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艷 韓茹夢
詞的發(fā)展由最初市井之中的伶人之詞,到以花間詞為代表的文人詞,再到被稱為“士大夫之詞”的南唐詞,不僅詞的創(chuàng)作主體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詞體的地位也逐步被重視而得到提高。同時,南唐詞的語言風格、意境營造以及情感的表達與花間詞相較而言都呈現(xiàn)出雅化的特征,并且南唐詞的雅化也為緊隨其后的宋詞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不僅提升了詞的意境與格調(diào),而且使詞脫離了單一和平面化的抒寫男女戀情的主題,為詞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唐詞是以南唐馮延巳為先驅,加之李璟、李煜兩位南唐君主所作之詞,分別被收錄于《陽春集》和《南唐二主詞集》兩本詞集中。南唐詞是繼花間詞之后出現(xiàn),以一種全新的雅致審美,帶著前所未有的闊大詞境和高拔的詞格與世人見面,為北宋詞壇的發(fā)展帶來了良好的風氣,對北宋晏殊、張先和歐陽修等士大夫詞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南唐詞的雅化與花間詞相較而言,主要通過其詞的語詞雅、格調(diào)雅和情感雅等三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開一代士大夫詞之風氣。若論南唐詞風雅化的原因,那么就必須要關注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地域特色等方面的因素,包括國家的政治狀況、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文壇風氣等多方面的因素。而縱觀南唐詞的雅化,也要基于南唐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本文致力于對南唐詞雅化的內(nèi)涵的三重維度進行探究。
一、語詞雅
南唐疆域位于長江以南,地處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福建等地區(qū),與花間詞發(fā)源的蜀地不同,此地不僅風景秀美、人杰地靈,自古以來吳儂軟語之地的百姓更具細膩柔婉的情思。并且,由于距離戰(zhàn)亂紛擾的北方較遠,因此相對而言南唐偏安于風景怡人、物產(chǎn)豐饒的江南水鄉(xiāng)。因為地理優(yōu)勢,南唐的鹽鐵業(yè)呈現(xiàn)繁榮發(fā)展的態(tài)勢,同時也帶動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百姓生活是相對富庶的。文化的發(fā)展方面則得益于“不務正業(yè)”的南唐君主李璟和李煜,中主李璟在位十九年,對南唐文化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也是這十九年,南唐國運由盛轉衰。以君主的角度而言,李璟窮奢極欲,安于享樂,不理朝政,而就個人而言他卻是個謙謙君子,對待臣子禮賢下士,并且他擅長詞作,雖然他的詞作僅有四首傳世,卻備受后世文人的喜愛與推崇。他熱愛音樂,精通音律,熱愛收集藏書墨寶,并且致力于興辦學校培養(yǎng)人才,為南唐文化的發(fā)展寫下了輝煌的一筆。李煜與李璟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興趣更加的廣泛,也更具藝術天賦,他受到烈祖和中主的影響,熱愛書法藝術和收藏古籍墨寶,并有專門的機構館藏,并且對音樂、舞蹈、繪畫、篆刻都有研究,常常制舞作樂,與多才善舞的大周后琴瑟和鳴。在這樣的國君的影響下,一些朝中大臣爭相效仿,越來越多的官員在家中大量置養(yǎng)家妓,沉迷于享樂之風。然而,南唐國祚三十九年,歷經(jīng)三代帝王更迭,期間一直飽受北周和北宋的威脅和困擾。國家不幸尤其是經(jīng)歷喪國之痛的李煜,在經(jīng)歷了從人君到階下囚的巨大命運轉變之后,他內(nèi)心凝聚著更加深切和濃郁的愁苦與絕望,這一切除了通過文字來表達,其他再無出處。因此,李煜的詞作是基于自己特殊的際遇和真實的感受之上的真情流露。
