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輝耀, 王福超,2, 張 華* , 尹星福*
(1.延邊大學 農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2.錫林郭勒職業(yè)學院,內蒙古 錫林浩特 026000)
結構脂質指具有特定功能,采用人工方法生產的三?;视王?,這種三?;视王ズ懈街诟视椭麈溕系亩喾N短鏈、中鏈和長鏈脂肪酸[1]。不飽和-飽和-不飽和(USU)型結構脂是指通過酶法脂交換技術模擬母乳脂質分子結構,使其甘油酯二位(Sn-2)為飽和脂肪酸,一,三位(Sn-1,3)上連接不飽和脂肪酸,在結構上更接近母乳水平的一種結構脂。
人乳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占整個脂肪的98%以上,60%以上的棕櫚酸(為飽和脂肪酸)分布在甘油三酯的Sn-2位,其他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分布在Sn-1,3位,即屬USU型,如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三酯(OPO)和OPL等[2]。這種結構脂,經過消化吸收后,優(yōu)先釋放出來1,3位上的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被腸道吸收進入到血液中,2位上的棕櫚酸也很容易被腸道所吸收,同時也促進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3]。在母乳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嬰幼兒的配方奶粉成為提供嬰幼兒營養(yǎng)的最佳選擇,但目前國內市場的很多配方奶粉中的脂肪多為調配的植物油,脂肪酸組成與分布都與母乳脂肪差別很大,這些差異會造成嬰幼兒在消化吸收奶粉脂肪過程中出現(xiàn)鈣皂等問題,影響嬰幼兒對脂肪和鈣的吸收[4]。在部分發(fā)達國家,結構脂質已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生產,并進入市場。國外相關研究中,Quinlan等[5]以Rhizomuco miehei 脂肪酶為催化劑,三棕櫚酸甘油酯和油酸為原料進行酸解反應。Jiménez等[6]通過兩步酸解法,OPO最佳的得率可達到96%。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黃磊等[7]以巴沙鯰魚油和葵花籽油的游離脂肪酸為原料,用 Lipozyme RM IM脂肪酶為催化劑,制備了富含OPO的結構脂;蔣與燕等[8]以三棕櫚酸甘油三酯(PPP)和油酸(OA)為原料,脂肪酶RMIM作催化劑,反應制備出OPO結構油脂;鄒孝強等[9]以LipozymeRM IM為催化劑,通過在填充床反應器中酸解巴沙鯰魚油,調節(jié)巴沙鯰魚油中的棕櫚酸、亞油酸含量及Sn-2位棕櫚酸相對含量。
棕櫚硬脂油Sn-2位上富含飽和脂肪酸,棕櫚酸含量為72.04%,硬脂酸含量為9.32%[10-12];芥菜籽油富含亞油酸、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二者是制備USU型結構脂的理想原料。因此,該試驗用Lipozyme TLIM脂肪酶催化芥菜籽油乙酯與棕櫚硬脂油,反應制備USU型結構脂。根據(jù)酶添加量、反應時間、底物摩爾比,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進行正交優(yōu)化實驗,得到最佳工藝條件。為實現(xiàn)USU型結構脂利用于人乳替代脂,實現(xiàn)產業(yè)化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棕櫚硬脂油(奧斯利化工有限公司,濟南);芥菜籽油(中企華業(yè)食品有限公司代理,北京);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IM,諾維信,丹麥);氫氧化鉀;無水乙醇;正己烷;無水硫酸鈉;乙醚;醋酸(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上海)均為分析純。
分析天平(JA1003J,上海雷韻試驗儀器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中國);自動控溫往復式水浴搖床(DP-SHA-B,北京亞歐德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國);高速離心機(TGL-16C,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上海,中國);磁力攪拌器(HJ-4,金壇市易晨儀器制造有限公司);旋轉蒸發(fā)儀(上海一科儀器有限公司);手提式紫外分析儀(WHF-204B,杭州市齊威儀器有限公司)。
1.3.1 不飽和脂肪酸乙酯的制備
