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策略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吸納浸潤的過程。教師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自然引出策略;提煉問題核心要素,幫助學生構建策略,設計豐富變式訓練,充實學生的體驗過程,讓學生體會策略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解決問題;策略教學;生活情境;核心要素;變式訓練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即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運用解決問題的策略實現解題目標,具體表現為對問題的理解,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敖鉀Q問題的策略”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安排了一種策略的教學,意圖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千姿百態(tài),結構變化多端,學生有時不易發(fā)現其中的數量關系,更無法用相應的、合適的策略去靈活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設策,精準施策,發(fā)展學生的策略意識,幫助學生有效地形成策略并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一、創(chuàng)設真實生活情境,自然引出策略
但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往往不會把所有有用的條件一一羅列出來,需要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或搜尋、填補缺少的信息。因此,筆者在教學時將例題改為:“小明去超市買了1整包牛奶,發(fā)現不夠又買了3小盒散裝的,總共720毫升,1小盒牛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基于“超市買牛奶”這一生活情境,自然地引出假設策略。
師:你能根據這些條件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解決不了,缺少條件。
師:缺少什么條件呢?
生:1整包的容量和1小盒的容量的關系。
師:現在告訴你“6小盒牛奶可以裝滿1整包牛奶”這個信息,能解決了嗎?
生:可以了。
師:為什么現在可以求出1小盒的容量了?
生:題中購買的牛奶有整包裝的和小盒裝的,不是同一種包裝,要把1整包轉化成6小盒,一共看成9小盒就可解決了。
師: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生:要把題目中的兩種量轉化成同一種量。
師:說得真好!那么1整包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呢?該怎么求呢?把這些牛奶倒入小杯中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教師布障設疑,讓學生在購買牛奶的情境中求1小盒、1整包牛奶的容量,提取有用的條件,尋找缺失的條件,再聚焦解決問題的策略,用動畫的形式分別呈現1整包牛奶倒?jié)M6個小杯、3小盒牛奶倒?jié)M1大杯的過程,將隱蔽的數量關系動態(tài)展現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自然引出假設策略。
二、提煉問題核心要素,扎實構建策略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的問題通常比較復雜,學生讀題后往往不能直接理解問題,更無法梳理出其中的數量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讀題、深入審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提煉題目的核心要素,由表及里地探析題意,逐步抽象和概括,有的放矢地開展策略探究,扎扎實實地構建策略。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時,筆者沒有直接讓學生動手解決例題“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柵欄圍一塊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而是先提問:“怎樣圍面積最大,在提問的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用22根1米長的小棒圍成長方形你能想到什么?”學生就會在教師的提問中,思考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長方形的方法,從而發(fā)現木條的總長度22米就是長方形周長,且長方形的長和寬都是整數米。
有了這樣的思考過程,學生探究時就能夠有的放矢,很快找到了畫圖列舉、列表列舉等方法。筆者從中收集了無序列舉、列舉重復和列舉遺漏等典型錯誤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表述列舉思路,對話辨析“什么時候會用到一一列舉策略?”“在用一一列舉的策略時要注意什么?”等,讓學生在對話中深刻理解一一列舉策略的含義、本質,適合解決哪類問題,并在遇到這類問題時主動應用一一列舉策略。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提煉問題的核心要素,抓住關鍵信息,自主探究策略,交流辨析含義,回顧反思用法,可將無序的思維有序化,扎實地構建策略。
三、設計豐富變式訓練,自主內化策略
學生建構的策略模型是否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需要一個外化過程進行檢驗,這一過程就是運用。當學生借助典型素材初步構建了策略之后,要通過豐富的變式訓練,對策略進行深加工,自主內化策略。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一課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可以分別從假設的依據、兩種未知量的數量、總數三個層次對例題進行改編:
第二個層次,將“1個大杯”變?yōu)椤?個大杯”。
第三個層次,先將總數信息內隱,再將總數變?yōu)椤?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jié)M杯子后還剩45毫升”和“700毫升的果汁倒入杯子中還差20毫升就可全部倒?jié)M”。
解決問題的策略絕不是解決了問題就能獲得的,需要學生在解決多種相關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感悟、總結、反思、運用,這就需要教師提供多層次、多題型的變式訓練,幫助學生在應用中不斷自主內化策略。
再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例題(如圖1)后,除了書中的變式(如圖2),還可以依次呈現圖3中的3道變式訓練,引導學生重建相應的認知結構,不斷增強應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
變式1中的“一條邊(或另一條邊)增加”,學生可以通過畫圖、分析,清晰地看出長或寬增加與面積增加之間的數量關系,順利解決問題。
變式2中的“各增加”,學生很容易誤認為面積增加了50×8+40×8=720(平方米),但通過運用畫圖策略,增加的部分變得直觀明了,思路豁然開朗,學生可更好地感悟畫圖策略對解決面積變化問題的價值,增強自主運用畫圖策略的意識。教師還可以通過不斷改變條件,如“長和寬各減少8米”“長增加8米,寬減少8米”“長減少8米,寬增加8米”“有沒有一種長方形,一條邊增加幾米,相鄰邊減少相同長度,面積不變?”等,促使學生逐漸自覺運用畫圖的策略進行探究。
變式3則意味著“邊長各向兩端增加”,學生已經不需要教師提示畫圖,而是自己拿起筆畫了起來。隨著變式的深入演變,學生逐漸體會到畫圖在解決復雜問題時的獨特優(yōu)勢與魅力,形成自覺畫圖的意識。課的最后,還可以讓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想一想運用這種策略的好處和優(yōu)勢,找一找其他領域運用這種策略解決問題的例子……幫助學生鞏固、內化策略。
策略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入、長期積累的過程。在進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時,要運用豐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策略的運用價值,自覺形成策略意識,不斷提高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林,等.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研究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2]強震球.讓“學”與“教”更有效——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之一般范式[J].教育視界,2016(20).
[3]田甜.淺議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意識的培養(yǎng)[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3).
[4]徐友新.“解決問題的策略”內容本質和教學價值[J].小學數學教育,2016(7-8).
[5]盧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8(1).
(周建東,江蘇省無錫市勤新實驗小學,郵編:214199)
教育視界(智慧教學)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