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
自宋元以來,中國戲曲逐漸形成和成熟,出現(xiàn)了許多傳世的巨著。其中,王實甫的《西廂記》經(jīng)常被演唱和表演,它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的瑰寶。七百多年來,它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來專心致志地研究,在中國古代戲曲個人作品的研究中創(chuàng)造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顯示出其巨大的魅力。
一、意象的概述
意象,“意”是一種思維,“象”是一種物象,意義和物象的物質媒介就是語言。圖像由對象的“意義”和對象的“圖像”組成。它經(jīng)歷了從表象到觀念再到意象的過程,意象是意義的載體。它包含視覺圖像、聲音圖像和內部活動圖像。它是在主觀“意義”即藝術概括的轉化、發(fā)展、融合和適應之后產(chǎn)生的。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最早提出“意象”的作品,“意象”一詞成為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認為“意”是人的心靈,是抽象加工的結果。在《西廂記》的許多場景中,這樣一個對象都值得研究。本文以《西廂記》為例,對場景進行簡要分析。
二、元雜劇《西廂記》劇本中“悲喜交加”的意象美學
《西廂記》以張生、崔鶯鶯、紅娘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對自由、獨立生命的追求與老夫人為了維持以“家譜”和“家門”為中心的封建倫理力量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沖突為主題,再現(xiàn)了元朝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現(xiàn)實。其中,新舊矛盾作為主要矛盾無法調和且貫穿整個藝術史的主線,而由于出身、地位、教育、志向、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差異,青年一代之間的矛盾與崔鶯鶯本人要實現(xiàn)自主、自由,以及難以與封建家庭和倫理徹底決裂的內在矛盾被視為次要矛盾。主次矛盾在時代的變遷中有時是復雜的、相互交織的,有時是平行發(fā)展的,但它們總是伴隨著不間斷的、此起彼伏的悲或喜、喜或悲、悲與樂,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這不僅體現(xiàn)了王實甫對藝術種類和歷史主題的雙重控制能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共生行為和悲劇因素互動的戲劇哲學的本質,然后重點論述了社會行動中那些互動的、悲劇性的因素以及圍繞著主人公性格形成的戲劇性矛盾和沖突,反映了主人公非凡的審美感受。
在《西廂記》中,以張生、崔鶯鶯、紅娘為代表的年輕一代直接與以老夫人為代表的頑固勢力作斗爭,老夫人竭力維護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規(guī)范,而年輕一代渴望新的生活,在生活中追求自由,抵制封建倫理的限制,他們之間的主要矛盾、沖突和斗爭是不可調和、不可避免的。王實甫或是間接,或是直接地將這種矛盾與對抗作為歷史開端的主線,創(chuàng)造了整部戲劇的戲劇性格局。比如,一開始的“楔子”里面就已經(jīng)是展現(xiàn)出來了—老夫人和崔鶯鶯一個接一個地登上了舞臺。面對“晚春天氣”,老夫人想念她死去的丈夫,并抱怨說回家的路太遠了,同時又感慨:盡是杜鵑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鳴。張生和崔鶯鶯在一場“驚艷”中一見鐘情,而后又一起經(jīng)歷了借廂房、吟誦、鬧齋,兩個人對彼此的愛意越來越濃烈,老夫人因無奈而許婚,張、崔滿懷欣喜待結良緣,紅娘興高采烈去“請宴”,不料想,老夫人早已盤算好要“賴婚”。于是,圍繞著自由觀念和貴族觀念,新舊勢力開始了直接的沖突和斗爭。其中,作者試圖使“婚外情”成為所有矛盾和沖突的中心,逐步強化主次矛盾雙方的正面沖突,清晰、明確地反映出張和崔的巨大壓力,表明這對年輕人已經(jīng)從意識形態(tài)上的抗爭演變?yōu)榫唧w的抗爭行動。
