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譯自photography一詞,據考證來源于希臘文,“以光線繪畫”之意。自1839年銀版攝影術產生,攝影的發(fā)展已近200年。如今,攝影在科技的推動下不斷發(fā)展,數碼相機、手機鏡頭等自動化攝影設備破除了膠片沖洗所構筑的壁壘,photoshop等圖像處理軟件將暗房技術數字化、程序化。
在傳媒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攝影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形式。新聞照片作為一種直觀、有效、令人信服的報道形式,具有一定立場與新聞理念。通過取景角度、范圍等拍攝方式的選擇,同一新聞事件的新聞照片從不同的角度,會給讀者呈現(xiàn)不同的觀感。新聞照片的應用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新聞性,二是視覺性。新聞性是從照片的內容考慮,針對讀者的認知能力,圖片內容是否真實,是否具有時效性,是否包含充足的新聞內容;視覺性是從照片的視覺效果考慮,針對讀者的心理感受,是否具有視覺沖擊力,是否能引起讀者美感、警示、聯(lián)想等心理變化。
新聞照片在真實性的前提下,可通過后期的圖像處理對照片進行一定的調整,以達到編輯要求。最常用的方式是剪裁圖片和色彩調整,刪除冗余信息,使照片畫面重新構圖,放大局部或細節(jié),將讀者視線集中于主要新聞信息上,凸顯重點信息的視覺沖擊。圖片的色彩調整指不改變照片的信息內容,對圖片的色調、亮度等進行調整,使圖片展現(xiàn)不同視覺感受。
天安門廣場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坐落在首都北京的市中心。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是中國從衰落到崛起的歷史見證。 “祝福祖國”巨型花籃,2011年9月首次作為天安門廣場中心花壇,在國慶節(jié)期間向祖國獻禮。“祝福祖國”大型花籃采用規(guī)則的橢圓形造型設計,通體顏色使用中國紅?;@體按照“一麻五灰”的傳統(tǒng)工藝制作,配飾描金圖案?;ɑ@選取牡丹、桃花、紫藤、百合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花材,采用國際流行的慶典花籃制作方法?;ɑ@的底面選用耐寒的本土花卉,由一品紅和小黃菊組成如意圖案,坡面延伸花壇將花籃烘托得更加喜慶熱烈。我拍攝“祝福祖國”巨型花籃,源于為中共北京市委主辦的黨刊拍攝封底照片,從2011年起拍攝至今,已有10余年。黨刊是宣傳黨的思想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總結交流工作經驗的重要載體,黨刊的視覺審慎而嚴謹。
2011年10月,編輯部決定選用以天安門廣場“祝福祖國”巨型花籃攝影為2011年第10期刊物的封底配圖。為突出獨家性,作為特約美編,我被邀去現(xiàn)場拍攝。
新聞攝影展現(xiàn)“祝福祖國”花籃國慶主題
新聞攝影記錄新聞事件的瞬間,以拍攝體現(xiàn)新聞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反映新聞背景與影響,可分為突發(fā)攝影和常規(guī)攝影。突發(fā)攝影注重時效性,表現(xiàn)新聞事件過程。常規(guī)攝影在尊重真實性的原則上,表現(xiàn)新聞事件中最典型、視覺效果最好的瞬間,突出視角的獨特性、拍攝畫面的美觀性和新聞元素的完整性。
接到任務,根據常規(guī)新聞攝影的操作角度,制定的拍攝方案為晴天和夜景兩個方向。了解季節(jié)與時段的自然光投射在環(huán)境上產生的不同效果,翻閱資料,預先做了根據拍攝地的環(huán)境特點,選擇拍攝角度,構思畫面等拍攝準備工作。
拍攝“祝福祖國”巨型花籃,受天氣、時間、光線、風速等諸多因素影響,需要達到新聞攝影的新聞、技術、審美三項基本指標,即新聞內容的信息量,物理光學、成像指數與出版標準的技術達標度,以及畫面構成、心理聯(lián)想、情感表達的審美性。新聞標準指要求圖片內容體現(xiàn)新聞事件的5W要素(Who、When、Where、What、Why),具有時效性,遵循真實性原則。技術標準指攝影圖片的聚焦、景深、色彩、清晰度等符合攝影器材的光學表現(xiàn),成像質量達到印刷、電子顯示等期刊出版要求。審美標準指畫面構成符合透視原理,具有美觀性,攝影角度有新意、有創(chuàng)意,畫面能夠滿足審美要求,激發(fā)聯(lián)想,引起共鳴等。即要達到新聞出版的應用標準,也能作為資料圖片等其它應用。
第一次拍攝“祝福祖國”巨型花籃,因未考慮到交通與安檢的因素,導致拍攝比較倉促。10月12日下午14:00出發(fā),途中遇堵車,棄車轉乘地鐵,逢天安門廣場游客較多,排隊安檢用了近2小時,下午16:30到達現(xiàn)場,聽工作人員說是最后一天的展示,當晚天安門廣場清場后將撤壇。拍攝臨近下午17:00開始,光線暗淡,幸好當天是晴天,日落后繼續(xù)拍攝了夜景,分為短、中、長三場景??朔丝指?,還嘗試了乘升降車進行了高空拍攝。