在南唐詞之前的花間詞,其特征是詞作描寫的內(nèi)容以女性或女性裝扮為主,如女性的衣著服飾、發(fā)飾、女子閨房中的物品等,詞風軟媚綺麗,充滿脂粉氣息。例如,溫庭筠的詞《菩薩蠻》中,“鬢云”“蛾眉”“鏡”“花”“羅襦”等,皆是對女子鬢發(fā)、穿著、妝扮等方面的描寫?;ㄩg詞的其他十幾位作家的整體作詞風格亦是如此,唐末五代,西蜀文人普遍醉心于風花雪月,以醉入花間為一種時尚。而南唐詞則打破了這一桎梏,不再僅限于對女子或其閨房的描寫,而是將視野拓寬到了自然萬物之中,去體察自然之美與情懷,并且用詞煉字自然雅致,毫無忸怩之態(tài)和脂粉氣息。例如,馮延巳的《鵲踏枝》中,詞的上片“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中目之所及的落梅、隨風飄落的雪片,與下片“樓上春寒山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中寒山、征鴻等凄寒的意象組合,形成雅致而又清冷的意境,暗含作者內(nèi)心的孤寂落寞與凄寒之情。作者用詞無不脫離生活中的庸脂俗粉,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純真,對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進行描繪,在語詞方面相對于內(nèi)容較為單一的花間詞,開拓了詞的寫作范圍,已然勝出一籌。又如,馮延巳的《鵲踏枝》中,“日日花前常病酒……獨立小橋風滿袖”,在生機勃發(fā)的春天,花前醉酒,獨自佇立小橋邊,愁腸百轉,字里行間皆是詩情畫意,“醉”“愁”“獨”這樣看似無意附著的字眼,卻把整首詞蒙上了憂愁,并且馮延巳的詞作意境闊大,被王國維贊為“唐五代詞并不易學……馮正中之堂廡”,馮延巳生于南唐烈祖時代,不但在朝廷位高權重,而且由于同樣善作詞和熱愛藝術的緣故,他與中主李璟志趣相投。二十八歲之時,他已與比自己小十三歲的李璟“游處”,二人常詩酒唱和,直到卒于李璟登基前的一年。南唐詞除了李璟、李煜的一些詞作傳世之外,大部分詞作便是馮延巳所作,因此馮延巳也可謂是南唐詞創(chuàng)作的先驅,對后世詞壇具有重要影響。當時烈祖迫于政治壓力已經(jīng)向北周稱臣,北方戰(zhàn)亂頻繁,作為朝中重臣的馮延巳自己又深陷黨爭,經(jīng)歷宦海沉浮。他曾經(jīng)歷四次罷相,飽嘗世間疾苦,在國運不濟、人命危淺的時代,他雖深受中主李璟的賞識,然而國家處于日漸衰落之際,雖有滿腔熱血,卻又無可奈何。在這樣的國運之下,馮延巳心中難掩悲愁。這樣的悲愁化為詞作得以紓解,他這種用詞雅致的方式,將風景之美與心中之愁相結合,更加感人至深。
二、格調(diào)雅
花間詞之所以格調(diào)不高,與它浮艷婉媚的詞風和表情達意的單一性不無關系。因為花間詞表達的主體思想往往是男女戀情、思婦情結,雖然作者大多為男性,以“男子作閨音”的方式,側面表達自己因為仕途受挫或國家危難產(chǎn)生的消極思想,但是表現(xiàn)方式過于綺麗浮艷,表現(xiàn)的情感內(nèi)容往往無法超越男女之情,而且一些詞作過于輕佻浮艷,因此與南唐詞的清新雅致之風相比格調(diào)不高。周頤在《蕙風詞話》這樣評價花間詞人歐陽炯:“花間集歐陽炯《浣溪沙》云‘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自有艷詞以來,殆莫艷于此矣。”而南唐詞卻擺脫了花間詞表達庸俗浮艷的脂粉氣,境界闊大,自成高格。馮延巳的《采桑子》篇,上片“中庭雨過春將盡,片片花飛。獨折殘枝,無語憑闌只自知”描寫了暮春雨后亂紅飄落、殘枝遍布的場景,以襯托內(nèi)心的愁緒。以自然界的衰颯來襯托內(nèi)心的愁苦,往往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同時也為整首詞奠定了凄清、蕭瑟的感情基調(diào),且這樣的場景又是蕭瑟中透露著清雅,凄寒中帶著孤獨,看似不經(jīng)意的場景描繪,又具有動人心魄的魅力所在,語言雖平實卻構建出脫俗的高格。清代陳廷焯對馮延巳作出了極高的評價:“溫、韋之詞精絕,所以不如正中者,意境有深淺也。”此意境之深源于作者的感觸之深、愁苦之深,并且以一種理性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雖無濃墨重彩的渲染,卻恰到好處、感人至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可見對于詞來說,境界格調(diào)是衡量一首詞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李璟的《攤破浣溪沙》中的描寫,被王國維給予很高的評價:“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燕穢,美人遲暮之感?!痹~人開篇直接描繪去花殘葉的荷花,一片慘淡的光景映入眼簾,由之而起的愁緒在綠波中蕩漾,卻無法化開。這樣的意境布局格調(diào)清雅而蕭條,融情于景中,向人們訴說著自己心頭的愁緒與怨恨,美景不常在恰如美人青春之易逝,雖讓人悲傷卻無法阻擋,因此充滿無奈與哀怨。南唐詞的發(fā)展到了李煜這一時期,可謂將南唐詞的魅力推向了頂峰,李煜這樣一位琴棋書畫、篆刻、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門類無所不精通的才子君主,卻因為時代的變革而成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他豐富的文學藝術天賦與細膩的感受力,在承受如此變故的情況下,把滿腔悲憤與愁苦通過詞作表達出來。