這種喜怒哀樂的場面、悲情的書寫及刻畫,不僅為“環(huán)境”營造了悲劇性的氛圍,而且也為兩個戀人的關系涂上了濃重的悲劇性色彩,使悲劇因素始終伴隨著他們,這表明他們的未來是復雜、困難和不可預測的。更重要的是,它一方面提高了社會的認知價值和作品的審美性,一方面揭示了封建勢力的頑固性和強大性。雖然這些年輕人有抵抗精神,但我們不應忘記他們生活的時代。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富有、最強大的時期,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是周圍盡是封建貴族和學識淵博的官僚階級,他們的教育是一種封建倫理,尤其是老夫人,代表了頑固的封建觀念和封建勢力,張和崔在爭取愛情自由、婚姻獨立以及打破財閥勢力和道德桎梏方面所作的努力更加多,也更加脆弱,因為老夫人三番五次地賴婚,所以劇情更加深刻地通過賴婚這種方式的不同變化和每一次反賴婚的斗爭,揭示了封建門閥觀念的根深蒂固,封建勢力也具有狡詐狡猾、頑固性的特點,這也表明了反抗斗爭不容易取得勝利。這一切并沒有在唐宋王朝更迭和社會變遷之后,在元朝根本改變。因此,作者顯然是從現(xiàn)在借用過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深刻理解了“時代創(chuàng)造英雄”的創(chuàng)作原則,環(huán)境強化了他的戰(zhàn)斗精神。無論他寫的是歡樂的場面還是歡樂的事件,都寫的是鬼鬼祟祟、頑固而強大的舊勢力,這實際上是為了突出與新勢力作斗爭的難度,也是為了塑造年輕一代在逆境和悲劇中的氣質和性格,通過斗爭,使其形象更加生動、厚重,再與舊勢力代表人物奸詐、狡詐、惡毒的面目形成鮮明對比。只有這樣,雙方之間的競爭才更不可避免,戲劇的結局也更不可預測。當巨大的不確定性出現(xiàn)并持續(xù)增長時,最終可以給公眾帶來最大的驚喜。
三、《西廂記·長亭送別》劇本中意象美學
作者巧妙地處理了抒情的景物與敘事的關系,曲詞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作者很善于把風景變成情感。作者首先通過去長亭途中看到的風景,選擇了五種最能體現(xiàn)秋天特征的意象:藍天、白云、黃花地、西風、北雁南飛,清晰地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讓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到深秋的陰郁畫面,與鶯鶯共度秋日,有效地釋放出一種痛苦而壓抑的分離與仇恨的憂愁情緒,它營造了一種強烈的分離氛圍,加深了分離的悲傷?!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這些客觀景物構成的意象成為一種主觀的分離色彩?!緷L繡球】和【叨叨令】以筆墨為中心,運用情感和景物的技法,表現(xiàn)鶯鶯的內心世界,并借助生動的形象,如天地景觀,甚至馬匹的疾馳和首飾,都用羽毛書寫,帶有豐富的聯(lián)想和夸張。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劇作家準確而直接地描述了人們的悲傷情緒,深刻刻畫了鶯鶯當時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講述了鶯鶯心中的一切,展現(xiàn)了難以置信的藝術才華,極大地提高了藝術吸引力?!具哆读睢渴曲L鶯回答紅娘問題的曲詞,讓她想起了張生離開后的孤獨。從面前的車和馬,到未來的行動,從昨日短暫的溫柔,到未來只能依靠追憶和恐慌來度日,看似簡單通俗的樂曲蘊含著一種巨大的魅力,在視覺上表現(xiàn)了當時鶯鶯的悲傷情緒。
