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秀軍
[摘 要]詩歌具有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等特點,充滿想象空間。教學詩歌時,教師應立足詩歌文本、立足學生實際、立足童心童趣,激活、拓寬、發(fā)展學生想象,讓學生沉入詩歌的世界,和詩人對話,和詩歌對話,理解詩歌的意境,體驗作者的情感。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而且能有效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詩歌教學;想象力;學生實際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9-0037-03
想象是一種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具有無限的想象潛能。詩歌是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言簡意賅,充滿了想象空間。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想象,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感悟、體驗情感,去填補、完善詩歌的意境。當前,一些教師的詩歌教學模式陳舊,以讀、背為主,忽視詩歌情感的挖掘與體會,忽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導致課堂顯得死氣沉沉。發(fā)展想象力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目標。為此,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挖掘詩歌的想象因素,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獲得想象能力的發(fā)展。
一、立足詩歌文本,激活學生想象
(一)根據(jù)詩歌意象展開想象
詩歌文本是詩歌教學的載體。閱讀詩歌,就要探尋詩歌的意象。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構(gòu)成詩歌的基本要素,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jié)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 “物象”。閱讀詩歌,就要從詩歌文本中提煉其意象。小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低,對詩歌意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在教學詩歌時,教師要有意地挖掘詩歌的意象,讓學生感受、認識到詩歌的豐富意象。例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對春天的描寫可謂是精彩絕倫。全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四句話,為我們呈現(xiàn)了多個意象。如“春”字指明了節(jié)氣,“夜”字指明了時間,“鳥” “風”“雨” “花”等,都是寫景的意象。閱讀該詩,能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春天,對上述意象展開想象,從而構(gòu)建詩歌所描繪的世界。這樣的想象,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樣,王維的《鳥鳴澗》一詩,對“人”“桂花”“春”“山”“月”“鳥”等意象進行鋪陳,營造了山澗寂靜的境界。細品這些意象組合,感受到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人是清閑的,桂花悄然落下,山里顯得空蕩蕩的,月兒出來了,鳥兒受到了驚動,偶爾傳來鳥鳴聲。教學時,教師借助這些意象,讓學生閉目想象,體會山之幽靜、人之靜默。再如,王冕的《墨梅》一詩,從題目來看,寫作對象是梅花,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手法。閱讀時,人們能從梅花在嚴冬時節(jié)開放,體會到它的堅強、給天地留下一股清氣的優(yōu)秀品質(zhì)。鄭燮的《竹石》一詩,“竹”與“石”是主體意象,作者通過詠“竹”來贊美身處困苦中,寧折不彎的優(yōu)秀品格。事實上,作者對“竹”的歌頌,正是表達自己的理想。分析這首詩的意象,讓學生從“竹”聯(lián)想到人,從“立根破巖”聯(lián)想到深陷困境,從“堅勁”聯(lián)想到人的執(zhí)著,真切把握詩歌的意象,升華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
(二)根據(jù)詩歌意境展開想象
品讀詩歌要挖掘詩歌的意境。意境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境”二者結(jié)合的一種藝術境界。對意境的理解、感悟,是把握詩歌情感、獲得詩歌體認的重要途徑。不同的詩歌,意境迥然不同。分析一首詩歌,要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要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世界,從而獲得想象力的發(fā)展。而要進入詩歌的世界,“代入”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代入,就是將自己當成詩人,進入詩歌的時空,去體會詩歌的意境。例如,孟郊的《游子吟》一詩,描繪了慈母為游子縫補衣服,期盼游子早日歸來的情境。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扮演詩人,走進詩歌的情境,想象自己就是游子,見詩人所見,感詩人所感,體會這份真摯的母子情。在語文教材中,寫景的詩歌很多。教學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將自己“帶”到詩歌描繪的現(xiàn)場,身臨其境地感受詩歌描繪的景物。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等,都是引導學生“代入”想象的絕好素材。在學習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時,引導學生變成“草”展開想象,體會在被風吹、被火燒之后,仍然生機勃勃、生命力旺盛的景象。
(三)根據(jù)詩歌韻律展開想象
在詩歌教學中,朗讀、品讀、誦讀是三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朗讀詩歌,要把握詩歌的平仄、節(jié)奏與韻腳特點,這樣不僅能獲得對詩歌的和諧與韻律的體驗,而且能獲得想象力的發(fā)展。如,《敕勒歌》一詩,“蒼” “?!?“羊”的韻腳一致。教學時,要讓學生朗讀并展開想象,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廣袤的田野、風吹草場的情景,想象牛和羊吃草的情景。在朗讀的基礎上,要讓學生進行品讀,品味詩歌所描繪的情景、表達的情感。如,在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對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就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品味,理解它所表達的不僅僅是綠色,更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描繪出生機勃勃的江南春景。最后是誦讀,熟讀成誦,就是要在朗讀、品讀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誦讀,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去體會詩歌的情感。要讓學生養(yǎng)成誦讀詩歌的習慣,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景美,領悟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
二、立足學生實際,拓展學生想象
(一)營造活潑氛圍,引導學生想象
詩歌教學中,活潑、愉悅的學習氛圍,更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想象。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課堂學習習慣還未形成,學習的注意力也難以持久。在課堂上,嚴厲的教師會讓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學生不敢說、不敢答。這樣的課堂,不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在課堂氛圍營造上,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通過個人魅力來影響學生;二是維護好課堂秩序,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必刻意強調(diào)學生的坐姿,給予學生適度的自由空間,放松精神;三是要注重表達的親切感,以“大朋友” “好伙伴”的角色來親近學生,讓學生不必擔心說錯話,多鼓勵學生,肯定積極發(fā)言的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要不斷地變換教學形式,可以是游戲體驗活動、繪畫展示活動,也可以是小組討論活動,還可以是情景表演活動等。如,教學《敕勒歌》這首詩時,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想象眼前的壯麗景色,也可以讓學生用筆畫出所看到的美景,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
