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蓓蓓
【摘 要】縱觀當下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踐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并沒有處理好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之間的融合更多處于虛無縹緲的狀態(tài)之中,要么完全割裂,要么機械融合,并沒有真正達到應有的教學效率。因此,我們要厘清認知,把握道德與法治之間的聯(lián)系,依托德育與法治的教育交點,積極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借助生活轉變學習方式。
【關鍵詞】融合聯(lián)姻 道德法治 實踐活動 學習方式
統(tǒng)編版教材之所以把之前的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兩門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一門課程強調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以及法治觀念的高度融合,讓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落實。但縱觀當下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踐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并沒有處理好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之間的融合更多處于虛無縹緲的狀態(tài)之中,要么完全割裂,要么機械融合,并沒有真正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身的認知和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在這方面的嘗試與思考。
一、厘清認知,把握道德與法治之間的聯(lián)系
首先,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道德和法律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這就如同人的雙臂,缺一不可。社會公民的基本言行需要道德層面的約束,而當?shù)赖聼o法落實或者需要統(tǒng)一的制度規(guī)范時,法律就應運而生。而個人的生命成長,既需要借助道德教育滋潤心靈,也需要法律的呵護。因此,從這個角度審視,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具有鮮明的共通性,都旨在促進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和素養(yǎng)。不同的是,道德教育更加側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旨在積極指向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內心世界。而法治教育,更加側重對社會制度的認知和遵守。
出于這樣的認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設置了“我們的守護者”“我們是公民”“我們的國家機構”“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等四部分與法律意識和法律常規(guī)息息相關的課程內容,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道德價值認同之后,滲透相應的法規(guī)意識,真正助推學生道德品質和法規(guī)意識融合發(fā)展。
其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彼此相互融通,形成了鮮明的互補性狀態(tài)。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無論課程設置,還是學校活動的開展與實施,都一直偏重于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而弱化了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增強法治觀念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其自然也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從法律和道德形成的特質來看,道德形成于生命個體對于自身內心的認知和覺醒,即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所說的“德性是心靈的秩序”;而法律則與道德的形成完全不同,法律是由國家、社會以強制性的手段保障實施的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因此,與道德相比,法律則更多的來自他律層面。學生在接受相應的法律教育之后,就能形成基本的法律常識,形成對法律最原始的體認和信任,從而產生更加積極的道德認同感。
因此,道德與法律之間一旦形成融合,就能有效地作用于兒童的內在心理認知,從而形成有機統(tǒng)一的教學體認。兩者之間的互補性,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言語的規(guī)范和行為的高度自律。
二、促進融合,依托德育與法治教育交點展開教學
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命名來看,這一門課程既要關注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又要注重法律意識的滲透。事實上,道德與法治并不是純粹的包含關系,兩者之間相互融通,又彼此互補。因此,課程教學就需要從兩者之間的關系入手。
教師要善于發(fā)掘教材中兩者之間各自的教學價值點,積極促進彼此之間的雙向滲透。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教材就是一個例子和載體,是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形成和法律意識滲透的有效媒介。因此,教師必須精準地揣摩編者編排內容的用意,不能僅把關注的視角局限在當下的教學內容上,要站在課程教材的整體編排角度,精準地發(fā)掘教材中屬于道德層面的價值點,以及屬于法治層面的教學價值點。
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上學路上》一課,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羅列了一系列學生在上學路上可能出現(xiàn)和面對的諸多情況。教師不僅要精準地把握編者在教材中設置的內容,還可以結合自己所教班級學生以及學校周圍具體的環(huán)境特征,遴選出教材中沒有羅列出來的相關資源。為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實際中羅列出來的情景與教材中提供的資源中,形成教學的有效認知,在相得益彰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于上學路上情景的道德認知。
這些內容既有法律意識層面所規(guī)定的交通法規(guī)法則,又暗含著社會道德層面的相互幫助,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雙重價值點。這兩者之間,就巧妙地融合在上學路上這一教學的認知情境中,形成了天然的教學融合。教師要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生活資源,開展積極有效的認知互動,從而促進道德與法治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
陶行知創(chuàng)立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生活是學生課程學習的源頭活水,課程教學一旦缺失了生活的浸潤,必將走進機械灌輸?shù)摹八篮薄5赖屡c法治課程中的道德層面內容和法治層面內容,彼此之間絕不是互相割裂的,其融合的交匯點就在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無論是緊扣課程資源、展開道德層面的教學,還是展開法治層面的教學,教師都應該嘗試借助生活資源,朝著另外一個維度拓展延伸。
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為例,整個年級教材中,編選了大量與國家體制形式相關的法規(guī)和制度內容,滲透了大量的信息與知識。教師如果無視學生的生活實際而僅僅緊扣教材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價值信息展開教學,必然會給學生的理解與感知、吸收與悅納等設置較大的障礙。學生憑借現(xiàn)有的認知思維,無法真正地理解教材所呈現(xiàn)出來的價值內容。教師如果限定在這樣的層次展開教學,必然會導致教學的機械化和生硬化。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這一部分教材教學的過程,一方面,借助教材中與法律相關的知識,指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借助生活中提供的資源,引導學生將教材知識實踐運用,這樣,兩者之間就形成了道德與法治之間的巧妙聚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源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廣闊的生活資源,是構建和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礎,其內容不僅涉及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品質鑄造,還關注了其法律意識的有效習得和理解。因此,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教師應該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有效結合、同步推進,還要將實實在在的實踐性活動與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真實生活進行有效鏈接,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出生活化的活動模式。
三、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借助生活轉變學習方式
首先,教師要巧妙地將生活中的元素融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有效鏈接學生的原始認知經(jīng)驗,煥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比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不要將其定位于傳統(tǒng)知識信息的滲透與灌輸,要提煉出相應的主題活動,并且在組織和實施活動的過程中,將學生外在的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將生活中常見的可感性場景移植到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可感情境下,深刻地體悟與感知,最終在生活化實踐的基礎上,強化學生道德的感知與實踐,推動學生生活元素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有效連接,促進道德與法治之間的有效融合。
其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yè)設置要避免僵硬化、機械化的題目訓練。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后,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重新回歸生活,運用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掌握的知識以及形成的能力,指導自身的生活實踐,并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yè)引領下,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踐行感知,將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充分落實。這樣的作業(yè)設置,不僅在實踐操作層面,有效深化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入理解,還充分激活了學生原始的學習動力,在增強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激發(fā)了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獨具魅力的課程,不僅關注學生道德品質的持續(xù)養(yǎng)成,還關聯(lián)了社會層面的法治內容,是一門典型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握道德與法治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高效促進兩大核心課程內容的有效融合,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找準課程教學的新方向,實施課程教學的新策略,從而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高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娟.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學苑教育,2021(22).
[2]錢清.論如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21(80).
[3]張春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J].天津教育,2021(21).