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越 高勁松 張瓊
本文為2020年江西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一般項目《清代、民國江西契約文書整理與研究以田地、房產等文書為中心》(課題編號:YG2020027)研究成果、2021年江西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一般項目《江西契約文書整理與研究——以江西省博物館藏文書為中心》(課題編號:YG2021118)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契稅的發(fā)展歷史悠久,特別是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國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受到西方列強強烈沖擊的震蕩時期,在稅收方面影響突出。本文擬通過對清末民國這一社會轉型時期的契稅進行解讀,以進一步理解契稅在這一時期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契稅;稅契;契尾;清末民初
一、何為契稅
契,會意,在古代通“栔”,本意為刻②;稅,形聲,本義是田賦、征收或繳納賦稅?!墩f文》曰:“稅,租也。從禾,兌聲?!逼?、稅二字相連,一般是指包括土地、房產等不動產在內的固定資產在產權關系發(fā)生轉移時,簽訂經官方認可(加蓋官方印章)的契約,確定出讓所有權,根據交易這一行為所產生的需上繳官方的稅費。這里還要著重對稅契進行解讀,那么什么是稅契呢?稅契是田地、房產等不動產買賣時,買賣雙方簽訂契約后,買主須在一定時間內向主管機關履行報驗、繳納契稅、加蓋官印等手續(xù)。清代趙翼的《陔馀叢考·稅契》中就提到:“市易田宅既立文券,必投驗官府,輸納稅錢,給以印憑謂之稅契?!笨梢姡惼跏钦谡魇掌醵愡^程中的重要一個環(huán)節(jié),即稅契是繳納契稅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契稅為中國最為古老的稅種之一,《周禮·地官》中記載市場在交易時有“質布”與“質劑”等行為,就是與稅契有關的憑證,是對于田地、房屋、人口、牲畜等交易行為征收契稅。出土的東漢末至三國時期長沙走馬樓簡牘中,提到人口買賣時要“收責估錢”,其中的“估”就可以理解為交易契稅。至晉室“衣冠南渡”之后,規(guī)定奴婢、馬牛、田宅交易,需要輸“估”,《隋書·食貨志》載:“晉自過江,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為散估。歷宋、齊、梁、陳,如此為常?!雹劭梢?,東晉時期的“估”稅規(guī)定稅率為4%。進入唐代,官方機構的不斷介入管理,契稅的收取形成了多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特別注重契約文書的訂立,以及契稅本身及交易(過割)等環(huán)節(jié)。入宋以后,隨著均田制度的消失,土地的私有權利確立與土地交易的頻繁,宋代中央政府逐漸重視田宅契稅的征收與管控。宋開寶二年(969),政府頒布:“始收民印契錢,令民典賣田宅輸錢印契,稅契限兩月?!雹苓@不僅改變了歷史上田宅交易買賣雙方都要納稅的規(guī)定,還正式確立賣主立契、買主稅契的土地買賣制度,確定稅銀在2%至10%。⑤同時對契稅的繳納時間也做了明文規(guī)定,即交易完成的兩個月內繳納。元代民間田地、房產交易依然十分頻繁,正如時人所謂“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雹薷鶕对湔隆返囊?guī)定,“稅契時須持有公據、過割時須持契本方可辦理,否則以匿稅科斷;在頒發(fā)公據或辦理稅契時,都要登記備案,作為官府對下一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控的線索或根據?!雹呙髑逡詠?,隨著土地交易的更加活躍,民間根據政府頒布的契本要求,自行訂立契約文書,稅契則是官方對這一活動的一種管控行為之一?!睹髀晒{釋》有“典買田宅,照價多寡,納稅于官,官印其契卷,謂之稅契”⑧的記載,明代契稅稅率為一兩銀子收兩分稅銀。在研究契稅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明清以后一個重要詞匯在契約文書中經常出現(xiàn),它就是契尾,逐漸進入到研究者的視野當中(圖1)。契尾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有學者認為在元代),至明清以后,官方為進一步管控厘清契稅的積弊,將官契與契尾并用,這就是我們所見的聯(lián)契。周紹泉先生認為:契尾不僅僅是一種稅契憑證,同時它也是官府對所交易田宅的私有權的法律保證書。