(二)設置情景任務,促進學生想象
想象,不是無目的地隨意亂想,而是要有指向性、目的性。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對事物的理解更是具有隨意性。例如,在學習《詠鵝》時,對詩歌的內(nèi)容,有的學生會想到鵝肉,會想到雞鴨魚肉等。顯然,這樣的隨意想象,與教學的主旨是相背離的。為了讓學生的想象具有指向性,教師可以布置任務,也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圍繞主題來展開想象。如,在學習《詠鵝》時,教師布置繪畫任務,要求學生根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畫出鵝在水里活動的情景。又如,在學習《小兒垂釣》時,對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的理解,教師可設置人物表演活動,讓一個學生扮演垂釣者,另一個學生扮演路人,演繹當時的情景。然后,教師引導“垂釣者”談談此刻的心情以及內(nèi)心的想法。這樣,學生的想象思維得到了發(fā)展,更深刻地領會了詩歌的內(nèi)涵。
(三)根據(jù)思維實際,培養(yǎng)學生想象
想象是一種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zh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實際,巧設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想象。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期。為此,教師要根據(jù)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想象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例如,賀知章的《詠柳》一詩,讓我們看到了“春風”“剪刀”。教學時,教師先這樣引導學生:“在春風的吹拂下,柳樹的枝丫長出了嫩芽,柳條垂下,細小的葉子像是用剪刀剪出來一般?!痹趯W生想象后,教師再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到校園的柳樹下,去觀察柳樹,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觀察及感受,這樣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在學習白居易的《池上》時,對“偷采白蓮回”的“偷”字,學生感到難以理解。為什么要用一個“偷”字呢?教師請學生想象詩歌的內(nèi)容,說一說“偷”蓮的故事。在詩歌中,留白是重要的寫作手法。教學時,引導學生對留白處進行想象、補充,不僅能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而且能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憫農(nóng)》一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睆奈淖謥砜?,農(nóng)夫種了那么多的田,也獲得了豐收,為什么還會餓死呢?教學時,教師這樣進行反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和想象。
三、立足童心童趣,發(fā)展學生想象
在解讀詩歌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挖掘詩歌的童趣因素,引導學生展開審美體驗,以豐富、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
(一)多樣化誦讀,引導個性理解
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是重要方式。詩歌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因此,在誦讀時,教師要變換不同方式,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蘊,品味詩歌的語言魅力。誦讀,一方面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另一方面能讓學生體驗詩歌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讀艾青的《綠》這首詩時,教師先通過范讀,引導學生找準停頓點,讀準字音,把握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再讓學生齊讀,從整體上感知詩歌的意蘊;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體會,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同樣,在學習葉賽寧的《白樺》時,先讓學生朗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情感;接著,讓學生自讀,感受、理解“毛茸茸”“流蘇” “姍姍來遲” “徜徉”“白雪皚皚”等詞的含義;最后,組織學生反復誦讀,理解每一節(jié)詩歌的大意:第一節(jié)寫窗前的白樺樹,第二節(jié)寫雪中的白樺樹,第三節(jié)寫寂靜朦朧中的白樺樹,第四節(jié)寫朝霞中的白樺樹。這樣對詩歌所描寫內(nèi)容的理解,幫助學生體會白樺樹色彩的變幻,獲得美的享受。在讀《在天晴了的時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以聲音、圖像、文字結(jié)合的方式展現(xiàn)雨后天晴的畫面,讓學生邊看畫面邊誦讀詩歌,體會“雨潤過的泥路” “炫耀著新綠的小草”的美,感受詩歌的意境。
(二)不同維度欣賞,感受詩歌魅力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幫助學生感受、欣賞詩歌的語言美和形式美。詩歌的語言兼具音韻美和情感美,能表達作者的深厚情感。例如,在學習艾青的《綠》一詩時,在解讀詩歌前,教師要求學生回想自己在春天的田野所看到的情景,或想到的詩句。有的學生想到了春游時,在森林、植物園、公園、田野中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綠;有的學生想到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綠遍山原白滿川”等詩句。這里的“綠”,是對春意盎然的描寫。同樣,葉賽寧的《白樺》所描寫的“銀霜”“雪花”,并不是真正的雪和霜,而是白樺樹自身的顏色。作者通過“涂”和“披”字,將白樺比做人,展現(xiàn)出白樺潔身自愛的品質(zhì)。教學時,教師要抓住詩歌語言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鑒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遷移仿寫,促進讀寫融合
在詩歌教學中,誦讀與鑒賞能讓學生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體驗作者抒發(fā)的情感。為了讓學生掌握詩歌的語言表達方式,進一步體會作者描繪的意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詩歌的語言格式進行仿寫,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學生可以根據(jù)詩歌的句式、格式特點,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詩歌。如,讀了冰心的《繁星(七一)》這首詩后,教師先出示全詩。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然后,教師出示: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__________
要求學生進行填寫。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表達熱情,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另外,教師還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對詩歌進行補白。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為了藝術表達的需要,作者常常進行留白處理,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教學時,教師可以挖掘詩歌語言的內(nèi)涵,引導學生進行補白練習。在讀《在天晴了的時候》中,對第一節(jié)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試試寒,試試暖”一句,教師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說說小白菊“抬頭”看到什么,它是怎么去“試試寒,試試暖”的,這樣使學生在表達中理解了詩歌的含義。
總之,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詩歌的內(nèi)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理解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唐夢菁. 小學詩歌教學中兒童想象力培養(yǎng)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8.
[2] 張瑜.讓詩歌教學喚起學生想象力[J].甘肅教育,2011(9):72.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