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惠君
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值得我們傳承和發(fā)揚。小學美術教育能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并滲透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讓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元素,達到弘揚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也有助于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現狀
現階段,隨著教材改革不斷深入,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越來越被重視。在小學美術教材中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多,選材新穎,內容生動,構圖精美,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美術課的興趣,又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知識水平和教學經驗的逐步提高,以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美術教學方法日益豐富,逐步形成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有力地提高了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更好地展現和傳播了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育的必要性
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是豐富的美術教學資源庫,在小學美術教育階段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傳統文化是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成果,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的反應與總結,飽含豐厚的歷史人文知識。所以,將傳統文化運用到小學課堂美術教育中,能提供豐富的小學美術教學素材,使學生能愉快地學習美術課程。其次,將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課程深度融合,學生不僅可以廣泛地了解和學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何應用線條、色彩等美術要素,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鞏固學習的美術基礎知識。如此將美術教育課程生活化,能讓學生易懂、易學,更好地掌握美術課程知識和創(chuàng)新技能。最后,中國傳統文化集藝術、歷史、民俗等內涵于一體,促進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可以學習民間傳統文化,進一步感知美、體現美,增強在身邊中發(fā)現美、展現美的樂趣。同時,將傳統文化的資源用于教學實踐,能有效提高美術教學效率與質量。傳統文化是上千年歷史沉淀的產物,未來的一代將如何傳承、如何創(chuàng)新,值得每一位從事美術教育事業(yè)的教師深思。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創(chuàng)新小學美術教學模式,是小學美術教育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因此,把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勢在必行。
三、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的教學策略
(一)重構——活用民俗文化資源
1.增添素材,學習內容新穎化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美術課堂,讓學習內容更新穎,筆者認為教師不能僅在課堂中根據教材因勢利導,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素材來展現,特別是美術課,更可以借鑒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以教材為導向,以豐富的素材資源為輔助,使知識內容形象具體,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并掌握知識點。在教“爸爸媽媽的結婚照”一課時,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分年齡、分階梯學習,低年級學生主要以造型表現與欣賞評述這兩塊領域選擇作品表現內容,讓他們了解婚嫁習俗及雙喜的寓意,作業(yè)表現上讓學生剪造型各異的雙喜。中年級學生在造型表現與欣賞評述中增加設計應用領域畫婚紗,欣賞婚紗照,聊婚紗款式、材質、紋樣、紋樣的寓意和特點,再結合教材知識用對稱紋樣、二方連續(xù)紋四方連續(xù)紋樣創(chuàng)作婚紗。高年級學生主要以綜合探索為主,鼓勵學生在參加親戚朋友婚禮時用手機或相機記錄婚慶過程,將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的圖片搜集后有機結合來表現作品,再將造型表現運用繪畫和泥塑表現婚紗照。創(chuàng)作前讓學生分析中西婚服的共同點與區(qū)別,圖案紋樣的選擇上有哪些考究,包含了哪些寓意。如此,美術課堂的趣味性得以延伸,實用性得以體現,有效地激發(fā)學習美術的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學習的基本能力。有意識地擴大課前知識儲備,可以有效改變欣賞評述領域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互動少、課堂氣氛沉悶的尷尬局面。
2.改編素材,學習環(huán)境生活化
美術創(chuàng)作與教學的源泉都來自生活,而生活離不開積久而成的風氣、習俗。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打破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限制,帶領學生深入社會,體會生活,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尋找美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并通過教材的改編,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美的存在,提升其審美情趣。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我快樂 我成長”一課,筆者將這節(jié)課分成2個課時來上。第一課時讓學生了解各種人生禮,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的人生禮俗,這里主要講莆仙本地風俗。莆田人生禮俗是古老的中原文化和莆田地方文化的結合體,也是莆田傳統文化的體現,隨著時代的演進,莆田人生禮俗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地演變,有的甚至消失。因此,筆者讓學生重溫君子之禮:送生禮、三朝禮、半月禮、滿月禮、四月禮、抓周禮、乞巧禮、入學禮及拜師禮。第一課時筆者重點講解制做滿月禮和四月禮,讓學生了解紅蛋和穿黑衣褲、戴長命鎖、虎頭帽的寓意,再讓學生分小組制作成長過程中戴的虎頭帽、長命鎖、黏土做的蛋糕、長壽面、手繪四月帽等。第二課時讓學生將紀念小物件與照片裝訂制作成成長紀念冊,讓學生思考怎樣將成長照片裝訂成冊,在排版上引導學生如何橫排版和豎排版,如何將照片、小物件與文字相結合。比如,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生日聚會,主角可以拿出做好的生日蛋糕和準備好的氣球,然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長紀念冊。通過充分的教學準備和引導,學生能進一步地認識本地的習俗文化,同時感受文化帶來的魅力,產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作美術的靈感,更進一步提升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轉變——深化傳統節(jié)日文化資源
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轉變教學方式,這就要教師因材施教,拓寬教學視野,傳統文化內容引入美術教學正符合大綱要求。如何活躍美術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容易掌握教材的知識點,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借用傳統節(jié)日資源,通過情境化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播放視頻、音樂、圖片等視聽化展示,讓學生沉浸在傳統節(jié)日的氛圍里,在內心深處感受到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魅力。
1.以問題串為載體——轉變“老”教法