乾隆三十六年廣昌縣謝山璞賣田契尾
契? 尾
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為遵旨議奏事,乾隆拾伍年正月初玖日,奉準戶部咨議:“嗣后布政司頒發(fā)給民契尾格式、編列號數,前半幅照當細書業(yè)戶等姓名、買賣田房數目、價銀、稅銀若干,后半幅于空白處預鈐司印,以備投稅時照契價稅銀數目大字填寫。鈐印之處,令業(yè)戶看明,當面騎字截開。前幅給業(yè)戶收執(zhí),后幅同季冊匯送布政司查核;其從前州縣布,政司備查。各契尾應行停止”等因,咨院行司,奉此,合行照式刊刻,契尾編列字號,飭發(fā)各該廳、州、縣,遵照填給業(yè)戶收執(zhí)。如有漏隱不用契尾,依律治罪,追債入官,書吏不許勒索(難留)滋弊,倘該州縣不粘契尾,(私用?。┬?,察出嚴揭詳參,稟遵毋忽。
計開:廳? 州? 都? 圖? 甲? 業(yè)戶張殿酬買到? ?都? ?圖? 甲謝山璞田/房 田二斗五升? 坐落? 縣? 頃/? ?處? 間,用價銀柒兩玖錢(廣昌縣官印),遵例每兩納稅銀叁分,上納稅銀貳錢叁分柒厘(廣昌縣官?。?/p>
□五( )年 字六十五號,布字□( )千陸拾伍號? 右給業(yè)戶張殿酬準此
乾隆卅六年(鈐“布政使司之印”)
張殿酬買田銀柒兩玖錢,稅銀貳錢叁分柒厘
進入清代后,清政府多次頒布契稅繳納政策。順治四年(1647)規(guī)定:“凡買田地房屋,必用契尾,每兩輸銀三分?!雹嶂量滴跄觊g,制定了詳細的征收辦法來增加收入,“田房稅銀,用司頒契尾,立簿頒發(fā),令州縣填登,將征收實數,按季造冊報部查核?!雹獾角≡辏?736),清政府正式批準廣東巡撫楊永斌所奏,即“契尾之例,系投稅之時,官為印給,不同契紙,第由民間價買。”? ?至乾隆十四年(1749)契尾格式基本確定。契尾粘于手寫契紙之后,契尾上“編列號數,前半幅照常細書業(yè)戶等姓名、買賣田房數目、稅銀若干,后半幅于空白處預鈐司印,以備投稅時將契價稅銀數目大字填寫鈐印之處。令業(yè)戶看明,當面騎字截開。前幅給業(yè)戶收執(zhí),后幅同季冊匯送布政使查核?!?在乾隆十五年(1750)使用新的契尾時,一些地方文獻記載:“新頒一聯(lián)契尾,其從前三聯(lián)契尾概行停止?!?契尾即從乾隆十五年開始至清末,從格式上未有太大變動,即主要由官契、文契、契尾三個部分組成(圖2、圖3、圖4)。但是在清末及至民國,對于其契紙的使用并沒有具體固定的規(guī)定?!吧綎|平度習慣(前清舊例,文契投稅需按銀數納費)鄉(xiāng)俗買賣均以錢計算,故稅契之時,其文契多是另謄,而原約反藏而不稅?!?宣統(tǒng)元年(1909)之時,清末新政改革后的度支部制定了《酌辦契稅試辦章程二十條》,該條例根據當時各省請示加增契稅稅率的奏請,規(guī)定各地按照湖北省奏請辦法,同意賣契按每兩征收稅銀九分,根據湖南省的奏請辦法,典契按每兩征收稅銀六分。
北洋政府時期仍承清制,于1914年1月頒布《契稅條例》及細則,增收契稅。明確規(guī)定,契稅的征收范圍包括不動產的賣契和典契,納稅人為不動產的買主和承典人(圖5)。賣契的稅率為9%,典契的適用稅率為6%。此時契稅已經屬于中央政府稅款,但各地軍閥連年混戰(zhàn),為改變軍費日益增長,財稅枯竭的窘境,各地橫征暴斂,在正稅的基礎上,征收各種附加稅,契稅已成苛捐。1928年11月,當時的政府在第一次財政會議上頒布《劃分國家收入地方收入標準案》,契稅與土地、房屋聯(lián)系至深,被與田賦等劃至地方稅種。至此,契稅由歷史上的雜稅,成為與田賦和營業(yè)稅等重要的地方稅。此時,契稅在中國財政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開始凸現(xiàn)。此后十余年,政府多次修改契稅征收辦法,擴大契稅征收范圍、提高契稅稅率,如四川省某些地區(qū)的契稅附加竟是正稅的兩倍。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黨采取戰(zhàn)時制度,將地方財政劃歸國家,契稅再次成為中央稅種??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為籌措內戰(zhàn)軍費,恢復戰(zhàn)時契稅的高稅率,采取各種措施增加財政來源,但最終因政治腐敗、經濟危機、軍事節(jié)節(jié)敗退,導致稅收逐漸枯竭。 清末民初的契稅,隨著時局的幾經變化,由中央至地方,再至中央,但其核心實質并沒有發(fā)生改變。
