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琴 王彎 廖明芳
摘要:從圓心角到圓周角,數(shù)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銜接嚴密而有序.教學中可以從研究對象的要素入手,厘清前后知識的邏輯關系,讓知識的講授自然、嚴謹,同時將未知問題化歸為已知模型,教會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連續(xù)變化;邏輯思維;數(shù)學模型
1 問題呈現(xiàn)
九年級開始學習圓周角的概念,通過與已有“圓心角”概念對比得出圓周角概念,而在圓周角定理得出的環(huán)節(jié),人教版數(shù)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第86頁用了下面這段文字:
如圖1,為了證明上面發(fā)現(xiàn)的結論(圓周角定理),在⊙O任取一個圓周角∠BAC,沿AO所在直線將圓對折,由于A的位置不同,折痕會:(1)在圓周角的一條邊上;(2)在圓周角的內部;(3)在圓周角的外部.
2 問題診斷
根據(jù)教材呈現(xiàn)內容,為引出圓周角的概念,很多教師設計了“將圓形紙片動手折一折”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圓周角的出現(xiàn)比較容易,進一步測量圓周角和同弧圓心角也不困難,于是順理成章“猜一猜”: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等于它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到了關鍵“證一證”環(huán)節(jié),問題來了:(1)教材中的這條折痕在證明過程中意義非凡,如何出現(xiàn)?(2)圓心角和圓周角的位置關系為何直接導致證明過程的差異,以及如何分類?
基于以上兩個問題,教師用“折痕說”很難將問題自然過渡,只能采用強制引入的方式,憑空出現(xiàn)這條“折痕”,進而證明,使得整節(jié)課的邏輯鏈條斷裂,干擾、打亂學生思維.
3 問題解決
經(jīng)過反復實驗,我們工作室的教師最終采用如下途徑來解決本節(jié)課的難點.
3.1 情境導入,引出新知
播放神舟十二號發(fā)射及其與天和核心艙對接過程的短視頻,抽象出圓周角,引出研究目標,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2 對比舊知,得出新知
從已知圓心角概念引出新的研究對象圓周角,二者的區(qū)別就在于頂點位置的不同,也就是角的基本要素之一(抓住幾何研究對象的基本要素).而對幾何對象研究的基本問題就是元素之間的位置和數(shù)量關系[1],于是引發(fā)學生探究二者之間關系的內心需求.
3.3 測量猜想,嘗試總結
通過動手畫角、測量、輔助計算機度量,可快速得出結論,但在此處對結論的表述,教師要潛意識進行引導,將“圓周角”放在前——圓周角等于同弧所對圓心角的一半.這個不顯山露水的操作是為了給學生做出良好導向,表明要證明的核心問題是圓周角與圓心角的大小關系,是把未知的圓周角轉化為學過的圓心角問題來解決.
3.4 觀察探究,智慧思考
教材中直接給出了折痕與圓周角的位置關系,思維跳躍性過大.此處借助《幾何畫板》,讓圓周角頂點在規(guī)定弧上連續(xù)移動,仔細觀察此時同弧所對應的圓周角和圓心角的變化,學生易得出:圓心角是唯一的,而圓周角是無數(shù)的.對于變化的圓周角和確定的圓心角,我們如何來進行研究?(變化之中的不變性)
對幾何對象的研究仍然應該從它的基本元素入手,通過圓周角頂點的位置變換,引發(fā)學生思考:圓周角和圓心角的位置關系到底能出現(xiàn)多少種?對變化情況進行分類,并把問題進行分割,使角度減小,讓學生先觀察圓心(圓心角頂點)與圓周角的位置關系.通過《幾何畫板》的操作能夠避免“折痕說”中的局限性,使得圓周角無間斷、連續(xù)變化,全面不遺漏地考慮問題.而直觀變化的動態(tài)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關鍵的三個位置(如圖2),為下一步證明做好鋪墊.
3.5 合理分類,模型探路
要證明圓周角定理,很自然地在上面(圖2)三種位置關系中引進同弧所對的圓心角.第一種位置關系最為特殊(如圖3),其他兩種均涉及到作關鍵輔助線,也就是“折痕”的出現(xiàn).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12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外角
弧所對的圓周角=12同弧所對的圓心角
由易到難,第一種位置關系的證明學生很快可以得出.證明過程中用到了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外角等于兩底角之和,是前面學習過的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定理.教師適時給出引導,對此模型進行剝離:圓周角就是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底角,圓心角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外角,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剛好完全吻合.而要想出現(xiàn)這個定理中具備的條件,過圓周角頂點的直徑很關鍵,是構造出模型中等腰三角形外角的點睛之筆.
3.6 模型破冰,彰顯智慧
第二種位置關系,考慮轉化為第一種位置關系來證明,體會數(shù)學中的轉化思想.思考方向:其一要考慮第一種位置關系中的直徑,其二要從圓中剝離出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有了方向,學生思考起來相對容易突破.連接圓周角頂點和圓心并延長交圓周于點D,形成教材中的“折痕”,這樣就把要證明的問題變成了兩個“基本模型”.
已知:A,B,C是圓O上的點,∠BAC是弧BC所對的圓周角,∠BOC是弧BC所對的圓心角.
求證:∠BAC=12∠BOC.
證明:連接圓周角頂點A和圓心O并延長交圓周于點D,如圖4.
∵∠3=12∠1,∠4=12∠2,
∴∠3+∠4=12(∠1+∠2).
∵∠3+∠4=∠BAC,∠1+∠2=∠BOC,
∴∠BAC=12∠BOC.
根據(jù)證明過程,可以形象地把第二種位置關系看成是“基本模型+基本模型”,如圖4.
3.7 水到渠成,解決問題
第三種位置關系的證明難度較大,不容易觀察,教師通過位置關系(2)的鋪墊,去找尋基本模型.作出輔助線后,基本模型凸顯,通過隱去部分線段,學生仍然能發(fā)現(xiàn)隱藏其中的兩個基本模型,如圖5.
證明:連接圓周角頂點A和圓心O并延長交圓周于點D,如圖5.
∵∠3=12∠1,∠4=12∠2,
∴∠3-∠4=12(∠1-∠2).
∵∠3-∠4=∠BAC,∠1-∠2=∠BOC,
∴∠BAC=12∠BOC.
根據(jù)證明過程,可以形象地把第三種位置關系看成是“基本模型-基本模型”,如圖5.
4 結語
至此,整節(jié)課的重點很巧妙地彰顯出來,化未知為已知,將問題轉化為基本數(shù)學模型[2],數(shù)學的基本思想體現(xiàn)無疑. 在難點上也精心鋪設,細化問題,通過多媒體軟件的介入,連續(xù)變化達到相對嚴密的閉合系統(tǒng),通過提煉基本模型引出輔助線、破解難點.可以說,通過這幾個細節(jié)的用心處理,順利厘清了整堂課的邏輯線,充分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學科轉化思想的魅力,彰顯了數(shù)學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曉莉.構建數(shù)學智慧課堂 強化學生思維推理[J].考試周刊,2019(13):71-72.
[2]林志強.“智慧課堂”下初中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 當代家庭教育,2019(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