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讓讀者了解蘇軾、研究蘇軾、賞析蘇軾的文學作品,用大量史料和文學性的語言,細致描摹勾勒了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生。本傳記以蘇軾傳世作品為依據(jù),結(jié)合對宋代歷史文化的分析,忠實而生動地敘寫了蘇軾的人生軌跡、政治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他領(lǐng)悟人生的思想升華過程,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歷史上雖未發(fā)生驚天動地的大變革,但這一年,卻也出現(xiàn)了一些影響時局的事件。
五月,權(quán)知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呂夷簡,被貶官饒州。范呂之爭,牽連甚廣。余靖、尹洙等大臣上書為范仲淹辯解,也遭貶黜。歐陽修憤怒之下,寫信指責諫官無所作為,任由剛直不阿的范仲淹等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因其言辭激烈,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景祐三年,可說是宋朝政治走向極為重要的一年,盡管多年后范仲淹重返朝廷中心、全面施行慶歷新政,歐陽修也成為一呼百應的股肱之臣,但大宋卻已然埋下了黨爭的伏筆。縱觀宋朝三百年,大小黨爭,數(shù)不勝數(shù)。文官之間,但有政見不合,便口誅筆伐,欲置對方于死地。
就是在這樣的時局紛爭下,在遠離京師的眉山縣城,蘇軾降生了。這一天是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一個平常而又普通的日子。
蘇軾雖為地道的眉山人,但其祖籍卻在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蘇軾家族可追溯到唐代。唐武則天朝有個叫蘇味道的人,曾官至丞相,據(jù)蘇洵考證,此人是他的祖宗,再往上,就不得而知了。蘇味道主張遇事要含糊,“模棱執(zhí)兩端”,切不可旗幟鮮明。時人贈他一個綽號:蘇模棱。在古代,這種為官態(tài)度在一般情況下是行得通的,但蘇味道遇上武則天,不大走運。他被貶為眉州刺史,后遷益州(成都)長史,但未赴任就死了。蘇味道的一個兒子在眉山定居,其名已不可考,卻繁衍了眉山蘇氏。
劉小川
四川省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眉山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第四屆主席。主要作品包括《品中國文人》等,曾獲巴金文學院第六屆“茅臺文學獎”、第六屆“四川文學獎”、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蘇軾,敘述一種》獲巴金文學院隨筆獎、眉山市文學藝術(shù)突出成就獎。
《蘇東坡傳:一蓑煙雨任平生》劉小川 著時代文藝出版社/2021.1/45.00元
蘇軾與蘇味道之間毫無相似之處,模棱兩可變成了棱角分明。在蘇氏家族里,蘇軾的性格很像他的祖父蘇序。蘇軾出生時,蘇序六十三歲,體魄強壯,能寫詩,更能喝酒。據(jù)說他寫過一千多首詩,可惜沒有一首流傳下來。他的酒量遠勝于蘇軾。蘇軾愛酒,但酒量有限,“飲少輒醉”。蘇序就不同了,這個奇怪的老頭兒總是騎著毛驢到處轉(zhuǎn)悠,邊轉(zhuǎn)邊飲,逢人就開玩笑,爽朗的笑聲總是飄蕩在縣城的石板路上和遠近的鄉(xiāng)野。
蘇序除了具有幽默感,還具有同情心。有一年,眉山鬧饑荒,他見很多人餓肚子,二話不說,就把自家積存下來的四千石谷子,散個精光。雖然蘇序開倉散谷有個先后順序:先濟族人,再助外戚,之后才救濟貧民和佃戶,但他扶弱濟貧的行為足以說明他高尚的品格。
蘇序的作風,造就了蘇家與眾不同的處事風格和家庭風氣。蘇序的兒子、蘇軾的父親——蘇洵——也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三字經(jīng)》上講:“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這里的蘇老泉就是指蘇洵。初讀這段話,以為蘇老泉二十七歲才走上正路,此前一直貪玩好耍。其實他并非不學,只是不屑于“學句讀,屬對、聲律”罷了。
蘇洵不喜讀枯燥之書,卻喜歡到處走動,時人稱“游蕩不學”。蘇家有祖田,有城南紗縠行經(jīng)營絹帛的小產(chǎn)業(yè),這也為他提供了“游蕩”的盤纏。于是,蘇洵索性就當個飄在路上的遠行者。
盡管青年蘇洵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不求功名,但蘇洵的遠游,在某種程度上卻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古代信息閉塞,有志之士八方游走,幾乎是一種“文化本能”。春秋戰(zhàn)國五百多年,策士、俠客、思想家幽靈般地穿梭著,早已埋下中國人游學的基因。
蘇洵游到成都,結(jié)識了益州知州張方平;游到京師,進入翰林學士歐陽修的超級沙龍。這個沙龍里有梅堯臣、曾鞏、張先、司馬光、王安石等,都是北宋政壇、文壇響當當?shù)娜宋铩LK洵以一介布衣,能有如此交游,至少說明兩點:一是他本人有才華,有闖勁;二是北宋大人物大都平易近人,不拿臭架子。然而,蘇洵倒有點兒拿架子,在人格上藐視王安石……
遠游是快樂的,但畢竟花費大,很快蘇洵手頭拮據(jù)了,幸好婚姻又給他帶來新的財力支撐。蘇洵十八歲時,迎娶了眉山首富程文應的女兒程氏為妻。程氏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知書達理,溫良賢惠。如此美好的女子,能與蘇洵共結(jié)連理,作為男人應當知足。然而,蘇洵在婚后依然沒有安家立業(yè)的想法,而是繼續(xù)在外游蕩。年輕的程氏雖“耿耿不樂”,但她努力放下富家小姐的身段,孝敬公婆,教育子女,苦心經(jīng)營在外人看來并不是很“得體”的小家庭。這樣的生活又過去九年。
到蘇洵二十七歲時,情況突然改變,他居然發(fā)憤讀書了。沒有人知道蘇洵性情大變的原因,或許是對妻子經(jīng)年累月的奉獻感到心中有愧,或許是兄長蘇渙高中進士的鞭策……無論是何緣由,他開始埋頭苦讀,六年不寫一個字——他寫的文章曾被人看不起,于是發(fā)誓,不讀透經(jīng)史決不再提筆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