二、契稅何為
清代中期之前,契稅當屬雜稅的一種,在我國項目繁多的稅種中并不引人注目。甚至在太平天國運動和英法入侵時期的內憂外患下,咸豐帝仍然采納刑部侍郎李嘉瑞“勒限稅契,易致擾民”的意見,諭令各省房田稅契,“仍照定例辦理”。怕擾民,這也是清政府為穩(wěn)定民心而沒有增加契稅的重要原因之一??梢娖醵惻c其他稅種最重要的區(qū)別是,契稅與產權的關系十分密切。
清代契稅征收主要對象是針對田宅典賣契約。民間田地、房屋買賣訂立契約后繳納契稅,是清代至民國時期法律對這一交易行為最重要的程序之一?!胺驳滟I田宅,不稅契者,笞五十” 。購買田宅后,通過繳納契稅并得到官府官方鈐印的紅契,是最終得到國家法律認可的必經之路。我們要了解契稅何為,除了上文提到的重要特點外,還要認識到清末民初這一時期契稅特有的三大特征,首先是契稅的征收是對承買人(不動產所有人)的一種權益保障,民間曾有“買地不稅契,訴訟沒憑據”,以及“地憑文契官憑印”等說辭,即通過繳納契稅,獲得官方頒發(fā)的繳稅證明,作為合法的產權憑證。有學者認為:“契稅又帶有規(guī)費性質” ,這也是契稅不同于其他稅收的重要特征;其次是納稅人是產權承受人,當發(fā)生房屋買賣、典當、贈予或交換行為時,按轉移變動的價值,對產權承受人可征一次性契稅;再次契稅是按照比例稅率進行征收,即在房屋產權發(fā)生轉移變動行為時,對納稅人依一定比例的稅率征收,契稅繳納的多少和交易的百分比是確定的。
張傳璽先生在《秦漢問題研究》一書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新上臺的統(tǒng)治集團為了擴大稅源,增加收入,以鞏固統(tǒng)治,就首創(chuàng)‘稅契和征收一般商品交易稅的?!笨梢姡糯y(tǒng)治者征收稅的首要目的是財政需要,清末民初這一時期對于契稅的征收則十分明顯。
此外,契稅何為,契稅作為稅收來源,使用于哪些方面,特別是在清末民初這一動蕩的歷史時期,在契稅正稅之外的附加稅被用于哪些方面?!肚迨犯濉份d:“乾隆三十一年,全國契稅為十九萬兩有奇。”而到光緒二十九年頒發(fā)上諭,責成各督撫自光緒三十年始,“將房田稅契切實整頓,歲增之款,各按省份派定額數,源源報解?!?/p>
除新疆、甘肅、貴州及東三省外,江蘇、廣東兩省每年各派三十五萬兩,直隸、四川兩省每年各三十萬兩,山東每年二十五萬兩,河南、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各省每年各二十萬兩,安徽每年十五萬兩, 山西、陜西、云南、廣西、福建各省每年各十萬兩,十六省通共每年派定三百二十萬兩稅契銀。 僅契稅正稅一項就征收達十六倍之多??梢娗迥┟癯踔畞y象。民國時期《江都縣續(xù)志》記錄這筆費用的去處,“田房契舊案捐,每契價一兩征錢六十文,光緒二十八年奉文帶征抵支庚子賠款?!笨梢?,征收契稅的用途主要是歸還不平等《辛丑條約》的賠款。此外,根據《江西全省財政說明書》所載:“清末江西地方州縣官以籌辦新政為名,征收各種名目稅契附加稅。各種附加稅有不同的流向:稅契盈余,劃屬地方所得稅收入。稅契提中資,劃歸地方公局收入。江西義寧州稅契向歸架書征解,因此賣契每兩九分中的一分七厘五毫、典契契稅內六厘,契根契紙內一錢五分,均歸架書扣收支用。義寧州稅契中資每兩提一分撥充學務經費,萬安高等學堂從稅契中資中,每兩提錢三十文?!泵駠鴷r期《續(xù)纂山陽縣志》則記錄,“光緒二十年后,逐次增稅,又帶捐育嬰堂經費十文,學堂經費十文。近則賠款案內,每兩加收錢六十文,又抵補州縣練餉提款案內,每兩續(xù)加收四十文,各州縣辦公費暨學堂?!?/p>
根據以上材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征收的契稅及其附加稅,首先被用于償還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的賠款,其次用于充餉銀,匯解各省布政使司。根據各地地方志的記載,契稅稅銀及附加稅還用于地方州縣辦公經費、練餉、學堂經費、育嬰堂經費等各種項目上。
三、結論
在歷史上,契稅經過了多次的征與停,延續(xù)至今,顯示出了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與變革,至清代民國時期已經形成完善的體系。晚清民初,由于財政收入愈發(fā)緊張,政府為增加稅收,開始整理舊稅,契稅首當其沖。這一時期,因政局不穩(wěn)、戰(zhàn)亂不斷,契稅在清末民初財政上的作用開始顯現(xiàn)。征收稅額不斷提升,在稅收體系中逐漸顯示出其重要作用。
