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
陳默是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特聘督導(dǎo),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和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近10年來,她明顯感覺到,她經(jīng)手的兒童心理咨詢案例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
從手頭積累的近萬人次的咨詢記錄中,她總結(jié)道: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庭的問題;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孩子與母親的關(guān)系很特殊。
過去,孩子的心理問題常出在“外部”;現(xiàn)在,孩子的心理問題常出在“內(nèi)心”
筆者: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在這幾十年的工作中,您感覺現(xiàn)在孩子的心理問題和過去的有什么不同?
陳默:20世紀90年代,孩子的心理問題常常出在“外部”。就是說,孩子的心理問題多由外部環(huán)境因素造成。如果把外部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
比如:一個女生常為一點小事大發(fā)脾氣。班主任覺得她有心理問題,就領(lǐng)她過來咨詢。經(jīng)了解,女生很小失去媽媽,爸爸再婚后很快有了一個男孩。家里住房緊張,有了弟弟之后,女生連寫作業(yè)的地方也沒有了,只能搬個凳子在門口寫,而身后斥責聲、哭鬧聲時時干擾她寫作業(yè)。女生常為一點小事發(fā)脾氣,就是因為這個擁擠、嘈雜的環(huán)境讓她憤怒。找到癥結(jié)后,我對他們?nèi)疫M行了治療。那時,家長對老師的話很重視,所以非常配合,不再只忙于照顧兒子,而是開始給予女兒更多的關(guān)注。家里住房緊張一時難以改善,我建議女生再做作業(yè)就去附近的圖書館。女生感受到家長的關(guān)愛后,不再亂發(fā)脾氣,為人處世溫和了很多。
然而,最近10年,孩子的心理問題常常出在“內(nèi)心”,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
現(xiàn)在的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十分重視教育,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從小處于激烈的競爭中,壓力很大,由此引發(fā)了考試焦慮、學業(yè)焦慮等。另外,孩子不愁吃穿,開始思考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如“什么是人生的意義”,卻無力找到答案。這一來,他就迷茫了、抑郁了。
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員都沒有很強的控制欲;而不幸的家庭,真的是各有各的問題
筆者:有人說,孩子出了問題,其實都是家庭出了問題。這種說法對嗎?
陳默:我非常贊成這種說法。如果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如果孩子出問題了,一定是家庭系統(tǒng)出問題了。
健康的家庭有個共性——夫妻雙方都比較成熟,沒有很強的控制欲。成熟跟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無關(guān),沒上過學的人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體現(xiàn)是沒有很強的控制欲,做事比較獨立。平時,家庭成員各做各的事,如果一方遇到困難,另一方會很快伸出援手。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關(guān)心但不彼此控制。比如,孩子出去參加同學聚會,成熟的媽媽會說:“注意安全啊,錢帶得夠嗎?”孩子出去后玩得自在、放松,同學和他一起玩也感覺很盡興。而控制欲強的媽媽會說:“和誰一起?幾個人?什么活動?你帶了多少錢?只能用30元……”孩子出去后,媽媽一會兒一個電話:“你在哪里?快回家,已經(jīng)9點了!”不僅孩子玩不痛快,周圍同學也感覺比較尷尬。
家里有一個控制欲強的人,其他家庭成員就會有壓力,慢慢這個家就會出問題。比如孩子做作業(yè),家長習慣性地控制孩子,孩子就學不會獨立做作業(yè)。做作業(yè)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別去攪和。如果家長一定要去攪和,那么孩子做作業(yè)一定是拖拖拉拉的。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你還別不信,觀察一下身邊的幸福家庭,你會發(fā)現(xiàn)其家庭成員都沒有很強的控制欲;而那些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
1.家庭結(jié)構(gòu)有問題。
一種是單親家庭。這些家庭中,孩子長期由父親或者母親一方撫養(yǎng),另一方缺位,孩子無法享受到完整的父母之愛。而長期處于缺乏父愛或者母愛的家庭中,孩子容易自卑、焦慮,對人際交往產(chǎn)生畏縮心理。
另一種是三代同堂家庭。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zhuǎn),且老人參與教育的程度高。這樣養(yǎng)出的孩子缺點很多,如幼稚、任性、容易發(fā)火、難以擺脫自我中心意識、不能換位思考等。
健康的家庭結(jié)構(gòu),是夫妻雙方教育孩子時不缺位,父親擔起父親的職責,母親擔起母親的職責,夫妻雙方共同給予孩子愛的關(guān)懷。如果有老人同住,那么老人的定位就是幫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老人就退出,把孩子交給孩子的父母。如果老人分不清邊界,參與過多,就會出現(xiàn)很多矛盾。除小夫妻教育孩子的矛盾,還會疊加老人跟女婿、兒媳之間的矛盾。
2.夫妻關(guān)系有問題。
夫妻關(guān)系不和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如果夫妻經(jīng)常冷戰(zhàn),那么這種家庭的孩子會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來找我咨詢。她與丈夫分居多年,兩人既不和解也不離婚,孩子和她一起生活。媽媽反映,孩子上小學時學習不錯,可上初中后就不行了,還出現(xiàn)了社交困難。
我的建議是:媽媽要盡快改變現(xiàn)狀。如果繼續(xù)這種狀態(tài),孩子的情況會越來越糟。
孩子也對我說,希望父母離婚。因為他一直在等“第二只靴子”掉下來,可就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掉,心始終懸著,太難受了!
