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炳輝
【摘要】研學旅行作為國家課程改革的內容與方向,具有重要育人價值。依托研學旅行育人價值構建高效地理課堂,是培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地理亦是落實研學旅行育人價值的重點學科,二者相輔相成。
【關鍵詞】研學旅行;育人價值;中學地理;高效課堂
地理研學旅行中如何避免“重游輕研”現(xiàn)象?如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和解釋地理現(xiàn)象?如何通過研學活動構建高效地理課堂?下面筆者以“海南省海口市火山口公園研學活動”設計為例進行交流和探討。
一、研學前的設計是保障
1.確定地理研學目標,奠基育人價值。地理研學目標的確定應依據(jù)學科課程標準,凸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奠基育人價值。如在海口火山口公園研學活動目標設計中,與之對應的地理課程標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1.4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和選擇性必修第一冊“1.3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分析地表形態(tài)成因的基礎是進行野外觀察或通過觀察視頻、圖像等手段進行線上觀摩,則可以結合學生的研學旅行開展活動。教師可根據(jù)研學地點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地質特點,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引導學生把抽象的力與具體的表現(xiàn)相聯(lián)系,體悟在地表形態(tài)塑造過程中內、外力等地質作用所起的作用。
因此,本次研學目標可確定為(1)收集研學點相關地圖,確定火山口公園的經(jīng)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區(qū)域認知)。(2)綜合分析火山口公園景區(qū)內各類地貌所受到的內、外力作用影響(綜合思維)。(3)通過觀察及聽講,能辨識常見地貌巖石,能說出火山地貌形成的過程(地理實踐力)。(4)能說出該地植物的特征,并分析其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關系(地理實踐力)。(5)通過觀察園內是否有人類破壞環(huán)境的痕跡,分析其成因,探討治理措施(人地協(xié)調觀)。
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目標的設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能力并使其在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地理研學旅行活動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設定要具有層次性,因為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他們在知識基礎、學習方法及能力上存在差異,地理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設定也應該是分層次的。
2.精心設計地理研學路線,突顯育人價值。時空地域相結合是地理學科的特性,在研學線路的設計上要將時間、空間及地域相結合。在研學主題、內容、時間、空間范圍等限制下,考慮各目的地之間的距離,合理安排地理研學活動中最佳的研學路線。通過對??谑谢鹕娇诠珗@的考察,首先確定研學旅行的線路為:景區(qū)步道→火山科普館→火山石器園→馬鞍嶺火山口。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提前考察研學路線,選取具體研學點,如最佳的火山地貌形態(tài)觀察點等。最后,基于研學點創(chuàng)設問題。問題設置要有啟發(fā)性、層次性和梯度性,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例如,在研學點科普館內觀看火山形成的科普視頻及圖片展時,基于此設計的問題有:(1)火山地貌主要特點及形成原因;(2)如何辨識玄武石、花崗巖及沉積巖三大類巖石;(3)火山噴發(fā)物對火山口公園植被生長的影響;(4)玄武巖對當?shù)鼐用裆?、生產(chǎn)的影響。問題層層推進,助推學生思維發(fā)展。
3.優(yōu)化地理研學基礎,深化育人價值。學生是研學旅行的主角。在研究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使其在觀光的同時深入地學習和研究,這樣才能保證研學過程具有針對性,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研學前應在實地勘察的基礎上,落實研學路線、研學點的相關資料、學習任務和要求;研學中需要具備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習得的有關知識,以及研學途中的注意事項和日程安排等內容設計制作成研學手冊,讓學生知道怎么行走、研學哪些內容、怎么研學,做到有章可循。學校還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前期的學習和準備,為深化育人價值奠定基礎。
二、研學中的互動是關鍵
1.組建地理研學小組,形成學習共同體。開展地理研學旅行活動時,可采用團隊協(xié)作、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團隊協(xié)作、小組合作有利于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第二,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和實施是在戶外進行的,團隊協(xié)作相對于個人獨立自主地完成各項研學目標更能保障每一個學生在戶外的安全。第三,以團隊和小組的形式開展地理研學活動能夠提高指導教師在戶外教學和指導的效率。