正如王國維所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崩铎系脑~繼馮延巳與李璟詞之后,更是眼界開闊,在婉約的花間詞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前所未見的新元素,他的詞作總有一種站在新高度,借用新的視角表情達意的特色,并且其中的愁苦也是自上而下地傾瀉而來,仿佛一幅水墨煙雨風景畫,意境清雅,格調(diào)奇高卻始終彌漫著愁緒。
三、情感雅
關于情感方面的雅化,可以說是南唐詞與花間詞二者之間最明顯的區(qū)別了??v觀十八位花間詞家的作品,他們除了詞風浮艷軟媚,多取材女性及其生活用品的共同點之外,在抒情方面都側重于表達男女情愛以及女性的相思之苦,如溫庭筠在《菩薩蠻》其三中的“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與《菩薩蠻》其四中的“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皆是表達思婦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而南唐詞從馮延巳到南唐二主,皆借助詞來表達因國家破敗、茍延殘喘而來的憂患意識和愁苦之思。例如,中主李璟所作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中:“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敝兄麟m言“落花”,卻是感嘆自己身世飄零,雖為人主卻無力守護國土的完整和百姓的安穩(wěn),空余愁緒滿懷,這種愁,已經(jīng)超越了個人情感,而是一種家國愁緒,國君尚且對外邦稱臣,江山社稷岌岌可危,那百姓的境遇就更不消說。“接天流”的并非江水,而是自己滿腹無處排解、無法釋放的愁緒。這種愁緒在南唐后主李煜的詞中,有增無減。在李煜的《相見歡》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頗有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愁怨,卻無法做到李白那種灑脫率真的性情,字字皆是凝結血淚而成,面對國家山河被他人踏破,這愁緒帶著對自己的自責和對百姓的同情和悲憫之心,終是無法紓解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評價李煜:“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之所長處?!闭怯捎诔錾谏顚m之中,長于宮女之手,因此他才具有更加細膩的觀察力和情感的表達力,他以赤子之心為舊國呼號,因此他的詞作喚起了南唐遺民的亡國之痛,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生命的終結。在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被千古傳唱,譚獻云曾說“當以神品目之”(許珂《歷代詞選集評》),李煜的詞作使南唐詞變得更加深情和真摯,使原本娛賓遣興作用的詞發(fā)揮出前所未有的詩化的功能,承載了更多的深情真意,也是南唐憂患意識的回響。
總而言之,在社會背景錯綜復雜、國家岌岌可危的南唐時代,南唐詞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雅化的過程,這不僅是唐代詞的雅化發(fā)展,也是宋代士大夫文人詞發(fā)展的基礎,對詞壇的發(fā)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南唐詞無論是語詞、格調(diào),還是情感的表達,相較花間詞而言都自成高格,游戲之“小詞”的地位得到提升,并且在明代文人的解讀下確立了“詞之正宗”的地位。南唐雖國祚短暫,詞人數(shù)量也不多,但是南唐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取了很大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對后世詞壇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基金項目:2022年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女性復仇主題在古代文學中的嬗變”(項目編號:YCX2200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