媽媽想讓孩子努力學習、茁壯成長,就要讓孩子感受到他有一個陽光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媽媽。就是說,媽媽先把自己打理好了,孩子才會有所改變。
3.親子關(guān)系有問題。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正確地去愛。有些父母受認知、閱歷的限制,以不正確的方法愛孩子,結(jié)果反而傷害了孩子。
比如,有個女孩,上小學時成績名列前茅,上初中后卻患上了精神分裂癥。孩子上小學時的優(yōu)秀成績怎么來的?是媽媽逼迫她廢寢忘食地學習得來的。結(jié)果上初中后,她不堪重負,精神出了問題。
我對女孩的媽媽說,對孩子的極端要求其實就是一種虐待。沒想到,她哭了。原來,她的出生曾經(jīng)不受父母的歡迎,因為父母盼望的是兒子,而她唯有通過考第一才能得到父母的重視。當她有了女兒后,不自覺地也要求女兒考第一。
在中國,受媽媽排斥的女孩并不少見,很多患有厭食癥、暴食癥的女孩都有一個排斥她的媽媽。媽媽對自己的女性身份不認同,并把這種不認同傳遞給下一代。這跟中國長久以來重男輕女的思想有關(guān)。
還有父子關(guān)系出問題的。兒子的身高都超過爸爸了,可爸爸還轉(zhuǎn)變不了角色。兒子小時候,爸爸出于雄性動物的本能,愿意保護小生命。當兒子長大后,爸爸卻不知道如何與兒子相處,表現(xiàn)出來就是對兒子不滿意,處處挑剔、攻擊兒子,結(jié)果父子倆天天在家“打仗”。
母子關(guān)系出問題的,一般表現(xiàn)在不想讓兒子長大,高度控制。因為母親潛意識里有兒子長大后,母親功能就貶值了的想法。
父女關(guān)系出問題的,大多是夫妻關(guān)系惡化導(dǎo)致的。母親把女兒當同盟軍,說父親壞話。女兒信以為真,就會攻擊父親。
一個家庭的靈魂是母親,一個母親會影響三代人。做臨床咨詢多年,我發(fā)現(xiàn)很多家庭問題的根源都在母親這兒
筆者:有人說,一個家庭的靈魂是母親。真的是這樣嗎?
陳默:不是只要有個房子,就可以稱為“家”的。房子里得有個媽,才能稱其為“家”。一個家庭的靈魂是母親,因為一個母親會影響三代人。做臨床咨詢多年,我發(fā)現(xiàn)很多家庭問題的根源都在母親這兒。
一般家庭中,母親只要沒有大問題,就會成為這個家庭的核心。因為父親更擅長邏輯思維,而母親更善于感知別人的需求。在處理家庭問題上,母親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
孩子跟母親的關(guān)系也很特殊。雖然出生時剪斷了臍帶,但孩子在潛意識里與母親是緊密相連的。平時,我們總以為是母親為孩子犧牲,其實孩子也會為母親犧牲。如果母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整天愁眉不展、情緒低落,孩子會感同身受,馬上把這種情緒背在自己身上,覺得都是因為自己,母親才活得如此痛苦。
心理學認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媽媽給的。比如,媽媽教育孩子茶杯要放在桌子上,如果孩子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會被責罵。孩子順從了媽媽的意志,把茶杯放在桌子上。孩子請同學來家做客,同學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會讓同學把茶杯拿起來放在桌子上——孩子從順從變成了認同。
等孩子長大,媽媽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把茶杯放在地上。孩子會讓媽媽把茶杯拿起來放在桌子上——過去媽媽的要求內(nèi)化在孩子的心里。所以,媽媽有什么樣的認識和觀念,孩子就會慢慢形成同樣的認識和觀念,并將之內(nèi)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根據(jù)孩子的年齡段,抓住家庭教育的核心。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一般來說,不會有大的心理問題
筆者:那么,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教養(yǎng)秘訣有什么不同?
陳默:教育孩子,要遵循這么幾個原則——
1.?0到3歲,每時每刻關(guān)注他。
這階段是孩子安全感確立的關(guān)鍵期,如果此時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的一生都會有缺憾。所以,媽媽不要出去應(yīng)酬了,下班后馬上回家。因為孩子需要你時刻陪伴,你每天對他講100遍“我愛你”,也不嫌多。
2.?3到6歲,誠心誠意陪伴他。
這階段是孩子探索欲形成的關(guān)鍵期,如果有爸爸做伴,孩子就不會害怕,其探索欲也會得到加強。反之,孩子就會膽怯、退縮,探索欲也會受到抑制。
3.?6到12歲,真真切切喜歡他。
這階段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的很喜歡他。因為上學后,孩子可能會在學校受到打擊而自卑。這時,他需要從父母眼里看到認同和欣賞。孩子或許比較招人煩,但父母必須有耐心,讓他感覺你們依然愛他。哪怕他犯了錯,你們也要理解,并無條件地愛他。
4.?12歲以后,實實在在相信他。
這階段孩子已經(jīng)進入青春期,父母要充分地信任他。如果他感覺自己失去了父母的信任,就會完全失去約束,破罐子破摔。
父母可以一開始相信他10%,接著相信他20%,然后相信他30%……直到最后,完全相信他。隨著信任度的增高,孩子會擁有越來越強烈的責任感。父母一次次地選擇相信孩子,最后才會得到一個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以上幾點,就算抓住了家庭教育的核心。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一般來說,不會有大的心理問題。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