fā)展的機會被剝奪。
4 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
通過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tài)的發(fā)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yōu)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xiàn)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4.1 因材施教,加強體育教學的針對性
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因人而異施教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對孤僻、怪異的學生適宜選擇籃球、足球、排球、集體接力、拔河等項目;對優(yōu)柔寡斷的可讓他們多參加球類的活動,如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wǎng)球等項目;對靦腆、膽怯的學生可選擇武術、體操(單杠、雙杠、跳馬等)、以及籃球、足球等項目的鍛煉;對急躁、易怒的學生適宜選擇棋類、太極拳、慢跑、長距離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項目;對缺乏信心的學生應選擇一些簡單、易做的項目,如跳繩、俯臥撐、廣播操、跑步等;對遇事緊張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參加激烈的比賽,特別是足籃排項目;對自負、逞能的學生可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性項目,如健美操、技巧、長跑、跳高、跨欄等項目。
4.2 多樣性和多選擇性相結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多樣性是指體育教師所能展現(xiàn)給學生的不僅是豐富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富于變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樣性是需要通過多選擇來顯示其存在的價值。這也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或讓學生自己選擇,使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發(fā)揮,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3 合理的運動負荷與心理健康
學校體育課教學中涉及的因素有運動類型、運動強度、運動持續(xù)的時間和運動頻率等。能產(chǎn)生良好的心理效應的運動類型有:令人愉快有趣的運動、有氧運動、回避人際競爭運動、可以自定步調的運動;從運動強度來講,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強度能夠改善情緒狀態(tài)和焦慮、抑郁、緊張和疲勞,相反,大強度的運動卻可能會增加緊張、疲勞;而運動持續(xù)時間,研究認為,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20-30分鐘或60-90分鐘也會產(chǎn)生良好的鍛煉效果。
5 結論
(1)體育教學能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長,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yōu)點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發(fā)展自身的潛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并端正自我意識。
(2)體育教學能讓學生樂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體中,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做到人際關系和諧。
(3)體育教學能使學生情緒穩(wěn)定,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
(4)體育教學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質,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6 建議
針對學校體育的特點,要積極開展學校心理健康課,也有必要對體育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讓每位體育教師認識到身心健康是緊密聯(lián)系的,只教會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還不夠,應結合體育的特點,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解決消極、負面的心理問題,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積極開發(fā)學生心理潛能、提高其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幫助其形成樂觀的比賽和生活態(tài)度。學校校園文化宣傳、團體游戲等形式的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掌握基本的心理調適方法。體育教學是進行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傳授過程,這個過程也包括情感上獲得成功感的愉悅體驗。情緒是中學生在學習過程和身體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外代表現(xiàn),是其心理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
針對心理障礙的變化過程和中學生的心理狀況,應不失時機的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他們將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可能產(chǎn)生的心理困擾。使他們有接受現(xiàn)實和幻想沖擊的心理準備,認識到產(chǎn)生這些障礙的必然性。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學用腦”“應激與健康”“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等講座,讓學生掌握抵消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學知識和鍛煉方法。當下全國各地積極開展線上教學,學生對線上學習的操作和信息的主動查詢能力增強。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線上教育也勢在必行。一方面,針對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及時更新教學資料,構建立體、實時知識鏈接,增進隊員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以此補充線下教學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網(wǎng)絡擴展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雙向互動效果,開展線上心理測試、心理調適技能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心理調適能力。
(作者單位:淄博市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