取120 g芥菜籽油于圓底燒瓶中,加入36.8 g無水乙醇(醇油摩爾比6∶1),1.2 g氫氧化鉀(芥菜籽油質量的0.23%),用加熱磁力攪拌器在78 ℃、120 r / min下冷凝回流反應30 min。反應后移入分液漏斗內,冷卻后加入100 mL正己烷,充分震蕩后加入50 mL熱蒸餾水洗滌,待溶液澄清后放掉下層液體,多次水洗直至乳化層消失。取上層澄清液體通過裝有無水硫酸鈉的層析柱除去多余的水分,用旋轉蒸發(fā)儀除去混合液中的正己烷,得到不飽和脂肪酸乙酯。
1.3.2 USU型結構酯的制備
50 mL離心管中放入一定摩爾比的棕櫚油和芥菜籽脂肪酸乙酯,在水浴搖床中加熱到50 ℃后,加入一定比例的脂肪酶 Lipozyme TLRM,反應一定時間后取出,得到含有產物和游離脂肪酸的混合物。
放入離心機中以4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取上層液體加入等體積正己烷,混勻后加入熱蒸餾水洗滌,靜置分層后分別收集上層和下層液體,其中下層液體重復清洗3次至乳化層完全消失。上層液體合并后用無水硫酸鈉去水,將其過濾后,用旋轉蒸發(fā)儀將正己烷完全去除后稱重即為結構脂的重量。結構脂得率按照下式計算:
1.4.1 不同反應時間對結構脂得率的影響
將棕櫚油和芥菜籽油脂肪酸乙酯按1∶3的摩爾比混合,加入混合物質量4%的脂肪酶Lipozyme TLIM,在自動控溫往復水浴搖床中以120 r/min、55 ℃下分別反應2、3、4、5和6 h,計算得率,試驗重復3次。
1.4.2 不同摩爾比對結構脂得率的影響
將棕櫚油和芥菜籽油脂肪酸乙酯分別按1∶1、1∶2、1∶3、1∶4和1∶5(mol∶mol)的摩爾比混合,加入混合物質量4%的脂肪酶 Lipozyme TLIM,在自動控溫往復水浴搖床中以120 r/min、55 ℃反應4 h后,計算得率,試驗重復3次。
1.4.3 不同酶添加量對結構脂得率的影響
將棕櫚油和芥菜籽油脂肪酸乙酯按1∶3的摩爾比混合,分別加入混合物質量2%、3%、4%、5%和6%的脂肪酶Lipozyme TLIM,在自動控溫往復水浴搖床中以120 r/min、55 ℃反應4 h后,計算得率,試驗重復3次。
通過單因素試驗可以確定適宜的脂肪酶添加量、底物摩爾比和反應時間,由此以脂肪酶添加量、底物摩爾比和反應時間為考察因素,分別選取3個水平,以USU型結構酯得率為指標進行L9(34)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因素水平表
為驗證制備的菜籽油脂肪酸乙酯,對酯化產物進行薄層層析分析。用正己烷∶乙醚∶冰乙酸(體積比90∶10∶1)混勻配制展開劑后,倒入展開缸中,密封備用。
將菜籽油、菜籽油乙酯、油酸乙酯標品與正己烷以1∶20的比例混合均勻備用。用移液槍吸取樣品20 μL于離心管中,加入5 mL展開劑。
將硅膠G板放在105 ℃烤箱內烤2 h進行活化,點樣時點樣線距底部2 cm,用移液槍吸取樣液5 μL于點樣線上。將硅膠板迅速放入展開缸中進行展開,待展開劑前沿走至距板上端1 cm時取出,自然晾干后將薄層板在紫外分析儀照射下顯示圖譜。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進行了油脂結構分析。HPLC條件為:色譜柱Zorbax SB C18柱(4.6 mm×250 mm,5 μm);柱溫55 ℃;流動相流速為1 mL/min;進樣量為5 μL;流動相為乙腈(A)和二氯甲烷(B)梯度洗脫,洗脫程序為0 min時A流動相為70%,5 min時A流動相為50%,25 min時A流動相保持50%,35 min時A流動相為30%,40 min時A流動相為70%[13]。
利用氣相色譜儀(GC)分析了脂肪酸組成。稱取30 mg樣品,加入1.5 mL 0.5 mol/L甲醇鈉,充分混勻后在90 ℃反應3 min,冷卻,再加入2 mL 體積分數(shù)14% 的BF3甲醇溶液繼續(xù)在90 ℃條件下反應2 min,冷卻后加入1 mL飽和氯化鈉和2 mL異辛烷,提取脂肪酸甲酯,經過無水硫酸鈉干燥后用于GC分析。配有自動進樣器和火焰離子化檢測器,色譜柱為石英毛細管柱(30 m×0.25 mm,0.2 μm)。GC分析條件:柱溫先在100 ℃保溫5 min,采用程序升溫,以4 ℃/min升至220 ℃保持20 min。載氣為N2,總氣體流速為50 mL/min,進樣口和檢測器的溫度分別為250和260 ℃[14]。
采用SPSS.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中的Duncan檢驗法對差異顯著的數(shù)據(jù)進行多重比較(P<0.05)。
由圖1通過顯著差異進行分析,脂肪酶添加量為5%與6%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其余各組均與脂肪酶添加量5%有顯著性差異。
圖1 酶添加量對結構脂得率的影響
隨著脂肪酶添加量的增加,結構脂得率呈先上升后趨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當添加量為5%時得率最高。這是因為在脂肪酶添加量低于5%時,促進?;霓D移,使反應向結構脂生成方向進行;脂肪酶添加量大于5%時結構脂得率趨于平穩(wěn),可能是脂肪酶與底物的結合率已經達到飽和。