夜景攝影與白天攝影的光源不同,需要配適當燈光,給讀者以華麗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但白天攝影色彩層次更豐富,最終領導選擇了晴天照片。
專題攝影提升“祝福祖國”花籃品牌形象
2012年起,根據選題確定“祝福祖國”巨型花籃攝影為中共北京市委主辦的黨刊每年第10期的封底圖片,成為特定主題的專題攝影。專題攝影是對重大活動或事件進行專題拍攝,拍攝過程須配合事件發(fā)生時間、場景與過程。須提前了解拍攝場地狀態(tài)、事件流程與發(fā)生場景的光線環(huán)境,確定拍攝景別,有準備地拍攝關鍵場景。
在信息量、傳播形式和傳播渠道急劇擴張的時代,如何提升閱讀效率、增強影響力是專題攝影的重要課題。專題攝影相比新聞攝影對于現(xiàn)場的捕捉,藝術攝影對于意象的深度追求,專題攝影更多的考驗攝影師的策劃能力,包括對主題的領悟、對角度的選擇、對價值觀與情感的傳遞,不僅是對影像的捕捉,更是帶著編輯思想的拍攝,綜合拍攝內容與視覺美感。
為達到拍攝“祝福祖國”巨型花籃的最佳視覺效果,針對拍攝時間進行了科學的規(guī)劃。根據天氣預報、天安門廣場的重大活動安排、安檢的時間等提前制定拍攝規(guī)劃??紤]到除天氣情況外,9月30日(國家烈士紀念日)、10月1日(國慶節(jié))等國家重大紀念活動,天安門廣場須進行戒嚴及國慶假期游客眾多等因素,隨天安門廣場慶祝國慶主題的布景時間拍攝,時間定為每年9月24日-29日,以達到蔚藍天空、國旗飄揚、盛大花籃的精美畫面。
畫面構圖以花壇為視覺主題,從遠到近,采用天安門-國旗-花壇的依次順序,天安門城樓點明地點、五星紅旗突出愛國主義精神、主題花籃展現(xiàn)慶典氣氛,視覺層次分明。以“北京藍”為背景,表現(xiàn)北京“四個中心”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以飄揚的五星紅旗體現(xiàn)國家繁榮昌盛,要掌握風速,根據從左到右的大眾視覺習慣,抓拍國旗西向東飄揚,呈現(xiàn)國旗的正面五星畫面。光線采用上午10:00-11:00時段的順光拍攝,順光拍攝具有明亮、清朗的視覺效果,秋季的光線相對柔和、和諧。綜合以上要點,結合每年天安門廣場實際情況,對“祝福祖國”巨型花籃進行了全方位的拍攝。
加強拍攝應對能力提升圖片多元應用
圖片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圖片評判標準綜合新聞、技術與美術三項原則。新聞原則指是否遵循新聞真實時效,技術原則指攝影器材的科學運用,美術原則指畫面構成的視覺美觀。
一幅成功的攝影圖片的拍攝,需要攝影師科學地配備器材,突出新聞視角,講求畫面的審美,重視圖片質與量的結合,這樣有利于提高新聞圖片的使用率。專業(yè)的技術器材有利于提高照片的清晰度、色彩等物理指標,保證發(fā)布的要求。敏銳的新聞視角為圖片注入觀察事物的角度,提升畫面現(xiàn)場性、新聞性與獨特性。新聞攝影要注重畫面構成,以具有美感的畫面結構,提升視覺品質,吸引閱讀。拍攝既要注重信息、時效、審美的質,也要保證全方位、多角度拍攝的數量,為后期提供選擇。
對于攝影而言,“長槍短炮”從來不是區(qū)分專業(yè)與業(yè)余的標準,只注重器材,忽略專業(yè)屬性,不注重文化底蘊和創(chuàng)意思維不可能拍好照片。因關系到發(fā)布載體版面的信息量與視覺效果,新聞圖片應符合真實性,即圖片要真實、客觀;相關性,即圖片要與內容配合;發(fā)布性,即圖片符合發(fā)布要求;版面性,即圖片根據版面處理等要求。
圖片攝影應用需要考慮版面應用與發(fā)布媒體的要求。版面是媒體發(fā)布內容的具體承載單元,對于不同的媒體來說,版面的呈現(xiàn)形式和視覺特點各不相同。報紙其傳播屬性、選用紙張、印刷工藝以及讀者的閱讀習慣等,形成單版、散頁等視覺特點。報紙的單版視覺的形式源于18世紀的英國,由于當時按紙張張數收取印花稅,經營者為降低成本使用最大號紙張。報紙的散頁視覺,即報紙用紙未裝訂成冊,各版面相對獨立;期刊雜志具有欄目視覺、精度視覺和封面視覺的特點。欄目將同一類信息統(tǒng)籌在一起,不同欄目之間相區(qū)別,呈現(xiàn)層次分明、連續(xù)性的視覺閱讀。封面是期刊雜志品牌定位與文化屬性的濃縮。封面展現(xiàn)每期視覺的創(chuàng)新與沖擊力,吸引讀者閱讀。期刊雜志的精度視覺體現(xiàn)在圖文設計精美,對紙張選用與印刷技術有較高要求,可刊登形象廣告、奢侈品廣告等;電視具有線性連續(xù)、轉瞬即逝、以圖像為主和視聽合一的特點。視覺的線性連續(xù)是指電視畫面是按時間順序組合的連續(xù)畫面。電視視覺轉瞬即逝,每個畫面在視線中停留的時間較短,并具有直觀性、具體性的認知特點。視聽合一,體現(xiàn)在視覺與聲音的互相補充,畫面與聲音節(jié)奏的配合;網絡包含多媒體融合、可超鏈接跳轉和數字網絡化傳播的屬性,具有多元、單屏、鏈接、模塊化的視覺特點。網絡及手機媒體受顯示屏限制呈現(xiàn)單屏視覺,網頁顯示需拉動滾動條觀看,通過鏈接跳轉進入不同頁面,網絡及手機媒體更具便攜性,增加了讀者與媒體的雙向互動。
作者簡介:滿都拉,新華社《環(huán)球》雜志首席攝影
編輯: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