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衍鑫
摘要:語言是思想和感情的載體,寫作的過程體現了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而寫作的內容則是學生的核心道德價值和精神境界。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各類人才,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樹立起科學的德育觀念。然而,在中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為了達到考試的要求,往往忽視了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適應時代的要求。此外,作文教學方式僵化,缺乏系統、具體的引導,與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相違背。要扭轉目前僵化的教學現狀,我們需要在課堂上改善寫作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語文;寫作
新課標改革后,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更加注重個體自身和整個教學過程。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精神素質,在文學素養(yǎng)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品德,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新課標下的語言課堂強調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與老師的互動,強調了教學的真實過程和情感體驗。中學語文作文課教學要緊緊跟隨新教育改革的時代趨勢,從強調“課程”向“以學生為本”的方向發(fā)展,以達到“新”的教育特色。中學語文教師要切實落實新課改后的教學目標,改變目前教師的僵化的教學模式,主動承擔教育的責任,逐步深化課程改革。
1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
1.1語言建構與運用
話語建立與使用,是指學習者在語文課教學中主動地對祖國話語文本的規(guī)范化工作加以建立,從中獲取話語經驗,并在實際的情景中實現語言交流與互動。話語的建立和使用是語文教育的重要與核心內容。而語文身為母語教學的綜合性課程,注重于祖國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使用能力的訓練與社會人文素質的提升。母語教學是一種進行教育感化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上應該進一步發(fā)現漢語的美,并引領學習者從現代語文教學中品味漢語,浸潤心靈,進而實現自主建構,從而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
1.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邏輯思維發(fā)展和提高,是指教師利用語文教學提高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和思想品格的提高,語文教學也要注意從具體的教學中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邏輯思想。例如,在作文課堂中設定了幾個可以啟發(fā)學生進行想象思考的命題,并通過篩選信息、明確作文中心、調整結構布局來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發(fā)展邏輯思想。在讀書過程中多重視學生的讀書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技能。
1.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審美觀欣賞和創(chuàng)作教育是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建立合理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品質,以及創(chuàng)作美的才能。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離不開文化審美教學,語文教育是對學生全面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老師必須要清楚學生才是審美教育的主體,并利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育來提高學生的文化審美素質。
1.4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課教學人員不但要學好并使用祖國語言文字,而且自覺發(fā)揚中華傳統文化。漢語言文字是傳播中華民族的重要載體,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作為語文學科的重大使命。中華民族繼承與理解,是指通過在語文課課堂教學中認識和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以提升學習者的文化自覺意識。
2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寫作創(chuàng)新策略
2.1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作文教育目標的確定
在新時期的歷史背景下,教育要把語文核心素質的培育視為作文教育的目標,并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加以貫徹。
2.1.1遵循新課標的寫作教學要求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寫作教材要與學習者的實際生活相密切聯系,引領學生重視周圍的事情;訓練學習者通過觀察力和邏輯思維,引領學習者真實和自由地創(chuàng)作。作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向學生灌輸某種應試技能,讓學生遵循既定的模版作文,而是著眼于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以及思想品格等多種素質的提高。在長期講授式教學的直接影響下,學生習慣了接受學習、機械識記和重復操練的教學方式,這些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致使學生缺少主動學習和主動發(fā)展的意識。教師要嚴格按照新課程的作文要求,在作文教育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老師們不但要為學生們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讓學生們最大限度地發(fā)展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力,并切實投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之中。
2.1.2樹立四位一體的寫作教學目標
老師們應該清楚初中階段不同年齡段學生所需要達到的作文目標和能力培養(yǎng),并針對具體制定作文教學目標。初中年齡段的學生在學習經驗上和心智發(fā)展方面還保持著小學教育發(fā)展階段的基本特征,看問題較為直接階段,但邏輯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很受限。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目標主要是側重于訓練學生的提問探索意識、積累語言材料的能力,還有初步的審美感受能力;初二階段是學生邏輯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發(fā)展階段,邏輯思想進展很快。該年齡段的作文教學重點一般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而初三年齡段的學生已經開始形成了初步的理性邏輯思維,學生的心理品質和情感健康發(fā)展已經趨于穩(wěn)定和完善,理解事情的能力也有了明顯的增強。各年級作文教育目標著重關注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想和辯證性思維的發(fā)展,包括更深層的審美鑒賞能力、創(chuàng)造性和文化接受能力的訓練。但必須注意的是,盡管不同年齡段都有側重點的作文教育目標,但語文核心素質的四個層次都是一個總體,因此各個年齡段的作文教育目標都要滿足于這四個層次,更不要將各個年齡段之間漸次遞進的內在聯系給分割出來。
部編版的初中語文課本承擔了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尤其注重于語文教材對學生所影響的人文涵育。教材的所選篇都是文質兼美、從古至今的文學典型優(yōu)秀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和豐厚的人文內容,對學生的作文具有重要益處。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尋找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點,理解所選文蘊涵的人文價值,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陶冶,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質。
參考文獻:
[1]劉偉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1(36):150-151.
[2]申群暉.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及優(yōu)化措施探討[J].考試周刊,2021(9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