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蕾蕾
摘要:融媒體時代下,傳媒產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明顯,傳統(tǒng)時政新聞生產、傳播模式難以滿足廣大受眾新需求、新訴求,尋求創(chuàng)新迫在眉睫。本文將以“康輝的Vlog”為例,從生產能力、新聞專業(yè)主義和IP品牌角度深度剖析“Vlog+時政新聞”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以促進其模式持續(xù)優(yōu)化,為主流媒體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傳播模式提供新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媒體融合;“Vlog+時政新聞”;“康輝的Vlog”
基金項目: 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項目“國家治理視域下新媒體參與公共政策研究”(項目編號:20BXW1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了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1]如何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創(chuàng)新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成為時政新聞面臨的更具挑戰(zhàn)性問題?!癡log+時政新聞”模式成為破除當下困境的重要嘗試,其中“康輝的Vlog”脫穎而出。
一、“康輝的Vlog”傳播模式特點
(一)情境前臺后置,主題以小見大
歐文·戈夫曼提出,社會生活如同舞臺,有前臺與后臺之分,人們在前臺進行表演行為,在后臺進行自我行為。[2]“康輝的Vlog”將后臺前置,內容真實獨家,主題以小見大,在滿足受眾窺探欲的同時也拉近時政新聞與公眾的心理距離。
后臺前置,滿足受眾窺探欲。與傳統(tǒng)時政新聞拍攝方式不同,“康輝的Vlog”以央視著名主持人康輝的個人視角進行拍攝,通過“個人化語言+視頻畫面”的復合形式,重點介紹幕后花絮、工作場景、采訪道具等,帶領受眾窺探新聞節(jié)目背后的秘密故事。它將作為私人區(qū)域的后臺行為置于前臺表演區(qū)域,破除受眾對傳統(tǒng)時政新聞“嚴肅”“疏離”的刻板印象,增強其現實感與親民性,如第一支視頻中要出遠門,康輝將鏡頭對準了視臺總部大樓內部攝影錄像工作人員、自己的行李箱、護照、乘坐車輛等較為私人性事物,熱心網友甚至調侃評論道“快讓我們看看康輝的化妝包”。背景宏大但選題切入點小。“康輝的Vlog”第一季主題是“大國外交最前線”,內容圍繞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希臘、巴西等國家的重大外交事件,從康輝的個人工作視角切入,敘述了他眼中的“另類外交”,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此外,第一人稱敘事視角更具人格特征和情感色彩,既有利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又在一定程度避免內容同質化。
(二)語言風趣幽默,互動雙向及時
“康輝的Vlog”節(jié)目借康輝之口,以“游客”視角,運用口頭語言,呈現出時政新聞的幕后臺前,語言風趣幽默,與受眾互動雙向及時,更插入了許多流行網絡用語,增加了時政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娛樂性。
區(qū)別于《新聞聯(lián)播》中的嚴肅端莊形象,在“康輝的Vlog”中,康輝作為時政新聞博主,以“游者”的視角,用業(yè)余手機鏡頭記錄其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國訪問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主題輕松、內容瑣細、語言親切、表情自然。例如,在介紹巴西的水晶宮時,康輝用夸張的語氣發(fā)出“它真的像漂在水上一樣”的驚嘆,細膩豐富的語態(tài)變化,營造出與觀眾對話的氛圍感,使時政新聞更具人格魅力和渲染力。在用詞方面,盡量避免“官腔官調”,少用晦澀難懂的詞匯,多用通俗易懂的網絡詞匯。以迎合Z時代網民的用語習慣,增加視頻的網感度。“康輝的Vlog”打破傳統(tǒng)時政新聞單向傳播的弱勢,廣納網民意見,調整節(jié)目錄制,重視激發(fā)受眾參與感,提升用戶體驗感。在第二支Vlog中,康輝接受網友建議,用調侃性語言回應并糾正“Vlog”的發(fā)音,并采用自拍桿以拉遠鏡頭拍攝。
(三)“去表演化”敘事,重構官方話語
“康輝的Vlog”借助平民化敘事風格和私人化鏡頭語言,與央視《新聞聯(lián)播》取長補短、綜合傳播,并重構傳統(tǒng)時政新聞中嚴肅單一的官方話語風格,讓時政報道真正走近受眾,讓黨和政府的聲音深入群眾心里。