在研學過程中,教師需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和研學任務難易程度,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并明確各研學小組的研學任務、內容、方案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科學引導研學小組通過對火山口公園地貌的觀察、記錄,對火山地貌進行甄別,提出成因假設,推演變化過程;運用收集、考察等方法,對火山口公園植被類型及分布情況進行匯總、評估,獲取植被信息,探討相關要素;鼓勵學生主動試誤和大膽探索,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驗證觀點,推進小組間互動和交流、評價和反思,以實現(xiàn)依托研學旅行培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目標。
2.用“地理眼”觀察,用“地理手”觸摸。抓歸納、求規(guī)律,觀察典型地理事物,歸納普遍性地理規(guī)律,這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例如,在研學活動“觀察并記錄園內植物”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植物形態(tài),觸摸植物枝干葉片,歸納火山口公園地帶性植被為熱帶季雨林的特點,并嘗試分辨哪些植物是引種的樹種。通過觀察和對比不同區(qū)域植物的生長和分布情況,可以進一步推斷火山噴發(fā)物對植被生長的影響。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演繹,總結地理規(guī)律,深化認知與理解。
3.用“地理腦”思考,用“地理嘴”表達。結合研學旅行的開放性和實踐性,教師可以結合研學點設置幾個涉及地理知識的梯度問題,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如火山口公園科普館中通過圖像、視頻、實物、模型等形式,展示了世界火山分布情況、??谑交鹕饺旱姆植继攸c及各類巖石標本等。學生通過學習可以獲得直觀認知,如巖石的顏色、質地和形態(tài)特點等。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火山地貌的形成和變化受哪些內力和外力作用的影響?氣候、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地理要素對巖層的顏色、厚度有何影響?在分析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樹立“將今論古”的思想,滲透“變化”和“綜合”的觀點,凸顯綜合思維,同時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的地理語言進行闡述,提高學生描述與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研學后的總結是深化
1.成果展示,凸顯地理學科特性。學生的研學旅行成果可通過多種形式呈現(xiàn),如地理攝影展、地理手抄報、地理小論文、地貌模型制作等。在研學后小組可以通過PPT匯報、成果研討會等形式進行交流,讓學生對研學過程進行回顧,通過小組自評和組間互評反思目標達成情況,在對比中提升學習效果。筆者針對本次研學旅行設計了如下成果展示形式:(1)手繪火山口公園研學旅行路線圖,對沿途特色地貌進行標注;(2)以小論文形式分析火山地貌的特點及形成過程,并推測馬鞍嶺火山未來演變過程;(3)以調查報告形式說明??诨鹕娇诠珗@植被的種類及分布情況,并分析影響因素。
2.成果總結,建立地理課程資源庫。研學旅行中出現(xiàn)的地理課程資源既包含氣候、土壤、水文、巖石、生物、地質地貌等自然地理教學資源,也包含人口分布、城鄉(xiāng)景觀、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交通運輸?shù)热宋牡乩斫虒W資源,將研學旅行實踐作為課程資源回歸課堂是研學旅行活動的延續(xù)。如基于此次火山口公園研學旅行實踐,教師可以把采集的巖石標本、拍攝的地貌圖像、制作的地貌模型引入地理課堂,與必修模塊中地貌觀察的相關內容進行銜接,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新知識的建構。
3.成果融合,構建高效中學地理課堂。地理課堂教學提供了研學旅行期間的新發(fā)現(xiàn)和疑難問題解決和探討的機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探索發(fā)現(xiàn)和解決疑難問題,在溝通交流中使學生的素養(yǎng)水平進行提升。另外,學生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對研學旅行期間獲取的地理技能、地理知識、地理信息進行遷移運用和鞏固,例如教師可通過對相關地理習題進行解答及相關地理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地理知識和學科素養(yǎng)進行鞏固和提升。
總之,構建中學地理高效課堂需要根植于真實地理教學情境。研學旅行的優(yōu)勢在于賦予學生真實的綜合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的體驗中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建構、自我發(fā)展,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地建構知識體系和提升技能水平,有助于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研究方法思考、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為培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設條件。
【參考文獻】
[1]龔湘玲.開展地理研學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度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構建中學地理教師研旅共同體的實踐探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