由圖2可以看出,當反應時間為4 h時,結構脂的得率最高,反應時間在2~4 h時,反應物濃度大于生成物濃度,反應整體趨向正反應方向,使得結構脂的得率持續(xù)增加,而從4 h過后脂肪酸甲酯的產率趨于平緩無顯著性差異,但得率略有下降,可能是因為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酯化反應已經開始向逆反應方向進行,使得結構脂的得率降低,因此,優(yōu)選的反應時間是4 h。
圖2 反應時間對結構脂得率的影響
由圖3可以看出,摩爾比為1∶3、1∶4和1∶5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余各組均具有顯著差異。當?shù)孜锬柋葹?∶4時,結構脂得率最高。由于該試驗用脂肪酶切割甘油三酯1,3位脂肪酸,再由不飽和脂肪酸替代,理論上底物摩爾比為1∶2。底物摩爾比在低于1∶3時,底物濃度大于生成物濃度,反應整體趨向正反應方向,使得結構脂得率持續(xù)增加,而大于1∶3時,結構脂產率開始趨于平穩(wěn)。從經濟合理的角度考慮,選取較優(yōu)的反應底物摩爾比為1∶3。
圖3 底物摩爾比對結構脂得率的影響
通過L9(34)正交試驗,由表2中R值可以看出脂肪酶添加量、反應時間、底物摩爾比對USU型結構脂得率的影響主次順序為A>C>B,即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酶用量,其次是摩爾比,最后為反應時間,由K值可以確定各因素和水平間最佳組合為A1B1C3,而試驗最佳結果組合為A1B3C3。通過驗證試驗確定最佳試驗方案為A1B3C3,即酶添加量4%,反應時間5 h,底物摩爾比1∶4(mol/mol)。
表2 結構脂酯交換反應研究L9(34)試驗結果
對芥菜籽油,芥菜籽油乙酯以及油酸乙酯標準品進行薄層層析分析結果表明(圖4),制備的芥菜籽油乙酯產物中除脂肪酸乙酯以外無其它副產物。
圖4 薄層層析顯色照片
從氣相色譜圖峰面積百分比可以看出(表3),棕櫚硬脂油Sn-2位主要飽和脂肪酸為C16∶0(棕櫚酸)、C18∶0(硬脂酸),飽和脂肪酸占比為81.3%,芥菜菜籽油主要脂肪酸包括C18∶1(油酸)、C18∶2(亞油酸)、C18∶3(亞麻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總含量為90.8%(表3)。表明適合制備USU型結構酯。
表3 脂肪酸組成
選用棕櫚硬脂油與薺菜籽油乙酯(1∶4,mol/mol), 添加4%TLIM(w%)脂肪酶,反應5 h得到了Sn-2位棕櫚酸(C16∶0)含量為54.5%,Sn-1,3位油酸含量51.9%(表3),1,3-二油酸-2-棕櫚酸結構脂(OPO)含量為25.3%的USU型結構酯(表4)。該試驗結果與Jeung等[15]利用棕櫚硬脂丙酮物理分提物與油酸乙酯反應得到OPO(31.4%)的結果相似。
表4 ELSD-HPLC分析和Sn-2位棕櫚酸總和
酶促酯交換反應是制備結構脂的常用方法,具有高度專一性和高效率等特點,但對于反應條件有一定要求。酶法制備OPO的方法可以分為酯化法、酸解法和轉酯法。Pfeffre等[16]先將棕櫚酸甘油三酯轉化成為2-棕櫚酸甘油一酯,然后通過脂肪酶CALB催化2-棕櫚酸甘油一酯與油酸酯化反應合成OPO,制得OPO的純度為95%,得率為90%。該法雖然能合成較高純度的OPO,但增加了甘一酯的制備與純化工序,增加了生產成本。Nagao等[17]將棕櫚酸甘油三酯與油酸按質量比1∶2混合均勻,加入8%熱穩(wěn)定性脂肪酶R275A,在50 ℃下反應24 h,得到36%的OPO。Silva等[18]通過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豬油和大豆油的混合物發(fā)生轉酯反應,制備的產品物理特性與人乳脂相似,但脂肪酸組成和脂肪酸結構與人乳脂存在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當脂肪酸甲酯或乙酯作為?;w時,相對于脂肪酸作為?;w有更高的插入率,同時具有較低的?;D移[19-21]。但由于反應產物中含有未反應的芥菜籽油脂肪酸乙酯、棕櫚硬脂以及產生的甘一酯、甘二酯,因此需要進一步純化。該研究以棕櫚硬脂油和芥菜籽油為原料,利用酶促酯交換反應制備USU型結構脂。研究了底物摩爾比、脂肪酶添加量和反應時間3個因素對結構脂得率的影響,通過正交試驗對結構脂最佳制備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酶促酯交換反應是制備結構脂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雖然具有高度專一性和高效率等特點,但其對于反應條件有一定要求,因此適宜反應條件的篩選就成為提高產物產率的重要措施。
該試驗結果表明,芥菜籽油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90.8%,棕櫚硬脂油Sn-2位棕櫚酸含量72.0%,滿足USU型結構脂對反應底物的要求。通過正交試驗確定棕櫚油和芥菜籽油脂肪酸制備USU型結構脂的最佳工藝條件為:酶添加量4%、反應時間5 h、底物摩爾比1∶4(mol∶mol),此條件下結構酯得率最高,得到Sn-2位的棕櫚酸含量在61.9%的各種結構USU型結構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