“去表演化”敘事和“去中心化”傳播是“康輝的Vlog”的主要特征。作為我國傳媒業(yè)的國之重器,央視新聞一改往日嚴肅風格、單一語境,讓“康輝的Vlog”從私人視角、平民視角報道《新聞聯(lián)播》等時政新聞節(jié)目的幕后工作,實現“去表演化”新聞敘事,內容更具可信度。例如,康輝在節(jié)目開頭常使用打招呼作為開場白,在敘事過程中以第一人稱“我們”自稱,借助Vlog的自拍形式讓受眾迅速進入與博主平等對話的網絡人際傳播場景中,更具新聞沉浸感與參與感。此外,在后期制作中,融合網絡流行元素,如糾正Vlog發(fā)音時畫面蹦跶的小貼紙“捂撈個”,充分利用網絡上的諧音梗,巧妙化解了央視主持人讀錯發(fā)音的尷尬,顯得更生動有趣,在輕松喜感的氛圍中提升用戶觀看體驗。“康輝的Vlog”將“后臺”內容搬至“前臺”區(qū)域,既能以真實親切風格打動人心,還能增強《新聞聯(lián)播》等央視新聞節(jié)目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催化官方話語新形式的誕生。
二、“Vlog+時政新聞”傳播模式問題
Vlog 是一種以日記風格記錄個人生活的短視頻新形式,“去表演化”敘事風格和私人領域展示是其區(qū)別于傳統(tǒng)短視頻的根本特征。根據陸勁、楊念明對Vlog新聞的定義,可將“Vlog+時政新聞”理解為通過采用私人表達、個性呈現和紀實記錄來區(qū)別于其他短視頻呈現時政新聞的一種報道模式。[3] “Vlog+時政新聞”模式在取Vlog之長的同時兼具其短。
(一)非專業(yè)化拍攝,降低視聽體驗
受非專業(yè)個人獨立拍攝的影響,“Vlog+時政新聞”的鏡頭轉換較為單調,運鏡手法更顯業(yè)余,視頻畫面質量較差,聲音效果較顯粗糙。私人化表達、個性化呈現,意味著傳者需以個人視角,運用手機等業(yè)余設備,對較私人領域進行拍攝,這是“Vlog+時政新聞”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內容質量的高低深受個人攝影技術和手機設備的嚴格限制,若在畫面構圖、分鏡轉換、收音、穩(wěn)定性等效果上大打折扣,將極大影響視頻內容的傳播效果,降低受眾視聽體驗感。一些博主手持設備進行自拍時,鏡頭往往直接“懟”臉拍攝,臉部構圖或傾斜或切割或混亂,難以呈現出專業(yè)構圖之美感?!癡log+時政新聞”主要依靠個人借助自拍桿進行手機拍攝,受攝影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限制,可用景別較少,鏡頭單一。另外,由于缺少搖臂等專業(yè)設施輔助,博主在“推拉搖移”過程中,主要依靠人力完成,鏡頭拍攝極易隨人體的運動而上下抖動,畫面穩(wěn)定性差且轉換單調,在觀看過程中造成受眾生理不適和心理乏味,降低時政新聞產品體驗感。為了讓時政新聞更貼近受眾,“Vlog+時政新聞”多采用手機全程拍攝,在畫質上無法與專業(yè)錄像設備媲美,極易發(fā)生因運鏡不當而導致畫面模糊和因現場嘈雜導致收音效果差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受眾對主流媒體專業(yè)度和權威性的質疑。
(二)強調技術賦能,消解新聞深度
“技術賦能”通常是指高效、便捷、智能的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人類個體行動效能提高的作用。[4]作為新形態(tài)短視頻的“Vlog+時政新聞”,在Vlog、5G、流媒體、個性化信息推薦等新技術的高效賦能下快速發(fā)展。時政新聞產品依靠技術賦能可增強其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市場性,但與此對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新聞深度,降低新聞價值。
一方面,主題以小見大但內容瑣細微小。在主題選擇上,“康輝的Vlog”整體背景宏大,力圖實現“以小見大”的政治宣傳效果,視頻內容以重大時政新聞節(jié)目的幕后花絮為主,單集視頻主題集中在“細枝末節(jié)”上,雖然具有較強趣味性和娛樂性,但極易分散受眾注意力,消解重大新聞的政治宣傳效果和社會效益。例如,在第一季中,“大國外交最前線”是宏觀背景,但行李箱、補光燈、攝像師調試相機等細微事物卻成為視頻主角(詳見圖1),而出訪的重大事件卻容易成為配角,受眾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在“細枝末節(jié)”而非重大時政新聞事件上;另一方面,受節(jié)目的補充性定位影響,其娛樂性重于新聞性?!翱递x的Vlog”同《主播說聯(lián)播》一樣,是央視《新聞聯(lián)播》主體內容為適應新媒體形態(tài)而推出的補充性產品,因而在產品定位、內容題材、傳播策略以及運營管理等方面均與《新聞聯(lián)播》既有關聯(lián)性,又存在差別性。前者嚴肅權威,以政治宣傳、信息傳播為根本目的,后者專為社交短視頻平臺設計,相較于新聞性,更重視娛樂性和市場性,因而內容短小有趣,但缺乏新聞深度。
三、“Vlog+時政新聞”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之道
(一)專業(yè)能力加持,生產精耕細作