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傳統做法是開展一次傳統節(jié)日主題活動。師生圍繞某個傳統節(jié)日開發(fā)一系列教學活動,如筆者在第二課堂開展了“走進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系列主題活動。為了讓活動順利開展,在生動活潑、輕松愉快、豐富多彩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分階段、分組、分步驟完成。教師這時要當好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以問題串為載體,讓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端午節(jié)。
第一階段搜集資料。收集端午節(jié)資料時,分研學單位以問題串形式讓學生搜集以下相關材料:“你能找到有關端午節(jié)的民謠嗎?端午節(jié)是如何成為節(jié)日的?端午節(jié)有哪些民間故事?端午節(jié)大家都吃什么?端午節(jié)的粽子可以包哪些食材?”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和分工協作,學生在第一階段多方面、多角度、全面深入地了解了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文化淵源,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動手的能力。
第二階段繪畫創(chuàng)作。給低年級設計了一次以“畫端午的粽子”為主題的繪畫創(chuàng)作活動,中年級設計粽子的卡通形象,高年級繪畫創(chuàng)作活動的主題為“賽龍舟”和“我設計的龍舟”,培養(yǎng)創(chuàng)作能力。
第三階段展示評價。教師把全班同學按六人一個小組,分成八個小組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再以問題串引導學生反思:“創(chuàng)作中學到了哪些知識?了解到哪些文化?掌握了哪些技能?”這些問題反思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品位,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兼顧了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且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我們的傳統節(jié)日,深刻意識到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2.以激趣為指向,挖掘“活”資源
開展“走進莆田的節(jié)日——元宵節(jié)”系列主題活動,在課堂上設計教學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生活,巧用身邊的傳統節(jié)日資源,讓學生產生共鳴。如莆田元宵節(jié)時間跨度長,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jié),且期間伴隨大量熱鬧的傳統節(jié)日活動,盛況賽過春節(jié)。每逢元宵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歡慶時常常通宵達旦。以莆田的文峰宮媽祖“尾冥燈”地方傳統節(jié)日為引線,導出莆仙各地元宵節(jié)特色,由此設計一件文化衫。也可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學“我設計的文化衫”一課融入教學中,假如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知道怎樣設計文化衫的方式來突出主題,學生未必能理解透徹,而挖掘生活中的節(jié)日印象,激發(fā)學習興趣,就能順利攻克這一難點,如宣傳片《媽祖愛 元宵長》的游燈視頻,可以喚起學生愛家鄉(xiāng)元宵節(jié)的記憶,了解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日特色,提出要求設計一款以元宵節(jié)游燈為主題的文化衫,學生能想盡辦法用最能體現自己情感的方式來設計一件有文化內涵的文化衫。在美術課堂上采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能感受的美術課真正的價值。
(三)鼓勵——激活飲食文化資源
“民以食為天”,地域差異及民族特色孕育著豐富的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繼承發(fā)揚,莆田的面塑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莆田媽祖文化祭祀中常見的貢品,可手捏成各種動物,亦可雕刻成樓閣、花卉,繪上顏色,動物花卉栩栩如生,樓閣玲瓏剔透,技藝甚是精湛,是研究莆田歷史、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源。因此,要讓面塑藝術走進美術課堂,讓學生了解面塑、感知面塑、傳承面塑文化。2018年我校開設面塑工作坊,由筆者負責給學生上面塑制作課。上課之前先讓學生搜集關于面塑的資料,并在課堂上教授面塑的制作方法。因為內容貼近生活,相對其他枯燥的課程,美術課程靈活有趣,學生能迅速掌握面塑制作技能,用加色素的面泥制作出各種植物、動物、人物等題材作品。通過創(chuàng)作提升,有些學生還把面塑與國畫彩墨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更具觀賞性的面塑浮雕畫,例如,制作多種多樣的海底生物。如此,讓每個學生接觸到面塑藝術,培養(yǎng)對面塑的興趣,深刻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時,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面塑創(chuàng)作表現出了興化人民對平安、健康、幸福的期盼,也為傳統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色彩。
(四)引導——喚醒中國元素的文化資源
1.創(chuàng)作——激活“主”意識,學習活動自主化
一年級至六年級是學生思維成熟、飛躍的最重要的發(fā)展階段——直觀化到抽象化。也是激活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能力的重要階段,讓創(chuàng)作構思呈現在現實實體中,體現出美術的意義。引導學生運用已學傳統知識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在尋找教材內容操作上,應激活“主”意識。比如,在校本課堂上,筆者給高年級上“南少林的武術”一課,將建筑文化與武術文化相結合,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上南少林寺的牌坊,了解牌坊的建筑藝術特點,利用刮畫表現一座特色的南少林寺牌坊,評價作品時,讓學生自主完善作品,引導學生挖掘中國傳統元素。在第二課時上人物動態(tài)寫生,以了解武術文化,讓畫面更和諧。
2.創(chuàng)新——拓展“多”視野,學習體驗豐富化
創(chuàng)新教材讓多種文化融入美術課堂,讓學生學習體驗更豐富。十二生肖是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我國民俗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動物的花衣裳”一課,可以借鑒十二生肖文化并運用到課堂中,通過講述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遺失的歷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十二生肖獸首巧妙地貫穿整堂課,讓學生感受到創(chuàng)作的快樂,還能體驗換裝的樂趣。在版畫課上,因版畫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再加上用濃郁的莆田地方特色“十音八樂”導課,在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或農事之時,時常能見到“十音八樂”樂班的演唱演奏活動,可惜的是目前“十音八樂”傳承人基本都是耄耋老叟,請“十音八樂”走進美術課堂,讓學生認識莆田的“活化石”,也是希望這種傳統文化能繼續(xù)傳承。
四、結語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眰鹘y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貼近生活,資源豐富。小學美術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其資源,讓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走進生活,使學生在了解傳統文化后加深民族認同感,為弘揚傳統文化打下基礎。基于此,美術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制訂好教學計劃,結合傳統文化與課程內容進行教學,由此引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能力以及創(chuàng)作能力,鼓勵學生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培養(yǎng)民族自信、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綿薄之力。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