1927年至1949年期間,當時的政府著力劃分中央稅與地方稅系統(tǒng),契稅在這一時期,先從中央稅轉變?yōu)榈胤蕉?,到抗?zhàn)后期又回歸為中央稅,抗戰(zhàn)勝利后,再次轉歸地方稅,幾經變動。在此過程中,契稅的稅率、稅目、征稅機關、征稅人員以及征管過程等各個方面,都隨時局而發(fā)生數次轉變,契稅這一傳統(tǒng)稅種,其制度在近代也不斷向現(xiàn)代稅制轉化。
注釋:
①本文所探討的契稅是指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特別是清末至民國時期土地、房產等不動產權交易過程中產權關系發(fā)生變化,并需向官方繳納稅費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的一系列行為(不包含典之契稅,雍正十三年后清政府明令“活契典業(yè)……不必投契用印,收取稅銀”).
②[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③[唐]魏徵等撰.隋書(卷24)[M].北京:中華書局,2019.
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9·征榷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⑤金亮,楊大春.中國古代契稅制度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4(11):99-102(具體為:北宋前期按照2%征收,中期按4%,至南宋孝宗時期達到10%).
⑥日本元祿十二年翻刻元泰定本《事林廣記》(庚集卷5)[M].北京:中華書局,1999.
⑦楊淑紅.元代民間契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
⑧周紹泉.田宅交易中的契尾試探[J].中國史研究,1987(01):99-110.
⑨席裕福,沈師徐.皇朝政典類纂(卷94)[M].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
⑩昆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戶部·雜賦)[M].光緒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
?? ?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31·征榷考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宋庚等.湖口縣志[M].卷3,食貨志·額征[A].
?民事習慣調查報告錄[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金鑫.中華民國工商稅收史——地方稅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曹仁虎等.皇朝續(xù)文獻通考(卷46·征榷考二十.)[M].民國四年本.
?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規(guī)費,是指政府機關在為特定人履行了一定行為或者在特定人要求使用公有物時,依法向其征收的行政手續(xù)費。轉引自鄒瑜.法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
?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岑春煊.奏報廣東現(xiàn)飭試行節(jié)縮報效變通稅契章程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朱批及錄副均來自該館收藏).
作者簡介:
游越(1988—),女,漢族,江西樟樹人。江西省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文物翻譯。
高勁松(1984—),男,漢族,遼寧鞍山人。江西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學、歷史文獻學。
張瓊(1984—),女,漢族,湖北孝感人。江西省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