“Vlog+時政新聞”模式的長久發(fā)展離不開產品價值鏈上專業(yè)生產能力的加持,基于整體策劃、專業(yè)制作和全方位審核,才能生產出時政報道精品。傳統(tǒng)時政新聞以傳者為中心,嚴肅端莊;Vlog等新媒體則以受者為中心,通俗趣味。二者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嚴肅端莊與通俗趣味上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受眾層面的心理反差感可以為“Vlog+時政新聞”模式帶來短期社會熱點效應,但依靠短暫新鮮感難以形成長期優(yōu)勢。隨著5G技術的普及,移動短視頻的競爭日趨激烈,歸根結底還是優(yōu)質、稀缺內容的搶奪。“內容為王”的理念永不過時,優(yōu)質、獨家的專業(yè)內容才是“Vlog+時政新聞”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和根本方向。每個產品價值鏈環(huán)節(jié)的精細制作才能保證視頻質量,為用戶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強化主流媒體的威信力。媒體應該致力于培養(yǎng)專業(yè)“Vlog+時政新聞”團隊,集中資源發(fā)掘選題的深度與廣度,開發(fā)Vlog的技術優(yōu)勢,深耕時政新聞垂直領域,建立健全“Vlog+時政新聞”內容生產體系。
(二)技術為形,回歸新聞專業(yè)主義
媒介技術更新?lián)Q代永不停歇,但“內容為王”是新聞報道的根本理念。海勒認為,新技術本身無關好壞,它有多大能力服務于善,就有多大能力服務于惡。人和社會是技術的控制者而非被奴役者,新聞媒體應以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運用它,始終堅持內容為核,技術為形。
“Vlog+時政新聞”模式的社交屬性決定其娛樂化現象與淺顯化問題比傳統(tǒng)時政新聞更加明顯。一方面,基于營利性需求和市場導向需求,不少“Vlog+時政新聞”媒體在經營中假借“新媒介技術”之名,大行“娛樂膚淺”之道,使時政報道的新聞價值和信息有用性備受影響;另一方面,Vlog的內容以短視頻為主,輕松隨意、短小精悍,導致“Vlog+時政新聞”在深度報道上較為受限,往往割裂為系列報道。時政新聞是政治宣傳的主要陣地,承載著黨和政府喉舌的重擔,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唯技術論”“渠道為王”等錯誤理念又沉疴泛起, “Vlog+時政新聞”更應重申回歸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課題,在強調政治宣傳內核的基礎上推進時政新聞媒體融合的新發(fā)展。
(三)增強用戶黏性,打造個人IP
從媒體形態(tài)上看,Vlog的本質是“社交+短視頻”的深度融合,而社交媒體是基于用戶關系進行內容生產與交換的互聯(lián)網媒體,因此Vlo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對用戶關系的維系與拓展,“Vlog+時政新聞”模式亦是如此。
拓展多元交互,增強用戶黏性。社交屬性是“Vlog+時政新聞”模式的基本屬性,廣泛發(fā)展用戶關系,增強用戶黏性,成為制約其快速發(fā)展的重難點。庫利認為,互動性傳播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得以建立和發(fā)展的機制。社會關系的建立亦促進了互動性傳播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生。因此,基于互動性傳播活動建立廣泛、良好、雙向的用戶關系成為“Vlog+時政新聞”模式發(fā)展的首要內容?!翱递x的Vlog”第一期視頻一經推出,就因其“去表演化”和“平民敘事化”的特性迅速走紅,然而截至目前,視頻內容累計推出8期,尤其是2020年僅推出一期視頻,可見其尚未形成周期性發(fā)展態(tài)勢,未能通過持續(xù)互動性傳播活動建立起良好的用戶關系?!癡log+時政新聞”模式應積極拓展多元交互方式,靈活開發(fā)雙向傳播渠道,重視后期用戶關系維護,強化Vlog與受眾之間的關系黏性。
注重口碑營銷,打造個人IP。傳統(tǒng)觀念認為,Vlog和時政新聞在運營理念上存在根本不同,絕大多數的Vlog注重全面策劃、整體包裝,打造“網紅”人設,建立個人IP品牌,而時政新聞的本質是大眾傳播,根本目的是傳遞時政信息,塑造組織品牌。近幾年,王冰冰等多位央視新聞記者在社交媒體的走紅說明,打造時政網紅記者切實可行。Vlog新聞常有,而康輝不常有?!癡log+時政新聞”模式應該借助Vlog打造網紅人設的優(yōu)勢,注重口碑營銷,積極建立個人IP品牌,開啟發(fā)展新路徑。
四、結語
媒體融合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癡log+時政新聞”模式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也是媒體融合的必然結果。Vlog技術形式與時政新聞內容的本質結合不僅僅是“形式+內容”的升級,更是傳播力、受眾、內容生產等層面的全方位深度融合,這為主流媒體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王紹忠,謝文博.“四全”媒體是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必然趨勢[N].吉林日報,2019-04-01.
[2] 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9): 102.
[3] 陸勁,楊念明.VLOG新聞的界定及基本特征[J].聲屏世界,2021(20):18-20.
[4] 郭小平,彭媛.從技術可供到技術賦能:新型主流媒體兩會報道的融合創(chuàng)新[J].電視研究,2022(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