在這折中,符號的刻畫采用了偶然接觸的方法,但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個性。作者不僅通過曲和詞展示了鶯鶯的性格,還寫出了張生、老夫人和長老等其他角色,比如老夫人關于宴會座位的對話,不僅解釋了告別宴會的座位,而且他也寫下了兩個人的心態(tài):老夫人看重自己的家世地位,張生“視官如拾芥耳”的自信。面對即將到來的分離,張生也很難過,但張生無法表達自己的心情?!久摬忌馈亢汀拘×褐荨壳擅畹赜铭L鶯的嘴來形容張生“蹙愁眉死臨侵地”的悲傷表情。在這個場景中,鶯鶯是一位講故事的人,這在其他藝術作品中是罕見的。
這出戲的時間安排很好,也很自然。首先是環(huán)境時間的畫面安排。作者把出發(fā)時間定在深秋季節(jié)。中國文化中一直有一種悲秋情結。在歌曲和文字中常見的代表性晚秋景觀不僅夸大了秋天的意義,而且刺激了離別的感覺,使離別的情感倍增。【滾繡球】和【叨叨令】表達了鶯鶯內心的感受,【滾繡球】描述的是眼前的分手,【叨叨令】反映的是分手后的孤獨。其次,是鶯鶯與張生道別時對張生的信任。【四邊靜】從席上的告別情景中引出了悲傷的“難以入睡”?!舅:骸棵枋隽朔质謺r“眼睛流血,心灰燼”的悲傷。【四煞】描述了分手后的孤獨和絕望。【三煞】描述了離別的時刻。在許多比較中,作者寫下了鶯鶯的激動情緒和無盡的悲傷。第三,它是情緒和時間的詩意終結。崔、張正式分手后,張生說:“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結尾的【一煞】【收尾】,鶯鶯看著張生離開,但張生已決然離開了鶯鶯的視野。崔和張都在同一個舞臺上:張生騎著馬遠行,崔鶯鶯孤獨地站立著,兩個地方,兩種感情,相互依存,表明中國戲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四、元雜劇《西廂記》中“墻”意象的美學研究
墻是人們抵御風雨、防止違規(guī)的必要建筑,這是墻的主要特征。然而,隨著文明的進步和道德意識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將墻的原始屬性作為出發(fā)點,并為其添加了各種文化內涵。在先秦的男性觀念中,“墻”已成為一種局限,成為男女不可逾越的障礙,成為世俗倫理秩序的象征,成為男女差異的象征,男女之間的分離和男女之間的防御,后來引申為無形的屏障—“道德之墻”?!皦Α弊鳛橐环N屏障和約束的象征,在古典愛情劇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反映了當時青年男女缺乏溝通機會,在倫理約束的影響下無法實現(xiàn)自由戀愛的狀況。這堵“墻”是父母專制和傳統(tǒng)倫理的體現(xiàn)。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墻”兩邊的年輕男女“妾弄青梅憑短墻,君騎白馬傍垂楊。墻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雖然這首詩的意思是勸勉女子遵守習俗,避免受到倫理宗法迫害,但在“墻”意識的指引下,唐代元稹在《鶯鶯傳》中寫道:“西月宮下,風門半開,玉人來了?!边@首詩將“西廂”和“墻”這兩個詞清晰地結合在一起,寫張生從墻上跳下來,當他到達西廂時,門半開著,以西廂和墻為標志的道德秩序和約束屏障被真正的情感力量摧毀。王實甫是一位浪漫主義者,以“墻”為中心形象來結束這個故事并傳達意義,具有清晰的文化觀念和戲劇意識。在《西廂記》中,崔鶯鶯只能在夜間潛入后院與張生見面,并發(fā)出神秘的信號“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墻”作為一種實物,是家庭空間的一部分,然而,在戲劇故事的發(fā)展中,它成為了一種象征。越墻是對傳統(tǒng)倫理的蔑視和超越,雖然墻可以將建筑物后面花園里的女性與外界隔開,但只要她們勇敢地越過高墻,她們就會進入自由世界。在此期間,“墻”起到了保護年輕男女不被發(fā)現(xiàn)的作用,盡管它充滿了危險和恐懼,但在這個隱藏的空間里,被束縛的道德可以隨時攻擊。因此,“墻”融合了“自由”“愛”和“神秘”的思想,通過具體的視角“墻”,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戲劇在創(chuàng)造戲劇情境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戲劇性和詩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