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有強
引導學生讀懂作家情懷,有時要從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談起。
作家是負有書寫時代的使命的,有的像魯迅先生一樣,以筆為匕首,刺向社會弊端,把阿Q這樣的人剖析給人看,以期能夠醫(yī)治那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從而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主義;還有的像沈從文先生一樣,親手構(gòu)建一個“海市蜃樓”般的桃花源——“邊城”,還有那些“美”的化身的女孩子——“翠翠”“三三”,何嘗不是對這個世界的幻想與留戀?我想,《邊城》治愈的不僅僅是沈先生,也是讀到這篇文章的所有的人,那么美好的地方與人,作家展示給我們看,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向往之,從而作為之,以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主義。還有和沈從文一樣構(gòu)建桃花源的孫犁,引導我們在戰(zhàn)爭的間隙尋找“詩意”和溫情,是的,“荷花淀”里的戰(zhàn)斗,一定少不了流血與犧牲,但作家以理想主義引領我們增強必勝的信念,抵抗戰(zhàn)爭殘酷,這也是一種偉大。
理想,自然帶有浪漫的色彩,而現(xiàn)實又那么赤裸裸地帶有斑駁。有的作家就把這種落差書寫了出來,比如作家阿來的《馬》,不同的社會身份讓作家看到不同的社會、自然景觀。整體來看,這篇散文大致有這樣三重述說視角:藏族人視角,知識分子視角,人類視角。從知識分子的視角來看,理想的馬應該是騎手的伙伴,應該在草原上輕捷靈敏地自由馳騁,然而,作者初見時,山地馬體形矮小,毛色駁雜,了無生氣,不講究食物,這有違于作者心目中馬的形象;后來,在月光下的山地馬形象高大,反應警覺,主動靠攏,這又讓作者的體驗稍稍改觀;而當馬馱“我”涉水時,山地馬輕捷靈敏,這又得到了作者的認同;但是最后馱著貨物的山地馬逆來順受,喪失靈魂,淪落成牲口,這就徹底引發(fā)了作為知識分子的作者的感慨?!榜R”的高大理想的形象坍塌,這種落差引發(fā)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實用主義的認知界限,這就是作家的偉大之處,超越了“實用”的評判標準,帶有理想主義。
真正偉大的作家,無不用理想主義引領我們前行的路,或許引領的方式不一,但相同的是借文字觸動讀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